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8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一樣的相。

  

  行者如是觀時,雖知一切諸法畢竟空寂,能于空中修種種行;如空中種樹。

  

  「行者如是觀時,雖知一切諸法畢竟空寂,能于空中修種種行」,這個修行人,或者我們說這個聖人,他這樣觀察的時候,他雖然知道一切諸法都是空寂的,但是能在畢竟空中,還能修出來種種的功德行。

  

  「如空中種樹」,就是在虛空裏種一顆樹,這顆樹能開花、能結果的。當然這個聖人他與畢竟空相應了,他又能用這個空的智慧做種種功德。用個譬喻來說,就是「如空中種樹」。有一句話叫作「亦空亦有」;若是我們凡夫發一念好心做種種功德,因爲這個空的智慧沒有成就,他就有執著,這功德是我做的,你沒有做,我比你強,就種種的分別。若是畢竟空的智慧成就了,「如空中樹」,就是他能夠做種種利益衆生的事情,但是他還用空的智慧來控製。用空的智慧來控製呢,這些事情都是空的;也沒有作功德者,也沒有所饒益的衆生,他心裏面還是空空的,還是無所得的,所以「如空中種樹」。按我們凡夫來說,這怎麼可能呢?這表示那無所得的智慧裏面,能做出來種種的功德,而又無所得。

  

  亦能分別衆生諸根、性、欲無量故,則說法無量。

  

  「亦能分別衆生諸根、性、欲無量故」,這是聖人的境界。若看《華嚴經》.〈十地品〉上看,這要到八地菩薩以上,阿羅漢也能夠通達根、性、欲,但是很有限。「亦能分別」,說這個聖人,你說他的智慧是畢竟空,但是他能從空出假,他也能分別這因緣生法,那這是很高深的境界了,他能分別一切衆生的根。我們頭幾天講這個「十力」,十種智力,這個「根勝劣智力」,這個「根」就是那個「根」。這個「性」,就是那個「種種界智力」。這個「欲」呢,就是「種種勝解智力」。若說是「力」,那是佛的境界。這個菩薩,這些得無生法忍的大菩薩,就是法身菩薩,他也一部份的成就了,所以說他能分別衆生的「諸根」、一切衆生的「性」、一切衆生的「欲」。

  

  這個「根無量、性無量、欲無量故」,「則說法無量」。這個發無上菩提心的阿羅漢,他能說無量的佛法,當然他這個時候也去到十方佛世界去,親近無量諸佛的。

  

  若能成就無礙辯才,則能利益六道衆生,是名方便隨緣止。乃是從空入假觀,亦名平等觀,亦名法眼,亦名道種智。

  

  「若能成就無礙辯才」,說是這個聖人他若成就無礙的辯才,「則能利益六道衆生」。這個「無礙辯才」,你看《華嚴經》的〈十地品〉,要到第九地菩薩才成就無礙辯才。我們就是不要說別的,四無礙辯才其中的「辭無礙辯」。「辭無礙辯」就是語言,說我懂得華文,那麼你用華文能夠無礙辯吧?說我還要用英文、還要用西班文,這還是人類啊,有多少種語言!那麼他方世界,各式各樣的人,那又有多少語言。說六道衆生啊!畜生的世界又是怎麼回事情?所以「若成就無礙辯才,則能利益六道衆生」,這的確不是普通人能辦到的事情。

  

  「是名方便隨緣止」,這個「方便隨緣止」,什麼叫作「方便」呢?這就是法身菩薩,法身菩薩他能夠施設出來種種的事情,作衆生入道的方便。這些種種的方便,而這個菩薩都能夠契合衆生的根緣,衆生的根機叫「隨緣」。契合衆生的根機,施設出來種種的方便利益一切衆生,而在這個菩薩的內心裏面,他沒有動,這要到第八地菩薩以上,沒有出入定的分別。其實說第八地這句話,就是按照《華嚴經.十地品》這麼說,但是諸經論上又不是一致地,所以不如說是「法身菩薩」好,這個「法身菩薩」就是這個境界。

  

