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8▪P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了,所以这个地方不安全,所以「从假」到「空」那个地方安全,空就是涅槃那个地方,到那里去。你修成功了,叫作「入」,契入了。那么最初学习的时候是「观」,到究竟成功了,也可以说是「观」,也可以这么说。「是名从假入空观」。

  

  「亦名二谛观」,因为从假这是世俗谛,「入空」是真谛,所以这是两个谛。这个「谛」是不颠倒的意思。这个「入空」也叫作第一义谛,是不颠倒,是真实不虚的。这个「世俗谛」在凡夫来说,那是个颠倒虚妄的境界,不能称为「谛」的。但是凡夫认为它是真实的,也就故名之为「谛」,也可以这样说。但是在圣人的境界呢,就知道这一切因缘生法都是虚妄的,那么就可以称为「谛」。圣人接触这一切境界的时候是不颠倒,所以也可以称之为「谛」。「亦名二谛观」。

  

  我们最初学习的时候呢,我们的目的是在空那里,在第一义谛那里,但是我们不能直接的到第一义谛那儿去,你一定要经过世俗谛,从世俗谛那里到第一义谛那儿去。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二谛观,也要观世俗谛,也要观第一义谛;但是你的目的是在第一义谛那里,不是在世俗谛那里,所以叫作「二谛观」。

  

  「亦名慧眼」,这个「从假入空观」也就是「慧眼」,你成功了,你就得到圣人的智慧,就是观一切法空的智慧,叫作「慧眼」。这是成功了名之为「慧眼」。「亦名一切智」,这个「一切智」和那个「慧眼」意思是一样的,就是通达一切因缘生法是毕竟空的,你有这样的智慧,就叫作「一切智」。

  

  若住此观,即堕声闻辟支佛地。

  

  若是你成就了这个功德。就是小乘佛法得初果须陀洹一直到阿罗汉果,都是在从假入空观的境界,都是在这里。若是我们也发心修行成就了这个方法,成功了,我们就安住在这里。「即堕声闻辟支佛地」,那么我们就是堕落在声闻的境界、辟支佛的境界了。那就不是大菩萨、也不是佛,就是陷溺在那里了。这个「堕」字,这是站在佛菩萨的立场称之为「堕」,若是站在阿罗汉的立场,那就是「安住」,我安住涅槃这是很对了,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。在佛菩萨的大悲心来说,你应该成佛嘛!你不应该得少为足,得阿罗汉果这功德还没圆满嘛!你现在就停下来了,你没有成佛、佛的功德没有成就,那么你是堕落了;这是有一点诃斥的味道。

  

  故经云:「诸声闻众等自叹言:我等若闻净佛国土,教化众生,心不喜乐。所以者何?一切诸法皆悉空寂、无生无灭、无大无小、无漏无为,如是思惟,不生喜乐。」

  

  「故经云:诸声闻众等自叹言」,这底下是《法华经.譬喻品》的话。「故经云:诸声闻众等自叹言」,自己伤叹自己,这是他发无上菩提心以后说的话,说他以前的那个情形。「我等若闻净佛国土、教化众生,心不喜乐」,说我们听佛、听本师释迦牟尼佛给这些大菩萨说佛法的时候,教他们发无上菩提心、教他们净佛国土、叫他们教化众生,我听了这些佛法,我心里面不欢喜。这些阿罗汉他自己坦白他以前听佛陀说法,听这大乘佛法的这个心境是这样子。

  

  这个「净佛国土」这个话,我们不要说太多。这个佛的世界叫「佛国土」,「佛国土」怎么叫作清净?怎么叫作不清净呢?还是以人为主的。就是那个世界都是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」,都是好人,或者说是都是圣人、都是阿罗汉,都是得无生法忍的菩萨,那么这个世界就是「净佛国土」。如果说这个世界,都是一些无恶不作的恶人,那么这就是不净的国土,佛若在这个世界成佛,那就是,不是净佛土,不是清净土了,就是这样意思。

  

  说是「我等若闻」佛告诉,教诫、教授这一些菩萨要去「净佛国土、教化众生」。「教化众生」就是「净佛国土」,但是这两句话都说了,「教化众生」是个别的,若「净佛国土」就是广大的,不是少数的了。「心不喜乐」,我不欢喜。「所以者何?一切诸法皆悉空寂,无生无灭」,说佛国土也好、说一切众生也好、说我自己的色受想行识也好,这一切因缘生法都是因缘所生的、都是空寂的,没有那个决定性可得的。那个毕竟空之中,也无有法生、也无有法灭。「无大无小」,也没有说谁是大菩萨,谁是小的阿罗汉,没有这些分别。「无漏无为」,这个阿罗汉得了圣道了,他的贪瞋痴都断了,无论什么境界,心里面都是清净的、都是「无漏」。「无为」,阿罗汉他心里面老是无喜亦无忧,明静而住,他不想作什么事情,所以说是「无为」。或者一切诸法皆悉空寂、无生无灭,都是无为的。「如是思惟,不生喜乐」,他这个心就思惟一切法都是空寂的、无生无灭的、无漏无为的、无我无我所的;所以对于那个净佛国土、教化众生的事情不感兴趣。

  

  当知若见无为入正位者,其人终不能发三菩提心。此即定力多故,不见佛性。

  

