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禅八定
前言
时间很快,上个月,十月五号《金刚经》讲完的,到现在一个多月。四禅八定,是在讲经的时候,有两位居士提出来的问题,当时的时间不够用,所以留待以后--安排在现在来讲这个问题。
甲一、学习者(分三科)
四禅八定在佛法里边,戒定慧里边是属于定学的,学习禅的人是应该要学习的,应该要多多的学习的。我写了一个目次,照这个讲,我一共是分了四段:
第一段是学习者。说学习禅的人,谁是学习禅的人。在我们这个世间上,人是很多的,但是若是分类的话,大约是有三种人,一种是求欲乐的人,一种是求三昧乐的人,一种是求涅槃乐的人。这个乐,安乐,或者是快乐,是人所追求的,在佛法里边来说,就是分这么三种乐,大约地说分这三种快乐。
乙一、求欲乐的人
这个欲乐也叫做五欲乐,就是色声香味触这五种乐,如意的色声香味触能使令人得到快乐,那么就叫做欲乐。追求欲乐的人很多很多的,很多很多的人都是追求这个欲乐的。
乙二、求三昧乐的人
第二种就是求三昧乐的人,三昧乐就是禅乐,禅定的快乐。我们没得禅定的人,在欲上求乐的人,有欲乐的经验;没有得禅定的人,没有禅定的经验。在欲上能得到乐,若是学习禅定,在禅定上能得到快乐,这又是一种乐,禅定的快乐是比欲乐殊胜得很多很多的。得到禅定的人,如果不是佛教徒,得到禅定以后,他的寿命非常的长,到色界顶天色究竟天,他的寿命有一万六千大劫,寿命有这么长。享受欲乐最殊胜的就是欲界顶天。欲界有六天,欲界顶天就是他化自在天,他化自在天的寿命是一万六千岁,一万六千岁,人间是一万六千年他的一昼夜,三十天一个月,十二个月一年,这样子他能生活了一万六千年。欲乐最殊胜的就是欲界顶天一万六千年。得三昧乐的人不是佛教徒,他的最长的时间是一万六千劫,可见禅定的快乐,在时间上说也是殊胜的。在乐的本身也强过欲乐,欲乐有很多的苦恼,苦多而乐少,三昧乐就完全是快乐,当然也有多少苦,这是求三昧乐。
求三昧乐的人,为什么他不求欲乐,而要求三昧乐呢?他就是对欲乐不满足,感觉到欲乐不是乐,所以放弃了欲乐去追求三昧乐。在丰子恺画的《护生画集》上,好像有一首诗,诗说:「好花经摧折,曾无几日香,憔悴剩残枝,明朝弃道旁」。「好花经摧折」,这个花,广义地说,所有的色声香味触都是花,如意的色声香味触都是花。「经摧折」,这里这个摧折,就是按佛法无常观来解释,种种因缘的变化,这个好花都破坏了。「曾无几日香」,说是没有破坏,没有破坏,时间也不是很多,时间也并不很长就没有,「曾无几日香」。「憔悴剩残枝」,被破坏了的就是很憔悴的,剩一点残枝,「明朝」就丢到「道旁」去了。这个意思就是所有的欲乐很容易被破坏的,很容易就破碎了,都不是很坚固的,并且追求欲乐的时候很苦,如果没有失败,你追求到快乐了,你还要保护它,保护的时候也很辛苦,防护是苦,如果失掉了更苦恼,防护是苦,保护的时候也是很苦,失坏了还是很苦,并且这个欲乐没有知足的时候,这个无厌足又是很苦的。《法喻经》上有一个小小的故事,一个贫穷的夫妻生活当然不怎么好,当时有一个城市有一个集会,集会他这个太太也要去参加,但是穿的衣服不好,那么就和他先生说,说是你给我买一件新的衣服穿,我就去参加这个集会,说如果你不给我买新衣服,我就不给你作太太了,那么他这个先生心里也很难过,但是没有钱买,怎么办呢?想了很多的办法,就去作贼,作贼去偷东西,然后来给太太买新衣服穿,作贼,做得结果还被人抓住了,也没有成功,所以这个人是很苦的,欲乐是很苦的。所以他要求三昧乐,三昧乐不待外缘。
乙三、求涅槃乐的人
第三种是涅槃乐,涅槃是什么呢?就是佛法里面说的这一切佛、菩萨、阿罗汉,他们那个清净的智慧安住的境界,这个地方是常乐我净,这个地方是永久的安乐,永久的自在,永久的清净、安稳、不可破坏的。这个乐,若比禅定乐来说,禅定乐就又不行了,因为禅定乐不是佛弟子的禅定乐,也还是有时间性的,到了色究竟天就是一万六千大劫,到了这个时候,这个人就死掉了,这个禅定也就失掉了,所以这个禅定乐也是不长久的,不是永久的。无色界天,他的禅定就是八万大劫,比色界天更长,但是也有时间性,到了时候就结束了,唯有涅槃乐是永久的,所以佛弟子是求涅槃乐。
各别的说,就是有的人求欲乐,有的人求三昧乐,有的人求涅槃乐,实在不应该这样说。我们欲乐不说,谁是求三昧乐的人呢?就是不满意欲乐的人他求三昧乐,而佛弟子求涅槃的人,也要求三昧乐的。佛弟子里面,初开始的时候分两类,有一类人他不需要得三昧乐,他不需要求三昧乐,他直接地去求涅槃乐,这是一种。第二种就是他先要求三昧乐,得到三昧以后再求涅槃乐。这两种有什么不同呢?就是得到三昧以后,再去求涅槃容易一点,你不得三昧,直接去求涅槃,困难一点,就像你驾驶一个没有毛病的车,很正常的车,你很自在的就到你所到的地方去了,若是这个车有很多的毛病,你驾车的时候,它忽然间失火了,忽然间轮子掉了,那么你很辛苦的,勉勉强强的到你所到的地方去。所以佛弟子求三昧乐,然后求涅槃乐比较自在一点,安乐一点,容易一点。直接求涅槃乐,虽然也可以成功,但是困难一点。
