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9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「亦名中道義」,這就是一個空、假、中;在因緣生法上有空、有假、有中,有這叁止、叁觀的意義在裏面。

  

  深尋此偈意,非惟具足分別中觀之相,亦是兼明前二種方便觀門旨趣。

  

  這個,講緣起的時候,若是說到常住真心的時候,好像是有個根據地,有個依止處。若修止觀斷煩惱的時候,你如果心裏面存有一個常住真心的話,你很難無所著,你很難無所取,你很難無所得的,縱然是不明顯的分別,在默默中心裏面有這麼一個東西在那裏;就有這個問題。那麼智者大師當然沒有說這句話,但他論修觀的時候總是用「空」來觀:「諸法不自生、不他生、不共生、不無因生」,總是用龍樹論《中觀論》這「四不生」觀一切法空的,就是修中道觀也是用這個「四不生」來觀的,他就其他的話都不提了,不說這個「常住真心」的第一義谛,那事不提了。所以我這樣講這四句話,和前面的叁止、叁觀應該是相符合的,不違背智者大師的意思。

  

  所以「深尋此偈意,非惟具足分別中觀」的相貌,「亦是兼明前二種方便觀門」的旨趣。從假入空觀、從空出假觀,這二個觀的意義也顯示出來了。

  

  當知中道正觀則是佛眼。一切種智。若住此觀,則定慧力等,了了見佛性。

  

  「當知中道正觀則是佛眼、一切種智」,這底下贊歎這個觀的殊勝,說是我們學習止觀的人應該知道這個中道的正觀是佛眼、是一切種智,最究竟圓滿的佛法、最究竟圓滿的法門了。這個「佛眼」,我們通常說五眼: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。這個肉眼、天眼我們不說。說這個慧眼是觀一切法空,到了聖人的境界的時候,這時候叫「慧眼」。「法眼」,就是通達一切佛法,也通達一切衆生的根性,能夠隨機說法的,這樣的眼就叫作「法眼」。這樣說這個「慧眼」就是真谛,能觀真谛。「法眼」能觀俗谛。「佛眼」呢!智者大師是有這樣意思,它是觀中道第一義谛。可是…,不過我現在說這話又有點問題了。在《大智度論》上,龍樹菩薩解釋「佛眼」,就是前邊的這四個眼,到成佛的時候就名爲「佛眼」,龍樹菩薩有這樣意思。這樣講,就是他不說叁谛了,只說二谛了。但是智者大師他又有一個解釋法;叁谛和二谛只是開合的不同。把中道的第一義谛,就把它合在真谛裏面,那麼就是二谛了。若把它開出來呢,就變真、俗、中,變成叁谛了,智者大師也有這樣的意思。所以若說是二谛,或者說叁谛,那麼在天臺宗來說都是一樣的。

  

  「則是佛眼一切種智」。這個「一切種智」在《大智度論》上解釋,就是觀一切法不可得,而在不可得上,一切法宛然而有,種種相皆知,那麼這就叫作「一切種智」。而這個中道第一義谛觀、中道正觀,是能得佛眼、能得一切種智的,贊歎這個「中道」的功能。「若住此觀,則定慧力等」,若是這個修行人,他能夠不斷地努力修行,能夠成就這個正觀了,這個中觀了。「則定慧力等」,則他所得到的定、所得的慧,這二種功德力量是平等的了,不會有所偏。前面那兩個方便觀是有所偏,定慧是不等的,所以不見佛性。這個「定慧力等」,「了了見佛性」,就是非常明了的,一點也不模糊的,能夠見到諸法的真實性,那也是所謂成佛的境界了。

  

  安住大乘,行步平正,其疾如風,自然流入薩婆若海。

  

  那麼「了了見佛性」以後呢,他就能安住在大乘的境界,廣度衆生了。「行步平正,其疾如風」,這二句話在《法華經》的〈譬喻品〉上的話。就是那個大白牛車,這個大白牛它走路的時候走得很平正,它也非常迅速,就像「其疾如風」那樣快。這表示,這「行步平正」,就是前邊那個「定慧力等」的意思,他的定慧是平等的,沒有偏。「其疾如風」就是底下這句話,「自然流入薩若海」。

  

  這個「自然流入」,就是任運地就能向前進步,不需要特別努力的,就能流入到佛的一切種智的大海裏面去了。你若讀《華嚴經.十地品》那個第八菩薩地,第八不動地那段文,解釋這個「自然流入薩婆若海」,這句話解釋得很好了。它就是,說是這個船初入海的時候,你還需要去推動它,要假藉個力量來推動它才能向前進,可是等到走入大海裏面去的時候,它自然的向前進了。這表示不動地之前,這個大菩薩的修行,還要努力,他才能向前進的。若到第八地的時候「無功用」,他自然地就向前進了。

  

  這樣解釋呢,我們頭幾天說一個「真修」和「緣修」;這個「緣修」的意思,就是要努力;要這樣止、要那樣觀來調伏自己。到了「真修」的境界,就是沒有這麼多的事,這個麻煩了,就是他還任運地就能向前進。「真修」和「緣修」有這樣的不同。這樣不同,智者大師另外說出個理由來,什麼理由呢?如果你在沒有見到佛性的時候,你在這個程度的時候,你就是「緣修」,你需要用你的智慧善巧地調伏自己,要努力,要攀緣、當然這是修止觀、不是攀緣六塵。若是見到佛性理的時候,你安住在這個理性上,這個理任運地向前進。他說出這麼個理由來。現在這個「行步平正,其疾如風,自然流入薩婆若海」,這正是那個「真修」的相貌。

