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9

  如中论偈中说: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,亦名为假名,亦名中道义。」

  

  现在的文是说证果。在我们凡夫的地位,开始修行说证果,那就是初入圣位,就应该说是证果了。所以这下面智者大师说的三种观、三种止,在这上论圣果,那么就是初得无生法忍的时候,就可以名之为「圣果」,但是到最后成佛那是最圆满的圣果。可是在显教的教理上面,它不是太强调「即身成佛」这句话。但是有的文上也提到这件事情,说这一生就可以成佛,就是指的得无生法忍说的。如果一个人,他的道的资粮准备得好,有可能这一生得无生法忍,那就可以名之为佛了。这个佛在天台宗来说呢,就是「分证即佛」了。这个在《普贤观经》上也说到,就是三生;头一生在佛法里面栽培,第二生继续地栽培,到第三生的时候得无生法忍,那么就是叫作「分证即佛」,就不是那个圆满的无量功德的佛,但是他现在也一部份和佛相同了,所以也可以名之为「佛」的。

  

  现在的文说果呢,就是按照初入圣位说的,初入圣位在天台宗的教义;那么我们现在学的就是智者大师说的《小止观》,所以要提一提天台宗的教义,也比较合理。

  

  这天台宗的说法呢?他说这个烦恼分二种:一种是通、一种是别;通的烦恼就是我们一般讲解佛法的时候,说的这个爱烦恼、见烦恼,叫作「通」。「别」就是那个微细的无明惑。这样烦恼有二种,所以说入圣道也就有一点差别,得圣果也就不一样了。说是得初果须陀洹到第四果阿罗汉,就是通烦恼的爱、见烦恼清净了,那么这就是得圣道了。但是特别的无明的烦恼,还是在的,还没有清除。现在这一段文说证果,按智者大师的教义看呢,是包含这二种意思的。你若修成了从假入空观,所得的圣道就是同于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,也就是《大品般若经》说的那个菩萨得无生法忍了。初果乃至四果,他们的智慧功德、断烦恼的功德在菩萨来说呢?就是无生法忍了,那么这是共通的。但是另外的别惑,要到第三个「息二边分别止」,这个「中道第一义观」,这样的止观修成功了,这个别惑才能有一部份的清净,那就是天台宗说的到圆教初住,或者是别教初地了,这是有这么一点差别的地方。这里说证果包含这二个意思的。

  

  说证果,但是对圆满的佛来说,还是属于因的,所以修从假入空观、从空出假观、中道第一义观,修这种观还是成佛之因,还是在因中的意思。

  

  说完了这三止三观之后,智者大师引证:「如中论偈中说」,引《中观论》的颂文来证明这个三止、三观的意义。「因缘所生法」;这四句话,在天台宗来说,若读智者大师的这些法语,那是常常看见的,也可见智者大师很重视这几句话的。我简单解释一下。

  

  「因缘所生法」,这个「所生法」就是果,「因缘」就是因,果由因生,那么叫作「因缘所生法」。这个「所生法」之中呢,就是十法界的一切法。六道轮回;地狱、饿鬼、畜生三恶道,这是恶因缘所生法;人、天这是善因缘所生法;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这是清净的无漏的因缘所生法,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。其余的意思我们以前也讲过,说是因缘所生法,就是否定了无因缘、邪因缘所生法,这样意思。

  

  「我说即是空」。「我说」这个「我」是谁呢?就是佛说的。三论宗的嘉祥大师他解释《中观论》的《中观论疏》上,他说这个颂在《华手经》里佛说过。《华手经》,现在的藏经里面,是有这部经。「我说即是空」,我佛,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说:「因缘所生法,它就是空的」。这个「空」我们前面也讲过。讲这个空的道理,这个《中观论》说的这个空,由三论宗的这些学者的解释,我们读一读,是那样子解释空。但是天台智者大师也算是龙树学者,龙树的弟子。但是他在《摩诃止观》里面解释这个「空」,从假入空观这个「空」,就有一点不同的味道,和三论宗学者说的「空」有一点不同。现在我就简单的解释,不要说太多。

  

  「我说即是空」,就是说因缘所生法,它的自性是空的。它是按照这个解释,我感觉好像容易明白一点。「自性」,这个「自」就是对「他」说,谁是「他」呢?就是「因缘」,因缘是「他」。「所生法」是「自」,「因缘」是「他」。这个「所生法」的「自」是要依赖因缘才能生起的,若没有因缘的时候,它自己的体性是没有的,所以叫「自性空」。我是最初先读智者大师的空,也生欢喜心。但是后来看见嘉祥大师解释《中观论》的「空」的时候,感觉他解释得简单,不像智者大师说了很多,说得很详细,智者大师是说得很详细、很细致。嘉祥大师解释这个「空」,就是说「自性空」。我感觉很简单,也好像容易明白,所以还是这样解释。不过我这样解释,天台宗的学者可能不同意了。

  

