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亦名中道义」,这就是一个空、假、中;在因缘生法上有空、有假、有中,有这三止、三观的意义在里面。
深寻此偈意,非惟具足分别中观之相,亦是兼明前二种方便观门旨趣。
这个,讲缘起的时候,若是说到常住真心的时候,好像是有个根据地,有个依止处。若修止观断烦恼的时候,你如果心里面存有一个常住真心的话,你很难无所著,你很难无所取,你很难无所得的,纵然是不明显的分别,在默默中心里面有这么一个东西在那里;就有这个问题。那么智者大师当然没有说这句话,但他论修观的时候总是用「空」来观:「诸法不自生、不他生、不共生、不无因生」,总是用龙树论《中观论》这「四不生」观一切法空的,就是修中道观也是用这个「四不生」来观的,他就其他的话都不提了,不说这个「常住真心」的第一义谛,那事不提了。所以我这样讲这四句话,和前面的三止、三观应该是相符合的,不违背智者大师的意思。
所以「深寻此偈意,非惟具足分别中观」的相貌,「亦是兼明前二种方便观门」的旨趣。从假入空观、从空出假观,这二个观的意义也显示出来了。
当知中道正观则是佛眼。一切种智。若住此观,则定慧力等,了了见佛性。
「当知中道正观则是佛眼、一切种智」,这底下赞叹这个观的殊胜,说是我们学习止观的人应该知道这个中道的正观是佛眼、是一切种智,最究竟圆满的佛法、最究竟圆满的法门了。这个「佛眼」,我们通常说五眼: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。这个肉眼、天眼我们不说。说这个慧眼是观一切法空,到了圣人的境界的时候,这时候叫「慧眼」。「法眼」,就是通达一切佛法,也通达一切众生的根性,能够随机说法的,这样的眼就叫作「法眼」。这样说这个「慧眼」就是真谛,能观真谛。「法眼」能观俗谛。「佛眼」呢!智者大师是有这样意思,它是观中道第一义谛。可是…,不过我现在说这话又有点问题了。在《大智度论》上,龙树菩萨解释「佛眼」,就是前边的这四个眼,到成佛的时候就名为「佛眼」,龙树菩萨有这样意思。这样讲,就是他不说三谛了,只说二谛了。但是智者大师他又有一个解释法;三谛和二谛只是开合的不同。把中道的第一义谛,就把它合在真谛里面,那么就是二谛了。若把它开出来呢,就变真、俗、中,变成三谛了,智者大师也有这样的意思。所以若说是二谛,或者说三谛,那么在天台宗来说都是一样的。
「则是佛眼一切种智」。这个「一切种智」在《大智度论》上解释,就是观一切法不可得,而在不可得上,一切法宛然而有,种种相皆知,那么这就叫作「一切种智」。而这个中道第一义谛观、中道正观,是能得佛眼、能得一切种智的,赞叹这个「中道」的功能。「若住此观,则定慧力等」,若是这个修行人,他能够不断地努力修行,能够成就这个正观了,这个中观了。「则定慧力等」,则他所得到的定、所得的慧,这二种功德力量是平等的了,不会有所偏。前面那两个方便观是有所偏,定慧是不等的,所以不见佛性。这个「定慧力等」,「了了见佛性」,就是非常明了的,一点也不模糊的,能够见到诸法的真实性,那也是所谓成佛的境界了。
安住大乘,行步平正,其疾如风,自然流入萨婆若海。
那么「了了见佛性」以后呢,他就能安住在大乘的境界,广度众生了。「行步平正,其疾如风」,这二句话在《法华经》的〈譬喻品〉上的话。就是那个大白牛车,这个大白牛它走路的时候走得很平正,它也非常迅速,就像「其疾如风」那样快。这表示,这「行步平正」,就是前边那个「定慧力等」的意思,他的定慧是平等的,没有偏。「其疾如风」就是底下这句话,「自然流入萨若海」。
这个「自然流入」,就是任运地就能向前进步,不需要特别努力的,就能流入到佛的一切种智的大海里面去了。你若读《华严经.十地品》那个第八菩萨地,第八不动地那段文,解释这个「自然流入萨婆若海」,这句话解释得很好了。它就是,说是这个船初入海的时候,你还需要去推动它,要假藉个力量来推动它才能向前进,可是等到走入大海里面去的时候,它自然的向前进了。这表示不动地之前,这个大菩萨的修行,还要努力,他才能向前进的。若到第八地的时候「无功用」,他自然地就向前进了。
这样解释呢,我们头几天说一个「真修」和「缘修」;这个「缘修」的意思,就是要努力;要这样止、要那样观来调伏自己。到了「真修」的境界,就是没有这么多的事,这个麻烦了,就是他还任运地就能向前进。「真修」和「缘修」有这样的不同。这样不同,智者大师另外说出个理由来,什么理由呢?如果你在没有见到佛性的时候,你在这个程度的时候,你就是「缘修」,你需要用你的智慧善巧地调伏自己,要努力,要攀缘、当然这是修止观、不是攀缘六尘。若是见到佛性理的时候,你安住在这个理性上,这个理任运地向前进。他说出这么个理由来。现在这个「行步平正,其疾如风,自然流入萨婆若海」,这正是那个「真修」的相貌。
