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邊分兩段,第一段叫修因,第二段就是證相。我們這樣子修學,成功了,就是證相,得到了初禅的相貌,叫證相。
第一段是修因。想要得初禅的因是什麼呢?印度話叫安那般那,念是中國話,安那般那念,完全說中國話就是入息、出息念,或者把念放上面,念出入息,你這樣修行就是修初禅的因。什麼叫做息呢?我們簡單的說,就是我們這一口氣,這個氣,或由內向外出,叫出息;由外向裏邊入,叫入息。這個出入息又分成兩種,有內息、外息,內外兩種息。怎麼叫內息呢?就是我們出息出完的時候,不出了,但是也沒有入,中間這一段這叫做內息,這個內息過去以後,息就要入了,入了以後,他又沒有立刻的就出,中間又有一段息,這也叫做內息,這兩個叫做內息,剛才說的出息、入息就是叫做外息。
念入出息,這個念怎麼講呢?念就是明了不忘的意思,明明白白的沒有忘。我心裏面想月亮,圓月的光明,這個形相在我心裏面現得清清楚楚的,那麼這就叫做念。現在不是說憶念這個圓月,而是憶念這個息,使令我們能得初禅定。禅定就是心裏面不亂,明靜:明而又靜、靜而又明,這就叫做定。爲什麼要念出入息幹什麼呢?就是我們想要得禅定,我們應該有一個方法叫我們這個心定下來,有個方法讓他定下來,有什麼方法呢?就是找一個合適的境界,這個心在這個境界上面住下來、停下來,先這樣的辦法,就是這個意思。如果沒有一個適當的境界作我們內心的安住的地方,我們的心很難定的,就像猿猴,它得到樹的時候,它就各地方跳,各地方跑,它不能安住在一個地方,老是你用索,用個繩把它綁起來,綁在樹上它就不能跑了,它就不會跑的。我們這個心就是猿猴,要用念的方法把他綁起來,綁在出入息算是大樹,用念作繩,綁住我們這個心的猿猴,綁在出入息這裏,那麼他就不跑了,時間久了,他就得定了,是這樣的意思。
戊二、釋用息方法(分六科) 己一、數
出入息這個方法一共有六種,第一個方法是數。「數」這個出入息,就是計數目,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,數出息,數入息,從一數到十。我們在經論上看,印度人分幾種方法,就是出息也數,入息也數,從一數到十,是這樣數。我們中國古代的大德多數主張數出息就不數入息,數入息就不數出息,這樣子。當然,印度的這些大德,主張出息也數;入息也數,但是也有主張數出息不數入息,數入息不數出息,也有的,也是各式各樣的方法。從一數到十,你不要數到十一,也不要數到九就停下來,從一數到十。這樣子,慢慢、慢慢的這個心他就會靜下來,但是聽人說這個數息的經驗,有的人數出入息,一數起來就很緊張,一數,數、數就喘起來了,很辛苦了,就不能數了,有這種情形。所以天臺智者大師他說:數息的時候,這個息有粗的息,有微細的息,這個息到微細的時候你再數,就是出入息很慢的時候再數,他就不緊張,若是我們這個息很粗的時候數,有的人就不合適,這是有這種情形,可是後來也有人想出來另一種方法來數這個息,就是你息粗的時候也可以數,怎麼數法呢?一開始的時候坐下來,單跏趺坐,或者雙跏趺坐,坐下來的時候,先沈靜一下,不要立刻的數,過一會兒你開始數,你一下子數到叁,一、二、叁,一下子數到叁,然後你注意這個出入息叁次,出入息一次,出入息又一次,到叁次,然後你再數四、五、六,連續的數四、五、六,這個時候你再注意這個出入息叁次,完了的時候,再數七、八、九、十,再注意出入息四次,這樣子數就可能不緊張,就可能會很自然的就數下去了,這也是一個方法,這是數。
己二、隨
第二個方法是「隨」,這個隨怎麼講呢?就是不計數了,這個心經過數一、二、叁、四、五、六、七、八、九、十,得到了一點成績,就是心裏面很靜,自然的這個心相續的注意出入息而不散亂了,這個時候就可以不用數,不用數就是隨,你要知道,這個心知道息的一出一入就好了,不要再計數目了。《清淨道論》這本書上面他說了一個譬喻,他說兩夫妻,兩個人玩秋千,玩秋千的時候,這個太太坐在這個板子上,她這個先生就坐在這個柱的旁邊,來推這秋千,這一推,這個秋千就是在搖動,一來一去,一來一去,一來一去的時候,這個先生坐在這裏,它去到那邊去,他也不管它,它去了那邊也不管,就是經過中間的時候他注意。那麼就是這個數息的人,這個隨息的人的時候,這個息的一出一入,一入一出的時候,你不用分別它是出是入,就是在經過鼻端的時候,這個息由鼻入到臍,由臍出到鼻,由鼻出到外邊去,經過鼻頭,鼻端這裏,就是注意鼻端這裏,他這樣講。這就叫做隨,也不妨這樣子試一試。
己叁、止
