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9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也能夠調伏煩惱的。那麼這樣解釋,這是很淺顯的境界,可是智者大師在這裏,這是很高的境界了。

  

  「則以如來莊嚴而自莊嚴」,你修這個中道正觀,你能入如來室了,坐如來座了,那你現在是用佛的功德,來莊嚴你的清淨法身了。一切衆生皆有清淨法身,但是沒有功德莊嚴,所以天龍八部不恭敬。現在這位修行人以「如來莊嚴而自莊嚴」,當然也就是福慧莊嚴、六波羅蜜的莊嚴、或者是萬德莊嚴。

  

  獲得六根清淨,入佛境界,于一切法無所染著,一切佛法皆現在前,成就念佛叁昧。

  

  「獲得六根清淨,入佛境界」,這個人修中道正觀,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清淨的了,沒有這個煩惱的染汙。「入佛境界」,他已經進入到佛的境界。「于一切法無所染著」,世間上的生死的、虛妄顛倒的境界不能染著,那麼出世間的無漏的境界也不能染著。我們現在學的這個《小止觀》說的中道正觀,和《摩诃止觀》上說的中道正觀有個不同的地方,什麼不同呢?《摩诃止觀》說的中道正觀,就在凡位的時候就可以修,在凡位的時候就可以修中道正觀。現在《小止觀》這個中道正觀,那是要高過了阿羅漢以上的境界,那樣的人他修的,先修從假入空觀,這個觀修成功了,就到阿羅漢的境界了。再從空出假觀,那這是大菩薩了。這個觀過了以後再修「中道正觀」,這是大菩薩的境界,應該說這是,現成的話就是「十回向」,十回向的大菩薩的境界。或者是按《解深密經》的十地來說,那都是已經超過初地以上了。《解深密經》說的十地等于是綜合性的判位。

  

  所以這裏說這個「中道正觀」和《摩诃止觀》有點不同的。所以這上面說「以如來莊嚴而自莊嚴,獲得六根清淨,入佛境界,于一切法無所染著」,這個是很高的境界了。

  

  「一切佛法皆現在前」。這句話,我不能說是「令我很辛苦」,我查了很多的書,我感覺這句話有點問題。你雖然說是很高,但是還不是究竟圓滿的佛嘛!怎麼能說「一切佛法皆現在前」呢?那麼這句話怎麼講法呢?如果就是這樣子的話,我講不來。因爲你不是圓滿的佛,不能說一切佛法皆現在前。若說「一切佛法皆現在前」,那就是究竟圓滿的佛了。現在不是說那個佛,所以這句話很難解釋,可是你多看一會兒就有不同的消息了。下面有一句話,「成就念佛叁昧」。

  

  這個念佛叁昧,其中有的情形,你讀《華嚴經》的〈入法界品〉,一開始是念佛叁昧。善財童子一開始參學這個善知識,是德雲比丘吧!這個念佛叁昧,他說:「我要見阿彌陀佛,我就能見阿彌陀佛。」他有很殊勝的境界。這個得了念佛叁昧的人,他是要見十方無量諸佛,隨時可以見。那麼前面這句話說「一切佛法皆現在前」,如果說「一切諸佛皆現在前,成就念佛叁昧」,那麼這個地方就通了,就可以了。就是一切諸佛都能現在前,他一入定的時候能見一切諸佛,「一切諸佛皆現在前」,他成就了這樣的念佛叁昧了。那麼這樣子,就與這個文意就沒有什麼沖突。

  

  但是我看藏經的本子,它也是「一切佛法皆現在前」。我看這個寶靜老法師他那個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講述》,就是現在我們學這本書的一個注解了,他也是「一切佛法皆現在前」,也是這樣子。那麼寶靜老法師他的講話裏面呢,也就是照樣的把它寫下來了,沒有什麼解釋。我的意思,如果就這樣不動的話,有點問題。如果說「一切諸佛皆現在前,成就念佛叁昧」,那麼這就通過去了。

  

  安住首楞嚴定,則是普現色身叁昧。普入十方佛土,教化衆生,嚴淨一切佛剎,供養十方諸佛,受持一切諸佛法藏,具足一切諸行波羅蜜,悟入大菩薩位,則與普賢文殊爲其等侶。

  

  「安住首楞嚴定」,這修這個中道正觀這個人,他安住在首楞嚴定裏面。這「首楞嚴定」,別的經上也叫作「健相叁昧」。這個「健」字,我們通常說「健康」,在這裏就是究竟堅固,不可破壞的意思。這些法身菩薩和佛的這些功德都是不可破壞的,所以叫作「健相」。入在這個叁昧的時候,他能通達一切叁昧的深淺的行相,它有這種功能。這個菩薩,這個修中道正觀這個人,他能安住在這個首楞嚴定裏面,這是很高的位子了。

  

  「則是普現色身叁昧」,安住在首楞嚴定,成就念佛叁昧,那麼這是說他自己用功的境界,這個「普現色身叁昧」,就說他教化衆生的境界。我們讀這個《法華經》的〈普門品〉,〈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〉,隨類現身說法,那就叫作「普現色身叁昧」,就是他是在禅定裏面,能夠在十方世界有感必應,能夠隨其所宜的現種種的身形,隨其所宜的說種種佛法,那就叫作「普現色身叁昧」。現在這個人也就是到了這個程度了,這樣程度,若按《華嚴經》的十地來說,一定要八地菩薩以上才可以入「普現色身叁昧」。

  

