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四禅八定(一)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边分两段,第一段叫修因,第二段就是证相。我们这样子修学,成功了,就是证相,得到了初禅的相貌,叫证相。

  

  第一段是修因。想要得初禅的因是什么呢?印度话叫安那般那,念是中国话,安那般那念,完全说中国话就是入息、出息念,或者把念放上面,念出入息,你这样修行就是修初禅的因。什么叫做息呢?我们简单的说,就是我们这一口气,这个气,或由内向外出,叫出息;由外向里边入,叫入息。这个出入息又分成两种,有内息、外息,内外两种息。怎么叫内息呢?就是我们出息出完的时候,不出了,但是也没有入,中间这一段这叫做内息,这个内息过去以后,息就要入了,入了以后,他又没有立刻的就出,中间又有一段息,这也叫做内息,这两个叫做内息,刚才说的出息、入息就是叫做外息。

  

  念入出息,这个念怎么讲呢?念就是明了不忘的意思,明明白白的没有忘。我心里面想月亮,圆月的光明,这个形相在我心里面现得清清楚楚的,那么这就叫做念。现在不是说忆念这个圆月,而是忆念这个息,使令我们能得初禅定。禅定就是心里面不乱,明静:明而又静、静而又明,这就叫做定。为什么要念出入息干什么呢?就是我们想要得禅定,我们应该有一个方法叫我们这个心定下来,有个方法让他定下来,有什么方法呢?就是找一个合适的境界,这个心在这个境界上面住下来、停下来,先这样的办法,就是这个意思。如果没有一个适当的境界作我们内心的安住的地方,我们的心很难定的,就像猿猴,它得到树的时候,它就各地方跳,各地方跑,它不能安住在一个地方,老是你用索,用个绳把它绑起来,绑在树上它就不能跑了,它就不会跑的。我们这个心就是猿猴,要用念的方法把他绑起来,绑在出入息算是大树,用念作绳,绑住我们这个心的猿猴,绑在出入息这里,那么他就不跑了,时间久了,他就得定了,是这样的意思。

  

  戊二、释用息方法(分六科) 己一、数

  

  出入息这个方法一共有六种,第一个方法是数。「数」这个出入息,就是计数目,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,数出息,数入息,从一数到十。我们在经论上看,印度人分几种方法,就是出息也数,入息也数,从一数到十,是这样数。我们中国古代的大德多数主张数出息就不数入息,数入息就不数出息,这样子。当然,印度的这些大德,主张出息也数;入息也数,但是也有主张数出息不数入息,数入息不数出息,也有的,也是各式各样的方法。从一数到十,你不要数到十一,也不要数到九就停下来,从一数到十。这样子,慢慢、慢慢的这个心他就会静下来,但是听人说这个数息的经验,有的人数出入息,一数起来就很紧张,一数,数、数就喘起来了,很辛苦了,就不能数了,有这种情形。所以天台智者大师他说:数息的时候,这个息有粗的息,有微细的息,这个息到微细的时候你再数,就是出入息很慢的时候再数,他就不紧张,若是我们这个息很粗的时候数,有的人就不合适,这是有这种情形,可是后来也有人想出来另一种方法来数这个息,就是你息粗的时候也可以数,怎么数法呢?一开始的时候坐下来,单跏趺坐,或者双跏趺坐,坐下来的时候,先沉静一下,不要立刻的数,过一会儿你开始数,你一下子数到三,一、二、三,一下子数到三,然后你注意这个出入息三次,出入息一次,出入息又一次,到三次,然后你再数四、五、六,连续的数四、五、六,这个时候你再注意这个出入息三次,完了的时候,再数七、八、九、十,再注意出入息四次,这样子数就可能不紧张,就可能会很自然的就数下去了,这也是一个方法,这是数。

  

  己二、随

  

  第二个方法是「随」,这个随怎么讲呢?就是不计数了,这个心经过数一、二、三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,得到了一点成绩,就是心里面很静,自然的这个心相续的注意出入息而不散乱了,这个时候就可以不用数,不用数就是随,你要知道,这个心知道息的一出一入就好了,不要再计数目了。《清净道论》这本书上面他说了一个譬喻,他说两夫妻,两个人玩秋千,玩秋千的时候,这个太太坐在这个板子上,她这个先生就坐在这个柱的旁边,来推这秋千,这一推,这个秋千就是在摇动,一来一去,一来一去,一来一去的时候,这个先生坐在这里,它去到那边去,他也不管它,它去了那边也不管,就是经过中间的时候他注意。那么就是这个数息的人,这个随息的人的时候,这个息的一出一入,一入一出的时候,你不用分别它是出是入,就是在经过鼻端的时候,这个息由鼻入到脐,由脐出到鼻,由鼻出到外边去,经过鼻头,鼻端这里,就是注意鼻端这里,他这样讲。这就叫做随,也不妨这样子试一试。

  

  己三、止

  

