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9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也能够调伏烦恼的。那么这样解释,这是很浅显的境界,可是智者大师在这里,这是很高的境界了。

  

  「则以如来庄严而自庄严」,你修这个中道正观,你能入如来室了,坐如来座了,那你现在是用佛的功德,来庄严你的清净法身了。一切众生皆有清净法身,但是没有功德庄严,所以天龙八部不恭敬。现在这位修行人以「如来庄严而自庄严」,当然也就是福慧庄严、六波罗蜜的庄严、或者是万德庄严。

  

  获得六根清净,入佛境界,于一切法无所染着,一切佛法皆现在前,成就念佛三昧。

  

  「获得六根清净,入佛境界」,这个人修中道正观,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清净的了,没有这个烦恼的染污。「入佛境界」,他已经进入到佛的境界。「于一切法无所染着」,世间上的生死的、虚妄颠倒的境界不能染着,那么出世间的无漏的境界也不能染着。我们现在学的这个《小止观》说的中道正观,和《摩诃止观》上说的中道正观有个不同的地方,什么不同呢?《摩诃止观》说的中道正观,就在凡位的时候就可以修,在凡位的时候就可以修中道正观。现在《小止观》这个中道正观,那是要高过了阿罗汉以上的境界,那样的人他修的,先修从假入空观,这个观修成功了,就到阿罗汉的境界了。再从空出假观,那这是大菩萨了。这个观过了以后再修「中道正观」,这是大菩萨的境界,应该说这是,现成的话就是「十回向」,十回向的大菩萨的境界。或者是按《解深密经》的十地来说,那都是已经超过初地以上了。《解深密经》说的十地等于是综合性的判位。

  

  所以这里说这个「中道正观」和《摩诃止观》有点不同的。所以这上面说「以如来庄严而自庄严,获得六根清净,入佛境界,于一切法无所染着」,这个是很高的境界了。

  

  「一切佛法皆现在前」。这句话,我不能说是「令我很辛苦」,我查了很多的书,我感觉这句话有点问题。你虽然说是很高,但是还不是究竟圆满的佛嘛!怎么能说「一切佛法皆现在前」呢?那么这句话怎么讲法呢?如果就是这样子的话,我讲不来。因为你不是圆满的佛,不能说一切佛法皆现在前。若说「一切佛法皆现在前」,那就是究竟圆满的佛了。现在不是说那个佛,所以这句话很难解释,可是你多看一会儿就有不同的消息了。下面有一句话,「成就念佛三昧」。

  

  这个念佛三昧,其中有的情形,你读《华严经》的〈入法界品〉,一开始是念佛三昧。善财童子一开始参学这个善知识,是德云比丘吧!这个念佛三昧,他说:「我要见阿弥陀佛,我就能见阿弥陀佛。」他有很殊胜的境界。这个得了念佛三昧的人,他是要见十方无量诸佛,随时可以见。那么前面这句话说「一切佛法皆现在前」,如果说「一切诸佛皆现在前,成就念佛三昧」,那么这个地方就通了,就可以了。就是一切诸佛都能现在前,他一入定的时候能见一切诸佛,「一切诸佛皆现在前」,他成就了这样的念佛三昧了。那么这样子,就与这个文意就没有什么冲突。

  

  但是我看藏经的本子,它也是「一切佛法皆现在前」。我看这个宝静老法师他那个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》,就是现在我们学这本书的一个注解了,他也是「一切佛法皆现在前」,也是这样子。那么宝静老法师他的讲话里面呢,也就是照样的把它写下来了,没有什么解释。我的意思,如果就这样不动的话,有点问题。如果说「一切诸佛皆现在前,成就念佛三昧」,那么这就通过去了。

  

  安住首楞严定,则是普现色身三昧。普入十方佛土,教化众生,严净一切佛剎,供养十方诸佛,受持一切诸佛法藏,具足一切诸行波罗蜜,悟入大菩萨位,则与普贤文殊为其等侣。

  

  「安住首楞严定」,这修这个中道正观这个人,他安住在首楞严定里面。这「首楞严定」,别的经上也叫作「健相三昧」。这个「健」字,我们通常说「健康」,在这里就是究竟坚固,不可破坏的意思。这些法身菩萨和佛的这些功德都是不可破坏的,所以叫作「健相」。入在这个三昧的时候,他能通达一切三昧的深浅的行相,它有这种功能。这个菩萨,这个修中道正观这个人,他能安住在这个首楞严定里面,这是很高的位子了。

  

  「则是普现色身三昧」,安住在首楞严定,成就念佛三昧,那么这是说他自己用功的境界,这个「普现色身三昧」,就说他教化众生的境界。我们读这个《法华经》的〈普门品〉,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〉,随类现身说法,那就叫作「普现色身三昧」,就是他是在禅定里面,能够在十方世界有感必应,能够随其所宜的现种种的身形,随其所宜的说种种佛法,那就叫作「普现色身三昧」。现在这个人也就是到了这个程度了,这样程度,若按《华严经》的十地来说,一定要八地菩萨以上才可以入「普现色身三昧」。

  

