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一样的相。
行者如是观时,虽知一切诸法毕竟空寂,能于空中修种种行;如空中种树。
「行者如是观时,虽知一切诸法毕竟空寂,能于空中修种种行」,这个修行人,或者我们说这个圣人,他这样观察的时候,他虽然知道一切诸法都是空寂的,但是能在毕竟空中,还能修出来种种的功德行。
「如空中种树」,就是在虚空里种一颗树,这颗树能开花、能结果的。当然这个圣人他与毕竟空相应了,他又能用这个空的智慧做种种功德。用个譬喻来说,就是「如空中种树」。有一句话叫作「亦空亦有」;若是我们凡夫发一念好心做种种功德,因为这个空的智慧没有成就,他就有执着,这功德是我做的,你没有做,我比你强,就种种的分别。若是毕竟空的智慧成就了,「如空中树」,就是他能够做种种利益众生的事情,但是他还用空的智慧来控制。用空的智慧来控制呢,这些事情都是空的;也没有作功德者,也没有所饶益的众生,他心里面还是空空的,还是无所得的,所以「如空中种树」。按我们凡夫来说,这怎么可能呢?这表示那无所得的智慧里面,能做出来种种的功德,而又无所得。
亦能分别众生诸根、性、欲无量故,则说法无量。
「亦能分别众生诸根、性、欲无量故」,这是圣人的境界。若看《华严经》.〈十地品〉上看,这要到八地菩萨以上,阿罗汉也能够通达根、性、欲,但是很有限。「亦能分别」,说这个圣人,你说他的智慧是毕竟空,但是他能从空出假,他也能分别这因缘生法,那这是很高深的境界了,他能分别一切众生的根。我们头几天讲这个「十力」,十种智力,这个「根胜劣智力」,这个「根」就是那个「根」。这个「性」,就是那个「种种界智力」。这个「欲」呢,就是「种种胜解智力」。若说是「力」,那是佛的境界。这个菩萨,这些得无生法忍的大菩萨,就是法身菩萨,他也一部份的成就了,所以说他能分别众生的「诸根」、一切众生的「性」、一切众生的「欲」。
这个「根无量、性无量、欲无量故」,「则说法无量」。这个发无上菩提心的阿罗汉,他能说无量的佛法,当然他这个时候也去到十方佛世界去,亲近无量诸佛的。
若能成就无碍辩才,则能利益六道众生,是名方便随缘止。乃是从空入假观,亦名平等观,亦名法眼,亦名道种智。
「若能成就无碍辩才」,说是这个圣人他若成就无碍的辩才,「则能利益六道众生」。这个「无碍辩才」,你看《华严经》的〈十地品〉,要到第九地菩萨才成就无碍辩才。我们就是不要说别的,四无碍辩才其中的「辞无碍辩」。「辞无碍辩」就是语言,说我懂得华文,那么你用华文能够无碍辩吧?说我还要用英文、还要用西班文,这还是人类啊,有多少种语言!那么他方世界,各式各样的人,那又有多少语言。说六道众生啊!畜生的世界又是怎么回事情?所以「若成就无碍辩才,则能利益六道众生」,这的确不是普通人能办到的事情。
「是名方便随缘止」,这个「方便随缘止」,什么叫作「方便」呢?这就是法身菩萨,法身菩萨他能够施设出来种种的事情,作众生入道的方便。这些种种的方便,而这个菩萨都能够契合众生的根缘,众生的根机叫「随缘」。契合众生的根机,施设出来种种的方便利益一切众生,而在这个菩萨的内心里面,他没有动,这要到第八地菩萨以上,没有出入定的分别。其实说第八地这句话,就是按照《华严经.十地品》这么说,但是诸经论上又不是一致地,所以不如说是「法身菩萨」好,这个「法身菩萨」就是这个境界。
