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四禅八定(二)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到殊勝的喜樂,到第四禅樂去掉了,不苦不樂的安穩境界,我們感覺沒有什麼問題,但是若是無色界的四無色定,到了由空無邊處定到識無邊處定,又到了無所有處定,又到了非想非非想定,這與佛法有什麼不同呢?這會引起來這個問題。這個問題,到了第叁段明愛味等差別裏面講。這個地方還應該說出一樣事情來,譬如說我們修行,由欲界定得到未到地定,進一步得到初禅,得到初禅以後,感覺有問題,就要去修二禅,修二禅的時候,在中間就把初禅失掉了,這樣展轉由二禅到叁禅,叁禅到四禅,乃至到非非想定,那麼這個人他現在只是一個非非想定,是不是這樣子,不是的。就是這個修行人,他到非非想定的時候,他還是能入初禅、入二禅、入叁禅、入四禅、入空無邊處定、識無邊處定、無所有處定到非非想定的,他還是這樣子。他沒得非非想定的時候,他只得前面七種禅定,進一步修非非想定的時候,他一定要把無所有定這個愛著心去掉,所以他這樣就把無所有處定失掉了,失掉,但是他很容易還會成就。所以這個修行人,按我們這個凡夫平常人的境界,我們今天吃面條,我們明天吃餃子,後天吃白飯,吃飯,我們老這麼調動吃,心裏很快樂,合口味很快樂。這個修行人他也是,他這時候歡喜入初禅,這時候就入初禅,歡喜入初禅,到二禅,到叁禅,享受叁禅的快樂,他就入叁禅入久了,不高興就入四禅;四禅不高興,就到空無邊處定、識無邊處定、無所有處定、非非想處定,是這樣子。所以得阿羅漢果的人,得叁果聖人也能的,就是也是由初禅,他可能這一坐,假設這一坐,坐五個鍾頭的話,他這一坐,由初禅一直到非非想定,往上進;他還能回來,由非非想定出來,入無所有處定,由無所有處定入識無邊處定,由空無邊處定入四禅、叁禅、二禅、初禅,他能這樣倒過來,也能順也能逆。他還能超,由初禅入第叁禅,由叁禅就入空無邊處定,他能超越。所以剛才我們講修行的時候,他有建設性,也有破壞性,但是這個修行人他不是那麼回事,初開始是那樣,他還是這幾種禅定完全都成就的。這是四空定這樣解釋。

  

  乙叁、明愛味等差別(分叁科) 丙一、味禅

  

  現在解釋第叁段明愛味等差別。這個愛味等差別怎麼講呢?我們入了初禅、二禅、叁禅的時候,這個禅裏面有喜樂的境界,有喜樂的境界,我們就愛著這個喜樂的境界,愛著這個喜樂的境界,這叫做味禅,像吃東西有滋味,歡喜吃。入在這個禅定裏面,感覺舒服,感覺快樂,生愛著心,這就叫做味禅,也就是愛味。這個「等」是什麼呢?等裏面還有第二種叫做淨禅,淨禅是什麼呢?就是入在這個禅裏面,入在四禅、四空定,雖然有喜樂,或者是喜、樂、舍這些差別的境界,心裏面不愛味,不愛著,沒有種種的分別,也不生高慢心。入在禅定裏邊,我剛才說,就是愛著,這叫味禅,其實不止于愛,就是也有人入了禅定生高慢心,啊,我是能得到禅,我能得到非非想定,你們都不能,我比你們都強,生出這個高慢心。他不一定態度表示出來,但是他的心裏面有這樣的分別,那就叫做慢。有愛著心,有高慢心,或者是生出來種種的邪知邪見。因爲我們沒有禅定的人,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觸的就是普通的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,他們若是得到色界四禅,若得到無色界四空定的時候,他能接觸到我們沒有禅定的人沒有接觸過的境界,特別的境界,那若有神通就更不用說了,他會生出來特別的一種邪知邪見。這個都叫做味禅。

  

  丙二、淨禅

  

  淨禅,這個淨就是沒有這些事情,他雖然四禅、四空定裏面有種種不同的境界,他心裏面只是這樣安住不動,不生愛味,也不生我慢,也不生種種邪知邪見的,那麼這叫做淨禅,清淨的禅,清淨的四空定。但是這個人還是凡夫,就是有的人,他不生愛味,在昨天不生愛味,在今天又可能生起了,那麼後天又可能不生了,這是有變動的,所以這個淨禅還不是太好。

  

  丙叁、無漏禅

  

  無漏禅,這就是佛法的。他在四禅裏邊修無我觀,觀察這個禅定,四禅也好,四空定也好,都是因緣所有的,都是無常的,都是苦的,都是空的,是無我的,他修這個無我觀,修這個無常觀,就把所有的煩惱都除掉了,把這一切的貪瞋癡、我見都除掉了,他就變成聖人,變成聖人的時候,他入這個禅定的時候,心裏面是究竟清淨的,那就叫做無漏禅。

  

  所以這個明愛味等差別,是有這麼叁種差別。無漏禅是屬于佛弟子所修的,其余的兩種都是屬于世間的。這個地方,剛才說非非想定,他能夠把色界禅,欲界的欲沒有了,色界的欲也沒有了,無色界空無邊處定、識無邊處定、無所有處定這個愛欲也都能解脫,就是一個非想非非想,那個微細的明了性,寂然不動的境界,和佛法有什麼不同呢?就是他沒有無我的智慧,他不知道諸法是緣起的,不知道緣起法是無常的,是空的,是無我的,他沒有這種智慧。他沒有這個智慧,他這個我見就不能解脫。所以經論上說,凡夫能夠離開欲界的欲、色界的欲,但是不能夠離開我,這個我不能解脫,總感覺還有一個我,所以他不能成爲聖人,他不是佛教徒,若是佛教徒,他有無我觀,到了非非想天這個禅定裏面的時候,他用無我的智慧的時候,他一定是能得阿羅漢果的。