  「乃是從空入假觀」,這個就叫作「從空入假觀」,這樣說從空入假觀是聖人修的法門了。「亦名平等觀」,也叫作平等觀。「平等觀」這句話怎麼說呢?前面是從假入空觀。從假入空觀呢,剛才前面說過,是在凡夫學習這個修行法的時候,因爲這虛妄的這些境界都是一些煩惱賊在這裏活動,這是所破壞的,這個「假」是所破壞的。而他所尊重的是這個「空」,用空破假,從假入空是破這個「假」來入「空」,是這麼一個境界。可是那個時候他不能用假,現在這位聖人呢,從空出假,就是他不用這個空,他用假了。若對二乘人來說,那等于是破空入假。前面是破假入空,這裏是破空入假,用這個假了。這樣說呢,前後合起來看呢,這件事就是平等了,前後合起來論平等。而在從假入空觀的那個時候是不平等的,因爲它是偏于空,而棄舍這個假的。所以在那個道理上看是不平等的。等到現在「方便隨緣止」這個地方,從空入假觀和前邊配合起來看,就平等了,假也有破、也有立;空也有破、也有立,所以就是平等了。

  

  「亦名法眼」,就是這個菩薩他能夠通達了無量無邊的佛法,去教化衆生的,所以叫作「法眼」。

  

  「亦名道種智」,就是這個菩薩,他能引導無量無邊的衆生,學習無量無邊的道。這個「種」就是種類,就是無量無邊的意思,入于無上菩提,所以叫作「道種智」。

  

  住此觀中,智慧力多故,雖見佛性而不明了。菩薩雖複成就此二種觀,是名方便觀門,非正觀也。

  

  「住此觀中,智慧力多故」,住在這個觀裏面,這個「從空入假觀」裏面,他這個智慧力很多。因爲這個大悲心很強,他常是爲度化一切衆生,他若和佛來比呢?他的定慧還不平均,這智慧力比較多,定力比較少了。「雖見佛性而不明了」,他雖然是見到那個諸法實相,就諸法畢竟空的性,而還不太明了。那麼這個地方就和前面那個地方說「此即定力多故,不見佛性」,那麼阿羅漢修這個從假入空觀,也是見一切法畢竟空,這裏也還是見一切法畢竟空;怎麼說他不見佛性呢?這個地方說「見佛性而不明了」;看文上說「定力多故,不見佛性」;這個地方說「智慧力多故,見佛性而不明了」,有一點不同。

  

  這裏面不同的地方在那裏呢?這個煩惱分兩種:一種是染汙的煩惱,一種是不染汙的煩惱。這個染汙的煩惱,阿羅漢已經斷掉了,但是不染汙的煩惱還有。這天臺宗的話叫作「塵沙惑」。這個「塵沙惑」還有很多,阿羅漢還沒有斷,所以在他那畢竟空的智慧裏面,還有「塵沙惑」覆藏著、覆蓋著他,所以他雖然見一切法空,那和佛菩薩比,還等于是沒有見,所以是「不見佛性」。這菩薩「從空出假觀」這個時候,去親近無量諸佛,他又到衆生世界來度化衆生,他這塵沙惑斷掉很多了,但是還沒有究竟清淨,所以說「而不明了」,可以這麼解釋。

  

  「菩薩雖複成就此二種觀,是名方便觀門」,這個菩薩雖然成就了這樣的智慧,但是這還是「方便觀門」。從假入空觀、從空出假觀,這還是個「方便觀門」。這個「方便觀」怎麼講呢?就是它還不是一個究竟的,這麼意思。「非正觀也」,還不是那個最微妙的、最圓滿的那個觀法。

  

  故經雲:「前二種爲方便道,因是二空觀,得入中道第一義觀」。

  

  「故經雲」,這個「經」是什麼?就是《璎珞經》。「前二種爲方便道,因是二空觀,得入中道第一義觀」,這《璎珞經》上說是前兩種這個是「方便道」,是暫時用一用,用這個法門來修行的。「因是二空觀」,假藉這兩個法門的修行,你就可以進步了,「得入中道第一義觀」,可以入這個第叁。天臺宗有叁止叁觀,這個第叁空觀,可以入那個中道的第一義觀。這個「中道」我們等一會兒再講。

  

  雙照二谛,心心寂滅,自然流入薩婆若海。

  