「乃是从空入假观」,这个就叫作「从空入假观」,这样说从空入假观是圣人修的法门了。「亦名平等观」,也叫作平等观。「平等观」这句话怎么说呢?前面是从假入空观。从假入空观呢,刚才前面说过,是在凡夫学习这个修行法的时候,因为这虚妄的这些境界都是一些烦恼贼在这里活动,这是所破坏的,这个「假」是所破坏的。而他所尊重的是这个「空」,用空破假,从假入空是破这个「假」来入「空」,是这么一个境界。可是那个时候他不能用假,现在这位圣人呢,从空出假,就是他不用这个空,他用假了。若对二乘人来说,那等于是破空入假。前面是破假入空,这里是破空入假,用这个假了。这样说呢,前后合起来看呢,这件事就是平等了,前后合起来论平等。而在从假入空观的那个时候是不平等的,因为它是偏于空,而弃舍这个假的。所以在那个道理上看是不平等的。等到现在「方便随缘止」这个地方,从空入假观和前边配合起来看,就平等了,假也有破、也有立;空也有破、也有立,所以就是平等了。
「亦名法眼」,就是这个菩萨他能够通达了无量无边的佛法,去教化众生的,所以叫作「法眼」。
「亦名道种智」,就是这个菩萨,他能引导无量无边的众生,学习无量无边的道。这个「种」就是种类,就是无量无边的意思,入于无上菩提,所以叫作「道种智」。
住此观中,智慧力多故,虽见佛性而不明了。菩萨虽复成就此二种观,是名方便观门,非正观也。
「住此观中,智慧力多故」,住在这个观里面,这个「从空入假观」里面,他这个智慧力很多。因为这个大悲心很强,他常是为度化一切众生,他若和佛来比呢?他的定慧还不平均,这智慧力比较多,定力比较少了。「虽见佛性而不明了」,他虽然是见到那个诸法实相,就诸法毕竟空的性,而还不太明了。那么这个地方就和前面那个地方说「此即定力多故,不见佛性」,那么阿罗汉修这个从假入空观,也是见一切法毕竟空,这里也还是见一切法毕竟空;怎么说他不见佛性呢?这个地方说「见佛性而不明了」;看文上说「定力多故,不见佛性」;这个地方说「智慧力多故,见佛性而不明了」,有一点不同。
这里面不同的地方在那里呢?这个烦恼分两种:一种是染污的烦恼,一种是不染污的烦恼。这个染污的烦恼,阿罗汉已经断掉了,但是不染污的烦恼还有。这天台宗的话叫作「尘沙惑」。这个「尘沙惑」还有很多,阿罗汉还没有断,所以在他那毕竟空的智慧里面,还有「尘沙惑」覆藏着、覆盖着他,所以他虽然见一切法空,那和佛菩萨比,还等于是没有见,所以是「不见佛性」。这菩萨「从空出假观」这个时候,去亲近无量诸佛,他又到众生世界来度化众生,他这尘沙惑断掉很多了,但是还没有究竟清净,所以说「而不明了」,可以这么解释。
「菩萨虽复成就此二种观,是名方便观门」,这个菩萨虽然成就了这样的智慧,但是这还是「方便观门」。从假入空观、从空出假观,这还是个「方便观门」。这个「方便观」怎么讲呢?就是它还不是一个究竟的,这么意思。「非正观也」,还不是那个最微妙的、最圆满的那个观法。
故经云:「前二种为方便道,因是二空观,得入中道第一义观」。
「故经云」,这个「经」是什么?就是《璎珞经》。「前二种为方便道,因是二空观,得入中道第一义观」,这《璎珞经》上说是前两种这个是「方便道」,是暂时用一用,用这个法门来修行的。「因是二空观」,假藉这两个法门的修行,你就可以进步了,「得入中道第一义观」,可以入这个第三。天台宗有三止三观,这个第三空观,可以入那个中道的第一义观。这个「中道」我们等一会儿再讲。
双照二谛,心心寂灭,自然流入萨婆若海。
这个「双照二谛」,就是修中道观的时候,同时他能够观一切法空,又能观一切法假,这叫作「双照二谛」。「心心寂灭」,而他的内心呢,又是「空也不可得」,「假也不可得」,所以叫作「心心寂灭」,他那个修行的方法,内心里面是这样子。「自然流入萨婆若海」,这个「自然」怎么讲呢?就是不需要特别努力,就是很容易地「流入萨婆若海」,就趣向、进趣到无上菩提了,这个意思。「萨婆若海」,「萨婆若」,就是一切种智。这个「海」,就是譬喻佛的智慧的广大的意思。
若菩萨欲于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,应修息二边分别止,行于中道正观。
