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明而靜、靜而明的,沒有昏沈也沒有散亂,這就叫做粗住。
己二、細住
第二個細住。怎麼叫做細住呢?就是你由粗住這個程度,繼續的努力靜坐,繼續的靜坐,要精進才可以,我一天就坐半小時,不可以,不行的,就坐一小時也不可以,要多坐才可以。那麼繼續這樣坐,坐久的時候,定的力量就強了,到時候有什麼感覺呢?感覺這個身體是在這兒坐著,但是這個身體如雲如影。如雲如影,這個雲在天空裏這個雲。我以前在香港大嶼山住過,大嶼山到了秋天以後,晴天多,但是春天、夏天這個霧特別多,高山上盡是霧,我從那霧裏面走過,就等于是從雲裏面走過。說身體如雲什麼意思呢?就是不是像我們現在坐在這裏感覺有這麼一個粗重的身體,不是這種感覺,感覺這個身體還是有,好像沒有似的,心裏面好像無障礙的樣子,但是感覺有身體。如影,就像太陽照出一個影似的,這個影是有這個影,但是這個也是無障礙的,就是靜坐的時候,明靜的境界繼續的進步,感覺這個身體若存若亡的樣子,還是有身體,但是可不是那麼粗重,很虛空的樣子,無障無礙的樣子,這個時候就叫做細住,這個定的力量又進步,比粗住強得多了。這個時候,其實用功的人,靜坐的人,若有這麼一個境界,也就算是不錯了。
己叁、明得失(分二科) 庚一、從外緣失(分二科) 辛一、向人說
第叁明得失。有這個粗住、細住的時候,另外還有一個什麼感覺呢?有持身法現出來。有持身法,就是坐的這個時候,在粗住的時候就能有了,細住當然也是有,就感覺有個力量,幫助你這個身體自然的能夠正直,端身而坐,坐在那裏,自然的有這個力量,感覺很好、很輕快,這是好的。這個持身法有好有壞,壞的就是這個持身法一來的時候,身體很強硬,很強硬,很拘束你,很不自在,這個持身法走了的時候,它謝落的時候很疲困,很疲倦的樣子,很不舒服,這不是好的持身法。持身法有好有壞,現出來這個相的。
明得失怎麼講呢?就是得到這個粗住、細住的時候,有的時候會發生一些問題,什麼問題?因爲你這個時候比一般人不同了,就願意講一講,告訴人家,啊,我靜坐怎麼怎麼的,同人講,你一講,你這個粗住、細住就失掉了,你不能向人講的,你不能向人說,你定的境界,你不能說的,這是一種。就是不說,願意現出來定的境界給人看,也是能失掉這個粗住、細住的,這是一種。
辛二、有事緣相壞
另外,你靜坐的時候,若是有的人他不知道保護你,他隨便的發出聲音打你閑岔,他感覺也沒有什麼聲音嘛,但是靜坐的人不是的,不同,靜坐的人,小小的聲音他感覺就是很大的,那麼這個時候你心裏面就憤怒了,坐在那裏,就來了煩惱,你這個人打我閑岔,憤怒!如果輕微的,不要緊,如果你很憤怒,你的粗住、細住就破壞了。我們在店裏面買東西,那個膠袋(塑膠袋),那麼東西很柔軟的,好像也沒有什麼,但是靜坐的時候,那個人在旁邊把那個膠袋拿出來疊一疊,感覺好像沒有什麼聲音嘛,但是靜坐的人感覺聲音很大的,聲音都是很大的,那就是打閑岔。所以《瑜伽師地論》上講:你修定的人,你一個人獨住,不要同人一塊兒住,有這個事情。這也是容易破壞你的禅定的,這是一種。
庚二、內論得失(分四科) 辛一、希望心
第二種:常會有希望心。自己得到粗住、細住的時候,自己又有妄想,哎呀,我要得禅定了,啊,我要做大菩薩,我要去度化什麼什麼,做什麼大功德,就打妄想,你這一妄想就破壞,也破壞了,把自己的定就破壞了,也是自己不對。
辛二、恐怖心
也有的人,一坐下來心就很靜,自己就害怕。我還看見一個人,他就這麼說,叫他用這個方法靜下來他就害怕,他就不敢坐。所以有種種的妄想,有恐怖心。
辛叁、重愛
或者得到一種境界大喜,哎呀,歡喜得不得了,也會破壞自己的禅定。重愛,他愛著這個境界得不得了,也是不好。
辛四、疑悔
再就是疑悔,出了禅定不坐了,心裏面就疑惑,我還能不能得到呢?不能得了吧,老是這麼疑,這樣後悔,也能破壞這個禅定的。
這叫做「失」,要除掉這些,你不要這麼樣的多心,你就是出定就是出定,入定就是入定,不要顧慮那麼多事,不要打種種的妄想,那麼你這個定慢慢的就會增長,你會進步的,你多有這些顧慮,就破壞了自己了。
欲界定是我們靜坐初開始經過的境界,還不是容易成就的,成就了以後,很容易失掉的。我們得到了細住,坐在這裏,這個身體若有若無的樣子,好像很舒服,但是你出定以後,你同人家談話,談了幾個鍾頭以後,你再靜坐,沒有了,就失掉了,所以很容易失掉的。
戊二、證未到地定相(分二科) 己一、明證相