所以总结地说,佛弟子也求涅槃乐,也要求三昧乐。非佛教徒里面,通常的话,就是外道,外道他是求三昧乐的,不求佛法里面说的涅槃乐,因为他不相信,他认为三昧就是涅槃,所以他不再求佛法的涅槃。这是学习者,就是我们佛教徒也应该学习禅定的。
甲二、释名
第二段解释名字,解释这个名字,就解释这个禅和定。禅、定有什么不同呢?禅不是中国话,是印度话,中国话叫做静虑。静,就是寂静的意思,寂静,这个地方没有车声,没有人声,没有一切声音的吵闹,很寂静的。但是这里说寂静不是说外边的境界,说内心,内心是寂静的,这就是所谓定,定的意思。虑就是观察的意思,思虑、考虑、观察的意思,就是智慧。有定也有慧,定慧很均平的,所以叫做静虑。在佛法里面讲这个四无色定,四禅八定这个四无色定,这个无色界的定,他里边定的力量很高深,智慧不够,就是不平均。佛法里面又说到未到地定、欲界定,这个定里边,定的力量很微小,他的智慧比较大一点,也是定慧不均平。唯有色界天,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他们里边的境界,定慧是均平的,不是说一个大,一个小的,不是一个力量强,一个力量弱,不是那样子,他们的力量很平等的,所以叫做静虑。这样讲,这个无色界天的定就不能叫静虑了,因为他不平均。欲界定、未到地定也是不平均的,所以也不能称为静虑,唯独色界天的四禅才可以叫做禅,才可以称为静虑的。这是禅字,简单的这样解释。
八定,这个定,色界的四禅可以称为定,无色界的四空定也可以称为定,加起来就叫做八定。所以八定里面就有了四禅了,就是已经有了四禅了。应该说四禅、四无色定,应该这样说,但是把它加起来,就说八定,又把四禅又重复一下子,所以叫做四禅八定,实在说就是四禅和四无色定。禅定还有一个名称叫做等持。等持就是平等持心,于一境转,有所成办,所以叫做等持。平等持心这句话怎么讲呢?这个平等,我们没有得禅定的人,我们的心有两种行相,一种就是这个心睡着觉的时候昏昧、一无所知,什么也不知道,这是一种行相。第二个相貌就是睡醒了以后,这个心东西南北、天下古今什么都想,想这个,想那个,做种种的事情,做种种的分别,这是一种行相。这样的行相,站在禅定的立场来说,就叫做不平等。一睡着觉,什么也不知道,这个也不是好相,睡醒了以后,东想西想,这叫做散乱。若是得了禅定以后,这个平等的心就是也不散乱也不昏昧,这就叫做平等,就是又明又静。明而不昏,静而不乱,这就叫做平等。平等持心,心里面明明了了的,没有昏;静而不乱,心里面很寂静,没有东想西想,离一切想。虽然明了而不乱,不乱,但是可也没有睡着觉,也没有昏,这叫做平等,其实就是定。由这样的力量来摄持自己的心,使令自己的心又明而静,又静而明,这叫做平等持心。
于一境转,就是在一个境界上相续而住,转就是相续的意思,没有断,不是说你在这一个境界上只有一分钟,以后就乱了,或者就昏昧了,那就不是定。他能相续的明静而住,所以那就叫做定,叫做等持。有所作成办,这个定有什么好处呢?就是他能够成就一切你要成就的事情,你想要有神通,有了定以后就可以有神通,有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都可以,有种种功德,能成办种种的功德,所以叫有所成办。所以这个禅定也叫做等持。也叫做等至,定的势力使令身心安和,得到定以后,这个身体,这个四大很调和,心很平静,由定势力身心安和,这叫做等。至持等位,名为等,所以叫做等至,能到了等的这个境界,所以叫做等至,其实也就是定,也就是等持。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等引,你得到定以后,你能够引发出来种种的胜妙功德,所以叫做等引。名称有很多,还有很多名称,我不讲了。这是解释这个名称。
甲三、明修证(分四科) 乙一、明四禅(分五科) 丙一、初禅(分二科)
丁一、修因(分二科) 戊一、释息名
第三段叫做修证。四禅八定是要我们努力的去学习,去修行才能成就的,说这件事。这里分成三段,第一段明四禅,说色界的四种禅,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。第一段就是初禅,因为他在色界的禅定里面,他是最初的,他的次第是最初,所以叫初禅。这一科里…
《四禅八定(一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