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形,这样子,我们的烦恼能缓冲一下,最少有五分钟的时间这烦恼不动,你能用智慧观察的话,那么我们可能会不犯错误,就是犯错误,也可能犯得轻一点,这也就是静坐的好处,不是说一定要得定。你能够有多少一心不乱的经验,就会有这样的现象的;这个静坐的好处,我认为还是很重要。说是静坐没有病,这是不可能的;说是减少病痛、增加健康,这是真实不虚的事情。但是能够减少我们的冲动,不立刻起烦恼,这件事是更重要的。因为有时候难免有些不如意的事情,立刻就冲动了,过后自己又后悔了,因为很多很多自己愿意的事情就被自己这一念的冲动破坏了;如果能冷静五分钟,这个事情就过去了。所以静坐有这样的好处,的确是应该训练自己的。
另外一种情形,就是我们中国佛教净土法门,这个念佛很普遍,很多人愿意念阿弥陀佛求生阿弥陀佛国。我也是相信这个法门,我也欢喜这样。但是一般的情形,或者自己一个人念,或者大家一起念佛,多数是利用这个音声,念佛念出来音声;念出音声,这印光老法师常提倡这个方法,你明明了了地、清清楚楚地,一个字、一个字地念阿弥陀佛名号,然后由自己的耳根再把这个声音清清楚楚地听到,这样子来摄心不乱。我们这样念佛时间久了,也就容易得一心不乱,这个方法的确是好。但是和静坐对比起来,其中不同的地方在那里呢?我曾经思惟这件事;静坐的时候是完全自己不出声音,只是第六意根由止观的方法来控制它,叫它能不烦恼,没有一切五欲、五盖、掉举、昏沉的这些烦恼,叫它明静而住、叫它如理作意,这样修止修观的,它不需要借助耳听声音,其他的事情来帮助它一心不乱。一般的念佛,主要当然也是第六意根,但是又借助于耳根的帮助,这就是其中的不同了。这个不同我这么一想,这静坐的人,如果他第六意根的力量大,他静坐比较合适。第六意根的力量大,他要控制它一心不乱;力量大,叫它一心不乱,就有可能做得到。若是第六意根力量不是那么大,他要借助耳根的帮助才能一心不乱,这就是其中的差别了。
我们有的时候遇见各式各样的人,人与人都是不一样的。但是自己有的时候会分别,这个人的心力很大,就是这样感觉到。另外遇见一些人,感觉这个人心力不大,会这样分别。有的时候遇见一个人,他的身体看上去并不健康……。说那个人身体很魁伟、很有力量,但是感觉他第六意根的力量不大,身力大而心力不大;这个人身体的力量不是很大,但是他心的力量很大,我们会有这种感觉。所以我们现在佛法里面修行法门的不同,佛菩萨为我们施设不同的法门来适应不同的根性,的确是有这样的道理的。
这样的情形下,我们再重新的看这个法门的事情。我们静坐的时候还是用这念佛的法门,但是系心不乱的念佛,和这发出声音来念佛,这两种情形,我这么看呢;假设一个人他第六意根的力量大,他能在静坐的时候一心不乱地念佛,可能比发出声音来念佛容易一心不乱、容易得念佛三昧的,有这个可能的。说坐下来一心不乱地念佛,当然他也可以经行的,不是说一直地坐在那里,倒不是那样意思。这样说,这静坐的好处也在这里看出来一点的。
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阿弥陀佛国,在《阿弥陀经》上说临命终的时候一心不乱、临命终的时候心不颠倒,那么阿弥陀佛来接引,就可以往生阿弥陀佛国了。这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这件事,凭什么能够心不颠倒呢?就是平常念佛,平常对娑婆世界的色声香味触、这六道轮回生死的境界有厌离心;往生阿弥陀佛国,那里有佛菩萨、善知识能领导我们,教授我们修学佛法,在那里修学圣道容易得无生法忍。你多少有这样的认识,加上长期的训练,临命终时虽然有很多病痛,但是你原来念佛的智慧、念佛的功夫能提起来,这病痛或者其他种种的苦恼不能障碍你,那么就心不颠倒了。心若不颠倒,还继续有信愿有念佛,那么和阿弥陀佛的大悲心就是感应道交,就可以往生了。我们若是平常能欢喜静坐的话,在静坐时能一心不乱地念佛,我认为这个力量能栽培得更好,临命终时往生的希望也可能更强一点,这也是静坐的一种好处。
其次,我还想说到一点。静坐不容易调伏的一样,就是掉举、或者说散乱,散乱和掉举还有点不同的。虽然说我能摄心叫它不要乱,叫它安住在所缘境上明静而住,叫它如法地修习毗钵舍那,但是不知不觉地这妄想就进来了,不是完全能够随自己意能控制的;多数静坐的人都有这个困难。这个困难应该怎么调伏它呢?
