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家里自己听录音带,没有那么好;不如参加法会听的感觉到欢喜,那个欢喜没那么多。有这个说法。
我们从这个小事情上看呢,说是我们若在佛世界,或者在兜率内院,和这些法身的菩萨在一起听这些圣人演说佛法,听他讲佛法。说是…不是;我是在人间供着佛像,这里有白纸黑字的经书我读一读,我听你讲、你听我讲,这也是佛法嘛!我感觉恐怕不一样,感觉上不同,那个功用也就不同。所以我感觉到龙树菩萨说:从他方佛世界、兜率内院,这些大菩萨、法身菩萨、法身佛那里听法的人,这个菩萨来到人间,他的根性利;从人间来的菩萨他的根性钝,这是《大智度论》上有这个说法。
其次另外也明白的说到,就是这个修行人他一味地修奢摩他,他就算是成就了,他的根性钝;他若常常地有正忆念,有毗钵舍那的般若波罗蜜的正忆念,这个人根性利,就是智慧高,智慧是不同的。我们看经论上说这些得道的人的不同的情况,它那上面说有的人,(不要说初果),就是连阿罗汉果他还没得定,他没得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他没得定,他就得阿罗汉果了,他这无我、无我所,无常无我的无漏的智慧就出现了。但是有的人先得定了,得定了,但是他还没有成为圣人,(就说是佛教徒),你叫他去学般若波罗蜜似乎这兴趣不高,但是静坐有兴趣,他很快就是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、到了四禅了,他还没得到圣人的智慧,这是怎么回事?就是他般若波罗蜜的熏习不够,所以这方面他没那么容易成就,圣慧不容易成就。而那个阿罗汉就是他般若波罗蜜的资粮熏习准备得好,他根性利;就是这个定的条件并不高,并没得到四禅,只是欲界定或者未到地定的帮助他,他就能得初果、得二果、得三果、得四果了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就是定的准备、以前准备得不够,今生想要得定不是那么容易,但是以前般若的资粮准备得好,所以今生得圣道容易,得圣道不难。
那么我们…刚才说过,说是他多修奢摩他,他的根性就钝,多修毗钵舍那他的根性就利。这样说,把这几样事会合起来看,我们现在学习佛法,若是单修奢摩他就不如也加上毗钵舍那的学习,会好了很多很多。一方面也会栽培自己的智慧会利一点,将来得圣道的时候快一点。所以我主张,我们现在修奢摩他的时候就加上毗钵舍那,这样会避免掉举的活动,会减少它的活动,而且能栽培我们般若智慧的善根,将来得圣道快一点。我就说这么两点。
今天把原来的桌子、凳子拆掉了,意思就是我们就坐一会儿,我们事实上修修这个奢摩他和毗钵舍那。
问:静坐时会打嗝,怎么样对治?
答:静坐的时候打嗝,你的胃有事情,是你生理上的事情,这个胃有点问题。你可以看医生也可以。至于怎么样对治?若按《小止观》上说的几个办法都会有效,你就把心住在胃这里也可以。或者你把心住在丹田这里,慢慢地它就会降下去了,它这气就不从上面出,自然地就排泄出去了。或者是你用观的办法也可以;观察这个身体是空的,然后这个心就住在这个空的上面,《小止观》治病那个地方不是这样说吗?这样办法也是可以的。或者是…这个病好像看医生还容易治的,不是太难。
问:这里另外有一个人提出来问题:「佛陀赞叹头陀行和一坐食,在戒法中比丘戒,饮食方面占相当的分量,如不非时食、展转食等。在本书中具缘第一,五缘中第一条就是持戒清净,如对持戒清净行持的态度是轻重等持尘点不犯的行者,就需不非时食,更甚至能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行头陀行。但末学听家师说,修禅的一天吃很多餐、晚上也吃。在戒法中多所毁犯,不能符合具缘条件。」
答:这中国的禅宗(那还是后代),就把这个不非时食这条戒放弃了。尤其是打禅七的时候晚间还吃包子,是有这个事情。你现提出这个问题呢,我这样回答:还是守这条戒,不非时食,还是守这条戒好。(我不知道这是谁写的)。守这条戒好。
我心里面有什么就说什么,各位你不要多分别。