第二種證未到地定的相貌。分兩段,第一是證相,第二明得失。未到地定證的相貌是什麼呢?成就了未到地定是什麼相貌呢?這個未到地定怎麼講呢?「未到地」就是沒有到初禅,這句話就這麼講,就是在初禅以前的境界,也是超過了欲界定以後,欲界定以後,初禅以前的中間的這個定,這叫做未到地,也叫做「忽然湛心」,這個「忽然湛心」在經論上我們沒看見過這個名字,但是這個名字從那兒來的呢?是我們中國漢人古代的禅師取的名字,我們古代的漢僧得過這種境界,得過這種定,取個名字叫「忽然湛心」,這個忽然湛心現在不用解釋。
第一段明證相,得未到地定的相貌是什麼呢?由前面欲界定這個細住一坐下來的時候,心裏面很寂靜、很明了,繼續這樣努力的去靜坐,就是修這個念出入息,繼續的這樣用功,繼續用功,時間久了就進步了,喔,這個境界變了,變什麼境界呢?忽然間不感覺有這個身體了,前面是感覺如雲如影,現在連影也沒有了,這個身體沒有了,坐的這個座位也沒有了,裏面的身體,外邊的房子什麼,統統都沒有,只有這一念明明了了的這一念心在這裏,其余的統統都沒有了,這就叫做未到地定。這個境界也是很好,超過了欲界定,若是有的人不明白,沒有學習過禅波羅蜜這個禅的事情,沒有學習過,他靜坐到了這個境界就誤會,說我得無生法忍了,是大菩薩境界了,容易有這誤會,實在這不是,這是未到地定。這裏面也有深淺的不同。
己二、明得失(分二科) 庚一、定心過明 庚二、定心過暗
第二明得失。怎麼叫做得?怎麼叫做失呢?我們先說失,就是得到未到地定的時候,如果你雖然不見到這個身體,身體沒有了,座位也沒有了,這個地方統統沒有了,猶如虛空的境界,當然,你在這個境界上這樣就是很正常。但是有的人在這個時候有不正常的境界出來,什麼境界呢?簡單說有兩種,假設你在夜間靜坐,忽然間看見太陽,啊,虛空裏很光明,看見這個境界,有這個境界;或者是在夜間靜坐的時候,看見牆外頭,看見有人到廁所去,我們看《虛雲老和尚年譜》,你看有這個事,虛雲老和尚就是有這個境界,在禅堂裏夜間靜坐,有人到廁所去,中間有很大的距離,也有很多牆,都有房子,但是他在這兒坐著的時候就看見。有人說這就是得天眼通了,是不對的,不是天眼通,這就是未到地定裏面一種邪相,這是不對的;或者見到種種的光明;或者白天靜坐的時候,眼睛雖然閉上,就看見星辰了。白天有太陽的時候,我們很難看見星辰的,但是他靜坐的時候就能看見,實在這也不是好境界,這是失,這是不對的。說:得,你要知道這個境界是不對的,不要愛著它,應該把它去掉,怎麼樣去掉呢?我們這裏不說,後邊再講。
這是明證相、明得失,這是未到地定。我們剛才解釋禅的時候說它叫叁昧樂,有樂,到了粗住、細住的時候,心裏面還沒有樂,但是也很輕快,到了未到地定的時候,樂就增長了很多,但是還不是很廣大的,還不能稱爲禅樂的。另外,欲界定和未到地定這裏面還有很多事情,在這裏沒有講,等到初禅的時候再說,還有很多事情的。欲界定和未到地定,現在再說一句,爲什麼叫欲界定呢?就是我們這個欲界的身體,我們現在這個身體不是色界天的身體,我們是欲界人。佛教裏面劃分的區域分成叁種,就是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我們是在欲界,我們這個身體是欲界的一種果報,我們想要得初禅,就是跳出去欲界到色界天去,是這個意思,但是現在這個定的境界雖然由粗住到了細住,但是始終還是有這個身體存在,始終還是有這個身體,這個身體沒有滅,沒有空,所以叫做欲界定。
未到地定他還沒到色界定,但是已經把欲界的身體空掉了,你在這個定的境界繼續的進步,不感覺有這個身體了,就把這個身體沒有了,所以就超過了欲界定,還沒有到初禅,雖然超過了欲界定,可是還沒有到初禅,所以只是空的境界,就是欲界和色界中間的境界。經上講:得到未到地定的人,如果他這個時候死掉了,他到什麼地方去呢?就是他到欲界頂天―—他化自在天去,他生到那個地方去,如果我們相信念佛法門,念阿彌陀佛,求生阿彌陀佛國,由他這個願力也可以到佛世界去,因爲他有定的功夫,心有力量,臨終的時候心不顛倒,他念阿彌陀佛的話,阿彌陀佛放光接引,他就去了,他自己還是不能去的,要阿彌陀佛來接,他才能去。這是證欲界定和證未到地定這兩種。
戊叁、明證初禅相(分二科) 己一、明初禅發相(分四科)
庚一、明初禅發相(分二科) 辛一、八觸
第叁段證初禅相,正式說明初禅的行相,你得到初禅是什麼相貌呢?這裏分成兩段,己一明發相,這裏分成四段。己二是辨支相。發相就是初禅的境界現出來了,叫做發,由你繼續靜坐的功夫進步,初禅的禅定現出來了,叫發。這裏分成四小段,第一段是證明初禅發相,正式說初禅定現出來了,初禅…
《四禅八定(一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