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四禅八定(二)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到殊胜的喜乐,到第四禅乐去掉了,不苦不乐的安稳境界,我们感觉没有什么问题,但是若是无色界的四无色定,到了由空无边处定到识无边处定,又到了无所有处定,又到了非想非非想定,这与佛法有什么不同呢?这会引起来这个问题。这个问题,到了第三段明爱味等差别里面讲。这个地方还应该说出一样事情来,譬如说我们修行,由欲界定得到未到地定,进一步得到初禅,得到初禅以后,感觉有问题,就要去修二禅,修二禅的时候,在中间就把初禅失掉了,这样展转由二禅到三禅,三禅到四禅,乃至到非非想定,那么这个人他现在只是一个非非想定,是不是这样子,不是的。就是这个修行人,他到非非想定的时候,他还是能入初禅、入二禅、入三禅、入四禅、入空无边处定、识无边处定、无所有处定到非非想定的,他还是这样子。他没得非非想定的时候,他只得前面七种禅定,进一步修非非想定的时候,他一定要把无所有定这个爱着心去掉,所以他这样就把无所有处定失掉了,失掉,但是他很容易还会成就。所以这个修行人,按我们这个凡夫平常人的境界,我们今天吃面条,我们明天吃饺子,后天吃白饭,吃饭,我们老这么调动吃,心里很快乐,合口味很快乐。这个修行人他也是,他这时候欢喜入初禅,这时候就入初禅,欢喜入初禅,到二禅,到三禅,享受三禅的快乐,他就入三禅入久了,不高兴就入四禅;四禅不高兴,就到空无边处定、识无边处定、无所有处定、非非想处定,是这样子。所以得阿罗汉果的人,得三果圣人也能的,就是也是由初禅,他可能这一坐,假设这一坐,坐五个钟头的话,他这一坐,由初禅一直到非非想定,往上进;他还能回来,由非非想定出来,入无所有处定,由无所有处定入识无边处定,由空无边处定入四禅、三禅、二禅、初禅,他能这样倒过来,也能顺也能逆。他还能超,由初禅入第三禅,由三禅就入空无边处定,他能超越。所以刚才我们讲修行的时候,他有建设性,也有破坏性,但是这个修行人他不是那么回事,初开始是那样,他还是这几种禅定完全都成就的。这是四空定这样解释。

  

  乙三、明爱味等差别(分三科) 丙一、味禅

  

  现在解释第三段明爱味等差别。这个爱味等差别怎么讲呢?我们入了初禅、二禅、三禅的时候,这个禅里面有喜乐的境界,有喜乐的境界,我们就爱着这个喜乐的境界,爱着这个喜乐的境界,这叫做味禅,像吃东西有滋味,欢喜吃。入在这个禅定里面,感觉舒服,感觉快乐,生爱着心,这就叫做味禅,也就是爱味。这个「等」是什么呢?等里面还有第二种叫做净禅,净禅是什么呢?就是入在这个禅里面,入在四禅、四空定,虽然有喜乐,或者是喜、乐、舍这些差别的境界,心里面不爱味,不爱着,没有种种的分别,也不生高慢心。入在禅定里边,我刚才说,就是爱着,这叫味禅,其实不止于爱,就是也有人入了禅定生高慢心,啊,我是能得到禅,我能得到非非想定,你们都不能,我比你们都强,生出这个高慢心。他不一定态度表示出来,但是他的心里面有这样的分别,那就叫做慢。有爱着心,有高慢心,或者是生出来种种的邪知邪见。因为我们没有禅定的人,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的就是普通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,他们若是得到色界四禅,若得到无色界四空定的时候,他能接触到我们没有禅定的人没有接触过的境界,特别的境界,那若有神通就更不用说了,他会生出来特别的一种邪知邪见。这个都叫做味禅。

  

  丙二、净禅

  

  净禅,这个净就是没有这些事情,他虽然四禅、四空定里面有种种不同的境界,他心里面只是这样安住不动,不生爱味,也不生我慢,也不生种种邪知邪见的,那么这叫做净禅,清净的禅,清净的四空定。但是这个人还是凡夫,就是有的人,他不生爱味,在昨天不生爱味,在今天又可能生起了,那么后天又可能不生了,这是有变动的,所以这个净禅还不是太好。

  

  丙三、无漏禅

  

  无漏禅,这就是佛法的。他在四禅里边修无我观,观察这个禅定,四禅也好,四空定也好,都是因缘所有的,都是无常的,都是苦的,都是空的,是无我的,他修这个无我观,修这个无常观,就把所有的烦恼都除掉了,把这一切的贪瞋痴、我见都除掉了,他就变成圣人,变成圣人的时候,他入这个禅定的时候,心里面是究竟清净的,那就叫做无漏禅。

  

  所以这个明爱味等差别,是有这么三种差别。无漏禅是属于佛弟子所修的,其余的两种都是属于世间的。这个地方,刚才说非非想定,他能够把色界禅,欲界的欲没有了,色界的欲也没有了,无色界空无边处定、识无边处定、无所有处定这个爱欲也都能解脱,就是一个非想非非想,那个微细的明了性,寂然不动的境界,和佛法有什么不同呢?就是他没有无我的智慧,他不知道诸法是缘起的,不知道缘起法是无常的,是空的,是无我的,他没有这种智慧。他没有这个智慧,他这个我见就不能解脱。所以经论上说,凡夫能够离开欲界的欲、色界的欲,但是不能够离开我,这个我不能解脱,总感觉还有一个我,所以他不能成为圣人,他不是佛教徒,若是佛教徒,他有无我观,到了非非想天这个禅定里面的时候,他用无我的智慧的时候,他一定是能得阿罗汉果的。