  

  行如來行,入如來室,著如來衣,坐如來座,則以如來莊嚴而自莊嚴。

  

  「行如來行,入如來室,著如來衣,坐如來座」,這個是在沒有見佛性之前,你或者是凡夫境界,或者是阿羅漢、辟支佛的境界,或者是菩薩的境界。但是若是無功用行以後,見到佛性以後,你就是佛境界了。所以這個時候你的修行,這是如來的境界,那種清淨無上的境界。不過這樣說這個如來的境界,當然也只是從這個地方開始到了佛的境界。若是從叁大阿僧祇劫的時間來分判,由初地到第七地是第二阿僧祇劫。由第八地到第十地、成佛這個時候是第叁阿僧祇劫,是這樣分別的。這樣說,這個「無功用行」,「自然流入薩婆若海、行如來行、入如來室、著如來衣、坐如來座」,這在時間上說這還一大阿僧祇劫才圓滿的,可以這樣解釋。

  

  「入如來室」,這個「室」、「衣」、「座」,這是出在《法華經》的〈法師品〉,說是弘揚《法華經》的人,你要入如來室、著如來的衣、坐如來的座,你才能夠弘揚《法華經》的。現在智者大師把這叁句話提高到第八地菩薩以上,那麼這是很高了。這個「入如來室」,這個「室」就是房子。我們在房子裏邊,可以遮風擋雨,可以保護自己的安全,當然這是房子的好處。那麼這是說這個慈悲心,對于衆生流轉生死的苦惱,這個菩薩有大悲心愛護衆生,希望他們離苦得樂,也有這個「室」的作用,這表示這個意思。這是大慈悲心的意思。說是弘揚《法華經》,爲一切衆生講演《法華經》的這種功德,你要用慈悲心來爲他說法的,是這樣意思。

  

  「著如來衣」,這個「衣」,在佛法的法上說,有慚愧衣,慚愧也是衣服。忍辱、柔和也是衣服。這個「慚愧」,是自己反省自己感覺到慚愧,這樣子可以自己向前進步了,可以遠離一切過失。這個「忍辱衣」是說別人,其他的人來觸惱你,你不報複,而自己內心能夠不動心、不動憤怒、不動煩惱,還是很柔和地,能忍受外來的羞辱,那麼這叫作「忍辱」。就是按照一般的情形解釋這個「忍辱」。

  

  這個「衣」,是把身體上各部分的這種不淨,這個醜陋的境界可以遮覆住。就是說我們修行人,學習佛法有慚愧心的修行人,那能什麼事情都能如意呢?就是要用忍辱、柔和來調伏自己,不要動煩惱,這樣意思。現在這裏說的,就是你這位菩薩發了慈悲心弘揚佛法、弘揚《法華經》教化衆生,但是衆生對你,不見得就會合作,他可能會觸惱你;也可能是你自己有多少過失,也可能沒有過失,而衆生就是會觸惱你。觸惱你怎麼辨呢?你這位菩薩就是要「著如來衣」,要忍辱、柔和、要忍受這個羞辱,你心裏面要一直地保持和平的態度,你不能夠動煩惱的,所以叫作「著如來衣」,你要這樣做。

  

  「坐如來座」,人老是在外面跑這是很辛苦的,坐在座位上總是舒服了一點。現在說「如來座」是什麼呢?就是觀一切法空的智慧。觀一切法空的智慧,你要坐在這個座上面,你入如來室、著如來衣才行的。就是我們發了慈悲心教化衆生,弘揚《法華經》。我們發了慈悲心,衆生對我們不合道理的地方我們能忍受。你憑什麼能忍受得了?你憑什麼衆生毀辱你的時候,你的慈悲心還能保持得住呢?你憑什麼?就是「坐如來座」,你要有「觀一切法空」的智慧,佛的這個房子你才能進得去,佛的這個衣服你才能著得上的。

  

  如果你沒有「觀一切法空」的智慧,你當初發了慈悲心弘揚《法華經》,可能有因緣慈悲心就沒有了。說是我發了慈悲心,我去度化衆生,衆生若是毀辱你的時候,你心裏面那個煩惱就起來了,你忍不住了。所以你要用一切法空的智慧,觀一切法空的時候,沒有人毀辱我,我也沒有衆生可度,也沒有我能弘揚《法華經》,使令心無所住。你用這個智慧作如理的觀察,使令自己這個心,不住在塵勞的境界上。那麼你這個正念一有了力量的時候,這些煩惱自然不起了,你內心就清淨了,而這個慈悲心能保持得住,這個大悲心能保持得住。你這個柔和、忍辱的這種清淨心也能保持得住。

  

  所以那個〈法師品〉上面說:你要爲一切衆生弘揚《法華經》的話,你要入如來室,著如來衣,坐如來座才行的。

  

  那麼,現在智者大師引這個文,這等于說你修這個中道正觀,你能夠「定慧力等」,能「見佛性」,能「其疾如風,自然流入薩婆若海」,你能到了佛的境界,「行如來行,入如來室,著如來衣,坐如來座」了。那麼這樣講,這個意思就是更高了一步了。我們一般的境界,你能有這一切法空的如理作意,當然你平常應該有這樣的訓練,等到事情出現的時候,你這個如理作意能發生作用,不一定非是聖人;就雖然不是聖人,但是你如理作意有力量,也有效、…
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9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四禅八定(一)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