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9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形,這樣子,我們的煩惱能緩沖一下,最少有五分鍾的時間這煩惱不動,你能用智慧觀察的話,那麼我們可能會不犯錯誤,就是犯錯誤,也可能犯得輕一點,這也就是靜坐的好處,不是說一定要得定。你能夠有多少一心不亂的經驗,就會有這樣的現象的;這個靜坐的好處,我認爲還是很重要。說是靜坐沒有病,這是不可能的;說是減少病痛、增加健康,這是真實不虛的事情。但是能夠減少我們的沖動,不立刻起煩惱,這件事是更重要的。因爲有時候難免有些不如意的事情,立刻就沖動了,過後自己又後悔了,因爲很多很多自己願意的事情就被自己這一念的沖動破壞了;如果能冷靜五分鍾,這個事情就過去了。所以靜坐有這樣的好處,的確是應該訓練自己的。

  

  另外一種情形,就是我們中國佛教淨土法門,這個念佛很普遍,很多人願意念阿彌陀佛求生阿彌陀佛國。我也是相信這個法門,我也歡喜這樣。但是一般的情形,或者自己一個人念,或者大家一起念佛,多數是利用這個音聲,念佛念出來音聲;念出音聲,這印光老法師常提倡這個方法,你明明了了地、清清楚楚地,一個字、一個字地念阿彌陀佛名號,然後由自己的耳根再把這個聲音清清楚楚地聽到,這樣子來攝心不亂。我們這樣念佛時間久了,也就容易得一心不亂,這個方法的確是好。但是和靜坐對比起來,其中不同的地方在那裏呢?我曾經思惟這件事;靜坐的時候是完全自己不出聲音,只是第六意根由止觀的方法來控製它,叫它能不煩惱,沒有一切五欲、五蓋、掉舉、昏沈的這些煩惱,叫它明靜而住、叫它如理作意,這樣修止修觀的,它不需要借助耳聽聲音,其他的事情來幫助它一心不亂。一般的念佛,主要當然也是第六意根,但是又借助于耳根的幫助,這就是其中的不同了。這個不同我這麼一想,這靜坐的人,如果他第六意根的力量大,他靜坐比較合適。第六意根的力量大,他要控製它一心不亂;力量大,叫它一心不亂,就有可能做得到。若是第六意根力量不是那麼大,他要借助耳根的幫助才能一心不亂,這就是其中的差別了。

  

  我們有的時候遇見各式各樣的人,人與人都是不一樣的。但是自己有的時候會分別,這個人的心力很大,就是這樣感覺到。另外遇見一些人,感覺這個人心力不大,會這樣分別。有的時候遇見一個人,他的身體看上去並不健康……。說那個人身體很魁偉、很有力量,但是感覺他第六意根的力量不大,身力大而心力不大;這個人身體的力量不是很大,但是他心的力量很大,我們會有這種感覺。所以我們現在佛法裏面修行法門的不同,佛菩薩爲我們施設不同的法門來適應不同的根性,的確是有這樣的道理的。

  

  這樣的情形下,我們再重新的看這個法門的事情。我們靜坐的時候還是用這念佛的法門,但是系心不亂的念佛,和這發出聲音來念佛,這兩種情形,我這麼看呢;假設一個人他第六意根的力量大,他能在靜坐的時候一心不亂地念佛,可能比發出聲音來念佛容易一心不亂、容易得念佛叁昧的,有這個可能的。說坐下來一心不亂地念佛,當然他也可以經行的,不是說一直地坐在那裏,倒不是那樣意思。這樣說,這靜坐的好處也在這裏看出來一點的。

  

  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阿彌陀佛國,在《阿彌陀經》上說臨命終的時候一心不亂、臨命終的時候心不顛倒,那麼阿彌陀佛來接引,就可以往生阿彌陀佛國了。這臨命終時心不顛倒這件事,憑什麼能夠心不顛倒呢?就是平常念佛,平常對娑婆世界的色聲香味觸、這六道輪回生死的境界有厭離心;往生阿彌陀佛國,那裏有佛菩薩、善知識能領導我們,教授我們修學佛法,在那裏修學聖道容易得無生法忍。你多少有這樣的認識,加上長期的訓練,臨命終時雖然有很多病痛,但是你原來念佛的智慧、念佛的功夫能提起來,這病痛或者其他種種的苦惱不能障礙你,那麼就心不顛倒了。心若不顛倒,還繼續有信願有念佛,那麼和阿彌陀佛的大悲心就是感應道交,就可以往生了。我們若是平常能歡喜靜坐的話,在靜坐時能一心不亂地念佛,我認爲這個力量能栽培得更好,臨命終時往生的希望也可能更強一點,這也是靜坐的一種好處。

  

  其次,我還想說到一點。靜坐不容易調伏的一樣,就是掉舉、或者說散亂,散亂和掉舉還有點不同的。雖然說我能攝心叫它不要亂,叫它安住在所緣境上明靜而住,叫它如法地修習毗缽舍那,但是不知不覺地這妄想就進來了,不是完全能夠隨自己意能控製的;多數靜坐的人都有這個困難。這個困難應該怎麼調伏它呢?