  数、随、「止」。这里边有一个特别的事情,假设我们这个数,数得很合适,然后又用随的方法的时候,可能会有一种特别的境界,什么境界呢?就是渐渐、渐渐,这个息很微小,很微小,到时候没有息了,没有息了,就是这个人坐在这里,静坐在这里,感觉到没有息出入了,会有这个境界。会有这个境界,怎么办法呢?这个时候怎么办呢?这个时候这是好境界,这个好境界这个时候你不要起来,有的人若不知道,可能会起来,我要去问我师父,怎么会没有息了呢?断了气了吗?怎么回事呢?你不要动,你还继续坐在这里,坐在这里,你还注意鼻端这个地方,你自己在想:女人怀孕的时候,初怀孕的这个小孩没有息的,死人没有息,到无色界天的人也没有息,到第四禅天的人也没有息,我现在是欲界的人,也不是初投胎,我又不是无色界天的人,我怎么能没有息呢,我是有息的,不过我的智慧迟钝,我还感觉不出来就是了。你还注意这个鼻端,他就会有息的,那么你就坐在这里这样想、注意,注意,时间或长或短,就有息了,但是这时候有息,和以前可不同,有其他种种的境界。有什么境界呢?可能会看见这里有一个大莲华,或者看见一个月亮,看见种种境界。实在这个说法,这是《清净道论》上讲,这个说法,这个没有息的这个境界,就是未到地定的境界,《清净道论》没有用这个名字,等到再有息的时候,从这里开始就到初禅以后的境界了,所以这个境界是个好境界,那么这样讲,这是深的境界。一般的人可能达不到这个境界,所以数、随,这个息一直的是有,没有说不有,没有到那个境界,就是一直的有息的时候,但是息也很微细的,很微细,这个时候你可以不数,可以不用数息,不用数息,怎么办呢?就是止,第三个方法,数、随、止。止,「止」在什么地方呢?心里面不再去思惟这个息了,心也可以停在鼻端,就是注意这个鼻端,或者是注意这个脐轮,就是心停在肚脐这里。肚脐这个地方和丹田的部位还不同,丹田是另一个部位,丹田是在脐以下,说是一寸三分,这以下,这个脐不是那个部位。或者注意地轮,就是你静坐的这个地面,注意地面也可以。《俱舍论》上,他说也可以注意脚趾头,那么就停在这里不动,那叫做止。数、随、止。

  

  己四、观

  

  没得禅定的人,止的时间久了,可能会昏沉,就打瞌睡了,怎么办呢?这时候就不要止,这时候应该「观」,就心里面思想,想什么呢?还是想这个息,想这个息,如珠中缕,想我们这个气息的出入,就像我们手拿的念珠里面那条线似的,我们周身毛孔都有息,周身有息出入,遍身都有息出入的,这个息在身体里面就像那个珠中缕似的,这样观察。这个息入到身里头,息一直的能到脚趾,周身的毛孔都有息出入,这样观,这是一种观。也可以观我们心念的起灭,心里面有什么想,思想什么也可以观,观心,数、随、止、观。

  

  己五、还

  

  心里面想多了,也是要散乱了,就止、观、「还」,「还」就是回来,回来再数、随、止,还,是回来,再回来你不要观了,再回来,再数、随、止,这样子。旧的翻译叫做还,而新的翻译,玄奘三藏的翻译,他不翻作「还」,他翻作「转」,这个转在这里讲,它的意思就是进步了。你数、随、止、观这样子修行,你的程度进步了,你的境界进步了,不是一般的境界了,由一般的散乱心到了得到禅定的境界了,或者深的境界,或者是浅的境界,有进步的意思。若是翻作「还」,就是你观完了以后,你再回来止,回来数、随、止,你止了一个时候再观,观完了以后再止,这样的方法也是对的。

  

  己六、净 

  

  这样以后,结果你心里面也不昏沉、也不散乱,明而静、静而明,明静,这就叫做止、观、还、净的「净」,叫做清净。你若是昏沉了,就不清净了,你打妄想了,也就不清净了,也没有其他杂乱的妄想,也没有昏沉,那叫做清净。你不断的这样修习,就得禅定了。这个修因就讲到这里。

  

  丁二、明证相(分三科) 戊一、证欲界定相(分三科) 己一、粗住

  

  第二个是证相,就是你有了成就的相貌。这一段里边分成三段,第一段是证欲界定的相貌,第二段是证未到地定的相貌,第三段是证初禅的相貌,分这么三段。本来我们的题目就是四禅八定,我们直接讲初禅也可以,但是同我们一般的散乱心中间有个距离,就是有欲界定、未到地定的距离,所以把这两个定也说明它。

  

  第一个是证欲界定。这个「证」在这里来说,就是成就的意思,你成就了欲界定了,这就是在一切禅定里边最开头的一个定,最浅的一个定,最微小的定力。这一段分成三小科来说,第一科是粗住,第二科细住,第三科明得失。「粗住」,这个「住」就是释名的时候,也就刚才说修因的时候,你由这个数、随、止、观、还、净这样子修习,心里面没有杂念,也没有昏沉,平等持心,有明了而又很寂静,寂静而又很明了,也没有昏沉,也没有散乱,你盘上腿这么静坐下来,这一下子坐两钟头的话,一直的…

《四禅八定(一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四禅八定(二)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