  「当知若见无为入正位者,其人终不能发菩提心」,这是在《维摩诘经》上有这个话。当然从《阿含经》里面,《宝积经》、《维摩经》、乃至《般若经》都是这个态度。你应该知道,只要一个人「若见无为」,就是他能够经过一个时期的修行,他从假入空观修成功了,就是见了无为法了。一切诸法皆悉空寂、不生不灭,这是无为法嘛。这个「无为法」你若是显现了的话,就是「入正位」。这个「正位」怎么讲呢?就是你得到圣人了的时候,你的内心离一切分别相,安住在那个无为的境界的时候,就叫作「正位」。就是那个大安乐的境界,叫「正位」。我们没有入圣位的人,我们的这个心不能安住在那无为的安乐的境界上,我们在这虚妄的境界上虚妄分别、流转生死,老也不得安定,这就是没有入正位。

  

  「当知若见无为入正位者,其人终不能发三菩提心」,说这个人,他最初发心是不能发无上菩提心,到最后入了正位,他还是不能发无上菩提心。「不能发三菩提心」,「三菩提」,中国话就是「正觉」,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翻个「无上正等正觉」。就是不发这个成佛的心,他不想行菩萨道教化众生,当然是不能成佛。他不能成佛就是没有发大菩提心的关系。这一段文,其实这不是一部经说的话。这一段文说明这个阿罗汉和辟支佛到了这个境界,他不发无上菩提心,他是闻「净佛国土、教化众生」,心不喜乐,什么原因呢?「此即定力多故,不见佛性」的关系。就是阿罗汉、辟支佛这二乘人,如果和大菩萨相比的话,就是他的定力多、智慧少。智慧少,所以不见佛性的关系。所以就是这样子。

  

  这文就是这样说,若是要我来解释的话,就是加上一句。或者我用这个「加」字,用得对不对,请你们再想一想。就是阿罗汉和辟支佛,大悲心不够,慈悲心不够。慈悲心不够,他感觉这个众生在流转生死这个事情,他也不是没看见,但是他这个大悲心不动,所以不愿意净佛国土、教化众生,不愿意做这件事。我们这个凡夫,学习了佛法,对于佛法有点信心、生欢喜心,他愿意去弘扬佛法去。这个阿罗汉,他自己所作已办了,你世间上的这些色声香味触这些欲的境界,不能影响他了,而他不主动地去弘扬佛法,除非谁去命令他,或者佛去命令他,或者是和他有特别关系的人请求他,不然的话他不动。他就是乞食,吃完饭了以后,经行,然后就入定,若有佛在世呢,听佛说法。不然的话,可能和他的徒弟说说佛法,另外他还是自己修行,他不主动地去弘扬佛法。那么就是这个心情。这个地方批评他,就是定力太多。那么他的心里面一正念现前的时候就入定了,在禅定里面当然也有智慧的,就是这个境界。他不去弘扬佛法。所以是「若闻净佛国土,教化众生,心不喜乐,即堕声闻辟支佛地」,就是这么回事。

  

  若菩萨为一切众生,成就一切佛法,不应取着无为而自寂灭。

  

  假设这个人有大悲心的,那就是菩萨了。他为一切众生要去亲近无量诸佛,要从诸佛那里学习一切佛法,要修行无量无边的法门,而后成就一切佛法的功德。若是菩萨有大悲心,你发了这个愿的话呢,「不应取着无为而自寂灭」,你不应该像阿罗汉、辟支佛那样子,见无为法入正位了以后,就安住在那无为的境界「而自寂灭」,在那里寂静下来了,寂静住。你是菩萨,你不应该这样子。

  

  尔时,应修从空入假观。

  

  那个时候呢,你这个菩萨,就应该修从空入假观。按这个文的意思,智者大师的意思,就等于是叫我们先学习从假入空观,等到我们成功了,我们应该向菩萨学,再修习从空入假观,是这样意思。那么这是《小止观》,你若读智者大师的《摩诃止观》呢,和这个意思有点不同。「尔时应修从空入假观」,这个「从空入假观」,应该怎么观呢?怎么学习呢?

  

  则当谛观心性虽空,缘对之时,亦能出生一切诸法,犹如幻化,虽无定实,亦有见闻觉知等相差别不同。

  

  「则当谛观心性虽空,缘对之时,亦能出生一切诸法」,这个时候已经修成功了从假入空观,他已经和阿罗汉的境界平等了,这个时候发了无上菩提心,发无上菩提心的时候,「则当谛观」;这个「谛」就是很深刻的,不是浮泛的,要特别用心的,观察这念明了性的心,虽然它也是本性空的。「缘对之时」,外边色声香味触、各种因缘同它接触的时候。「亦能出生一切诸法」,它也能现出来种种的事情的。这个阿罗汉就算没有发无上菩提心,如果你是他的护法,或者你是他的徒弟,你有所求于他,他也会帮忙的,他也会做出一些事情来的。现在这是发无上菩提心的阿罗汉,「亦能出生一切诸法」,他也能够行这个六波罗蜜去教化众生的了,则「能出生一切诸法」。

  

  「犹如幻化」,那就像那个懂得幻术的人,他能幻化出来种种的东西。「虽无定实」,幻化的东西虽然是没有真实性。「亦有见闻觉知等相差别不同」,他幻化出来的东西,也会有形相可以看见的,有声音可以听得见的,也可以见闻觉知的,有这些差别相,不…
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8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