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家裏自己聽錄音帶,沒有那麼好;不如參加法會聽的感覺到歡喜,那個歡喜沒那麼多。有這個說法。
我們從這個小事情上看呢,說是我們若在佛世界,或者在兜率內院,和這些法身的菩薩在一起聽這些聖人演說佛法,聽他講佛法。說是…不是;我是在人間供著佛像,這裏有白紙黑字的經書我讀一讀,我聽你講、你聽我講,這也是佛法嘛!我感覺恐怕不一樣,感覺上不同,那個功用也就不同。所以我感覺到龍樹菩薩說:從他方佛世界、兜率內院,這些大菩薩、法身菩薩、法身佛那裏聽法的人,這個菩薩來到人間,他的根性利;從人間來的菩薩他的根性鈍,這是《大智度論》上有這個說法。
其次另外也明白的說到,就是這個修行人他一味地修奢摩他,他就算是成就了,他的根性鈍;他若常常地有正憶念,有毗缽舍那的般若波羅蜜的正憶念,這個人根性利,就是智慧高,智慧是不同的。我們看經論上說這些得道的人的不同的情況,它那上面說有的人,(不要說初果),就是連阿羅漢果他還沒得定,他沒得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他沒得定,他就得阿羅漢果了,他這無我、無我所,無常無我的無漏的智慧就出現了。但是有的人先得定了,得定了,但是他還沒有成爲聖人,(就說是佛教徒),你叫他去學般若波羅蜜似乎這興趣不高,但是靜坐有興趣,他很快就是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、到了四禅了,他還沒得到聖人的智慧,這是怎麼回事?就是他般若波羅蜜的熏習不夠,所以這方面他沒那麼容易成就,聖慧不容易成就。而那個阿羅漢就是他般若波羅蜜的資糧熏習准備得好,他根性利;就是這個定的條件並不高,並沒得到四禅,只是欲界定或者未到地定的幫助他,他就能得初果、得二果、得叁果、得四果了。爲什麼會這樣呢?就是定的准備、以前准備得不夠,今生想要得定不是那麼容易,但是以前般若的資糧准備得好,所以今生得聖道容易,得聖道不難。
那麼我們…剛才說過,說是他多修奢摩他,他的根性就鈍,多修毗缽舍那他的根性就利。這樣說,把這幾樣事會合起來看,我們現在學習佛法,若是單修奢摩他就不如也加上毗缽舍那的學習,會好了很多很多。一方面也會栽培自己的智慧會利一點,將來得聖道的時候快一點。所以我主張,我們現在修奢摩他的時候就加上毗缽舍那,這樣會避免掉舉的活動,會減少它的活動,而且能栽培我們般若智慧的善根,將來得聖道快一點。我就說這麼兩點。
今天把原來的桌子、凳子拆掉了,意思就是我們就坐一會兒,我們事實上修修這個奢摩他和毗缽舍那。
問:靜坐時會打嗝,怎麼樣對治?
答:靜坐的時候打嗝,你的胃有事情,是你生理上的事情,這個胃有點問題。你可以看醫生也可以。至于怎麼樣對治?若按《小止觀》上說的幾個辦法都會有效,你就把心住在胃這裏也可以。或者你把心住在丹田這裏,慢慢地它就會降下去了,它這氣就不從上面出,自然地就排泄出去了。或者是你用觀的辦法也可以;觀察這個身體是空的,然後這個心就住在這個空的上面,《小止觀》治病那個地方不是這樣說嗎?這樣辦法也是可以的。或者是…這個病好像看醫生還容易治的,不是太難。
問:這裏另外有一個人提出來問題:「佛陀贊歎頭陀行和一坐食,在戒法中比丘戒,飲食方面占相當的分量,如不非時食、展轉食等。在本書中具緣第一,五緣中第一條就是持戒清淨,如對持戒清淨行持的態度是輕重等持塵點不犯的行者,就需不非時食,更甚至能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行頭陀行。但末學聽家師說,修禅的一天吃很多餐、晚上也吃。在戒法中多所毀犯,不能符合具緣條件。」
答:這中國的禅宗(那還是後代),就把這個不非時食這條戒放棄了。尤其是打禅七的時候晚間還吃包子,是有這個事情。你現提出這個問題呢,我這樣回答:還是守這條戒,不非時食,還是守這條戒好。(我不知道這是誰寫的)。守這條戒好。
我心裏面有什麼就說什麼,各位你不要多分別。