  

  這修止和修觀,大概地說,應該先修止而後修觀,先修奢摩他而後修毗缽舍那的。又是說奢摩他修成功了然後再修毗缽舍那,也有這個話的。他這樣講的意趣在什麼地方呢?就是我們修毗缽舍那的觀,目的就是要斷煩惱,斷煩惱才能有無漏的智慧現出來,這個太陽才能出來的。如果這奢摩他沒有修成功,我們也可以修毗缽舍那的,但是斷煩惱的力量不強;不是說不能斷,但是不強。沒有成就奢摩他的時候,你修如理作意的毗缽舍那能降伏煩惱,有這個作用,能把煩惱立刻地停下來,但是不能斷,斷煩惱就不容易。如果你奢摩他成就了,或者是到了欲界定的最後一段,或者得到未到地定,或者得到奢摩他、得到初禅了,這個時候你在定裏面修毗缽舍那就容易斷煩惱、就容易得聖道了。所以說奢摩他成就了以後,再修習毗缽舍那,所以這個次第是這樣說法。

  

  可是在我們初學靜坐的人,我們若一定按照這個次第,那我們現在只有修奢摩他,而不能學習毗缽舍那了。若我們不修毗缽舍那,只是修奢摩他,那我們有很多的問題、很多的障礙不能沖破,不能破除去、過不去了,所以我們還是應該在現在就可以修毗缽舍那的。現在就可以修奢摩他同時也可以修毗缽舍,那有什麼好處呢?我說一說我的看法,你們看我說得對不對?

  

  你現在能夠坐下來,把這個座位預備得好好的、感覺到很舒服,坐在這裏先修奢摩他,先修止。因爲你常常靜坐,你自己應該知道你這個止的力量有多久。不過其中有一樣,就是不能疏忽;你這些事情都調好了坐在這裏,你這心的力量立刻要集中,你不能疏忽、打妄想,(你若一疏忽打妄想,止也修不好、毗缽舍那也弄不好),立刻你就把精神集中,把這個法門立刻在心裏面現出來。你因爲常常自己靜坐,知道我奢摩他止的力量能達到一刻鍾,假設的話(不過能達到一刻鍾,我認爲這個修行人已經很不得了;連續不斷地能夠明靜而住一心不亂一刻鍾,我認爲這個修行人已經很不得了,很可以了;若有這麼大的功夫)。你若知道自己有這麼長的奢摩他的力量,你大約到那個時候,就不要等心散亂了,你就開始把自己的心調轉一下修毗缽舍那,就修觀;你願意修無常觀也好,像《金剛經》說:「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」,這是六如,你就修這六如的觀,或者修無我、無我所的這個無我觀都好。我在講《小止觀》的時候也提到,就是預先都要准備好,那麼靜坐的時候就是很容易地把這個觀的法門現出來,就在心裏還沒有散亂的時候,你就由奢摩他轉到毗缽舍那這樣觀。因爲觀是預先准備好了的,也就很容易地這個觀就修好了,修好了又轉入到奢摩他。因爲奢摩他能使令自己的心沒有其他的雜念,毗缽舍那是正憶念,你繼續地這樣修,它能夠加強你正憶念的力量;你不斷地修,你這正憶念的力量就加強,同時它能夠削弱煩惱的力量,雖然沒有斷煩惱,但煩惱的力量軟弱了,這個毗缽舍那有這個力量的。這樣子,逐漸地煩惱,散亂、掉舉就會減少。你由奢摩他轉入到毗缽舍那,毗缽舍那過了或者五分鍾、或者叁分鍾,這個毗缽舍那就修好了;靜坐的時候修毗缽舍那的時間不能太長,太長了就不好,太長了的時候,它就能夠影響、能降低奢摩他的力量,不要太長。毗缽舍那停下來繼續修奢摩他,繼續修止,就是這樣子止而後觀、觀而後止。你這一坐,你預先預定我這一坐坐兩個鍾頭或者是我坐叁刻鍾,你預先預定,到了時候就下座,這樣修。這樣修,就能避免掉舉的活動。如果你不修毗缽舍那,你這奢摩他就算修得好,但是我只能夠延長到五分鍾;這奢摩他只能延長到五分鍾,過了五分鍾這力量沒有了,它自然它要散亂,散亂了以後,你的警覺性若是高的話,可能妄想了一分鍾才知道把心收回來再奢摩他,也有可能是這樣子。也可能鬧了五分鍾、一刻鍾這個心還沒有回來。如果你在這個時間,不等它掉舉,你就毗缽舍那了,那麼不是很好?所以我同意雖然沒有成就奢摩他,也可以修習毗缽舍那的,這樣辦法會好過單獨地修奢摩他,這是我的看法的第一個理由。

  

  還有第二個看法。第二個看法其實這不是我的看法,這是《大智度論》上說的。《大智度論》上說我們這個世界上的菩薩他從什麼地方來的呢?有叁個地方,從叁個地方來的。一個地方,就是前生他就是在這裏,就是人間的人他又再來人間,這是一種。第二種是從兜率內院來的,第叁種是從他方佛世界來的菩薩。說這是乘願而來的大菩薩,那麼他從什麼地方來的?從這叁個地方來的;這叁種菩薩:從他方佛世界來的菩薩、從兜率內院來的菩薩,這兩個地方來的菩薩根性利,他們的智慧大;從人間再來的菩薩不一定,不一定智慧大。什麼原因呢?說那兩個地方來的菩薩他們是在佛世界,在兜率內院也有大菩薩,他們常常地有般若波羅蜜的妙法熏習他,所以他的根性利,他的智慧大。說是前生他是在人間來的,從人間來的他的智慧要低一點。

  

  我曾經聽人說過一件小小的事情,什麼事情呢?他說:我們沒有時間聽法師講經,我們托一個人去錄音,錄了音拿回來我們聽這個錄音帶;但是有的時候有了時間了就親自來聽經,這兩個聽經的方式感覺上不一樣。我們若是親自參加這個集會,大衆在一起聽法師講,這印象很深刻,好像得到的受用多一點。若是回到…
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9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四禅八定(一)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