  「我说即是空」,说它的自性是空。用这样的理论在事实上去观察,应该是得到肯定的认识,是「自性空」的。同时,它是因缘所生,又不妨碍这个有。这个自性空和因缘有互相不妨碍的,可以同时存在的,这样子可以远离断灭的过失。没有因果成立的,不能成立因果了,那就是断灭了。若是观察自性空、因缘有,那我们感觉到互相不妨碍,就没有断灭的过失。因为这唯识的学者,像《瑜伽师地论》上就是指责这个……虽然没有说出名字,但是也明白,就是指龙树学者;是不能成立善恶因果、不能成立三宝的、不能成立苦集灭道的。那么这样子按照缘起有和自性空的道理去思惟,是能成立的,可以这样解释。

  

  但是其中另外有个问题,就是初得无生法忍的人,也就是刚才说《大品般若经》说初得无生法忍的人,这和《解深密经》说的是相通的。就是初得无生法忍的人,在他那一念清净心里面,一切法都不显现了,离一切戏论、离一切名、离一切相。这样讲,那和刚才说这个自性空,和缘起有互相不妨碍,这个地方有点问题了,有点问题是什么呢?因为互相不妨碍,就应该是并存的,为什么初得无生法忍的人,只能见空,而不能见缘起有呢?他要见缘起有的时候,得要出定的时候。出了定,这个根本无分别智过来,到了后得智的时候,这时候才见一切法缘起有,他不能同时。根据也是龙树学者的宗喀巴大师,不过他和《解深密经》上有一点不同了,他的意思要到佛的境界,才能够同时的。就是根本的无分别智,和这个后得的这个也算是无分别智,能同时起用。那么就是在佛的清净心里面,一切法是宛然有,而又是毕竟空的,可以同时了。初得无生法忍的人的道力,还没有那么高,所以只能够先见…就是所谓偏空了,也可以用这个字,它是「偏于空」。若按我们凡夫的境界来说,我们不必要求那么高,我们能见到空就已经不错了。能见到空,那么就是得初果须陀洹了,或者说是得初欢喜地,这已经很好了。「我说即是空」。

  

  「亦名为假名」,是说什么呢?就是这个「空」它是假名,说这个空它是假名有。若说这一件事有真实性,「有真实性」,它就是真实有,不是假名有了。它只是有这么一句话,但是它实在的体性是没有的,那么它就叫作「假名有」。说是一切缘起法是「假名有」,没有真实性。这个没有真实性的空也是「假名有」,它也没有真实性。如果说是空有真实性,虽然名字叫作「空」,但是有真实的体性的话,就可以名之为「有」了,那就叫作「实有」。若说是连名也没有,无因无果,或者这样子讲,连在一起说呢,那就是变成「实无」了。佛法说一切法可以缘起有,「无」可以转为「有」,所以不是断灭见。

  

  现在说的这个空,「一切法自性空」这句话,这个「空」,它也是假名有。你不能够误会有个实体的空,若有实体的空,它会障碍缘起有了。那样子就不是中道义,那就是邪知邪见了。所以「亦名为假名」,这个空它也是假名有,假名有又不是决定有。这个「决定有」就等于说有实体的空,就是「有见」。若说这个假名也没有,那就变成一个「无见」了。一个有见、一个无见,那就「边见」,偏于一边去了。现在说空是假名有呢,它就成了中道义了,它不落于二边、不落于边,所以叫作「中道义」。这个「中道义」的解释呢,就是表示它不犯有边、无边的过失,所以叫作「中道义」。

  

  这样解释,是说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」是从假入空观。「亦名为假名」,是从空出假观,空也是假、一切缘起法也是假。这个成就了无生法忍的菩萨,他从空的境界里面出来,为大悲心所推动,他出来,到假名的世界去亲近佛、去教化众生。亲近佛,向佛学习无量的法门,然后教化一切众生。在假名的世界去活动、去行菩萨道。但是在菩萨的心里,他还是如如、无有少法可得,所以他还是清净的。若是我们没有经过从假入空观,我们就从空出假的话呢,也可能会有这个世俗的智慧能教化众生,但是有一点问题。这个无著菩萨他说了一句话:「以第一义智故,世智不颠倒转」,这个「第一义智」,在这里就可以解释为「观一切法空」的智慧,当然这是已经成就圣道了。你有了这个无分别的智慧,你再发出来的世智,就是后得智了。这个后得智在活动的时候,因为有无分别智的关系,他不颠倒,就是他不会起烦恼的。世间上一切众生的这些颠倒的境界,不能染污他,他还是清净的、解脱的,「世智不颠倒转」。所以这个就是「从空出假观」。

  

  「亦名中道义」,我刚才讲这个「中道义」,就是「空」它也是「假名」,你不能取着空的,那么一切「缘起法」也是「假名有」,你也不能取着它的。这样解释是符合三论宗的解释法。若是学过天台教的人,智者大师好像没有这样讲。可是你细心对照一下,智者大师若是讲染、净缘起的时候,他就有一点…,和中观论有一点不一致。(这是我说的话了)。但是若讲修止观的时候,他就和中观的意思是一致的,修观的时候。我这个看法,不知道别人同意不同意?

  …
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9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四禅八定(一)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