數、隨、「止」。這裏邊有一個特別的事情,假設我們這個數,數得很合適,然後又用隨的方法的時候,可能會有一種特別的境界,什麼境界呢?就是漸漸、漸漸,這個息很微小,很微小,到時候沒有息了,沒有息了,就是這個人坐在這裏,靜坐在這裏,感覺到沒有息出入了,會有這個境界。會有這個境界,怎麼辦法呢?這個時候怎麼辦呢?這個時候這是好境界,這個好境界這個時候你不要起來,有的人若不知道,可能會起來,我要去問我師父,怎麼會沒有息了呢?斷了氣了嗎?怎麼回事呢?你不要動,你還繼續坐在這裏,坐在這裏,你還注意鼻端這個地方,你自己在想:女人懷孕的時候,初懷孕的這個小孩沒有息的,死人沒有息,到無色界天的人也沒有息,到第四禅天的人也沒有息,我現在是欲界的人,也不是初投胎,我又不是無色界天的人,我怎麼能沒有息呢,我是有息的,不過我的智慧遲鈍,我還感覺不出來就是了。你還注意這個鼻端,他就會有息的,那麼你就坐在這裏這樣想、注意,注意,時間或長或短,就有息了,但是這時候有息,和以前可不同,有其他種種的境界。有什麼境界呢?可能會看見這裏有一個大蓮華,或者看見一個月亮,看見種種境界。實在這個說法,這是《清淨道論》上講,這個說法,這個沒有息的這個境界,就是未到地定的境界,《清淨道論》沒有用這個名字,等到再有息的時候,從這裏開始就到初禅以後的境界了,所以這個境界是個好境界,那麼這樣講,這是深的境界。一般的人可能達不到這個境界,所以數、隨,這個息一直的是有,沒有說不有,沒有到那個境界,就是一直的有息的時候,但是息也很微細的,很微細,這個時候你可以不數,可以不用數息,不用數息,怎麼辦呢?就是止,第叁個方法,數、隨、止。止,「止」在什麼地方呢?心裏面不再去思惟這個息了,心也可以停在鼻端,就是注意這個鼻端,或者是注意這個臍輪,就是心停在肚臍這裏。肚臍這個地方和丹田的部位還不同,丹田是另一個部位,丹田是在臍以下,說是一寸叁分,這以下,這個臍不是那個部位。或者注意地輪,就是你靜坐的這個地面,注意地面也可以。《俱舍論》上,他說也可以注意腳趾頭,那麼就停在這裏不動,那叫做止。數、隨、止。
己四、觀
沒得禅定的人,止的時間久了,可能會昏沈,就打瞌睡了,怎麼辦呢?這時候就不要止,這時候應該「觀」,就心裏面思想,想什麼呢?還是想這個息,想這個息,如珠中縷,想我們這個氣息的出入,就像我們手拿的念珠裏面那條線似的,我們周身毛孔都有息,周身有息出入,遍身都有息出入的,這個息在身體裏面就像那個珠中縷似的,這樣觀察。這個息入到身裏頭,息一直的能到腳趾,周身的毛孔都有息出入,這樣觀,這是一種觀。也可以觀我們心念的起滅,心裏面有什麼想,思想什麼也可以觀,觀心,數、隨、止、觀。
己五、還
心裏面想多了,也是要散亂了,就止、觀、「還」,「還」就是回來,回來再數、隨、止,還,是回來,再回來你不要觀了,再回來,再數、隨、止,這樣子。舊的翻譯叫做還,而新的翻譯,玄奘叁藏的翻譯,他不翻作「還」,他翻作「轉」,這個轉在這裏講,它的意思就是進步了。你數、隨、止、觀這樣子修行,你的程度進步了,你的境界進步了,不是一般的境界了,由一般的散亂心到了得到禅定的境界了,或者深的境界,或者是淺的境界,有進步的意思。若是翻作「還」,就是你觀完了以後,你再回來止,回來數、隨、止,你止了一個時候再觀,觀完了以後再止,這樣的方法也是對的。
己六、淨
這樣以後,結果你心裏面也不昏沈、也不散亂,明而靜、靜而明,明靜,這就叫做止、觀、還、淨的「淨」,叫做清淨。你若是昏沈了,就不清淨了,你打妄想了,也就不清淨了,也沒有其他雜亂的妄想,也沒有昏沈,那叫做清淨。你不斷的這樣修習,就得禅定了。這個修因就講到這裏。
丁二、明證相(分叁科) 戊一、證欲界定相(分叁科) 己一、粗住
第二個是證相,就是你有了成就的相貌。這一段裏邊分成叁段,第一段是證欲界定的相貌,第二段是證未到地定的相貌,第叁段是證初禅的相貌,分這麼叁段。本來我們的題目就是四禅八定,我們直接講初禅也可以,但是同我們一般的散亂心中間有個距離,就是有欲界定、未到地定的距離,所以把這兩個定也說明它。
第一個是證欲界定。這個「證」在這裏來說,就是成就的意思,你成就了欲界定了,這就是在一切禅定裏邊最開頭的一個定,最淺的一個定,最微小的定力。這一段分成叁小科來說,第一科是粗住,第二科細住,第叁科明得失。「粗住」,這個「住」就是釋名的時候,也就剛才說修因的時候,你由這個數、隨、止、觀、還、淨這樣子修習,心裏面沒有雜念,也沒有昏沈,平等持心,有明了而又很寂靜,寂靜而又很明了,也沒有昏沈,也沒有散亂,你盤上腿這麼靜坐下來,這一下子坐兩鍾頭的話,一直的…
《四禅八定(一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