  

  但是这里面一个问题,就是刚才说非想非非想定里面,他那个心非常的没有明利想,他心里面很昧劣,不十分明了,而非常的软弱,所以在那一个非非想定里面,不能修无我观的,这个无我观的智慧生不起来的,除非你已经是圣人,可以,你不是圣人,就不可以。那么就是得要在无所有处定这个定里面修无我观,观察非想非非想处定是缘起的,是空无所有的,是无我的,就能把非非想定的烦恼断掉了,就能得阿罗汉果了,这是这么一个差别。

  

  乙四、总结

  

  底下是第四段总结。我们没有得禅定的人,我们在欲界,欲界的人是生活在欲里面,眼耳鼻舌身意总是要去攀缘色声香味触法的,生活在欲的境界里边。四禅和四空定是另一个世界,是个离欲的世界,是完全不同的,这个欲的境界是苦恼,虽然也有乐,乐少而苦多,所以人间是很苦,的确是苦恼。离欲了,到了色界四禅,到了无色界四空定的时候,欲界的苦恼完全解除了,是安闲自在了,就是我们人间的人得到四禅,得到四空定,他这个身体还是欲界,但是他的心是色界,是无色界的境界,不是人间的,他也还是安闲自在。可是如果不是佛教徒,他死掉以后,虽然可以生到色界天,生到无色界天去,但是还要回来,他从无色界天,从色界天还要回到人间来,他不能够究竟的解脱,就像鸟,用绳把它的脚绑住了,这个绳虽然很长,可是飞到尽头的时候,这个鸟就是得要回来了,你不能够自在的远远的飞。所以有爱烦恼,有见烦恼,见烦恼就是我,有我的执着的人,你到了非非想天,你还是得要回来的,你不能究竟解脱,唯有佛弟子,你能修无我观才能究竟的解脱,不然是不能的。

  

  在《大智度论》上说两个譬喻,说一个大富盲儿的譬喻。就是一个大富贵家的小孩子,但是眼睛盲了,盲了,他家里富贵的境界他都看不见,他都不知道,他出去乞食,他出去向人家要饭吃,要衣服穿,那么这件事,这是个譬喻,譬喻什么呢?就譬喻我们在欲界生活的人,享受欲的生活的人,就是这样子。因为我们无始劫来,我们也有过色界四禅、无色界四空定的,我们心里面有这个种子的,那么这就是大富贵境界,但是我们自己不知道去把这个大富贵的境界发现出来,不能去得这个禅定的快乐,就去享受欲的生活,就像乞儿去乞食那样子。《大智度论》这样譬喻,譬喻欲乐和三昧乐的不同,当然理智上是这样说,但是事实上当然也不是容易,无量劫来受这个欲的生活,说我们要离欲,也不容易,这是一个。

  

  第二个是棉花的譬喻,棉花的譬喻怎么讲呢?是说我们人间这个凡夫的世界,有的人有无漏的善根,能得圣果,得无生法忍的这种善根,佛就为他说出世间的法门,说四谛、十二因缘、六波罗蜜去修行可以得圣道,但是也有人没有这个善根,或者有而没有成熟,那么这个怎么办呢?佛就给他说四禅、四空定,他依此修行,可以不堕落到三恶道去。我们欲界的人很容易到三恶道去的,若能够修四禅、四空定,就能够超生到色界天、无色界天,不堕落三恶道,就像转轮王他的儿子从高楼上掉下来,这个转轮王没有办法,就在地上铺上棉花,那么这个孩子掉下来不会受伤。这个意思,如果没有棉花就掉在地下,就譬喻这个人掉到三恶道去了。所以佛说四禅八定,或者说五戒十善,就譬喻是棉花似的,这样意思。

  

  但是我们现在佛教是念佛的法门比较普遍,大家念佛往生净土,比较普遍,说静坐去修禅定的人也是有,不是很多,但是散乱心念佛,也是不容易有成就的,若能摄心不乱的念佛,容易有成就,容易得念佛三昧,就是没有得念佛三昧,因为你常常摄心,你有这个习惯,你也容易往生的,并且摄心,也就是等于修禅的,所以念佛也就是三昧,念佛三昧。我就简单说到这里。

  

  我现在讲一个定自在所生色的故事,就把这个四禅八定结束了。定自在色,这是一个特别的事情,当然我们从佛法的这一方面来讲,也容易说佛法是唯心论,色法是心变现的。佛在世的时候,有一个比丘叫婆世踬比丘,这个婆世踬比丘,他原来不是比丘,他是个在家人,他的父母是一个很有财富,很不得了的一个人,父母对他也很爱护,由小孩子渐渐长大了,这个小孩子渐渐长大了,他就不会老是在家里,他也离开家各处跑,小孩子都是这样子,跑,结果就来了问题,什么问题呢?在他同住的这个区域,另外有一个伎家,这个伎家,翻译的这个字是个伎家,这个伎家是什么呢?大概就是懂得幻术,变戏法这些事情,或者有马戏团做这种事情的家里头。这个家里头这个小孩子…

《四禅八定(二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