守这条戒有什么好处呢?其中有一样好处。这午后不吃东西有什么好处?这个欲心少一点,这欲心会减少。这个不非时食,其中有一个好处是欲心少;午后不吃东西有这个好处。但是到了末法时代,像禅宗的大德他把这条戒废了,大家吃东西,吃东西,我看打禅七的那种情形也有他的理由。尤其是打禅七,你中午不能吃得太饱,太饱了坐禅也不大好,那么你跑香坐香,有的时候到了十一点、十二点,那个出家人打禅七,像五十多年前中国大陆的禅堂,这个禅宗的门下打禅七的时候人都是很辛苦的,早晨起来得早,晚间睡得很晚,人也很辛苦。辛苦,你肚子里一点没有营养的支持,精神也是不够的。所以晚间吃,也有道理。这是一。
第二,苏州灵岩山这个念佛堂,这印光老法师就是主张晚间吃东西。这慈舟老法师,你们各位知道,他就是特别注重律的,讲《华严经》、持戒;是请慈舟老法师担任灵岩山的住持的。那么印光老法师主张晚间吃东西,慈舟老法师说:不可以吃。这可以说意见不合了;不合了,但是这慈舟老法师就走了。走了以后,灵岩山很久很久没有住持,就是由这个妙真和尚做监院处理这些杂事,过了很久了,这印光老法师他要入涅槃了,所以就说是「不能这么久没有住持」,就请妙真和尚升坐,就是安排了,印光老法师就走了。所以现时代的情形呢,若是晚间吃点东西,就是戒律上是不合,但是似乎这大德是有这样主张的。
另外,行头陀行这个事情,头陀行是佛说的,但是你不这样做并不犯戒。戒律上并没有硬性规定非要头陀行不可,没有这个话。所以你若愿意头陀行也是可以,但是你不行这个头陀行也可以,是这样意思的。
问:书中提到调食,要不过饱、不饿,如此方可入道。但一般持午甚日中一食者,他的食量会比以前他吃两餐或三餐时还多,如在加上心理上恒饿肚的因素,常会有吃过多的过患,于道业上又有所碍,请法师开示如何调饮食,始能持戒清净身安道隆。
答:这个问题,说我晚间不吃,我中午多吃一点。我感觉弘一律师好像有的地方也说过这个话;你稍微多吃一点,叫你早晨少吃,中午稍多一点;这是弘一律师有这个话。
但是戒律上对于饮食,它也不说你中午吃很多,也还说出来「不要吃很多」。不要吃很多,这问题在那里呢?这尤其是年轻人这胃的火力强,消化得很好,很容易消化了,肚子就空了,空了这个饥饿不容易忍受,所以就非要多吃才好;这是一个思想上的错误,不是这么回事。
是怎么回事呢?你就说是持午这件事,原来是晚间吃饭的,忽然间受了沙弥戒、受了比丘戒,出了家晚间不吃饭,不吃饭这肚子很难过,其实只有三天,你这三天忍过去以后,什么事也没有。三天忍过去以后,晚间不吃什么,就光是喝水,其他什么也不吃,很舒服,晚间也不难过。只是一开始晚间不吃东西那几天有点难过,你忍受这几天,过几天就没有事了。所以你要持午,你中午不要吃很多,就正常吃个八分饱就好了。吃了八分饱晚间饿,不要紧,你忍受一点,过了几天以后就正常,什么事也没有。不要吃太饱,吃太饱对胃不好,对身体健康有妨碍,对修行也有妨碍了,弄得老是有胃病。所以这个问题,我是这样看法。
问:在坐禅之前如能慢步经行,且在前一小时最好不要说话,说话伤气,还会引起烦恼(言多语失),如此打坐易于心定。但一般念佛道场或打佛七,往往绕佛、念佛,坐下来亦念佛直到止静,此种修行方法与法师所示,理论上有点不同。
答:是的。这个念佛法门是另一个法门。这念佛,有的人气力壮,他大声念佛念了很久也不辛苦,当然也是好。如果你的身体不适合,你不要太大声,那么就没有什么问题嘛!这个坐禅这件事,我感觉它比较微细了一点,坐禅、静坐这件事比这个大家一起敲打犍槌这样子念佛,比它要微细一点的,是不同的。但是你若想得念佛三昧,那又不同一点,那就和坐禅一样了。
你若坐禅而就是念佛,那就是一样的。这个是另一回事。我说坐禅的时候,你若想静坐,静坐之前你不要说话,你可以试一试,你坐禅的时候同任何人讲话,不要说讲一个钟头,讲三刻钟、讲半小时,然后你再坐禅,你看你感觉怎么样?你不和人说话,你按照这个次第,经行然后坐禅,你从事实上来经验一下,你看看要怎么样?所以这个和念佛七那个不同,情形不一样。而念佛这个事情,也是不要同人说话,你专心念佛,或者出声念、或者默声念,那也还是要不同人说话的。你修行的时候,你同人说话,除非是说法语,说法语也不要同人多说。我以前读这《法华经》上说是,就是那个人特别地爱乐佛法,你也不要同他多讲佛法,《法华经.安乐行品》有这个话,不要给他多说。我就不懂这个话什么理由是这样子,但是后来我自己的经验上我就知道是有理由的,这理由是不要多说,不要多说是对。
这两页,我就这么解释了。如果还有没有解释到,你可以再问。
问:静坐的肢体应如何安放较安适且能持久?