  「普入十方佛土,教化众生」,他能到十方的佛世界去教化众生的。「严净一切佛剎」,他能庄严清净一切佛世界。昨天讲过「净佛国土」,这里还是这个意思。「供养十方诸佛」,这位菩萨他还能去供养十方诸佛去,对十方诸佛有广大的供养。这在《华严经》里面说得非常好。「受持一切诸佛法藏」,一切诸佛宣说的微妙的佛法,他都能受持,他能全部的接受而能忆持不失掉的,一切诸佛的法藏都能受持。

  

  我读这个智者大师的别传,说他在见这个慧思禅师,读这个《法华经》二七、十四天的时候,见到佛在灵鹫山说法,然后得了「初旋陀罗尼」。我读智者大师这些著作,他是章安尊者给他记录的。感觉到智者大师,他很多的地方,他说一段理论的时候,他总是引证,引一段印度翻译过来的经律论作证明。这件事,我们就这样读过去,好像也不感觉什么,但是事实上我们再想一想,这事不容易。一方面你要达通这个道理,一方面你这个文要熟才可以,什么经上有什么样的文句?说的什么样的道理?你全文读过以后,你心里面能通达,固然是可以,但是你也要记得住,就是这个「受持」,随时用的时候就能随时引来用,这件事不是个简单事。所以说他得到「初旋陀罗尼」了,得到「陀罗尼」了,就是在这个地方能「受持」。我们现在科学的进步,有电脑,喔!我们随时一按它就来了,当然,那个时代那有这个事?那个时代,我看大辞典也没有,就是全凭你自己学,你自己要能记忆。所以这个地方,「能受持一切诸佛法藏」,这是要陀罗尼的力量了。

  

  「具足一切诸行波罗蜜」。这「供养十方诸佛」,我们或者说他是修福,「受持一切诸佛法藏」,这是闻佛说法,这是智慧,但是这个地方应该说是闻慧;闻慧其实也是很高的境界;那么这是属于教法。「具足一切诸行波罗蜜」,这是行法,就是他能学,受持一切诸佛法藏,向诸佛学习。底下第二句「诸行波罗蜜」,那么他能够修行。有教、有行。「悟入大菩萨位」,这么这就是理了,教、行、理。那么这个佛法他都能成就。「则与普贤、文殊为其等侣」,这个菩萨就是八地菩萨以上的境界了,那么他和普贤菩萨、文殊菩萨「为等侣」,他都是平等的法友了,法侣。

  

  常住法性身中,则为诸佛称叹授记。则是庄严兜率陀天,示现降神母胎、出家、诣道场、降魔怨、成正觉、转*轮、入涅槃。于十方国土,究竟一切佛事,具足真应二身。则是初发心菩萨也。

  

  「常住法性身中」,这个菩萨他是长期安住在那个清净法身的境界。我们看这个圣人的境界,得初果须陀洹的人,他这个正念不能够相续不断的,所以有的时候还有烦恼。我们看这个禅师语录,雪峰禅师他有一句话:「相续也大难」。这个「相续也大难」是什么呢?就是这个毗钵舍那、这个奢摩他,到相应的时候,那个一念不生的境界你能相续下去不断,不是那么容易。这句话说的是老实话,这是老实话。就是初果圣人,和这个初得无生法忍的人,都是差不多;菩萨的智慧高一点,就是他这个正念,这个无漏的清净的智慧虽然是成就了,但是不断的相续下去不容易,不是容易的,他也有间断。

  

  但是现在这个地方说「常住法性身中」,这句话就是,他那个清净的境界就是永久不间断了,没有变异,「常住法性身中」。不过换一句话说呢,就是他那个如如的智慧,住在那个法性上,安住不动了,是永久的相续下去,这样子。

  

  「则为诸佛称叹授记」,这个到了这么高的这位菩萨,他是为十方无量诸佛所称扬赞叹的,十方诸佛给他授记,说他将来什么什么劫,在什么国土成佛了,度化众生,怎么怎么的。「则是庄严兜率陀天」,那么这个菩萨他是能庄严这个兜率陀天,兜率陀天是等觉菩萨住在那里,住在那里,到时候就来到凡夫世界成佛了。那么那个地方,兜率陀天那里,有很多的大菩萨集会在那里,跟这位大菩萨学习佛法的。所以他这个「常住法性身中」的这位大菩萨,他若住在那个地方,已经准备好了,庄严好了。

  

  「示现降神母胎」,他的因缘到了,他就会出现教化众生的这些事情,能「降神」,「降神」这个「神」就是「识」,就是他那个种种功德庄严的那个清净的心,他这个时候由大悲心推动,在人间找一个母亲,要投胎,这样「降神母胎」。然后住胎、就出胎,然后「出家」,然后「诣道场」,到一个修行的地方去。「降魔怨」,「成正觉」得无上菩提,得无上菩提之后「转*轮」。这个「转*轮」,我看《大毗婆沙论》的解释非常好,它就是说:「把这个无漏的圣道,放在你的心里面,那么这叫『转*轮』。」这样讲,这「转*轮」就是非要是得圣道了,在你的心里面有圣道生起,有无漏的、毕竟空、无我、无我所的智慧出现了,这叫作「转*轮」。当然由佛来说法,在你的心里面有圣道,有了无漏的戒定慧了,这叫「转*轮」;我认为讲得非常好了。「成正觉、转*轮」,然后「入涅槃」。

  

  「于十方国土,究竟一切佛事」,在十方世界都能圆满所应作的…
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9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四禅八定(一)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