  這個「雙照二谛」,就是修中道觀的時候,同時他能夠觀一切法空,又能觀一切法假,這叫作「雙照二谛」。「心心寂滅」,而他的內心呢,又是「空也不可得」,「假也不可得」,所以叫作「心心寂滅」,他那個修行的方法,內心裏面是這樣子。「自然流入薩婆若海」,這個「自然」怎麼講呢?就是不需要特別努力,就是很容易地「流入薩婆若海」,就趣向、進趣到無上菩提了,這個意思。「薩婆若海」,「薩婆若」,就是一切種智。這個「海」,就是譬喻佛的智慧的廣大的意思。

  

  若菩薩欲于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,應修息二邊分別止,行于中道正觀。

  

  「若菩薩欲于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」,若是這個菩薩,他想要在一念心裏面,「具足一切佛法」。這「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」,這句話是《大品般若經》上的話,你讀《大品般若經》那一品說的那個文的意來看,這個「于一念中」怎麼講?就是無所得的智慧裏面,這一念心的無所得的智慧的裏面,具足一切佛法,去成就一切佛法,就是「亦空亦有」的意思。用這無所得的智慧,去用種種的波羅蜜去利益一切衆生去,叫「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」。你這樣做了,你就是這樣具足一切佛法。這個布施波羅蜜這樣做,就是這樣具足了;戒波羅蜜、忍波羅蜜,你能這樣做,那麼就是具足了。讀那個文就是這麼意思。

  

  「應修息二邊分別止」,那麼這個菩薩應該修這個法門,「息二邊分別止」。這個「息二邊」,這「二邊」就是一個有邊、一個無邊。有邊也是分別、無邊也是分別;這兩種不正確的分別要停下來,那麼就是止了。怎麼樣作法呢?「行于中道正觀」,修這個息二邊分別止,由于修止、修觀;止叫作「息二邊分別止」,觀叫作「中道正觀」。就是你這個菩薩應該修這個止、修這個觀。

  

  雲何修正觀?若體知心性非真非假,息緣真假之心,名之爲正。

  

  「雲何修正觀?」也等于說「怎麼樣修這個止觀」一樣。「若體知心性非真非假,息緣真假之心,名之爲正」,也可以名之爲「止」。「若體知」這個「體」就是通達的意思,你若通達了,體知就是通達,通達你這一念心的體性;體性它是「真」,就是了不可得的。了不可得也不可得,那麼就是「非真」。這一念心觸對一切境界的時候,它會成就種種功德的,那麼就是「假」,這假也不可得,就叫「非假」。這就叫作「息二邊分別止」。「息緣真假之心」,緣真、緣假的心停下來,就名之爲「正」,這樣子就和中道相契合了,所以叫作「正」。

  

  谛觀心性非空非假,而不壞空假之法。

  

  這「息緣真假之心」,這是止。這裏說觀,觀察這一念心的體性,不是空的;空也不可得的,假也不可得的。「而不壞空假之法」,一切法寂滅相,一切法的緣起相,這兩方面的佛法不破壞,還保留、保留它度化衆生的。

  

  若能如是照了,則于心性通達中道,圓照二谛。若能于自心見中道二谛,則見一切諸法中道二谛,亦不取中道二谛,以決定性不可得故。是名中道正觀。

  

  「若能如是照了,則于心性通達中道」,你若能夠這樣子觀察、照了,你就在你內心裏面,就通達了佛的正法了。「圓照二谛」,同時也能圓滿地照了真俗二谛,這是叁谛一心中觀了。「若能于自心見中道二谛,則見一切諸法中道二谛」,前面是約一心爲中心點修這種止觀,這個地方又進一步,「若能于自心中見中道二谛」了,「則見一切諸法中道二谛」,其他的色聲香味觸法、眼耳鼻舌身意、一切法也都是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也都是中道二谛的。「亦不取中道二谛」,雖然這樣觀,而對于這樣的境界、這樣的理論也不生取著心的,你若生取著心就是戲論了。「以決定性不可得故」,這句話很厲害,這句話就是說,你觀一切法空也好,空沒有決定性;觀一切法是假也好,假也沒有決定性;觀一切法是中道,中道也沒有決定性。你若一取著呢,就等于你執著有決定性了。一執著有決定性了,那就是普通的境界、凡夫境界了,又墮落下來了。「是名中道正觀」,這個中道正觀就是這樣的意思。

  

  

  
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8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