  

  但是這裏面一個問題,就是剛才說非想非非想定裏面,他那個心非常的沒有明利想,他心裏面很昧劣,不十分明了,而非常的軟弱,所以在那一個非非想定裏面,不能修無我觀的,這個無我觀的智慧生不起來的,除非你已經是聖人,可以,你不是聖人,就不可以。那麼就是得要在無所有處定這個定裏面修無我觀,觀察非想非非想處定是緣起的,是空無所有的,是無我的,就能把非非想定的煩惱斷掉了,就能得阿羅漢果了,這是這麼一個差別。

  

  乙四、總結

  

  底下是第四段總結。我們沒有得禅定的人,我們在欲界,欲界的人是生活在欲裏面,眼耳鼻舌身意總是要去攀緣色聲香味觸法的,生活在欲的境界裏邊。四禅和四空定是另一個世界,是個離欲的世界,是完全不同的,這個欲的境界是苦惱,雖然也有樂,樂少而苦多,所以人間是很苦,的確是苦惱。離欲了,到了色界四禅,到了無色界四空定的時候,欲界的苦惱完全解除了,是安閑自在了,就是我們人間的人得到四禅,得到四空定,他這個身體還是欲界,但是他的心是色界,是無色界的境界,不是人間的,他也還是安閑自在。可是如果不是佛教徒,他死掉以後,雖然可以生到色界天,生到無色界天去,但是還要回來,他從無色界天,從色界天還要回到人間來,他不能夠究竟的解脫,就像鳥,用繩把它的腳綁住了,這個繩雖然很長,可是飛到盡頭的時候,這個鳥就是得要回來了,你不能夠自在的遠遠的飛。所以有愛煩惱,有見煩惱,見煩惱就是我,有我的執著的人,你到了非非想天,你還是得要回來的,你不能究竟解脫,唯有佛弟子,你能修無我觀才能究竟的解脫,不然是不能的。

  

  在《大智度論》上說兩個譬喻,說一個大富盲兒的譬喻。就是一個大富貴家的小孩子,但是眼睛盲了,盲了,他家裏富貴的境界他都看不見,他都不知道,他出去乞食,他出去向人家要飯吃,要衣服穿,那麼這件事,這是個譬喻,譬喻什麼呢?就譬喻我們在欲界生活的人,享受欲的生活的人,就是這樣子。因爲我們無始劫來,我們也有過色界四禅、無色界四空定的,我們心裏面有這個種子的,那麼這就是大富貴境界,但是我們自己不知道去把這個大富貴的境界發現出來,不能去得這個禅定的快樂,就去享受欲的生活,就像乞兒去乞食那樣子。《大智度論》這樣譬喻,譬喻欲樂和叁昧樂的不同,當然理智上是這樣說,但是事實上當然也不是容易,無量劫來受這個欲的生活,說我們要離欲,也不容易,這是一個。

  

  第二個是棉花的譬喻,棉花的譬喻怎麼講呢?是說我們人間這個凡夫的世界,有的人有無漏的善根,能得聖果,得無生法忍的這種善根,佛就爲他說出世間的法門,說四谛、十二因緣、六波羅蜜去修行可以得聖道,但是也有人沒有這個善根,或者有而沒有成熟,那麼這個怎麼辦呢?佛就給他說四禅、四空定,他依此修行,可以不墮落到叁惡道去。我們欲界的人很容易到叁惡道去的,若能夠修四禅、四空定,就能夠超生到色界天、無色界天,不墮落叁惡道,就像轉輪王他的兒子從高樓上掉下來,這個轉輪王沒有辦法,就在地上鋪上棉花,那麼這個孩子掉下來不會受傷。這個意思,如果沒有棉花就掉在地下,就譬喻這個人掉到叁惡道去了。所以佛說四禅八定,或者說五戒十善,就譬喻是棉花似的,這樣意思。

  

  但是我們現在佛教是念佛的法門比較普遍,大家念佛往生淨土,比較普遍,說靜坐去修禅定的人也是有,不是很多,但是散亂心念佛,也是不容易有成就的,若能攝心不亂的念佛,容易有成就,容易得念佛叁昧,就是沒有得念佛叁昧,因爲你常常攝心,你有這個習慣,你也容易往生的,並且攝心,也就是等于修禅的,所以念佛也就是叁昧,念佛叁昧。我就簡單說到這裏。

  

  我現在講一個定自在所生色的故事,就把這個四禅八定結束了。定自在色,這是一個特別的事情,當然我們從佛法的這一方面來講,也容易說佛法是唯心論,色法是心變現的。佛在世的時候,有一個比丘叫婆世踬比丘,這個婆世踬比丘,他原來不是比丘,他是個在家人,他的父母是一個很有財富,很不得了的一個人,父母對他也很愛護,由小孩子漸漸長大了,這個小孩子漸漸長大了,他就不會老是在家裏,他也離開家各處跑,小孩子都是這樣子,跑,結果就來了問題,什麼問題呢?在他同住的這個區域,另外有一個伎家,這個伎家,翻譯的這個字是個伎家,這個伎家是什麼呢?大概就是懂得幻術,變戲法這些事情,或者有馬戲團做這種事情的家裏頭。這個家裏頭這個小孩子…

《四禅八定(二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