守這條戒有什麼好處呢?其中有一樣好處。這午後不吃東西有什麼好處?這個欲心少一點,這欲心會減少。這個不非時食,其中有一個好處是欲心少;午後不吃東西有這個好處。但是到了末法時代,像禅宗的大德他把這條戒廢了,大家吃東西,吃東西,我看打禅七的那種情形也有他的理由。尤其是打禅七,你中午不能吃得太飽,太飽了坐禅也不大好,那麼你跑香坐香,有的時候到了十一點、十二點,那個出家人打禅七,像五十多年前中國大陸的禅堂,這個禅宗的門下打禅七的時候人都是很辛苦的,早晨起來得早,晚間睡得很晚,人也很辛苦。辛苦,你肚子裏一點沒有營養的支持,精神也是不夠的。所以晚間吃,也有道理。這是一。
第二,蘇州靈岩山這個念佛堂,這印光老法師就是主張晚間吃東西。這慈舟老法師,你們各位知道,他就是特別注重律的,講《華嚴經》、持戒;是請慈舟老法師擔任靈岩山的住持的。那麼印光老法師主張晚間吃東西,慈舟老法師說:不可以吃。這可以說意見不合了;不合了,但是這慈舟老法師就走了。走了以後,靈岩山很久很久沒有住持,就是由這個妙真和尚做監院處理這些雜事,過了很久了,這印光老法師他要入涅槃了,所以就說是「不能這麼久沒有住持」,就請妙真和尚升坐,就是安排了,印光老法師就走了。所以現時代的情形呢,若是晚間吃點東西,就是戒律上是不合,但是似乎這大德是有這樣主張的。
另外,行頭陀行這個事情,頭陀行是佛說的,但是你不這樣做並不犯戒。戒律上並沒有硬性規定非要頭陀行不可,沒有這個話。所以你若願意頭陀行也是可以,但是你不行這個頭陀行也可以,是這樣意思的。
問:書中提到調食,要不過飽、不餓,如此方可入道。但一般持午甚日中一食者,他的食量會比以前他吃兩餐或叁餐時還多,如在加上心理上恒餓肚的因素,常會有吃過多的過患,于道業上又有所礙,請法師開示如何調飲食,始能持戒清淨身安道隆。
答:這個問題,說我晚間不吃,我中午多吃一點。我感覺弘一律師好像有的地方也說過這個話;你稍微多吃一點,叫你早晨少吃,中午稍多一點;這是弘一律師有這個話。
但是戒律上對于飲食,它也不說你中午吃很多,也還說出來「不要吃很多」。不要吃很多,這問題在那裏呢?這尤其是年輕人這胃的火力強,消化得很好,很容易消化了,肚子就空了,空了這個饑餓不容易忍受,所以就非要多吃才好;這是一個思想上的錯誤,不是這麼回事。
是怎麼回事呢?你就說是持午這件事,原來是晚間吃飯的,忽然間受了沙彌戒、受了比丘戒,出了家晚間不吃飯,不吃飯這肚子很難過,其實只有叁天,你這叁天忍過去以後,什麼事也沒有。叁天忍過去以後,晚間不吃什麼,就光是喝水,其他什麼也不吃,很舒服,晚間也不難過。只是一開始晚間不吃東西那幾天有點難過,你忍受這幾天,過幾天就沒有事了。所以你要持午,你中午不要吃很多,就正常吃個八分飽就好了。吃了八分飽晚間餓,不要緊,你忍受一點,過了幾天以後就正常,什麼事也沒有。不要吃太飽,吃太飽對胃不好,對身體健康有妨礙,對修行也有妨礙了,弄得老是有胃病。所以這個問題,我是這樣看法。
問:在坐禅之前如能慢步經行,且在前一小時最好不要說話,說話傷氣,還會引起煩惱(言多語失),如此打坐易于心定。但一般念佛道場或打佛七,往往繞佛、念佛,坐下來亦念佛直到止靜,此種修行方法與法師所示,理論上有點不同。
答:是的。這個念佛法門是另一個法門。這念佛,有的人氣力壯,他大聲念佛念了很久也不辛苦,當然也是好。如果你的身體不適合,你不要太大聲,那麼就沒有什麼問題嘛!這個坐禅這件事,我感覺它比較微細了一點,坐禅、靜坐這件事比這個大家一起敲打犍槌這樣子念佛,比它要微細一點的,是不同的。但是你若想得念佛叁昧,那又不同一點,那就和坐禅一樣了。
你若坐禅而就是念佛,那就是一樣的。這個是另一回事。我說坐禅的時候,你若想靜坐,靜坐之前你不要說話,你可以試一試,你坐禅的時候同任何人講話,不要說講一個鍾頭,講叁刻鍾、講半小時,然後你再坐禅,你看你感覺怎麼樣?你不和人說話,你按照這個次第,經行然後坐禅,你從事實上來經驗一下,你看看要怎麼樣?所以這個和念佛七那個不同,情形不一樣。而念佛這個事情,也是不要同人說話,你專心念佛,或者出聲念、或者默聲念,那也還是要不同人說話的。你修行的時候,你同人說話,除非是說法語,說法語也不要同人多說。我以前讀這《法華經》上說是,就是那個人特別地愛樂佛法,你也不要同他多講佛法,《法華經.安樂行品》有這個話,不要給他多說。我就不懂這個話什麼理由是這樣子,但是後來我自己的經驗上我就知道是有理由的,這理由是不要多說,不要多說是對。
這兩頁,我就這麼解釋了。如果還有沒有解釋到,你可以再問。
問:靜坐的肢體應如何安放較安適且能持久?
