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禅八定
前言
時間很快,上個月,十月五號《金剛經》講完的,到現在一個多月。四禅八定,是在講經的時候,有兩位居士提出來的問題,當時的時間不夠用,所以留待以後--安排在現在來講這個問題。
甲一、學習者(分叁科)
四禅八定在佛法裏邊,戒定慧裏邊是屬于定學的,學習禅的人是應該要學習的,應該要多多的學習的。我寫了一個目次,照這個講,我一共是分了四段:
第一段是學習者。說學習禅的人,誰是學習禅的人。在我們這個世間上,人是很多的,但是若是分類的話,大約是有叁種人,一種是求欲樂的人,一種是求叁昧樂的人,一種是求涅槃樂的人。這個樂,安樂,或者是快樂,是人所追求的,在佛法裏邊來說,就是分這麼叁種樂,大約地說分這叁種快樂。
乙一、求欲樂的人
這個欲樂也叫做五欲樂,就是色聲香味觸這五種樂,如意的色聲香味觸能使令人得到快樂,那麼就叫做欲樂。追求欲樂的人很多很多的,很多很多的人都是追求這個欲樂的。
乙二、求叁昧樂的人
第二種就是求叁昧樂的人,叁昧樂就是禅樂,禅定的快樂。我們沒得禅定的人,在欲上求樂的人,有欲樂的經驗;沒有得禅定的人,沒有禅定的經驗。在欲上能得到樂,若是學習禅定,在禅定上能得到快樂,這又是一種樂,禅定的快樂是比欲樂殊勝得很多很多的。得到禅定的人,如果不是佛教徒,得到禅定以後,他的壽命非常的長,到色界頂天色究竟天,他的壽命有一萬六千大劫,壽命有這麼長。享受欲樂最殊勝的就是欲界頂天。欲界有六天,欲界頂天就是他化自在天,他化自在天的壽命是一萬六千歲,一萬六千歲,人間是一萬六千年他的一晝夜,叁十天一個月,十二個月一年,這樣子他能生活了一萬六千年。欲樂最殊勝的就是欲界頂天一萬六千年。得叁昧樂的人不是佛教徒,他的最長的時間是一萬六千劫,可見禅定的快樂,在時間上說也是殊勝的。在樂的本身也強過欲樂,欲樂有很多的苦惱,苦多而樂少,叁昧樂就完全是快樂,當然也有多少苦,這是求叁昧樂。
求叁昧樂的人,爲什麼他不求欲樂,而要求叁昧樂呢?他就是對欲樂不滿足,感覺到欲樂不是樂,所以放棄了欲樂去追求叁昧樂。在豐子恺畫的《護生畫集》上,好像有一首詩,詩說:「好花經摧折,曾無幾日香,憔悴剩殘枝,明朝棄道旁」。「好花經摧折」,這個花,廣義地說,所有的色聲香味觸都是花,如意的色聲香味觸都是花。「經摧折」,這裏這個摧折,就是按佛法無常觀來解釋,種種因緣的變化,這個好花都破壞了。「曾無幾日香」,說是沒有破壞,沒有破壞,時間也不是很多,時間也並不很長就沒有,「曾無幾日香」。「憔悴剩殘枝」,被破壞了的就是很憔悴的,剩一點殘枝,「明朝」就丟到「道旁」去了。這個意思就是所有的欲樂很容易被破壞的,很容易就破碎了,都不是很堅固的,並且追求欲樂的時候很苦,如果沒有失敗,你追求到快樂了,你還要保護它,保護的時候也很辛苦,防護是苦,如果失掉了更苦惱,防護是苦,保護的時候也是很苦,失壞了還是很苦,並且這個欲樂沒有知足的時候,這個無厭足又是很苦的。《法喻經》上有一個小小的故事,一個貧窮的夫妻生活當然不怎麼好,當時有一個城市有一個集會,集會他這個太太也要去參加,但是穿的衣服不好,那麼就和他先生說,說是你給我買一件新的衣服穿,我就去參加這個集會,說如果你不給我買新衣服,我就不給你作太太了,那麼他這個先生心裏也很難過,但是沒有錢買,怎麼辦呢?想了很多的辦法,就去作賊,作賊去偷東西,然後來給太太買新衣服穿,作賊,做得結果還被人抓住了,也沒有成功,所以這個人是很苦的,欲樂是很苦的。所以他要求叁昧樂,叁昧樂不待外緣。
乙叁、求涅槃樂的人
第叁種是涅槃樂,涅槃是什麼呢?就是佛法裏面說的這一切佛、菩薩、阿羅漢,他們那個清淨的智慧安住的境界,這個地方是常樂我淨,這個地方是永久的安樂,永久的自在,永久的清淨、安穩、不可破壞的。這個樂,若比禅定樂來說,禅定樂就又不行了,因爲禅定樂不是佛弟子的禅定樂,也還是有時間性的,到了色究竟天就是一萬六千大劫,到了這個時候,這個人就死掉了,這個禅定也就失掉了,所以這個禅定樂也是不長久的,不是永久的。無色界天,他的禅定就是八萬大劫,比色界天更長,但是也有時間性,到了時候就結束了,唯有涅槃樂是永久的,所以佛弟子是求涅槃樂。
各別的說,就是有的人求欲樂,有的人求叁昧樂,有的人求涅槃樂,實在不應該這樣說。我們欲樂不說,誰是求叁昧樂的人呢?就是不滿意欲樂的人他求叁昧樂,而佛弟子求涅槃的人,也要求叁昧樂的。佛弟子裏面,初開始的時候分兩類,有一類人他不需要得叁昧樂,他不需要求叁昧樂,他直接地去求涅槃樂,這是一種。第二種就是他先要求叁昧樂,得到叁昧以後再求涅槃樂。這兩種有什麼不同呢?就是得到叁昧以後,再去求涅槃容易一點,你不得叁昧,直接去求涅槃,困難一點,就像你駕駛一個沒有毛病的車,很正常的車,你很自在的就到你所到的地方去了,若是這個車有很多的毛病,你駕車的時候,它忽然間失火了,忽然間輪子掉了,那麼你很辛苦的,勉勉強強的到你所到的地方去。所以佛弟子求叁昧樂,然後求涅槃樂比較自在一點,安樂一點,容易一點。直接求涅槃樂,雖然也可以成功,但是困難一點。