行如来行,入如来室,着如来衣,坐如来座,则以如来庄严而自庄严。
「行如来行,入如来室,着如来衣,坐如来座」,这个是在没有见佛性之前,你或者是凡夫境界,或者是阿罗汉、辟支佛的境界,或者是菩萨的境界。但是若是无功用行以后,见到佛性以后,你就是佛境界了。所以这个时候你的修行,这是如来的境界,那种清净无上的境界。不过这样说这个如来的境界,当然也只是从这个地方开始到了佛的境界。若是从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来分判,由初地到第七地是第二阿僧祇劫。由第八地到第十地、成佛这个时候是第三阿僧祇劫,是这样分别的。这样说,这个「无功用行」,「自然流入萨婆若海、行如来行、入如来室、着如来衣、坐如来座」,这在时间上说这还一大阿僧祇劫才圆满的,可以这样解释。
「入如来室」,这个「室」、「衣」、「座」,这是出在《法华经》的〈法师品〉,说是弘扬《法华经》的人,你要入如来室、着如来的衣、坐如来的座,你才能够弘扬《法华经》的。现在智者大师把这三句话提高到第八地菩萨以上,那么这是很高了。这个「入如来室」,这个「室」就是房子。我们在房子里边,可以遮风挡雨,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,当然这是房子的好处。那么这是说这个慈悲心,对于众生流转生死的苦恼,这个菩萨有大悲心爱护众生,希望他们离苦得乐,也有这个「室」的作用,这表示这个意思。这是大慈悲心的意思。说是弘扬《法华经》,为一切众生讲演《法华经》的这种功德,你要用慈悲心来为他说法的,是这样意思。
「着如来衣」,这个「衣」,在佛法的法上说,有惭愧衣,惭愧也是衣服。忍辱、柔和也是衣服。这个「惭愧」,是自己反省自己感觉到惭愧,这样子可以自己向前进步了,可以远离一切过失。这个「忍辱衣」是说别人,其他的人来触恼你,你不报复,而自己内心能够不动心、不动愤怒、不动烦恼,还是很柔和地,能忍受外来的羞辱,那么这叫作「忍辱」。就是按照一般的情形解释这个「忍辱」。
这个「衣」,是把身体上各部分的这种不净,这个丑陋的境界可以遮覆住。就是说我们修行人,学习佛法有惭愧心的修行人,那能什么事情都能如意呢?就是要用忍辱、柔和来调伏自己,不要动烦恼,这样意思。现在这里说的,就是你这位菩萨发了慈悲心弘扬佛法、弘扬《法华经》教化众生,但是众生对你,不见得就会合作,他可能会触恼你;也可能是你自己有多少过失,也可能没有过失,而众生就是会触恼你。触恼你怎么辨呢?你这位菩萨就是要「着如来衣」,要忍辱、柔和、要忍受这个羞辱,你心里面要一直地保持和平的态度,你不能够动烦恼的,所以叫作「着如来衣」,你要这样做。
「坐如来座」,人老是在外面跑这是很辛苦的,坐在座位上总是舒服了一点。现在说「如来座」是什么呢?就是观一切法空的智慧。观一切法空的智慧,你要坐在这个座上面,你入如来室、着如来衣才行的。就是我们发了慈悲心教化众生,弘扬《法华经》。我们发了慈悲心,众生对我们不合道理的地方我们能忍受。你凭什么能忍受得了?你凭什么众生毁辱你的时候,你的慈悲心还能保持得住呢?你凭什么?就是「坐如来座」,你要有「观一切法空」的智慧,佛的这个房子你才能进得去,佛的这个衣服你才能着得上的。
如果你没有「观一切法空」的智慧,你当初发了慈悲心弘扬《法华经》,可能有因缘慈悲心就没有了。说是我发了慈悲心,我去度化众生,众生若是毁辱你的时候,你心里面那个烦恼就起来了,你忍不住了。所以你要用一切法空的智慧,观一切法空的时候,没有人毁辱我,我也没有众生可度,也没有我能弘扬《法华经》,使令心无所住。你用这个智慧作如理的观察,使令自己这个心,不住在尘劳的境界上。那么你这个正念一有了力量的时候,这些烦恼自然不起了,你内心就清净了,而这个慈悲心能保持得住,这个大悲心能保持得住。你这个柔和、忍辱的这种清净心也能保持得住。
所以那个〈法师品〉上面说:你要为一切众生弘扬《法华经》的话,你要入如来室,着如来衣,坐如来座才行的。
那么,现在智者大师引这个文,这等于说你修这个中道正观,你能够「定慧力等」,能「见佛性」,能「其疾如风,自然流入萨婆若海」,你能到了佛的境界,「行如来行,入如来室,着如来衣,坐如来座」了。那么这样讲,这个意思就是更高了一步了。我们一般的境界,你能有这一切法空的如理作意,当然你平常应该有这样的训练,等到事情出现的时候,你这个如理作意能发生作用,不一定非是圣人;就虽然不是圣人,但是你如理作意有力量,也有效、…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9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