这修止和修观,大概地说,应该先修止而后修观,先修奢摩他而后修毗钵舍那的。又是说奢摩他修成功了然后再修毗钵舍那,也有这个话的。他这样讲的意趣在什么地方呢?就是我们修毗钵舍那的观,目的就是要断烦恼,断烦恼才能有无漏的智慧现出来,这个太阳才能出来的。如果这奢摩他没有修成功,我们也可以修毗钵舍那的,但是断烦恼的力量不强;不是说不能断,但是不强。没有成就奢摩他的时候,你修如理作意的毗钵舍那能降伏烦恼,有这个作用,能把烦恼立刻地停下来,但是不能断,断烦恼就不容易。如果你奢摩他成就了,或者是到了欲界定的最后一段,或者得到未到地定,或者得到奢摩他、得到初禅了,这个时候你在定里面修毗钵舍那就容易断烦恼、就容易得圣道了。所以说奢摩他成就了以后,再修习毗钵舍那,所以这个次第是这样说法。
可是在我们初学静坐的人,我们若一定按照这个次第,那我们现在只有修奢摩他,而不能学习毗钵舍那了。若我们不修毗钵舍那,只是修奢摩他,那我们有很多的问题、很多的障碍不能冲破,不能破除去、过不去了,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在现在就可以修毗钵舍那的。现在就可以修奢摩他同时也可以修毗钵舍,那有什么好处呢?我说一说我的看法,你们看我说得对不对?
你现在能够坐下来,把这个座位预备得好好的、感觉到很舒服,坐在这里先修奢摩他,先修止。因为你常常静坐,你自己应该知道你这个止的力量有多久。不过其中有一样,就是不能疏忽;你这些事情都调好了坐在这里,你这心的力量立刻要集中,你不能疏忽、打妄想,(你若一疏忽打妄想,止也修不好、毗钵舍那也弄不好),立刻你就把精神集中,把这个法门立刻在心里面现出来。你因为常常自己静坐,知道我奢摩他止的力量能达到一刻钟,假设的话(不过能达到一刻钟,我认为这个修行人已经很不得了;连续不断地能够明静而住一心不乱一刻钟,我认为这个修行人已经很不得了,很可以了;若有这么大的功夫)。你若知道自己有这么长的奢摩他的力量,你大约到那个时候,就不要等心散乱了,你就开始把自己的心调转一下修毗钵舍那,就修观;你愿意修无常观也好,像《金刚经》说: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」,这是六如,你就修这六如的观,或者修无我、无我所的这个无我观都好。我在讲《小止观》的时候也提到,就是预先都要准备好,那么静坐的时候就是很容易地把这个观的法门现出来,就在心里还没有散乱的时候,你就由奢摩他转到毗钵舍那这样观。因为观是预先准备好了的,也就很容易地这个观就修好了,修好了又转入到奢摩他。因为奢摩他能使令自己的心没有其他的杂念,毗钵舍那是正忆念,你继续地这样修,它能够加强你正忆念的力量;你不断地修,你这正忆念的力量就加强,同时它能够削弱烦恼的力量,虽然没有断烦恼,但烦恼的力量软弱了,这个毗钵舍那有这个力量的。这样子,逐渐地烦恼,散乱、掉举就会减少。你由奢摩他转入到毗钵舍那,毗钵舍那过了或者五分钟、或者三分钟,这个毗钵舍那就修好了;静坐的时候修毗钵舍那的时间不能太长,太长了就不好,太长了的时候,它就能够影响、能降低奢摩他的力量,不要太长。毗钵舍那停下来继续修奢摩他,继续修止,就是这样子止而后观、观而后止。你这一坐,你预先预定我这一坐坐两个钟头或者是我坐三刻钟,你预先预定,到了时候就下座,这样修。这样修,就能避免掉举的活动。如果你不修毗钵舍那,你这奢摩他就算修得好,但是我只能够延长到五分钟;这奢摩他只能延长到五分钟,过了五分钟这力量没有了,它自然它要散乱,散乱了以后,你的警觉性若是高的话,可能妄想了一分钟才知道把心收回来再奢摩他,也有可能是这样子。也可能闹了五分钟、一刻钟这个心还没有回来。如果你在这个时间,不等它掉举,你就毗钵舍那了,那么不是很好?所以我同意虽然没有成就奢摩他,也可以修习毗钵舍那的,这样办法会好过单独地修奢摩他,这是我的看法的第一个理由。
还有第二个看法。第二个看法其实这不是我的看法,这是《大智度论》上说的。《大智度论》上说我们这个世界上的菩萨他从什么地方来的呢?有三个地方,从三个地方来的。一个地方,就是前生他就是在这里,就是人间的人他又再来人间,这是一种。第二种是从兜率内院来的,第三种是从他方佛世界来的菩萨。说这是乘愿而来的大菩萨,那么他从什么地方来的?从这三个地方来的;这三种菩萨:从他方佛世界来的菩萨、从兜率内院来的菩萨,这两个地方来的菩萨根性利,他们的智慧大;从人间再来的菩萨不一定,不一定智慧大。什么原因呢?说那两个地方来的菩萨他们是在佛世界,在兜率内院也有大菩萨,他们常常地有般若波罗蜜的妙法熏习他,所以他的根性利,他的智慧大。说是前生他是在人间来的,从人间来的他的智慧要低一点。
我曾经听人说过一件小小的事情,什么事情呢?他说:我们没有时间听法师讲经,我们托一个人去录音,录了音拿回来我们听这个录音带;但是有的时候有了时间了就亲自来听经,这两个听经的方式感觉上不一样。我们若是亲自参加这个集会,大众在一起听法师讲,这印象很深刻,好像得到的受用多一点。若是回到…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9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