答:這個靜坐當然是雙加趺坐是最好,雙加趺坐有困難那麼你就是單加趺了,單加趺不能那麼你就隨意坐,但是你若想要一件事情有成就,你就是不要怕吃苦的,你怕吃苦,那個事情很難成就。
問:靜坐的時候容易昏沈,應如何對治?
答:容易昏沈,就是你要注意,爲什麼原因會昏沈?你自己要注意。你睡眠正常、你沒有失眠,夜間睡覺正常、沒有失眠,就應該不昏沈。你睡眠正常而又昏沈了,你就要再找一找還有其他的什麼事情沒有?譬如說你同別人說了很多話,還有什麼勞力的事情,做什麼勞力的事情了。你昨天這個時候不是這樣子,你今天反常了,做了什麼疲倦的事情了,然後你坐下來,那麼就是要昏沈的。我拿我自己來說;我沒有同人講話,我什麼事情都正常,忽然間這時候要講幾個鍾頭的話,我然後要靜坐的時候就是要打瞌睡,所以不正常了就要打瞌睡,它就是這樣子。你要自己觀察什麼原因它會昏沈,有的時候是你吃的食品,你的食品裏面有些東西容易使你多睡眠,那就是你那個東西不要吃就好了,你就是要注意什麼原因會這樣子,就可以解決了。
問:這一位老法師說,他感覺這天靈蓋發熱,打坐一小時以上,天靈蓋發熱。
答:發熱,什麼原因呢?就是你打坐的時候,多少你這個心向心有多少掉舉,實在心就是在頭這一部多,這第六意根就是頭。你這第六意根靜坐的時候沒有向下寂靜,你心若安住在臍輪這裏的時間稍多一點,這個血就降下來,天靈蓋它就不會發熱的。你若沒有在這裏寂靜住,你心裏面有些雜念,就是在腦這裏活動;這第六意識在活動呢,這個血就向上來,向上來那麼天靈蓋發熱了,是這麼回事。
問:這十二息治病的這個事情。
答:這十二息治病,這文上說善用觀想運作,這個方法就在這裏,「善用觀想運作」,就是這幾句話。它這底下說的比較容易明白的方法,譬如說我這膝蓋以下冷,感覺它冷,它說用暖息治冷,用溫暖的息來對治這個冷,這個應該容易明白。就是你坐在這裏的時候,你心裏面觀想這個息是熱的,通到這冷的地方來,就感覺這個冷不冷了,感覺熱了,你就是這樣想,就是這麼回事。那麼這就是能對治它。若是這樣你想不來,你可以用一個代替的方法;譬如說現在的世界比古代的世界方便了,用個電爐你就把開了熱了,你把腿在那裏,熱那個冷的地方。你心裏這個熱的形相取下來,你記住這個熱的感覺是這樣的,然後你靜坐下來的時候,你就再想現在這個腿就在那個電爐上用熱氣在熏,就是這樣熱;就是這樣想,就是用自己的思想來治病,就是這個意思。用暖息治冷,用冷息治熱,這個道理是一樣的。其它的你就按這個意思,就可以應該明白的。
它這上面說「上息治沈重,下息治虛懸」,這「虛懸」,應該醫生會明白這兩個字怎麼講,我不是醫生,我現在姑妄言之,你們聽到以後再去問問醫生我講得對不對?我講錯了,那麼把它再糾正過來就好了。這「虛懸」就是感覺走路的時候腿沒有力量,就像一個東西挂在那裏它搖擺,這個腿沒有力量。這腳一步一步邁步的時候,它自己就是要搖動,作不得主的,沒有力量,叫虛懸。它沒有力量,你用這個下息,就是思想這個息通到虛懸的部位,就是它在穩定下來,就是這樣子。它就是互相對治,就是這樣意思。
譬如它說「用滿息治枯瘠」,說這個人身體特別的瘦,特別瘦怎麼辦呢?它就用滿息,心裏面想這個氣息充滿到全身都肥胖起來了,就是這樣想。你這樣想它就能對治這個枯瘠。這就是你按照這個意思,思惟十二息的辦法,應該也就可以明白了,就是這麼意思,就講到這裏。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9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