答:这个静坐当然是双加趺坐是最好,双加趺坐有困难那么你就是单加趺了,单加趺不能那么你就随意坐,但是你若想要一件事情有成就,你就是不要怕吃苦的,你怕吃苦,那个事情很难成就。
问:静坐的时候容易昏沉,应如何对治?
答:容易昏沉,就是你要注意,为什么原因会昏沉?你自己要注意。你睡眠正常、你没有失眠,夜间睡觉正常、没有失眠,就应该不昏沉。你睡眠正常而又昏沉了,你就要再找一找还有其他的什么事情没有?譬如说你同别人说了很多话,还有什么劳力的事情,做什么劳力的事情了。你昨天这个时候不是这样子,你今天反常了,做了什么疲倦的事情了,然后你坐下来,那么就是要昏沉的。我拿我自己来说;我没有同人讲话,我什么事情都正常,忽然间这时候要讲几个钟头的话,我然后要静坐的时候就是要打瞌睡,所以不正常了就要打瞌睡,它就是这样子。你要自己观察什么原因它会昏沉,有的时候是你吃的食品,你的食品里面有些东西容易使你多睡眠,那就是你那个东西不要吃就好了,你就是要注意什么原因会这样子,就可以解决了。
问:这一位老法师说,他感觉这天灵盖发热,打坐一小时以上,天灵盖发热。
答:发热,什么原因呢?就是你打坐的时候,多少你这个心向心有多少掉举,实在心就是在头这一部多,这第六意根就是头。你这第六意根静坐的时候没有向下寂静,你心若安住在脐轮这里的时间稍多一点,这个血就降下来,天灵盖它就不会发热的。你若没有在这里寂静住,你心里面有些杂念,就是在脑这里活动;这第六意识在活动呢,这个血就向上来,向上来那么天灵盖发热了,是这么回事。
问:这十二息治病的这个事情。
答:这十二息治病,这文上说善用观想运作,这个方法就在这里,「善用观想运作」,就是这几句话。它这底下说的比较容易明白的方法,譬如说我这膝盖以下冷,感觉它冷,它说用暖息治冷,用温暖的息来对治这个冷,这个应该容易明白。就是你坐在这里的时候,你心里面观想这个息是热的,通到这冷的地方来,就感觉这个冷不冷了,感觉热了,你就是这样想,就是这么回事。那么这就是能对治它。若是这样你想不来,你可以用一个代替的方法;譬如说现在的世界比古代的世界方便了,用个电炉你就把开了热了,你把腿在那里,热那个冷的地方。你心里这个热的形相取下来,你记住这个热的感觉是这样的,然后你静坐下来的时候,你就再想现在这个腿就在那个电炉上用热气在熏,就是这样热;就是这样想,就是用自己的思想来治病,就是这个意思。用暖息治冷,用冷息治热,这个道理是一样的。其它的你就按这个意思,就可以应该明白的。
它这上面说「上息治沉重,下息治虚悬」,这「虚悬」,应该医生会明白这两个字怎么讲,我不是医生,我现在姑妄言之,你们听到以后再去问问医生我讲得对不对?我讲错了,那么把它再纠正过来就好了。这「虚悬」就是感觉走路的时候腿没有力量,就像一个东西挂在那里它摇摆,这个腿没有力量。这脚一步一步迈步的时候,它自己就是要摇动,作不得主的,没有力量,叫虚悬。它没有力量,你用这个下息,就是思想这个息通到虚悬的部位,就是它在稳定下来,就是这样子。它就是互相对治,就是这样意思。
譬如它说「用满息治枯瘠」,说这个人身体特别的瘦,特别瘦怎么办呢?它就用满息,心里面想这个气息充满到全身都肥胖起来了,就是这样想。你这样想它就能对治这个枯瘠。这就是你按照这个意思,思惟十二息的办法,应该也就可以明白了,就是这么意思,就讲到这里。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9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