  「普入十方佛土,教化衆生」,他能到十方的佛世界去教化衆生的。「嚴淨一切佛剎」,他能莊嚴清淨一切佛世界。昨天講過「淨佛國土」,這裏還是這個意思。「供養十方諸佛」,這位菩薩他還能去供養十方諸佛去,對十方諸佛有廣大的供養。這在《華嚴經》裏面說得非常好。「受持一切諸佛法藏」,一切諸佛宣說的微妙的佛法,他都能受持,他能全部的接受而能憶持不失掉的,一切諸佛的法藏都能受持。

  

  我讀這個智者大師的別傳,說他在見這個慧思禅師,讀這個《法華經》二七、十四天的時候,見到佛在靈鹫山說法,然後得了「初旋陀羅尼」。我讀智者大師這些著作,他是章安尊者給他記錄的。感覺到智者大師,他很多的地方,他說一段理論的時候,他總是引證,引一段印度翻譯過來的經律論作證明。這件事,我們就這樣讀過去,好像也不感覺什麼,但是事實上我們再想一想,這事不容易。一方面你要達通這個道理,一方面你這個文要熟才可以,什麼經上有什麼樣的文句?說的什麼樣的道理?你全文讀過以後,你心裏面能通達,固然是可以,但是你也要記得住,就是這個「受持」,隨時用的時候就能隨時引來用,這件事不是個簡單事。所以說他得到「初旋陀羅尼」了,得到「陀羅尼」了,就是在這個地方能「受持」。我們現在科學的進步,有電腦,喔!我們隨時一按它就來了,當然,那個時代那有這個事?那個時代,我看大辭典也沒有,就是全憑你自己學,你自己要能記憶。所以這個地方,「能受持一切諸佛法藏」,這是要陀羅尼的力量了。

  

  「具足一切諸行波羅蜜」。這「供養十方諸佛」,我們或者說他是修福,「受持一切諸佛法藏」,這是聞佛說法,這是智慧,但是這個地方應該說是聞慧;聞慧其實也是很高的境界;那麼這是屬于教法。「具足一切諸行波羅蜜」,這是行法,就是他能學,受持一切諸佛法藏,向諸佛學習。底下第二句「諸行波羅蜜」,那麼他能夠修行。有教、有行。「悟入大菩薩位」,這麼這就是理了,教、行、理。那麼這個佛法他都能成就。「則與普賢、文殊爲其等侶」,這個菩薩就是八地菩薩以上的境界了,那麼他和普賢菩薩、文殊菩薩「爲等侶」,他都是平等的法友了,法侶。

  

  常住法性身中,則爲諸佛稱歎授記。則是莊嚴兜率陀天,示現降神母胎、出家、詣道場、降魔怨、成正覺、轉*輪、入涅槃。于十方國土,究竟一切佛事,具足真應二身。則是初發心菩薩也。

  

  「常住法性身中」,這個菩薩他是長期安住在那個清淨法身的境界。我們看這個聖人的境界,得初果須陀洹的人,他這個正念不能夠相續不斷的,所以有的時候還有煩惱。我們看這個禅師語錄,雪峰禅師他有一句話:「相續也大難」。這個「相續也大難」是什麼呢?就是這個毗缽舍那、這個奢摩他,到相應的時候,那個一念不生的境界你能相續下去不斷,不是那麼容易。這句話說的是老實話,這是老實話。就是初果聖人,和這個初得無生法忍的人,都是差不多;菩薩的智慧高一點,就是他這個正念,這個無漏的清淨的智慧雖然是成就了,但是不斷的相續下去不容易,不是容易的,他也有間斷。

  

  但是現在這個地方說「常住法性身中」,這句話就是,他那個清淨的境界就是永久不間斷了,沒有變異,「常住法性身中」。不過換一句話說呢,就是他那個如如的智慧,住在那個法性上,安住不動了,是永久的相續下去,這樣子。

  

  「則爲諸佛稱歎授記」,這個到了這麼高的這位菩薩,他是爲十方無量諸佛所稱揚贊歎的,十方諸佛給他授記,說他將來什麼什麼劫,在什麼國土成佛了,度化衆生,怎麼怎麼的。「則是莊嚴兜率陀天」,那麼這個菩薩他是能莊嚴這個兜率陀天,兜率陀天是等覺菩薩住在那裏,住在那裏,到時候就來到凡夫世界成佛了。那麼那個地方,兜率陀天那裏,有很多的大菩薩集會在那裏,跟這位大菩薩學習佛法的。所以他這個「常住法性身中」的這位大菩薩,他若住在那個地方,已經准備好了,莊嚴好了。

  

  「示現降神母胎」,他的因緣到了,他就會出現教化衆生的這些事情,能「降神」,「降神」這個「神」就是「識」,就是他那個種種功德莊嚴的那個清淨的心,他這個時候由大悲心推動,在人間找一個母親,要投胎,這樣「降神母胎」。然後住胎、就出胎,然後「出家」,然後「詣道場」,到一個修行的地方去。「降魔怨」,「成正覺」得無上菩提,得無上菩提之後「轉*輪」。這個「轉*輪」,我看《大毗婆沙論》的解釋非常好,它就是說:「把這個無漏的聖道,放在你的心裏面,那麼這叫『轉*輪』。」這樣講,這「轉*輪」就是非要是得聖道了,在你的心裏面有聖道生起,有無漏的、畢竟空、無我、無我所的智慧出現了,這叫作「轉*輪」。當然由佛來說法,在你的心裏面有聖道,有了無漏的戒定慧了,這叫「轉*輪」;我認爲講得非常好了。「成正覺、轉*輪」,然後「入涅槃」。

  

  「于十方國土,究竟一切佛事」,在十方世界都能圓滿所應作的…
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9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四禅八定(一)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