所以總結地說,佛弟子也求涅槃樂,也要求叁昧樂。非佛教徒裏面,通常的話,就是外道,外道他是求叁昧樂的,不求佛法裏面說的涅槃樂,因爲他不相信,他認爲叁昧就是涅槃,所以他不再求佛法的涅槃。這是學習者,就是我們佛教徒也應該學習禅定的。
甲二、釋名
第二段解釋名字,解釋這個名字,就解釋這個禅和定。禅、定有什麼不同呢?禅不是中國話,是印度話,中國話叫做靜慮。靜,就是寂靜的意思,寂靜,這個地方沒有車聲,沒有人聲,沒有一切聲音的吵鬧,很寂靜的。但是這裏說寂靜不是說外邊的境界,說內心,內心是寂靜的,這就是所謂定,定的意思。慮就是觀察的意思,思慮、考慮、觀察的意思,就是智慧。有定也有慧,定慧很均平的,所以叫做靜慮。在佛法裏面講這個四無色定,四禅八定這個四無色定,這個無色界的定,他裏邊定的力量很高深,智慧不夠,就是不平均。佛法裏面又說到未到地定、欲界定,這個定裏邊,定的力量很微小,他的智慧比較大一點,也是定慧不均平。唯有色界天,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他們裏邊的境界,定慧是均平的,不是說一個大,一個小的,不是一個力量強,一個力量弱,不是那樣子,他們的力量很平等的,所以叫做靜慮。這樣講,這個無色界天的定就不能叫靜慮了,因爲他不平均。欲界定、未到地定也是不平均的,所以也不能稱爲靜慮,唯獨色界天的四禅才可以叫做禅,才可以稱爲靜慮的。這是禅字,簡單的這樣解釋。
八定,這個定,色界的四禅可以稱爲定,無色界的四空定也可以稱爲定,加起來就叫做八定。所以八定裏面就有了四禅了,就是已經有了四禅了。應該說四禅、四無色定,應該這樣說,但是把它加起來,就說八定,又把四禅又重複一下子,所以叫做四禅八定,實在說就是四禅和四無色定。禅定還有一個名稱叫做等持。等持就是平等持心,于一境轉,有所成辦,所以叫做等持。平等持心這句話怎麼講呢?這個平等,我們沒有得禅定的人,我們的心有兩種行相,一種就是這個心睡著覺的時候昏昧、一無所知,什麼也不知道,這是一種行相。第二個相貌就是睡醒了以後,這個心東西南北、天下古今什麼都想,想這個,想那個,做種種的事情,做種種的分別,這是一種行相。這樣的行相,站在禅定的立場來說,就叫做不平等。一睡著覺,什麼也不知道,這個也不是好相,睡醒了以後,東想西想,這叫做散亂。若是得了禅定以後,這個平等的心就是也不散亂也不昏昧,這就叫做平等,就是又明又靜。明而不昏,靜而不亂,這就叫做平等。平等持心,心裏面明明了了的,沒有昏;靜而不亂,心裏面很寂靜,沒有東想西想,離一切想。雖然明了而不亂,不亂,但是可也沒有睡著覺,也沒有昏,這叫做平等,其實就是定。由這樣的力量來攝持自己的心,使令自己的心又明而靜,又靜而明,這叫做平等持心。
于一境轉,就是在一個境界上相續而住,轉就是相續的意思,沒有斷,不是說你在這一個境界上只有一分鍾,以後就亂了,或者就昏昧了,那就不是定。他能相續的明靜而住,所以那就叫做定,叫做等持。有所作成辦,這個定有什麼好處呢?就是他能夠成就一切你要成就的事情,你想要有神通,有了定以後就可以有神通,有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都可以,有種種功德,能成辦種種的功德,所以叫有所成辦。所以這個禅定也叫做等持。也叫做等至,定的勢力使令身心安和,得到定以後,這個身體,這個四大很調和,心很平靜,由定勢力身心安和,這叫做等。至持等位,名爲等,所以叫做等至,能到了等的這個境界,所以叫做等至,其實也就是定,也就是等持。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等引,你得到定以後,你能夠引發出來種種的勝妙功德,所以叫做等引。名稱有很多,還有很多名稱,我不講了。這是解釋這個名稱。
甲叁、明修證(分四科) 乙一、明四禅(分五科) 丙一、初禅(分二科)
丁一、修因(分二科) 戊一、釋息名
第叁段叫做修證。四禅八定是要我們努力的去學習,去修行才能成就的,說這件事。這裏分成叁段,第一段明四禅,說色界的四種禅,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。第一段就是初禅,因爲他在色界的禅定裏面,他是最初的,他的次第是最初,所以叫初禅。這一科裏…
《四禅八定(一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