「若菩萨欲于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」,若是这个菩萨,他想要在一念心里面,「具足一切佛法」。这「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」,这句话是《大品般若经》上的话,你读《大品般若经》那一品说的那个文的意来看,这个「于一念中」怎么讲?就是无所得的智慧里面,这一念心的无所得的智慧的里面,具足一切佛法,去成就一切佛法,就是「亦空亦有」的意思。用这无所得的智慧,去用种种的波罗蜜去利益一切众生去,叫「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」。你这样做了,你就是这样具足一切佛法。这个布施波罗蜜这样做,就是这样具足了;戒波罗蜜、忍波罗蜜,你能这样做,那么就是具足了。读那个文就是这么意思。
「应修息二边分别止」,那么这个菩萨应该修这个法门,「息二边分别止」。这个「息二边」,这「二边」就是一个有边、一个无边。有边也是分别、无边也是分别;这两种不正确的分别要停下来,那么就是止了。怎么样作法呢?「行于中道正观」,修这个息二边分别止,由于修止、修观;止叫作「息二边分别止」,观叫作「中道正观」。就是你这个菩萨应该修这个止、修这个观。
云何修正观?若体知心性非真非假,息缘真假之心,名之为正。
「云何修正观?」也等于说「怎么样修这个止观」一样。「若体知心性非真非假,息缘真假之心,名之为正」,也可以名之为「止」。「若体知」这个「体」就是通达的意思,你若通达了,体知就是通达,通达你这一念心的体性;体性它是「真」,就是了不可得的。了不可得也不可得,那么就是「非真」。这一念心触对一切境界的时候,它会成就种种功德的,那么就是「假」,这假也不可得,就叫「非假」。这就叫作「息二边分别止」。「息缘真假之心」,缘真、缘假的心停下来,就名之为「正」,这样子就和中道相契合了,所以叫作「正」。
谛观心性非空非假,而不坏空假之法。
这「息缘真假之心」,这是止。这里说观,观察这一念心的体性,不是空的;空也不可得的,假也不可得的。「而不坏空假之法」,一切法寂灭相,一切法的缘起相,这两方面的佛法不破坏,还保留、保留它度化众生的。
若能如是照了,则于心性通达中道,圆照二谛。若能于自心见中道二谛,则见一切诸法中道二谛,亦不取中道二谛,以决定性不可得故。是名中道正观。
「若能如是照了,则于心性通达中道」,你若能够这样子观察、照了,你就在你内心里面,就通达了佛的正法了。「圆照二谛」,同时也能圆满地照了真俗二谛,这是三谛一心中观了。「若能于自心见中道二谛,则见一切诸法中道二谛」,前面是约一心为中心点修这种止观,这个地方又进一步,「若能于自心中见中道二谛」了,「则见一切诸法中道二谛」,其他的色声香味触法、眼耳鼻舌身意、一切法也都是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也都是中道二谛的。「亦不取中道二谛」,虽然这样观,而对于这样的境界、这样的理论也不生取着心的,你若生取着心就是戏论了。「以决定性不可得故」,这句话很厉害,这句话就是说,你观一切法空也好,空没有决定性;观一切法是假也好,假也没有决定性;观一切法是中道,中道也没有决定性。你若一取着呢,就等于你执着有决定性了。一执着有决定性了,那就是普通的境界、凡夫境界了,又堕落下来了。「是名中道正观」,这个中道正观就是这样的意思。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8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