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9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一切的佛事,度化衆生的事情是「佛事」。但是這個地方有個問題應該要澄清了。什麼問題呢?就是「具足真應二身」,他「常住法性身中」,那才是他的真身,是他的本來面目,是這個大修行人的本來面目。以下「示現降神母胎」,就是到十方世界教化衆生這個事情,是這位菩薩爲了應化衆生,示現出來的身體,這是說他的化身了,不是他的真身。那麼是由真身發出來的作用,這是「二身」的分法。也有分「叁身」,也有分「四身」。「則是初發心菩薩也」,說這個前面修「中道正觀」成功了,那就是初發心的大菩薩,這個地方智者大師給他一個分寸。初發心的菩薩,天臺宗的教義就是圓教初住,初發心住,也就是《華嚴經.十住品》的那個初發心住說的境界。

  

  《華嚴經》中:「初發心時,便成正覺,了達諸法真實之性,所有慧身不由他悟。」亦雲:「初發心菩薩,得如來一身作無量身。」亦雲:「初發心菩薩即是佛。」《涅槃經》雲:「發心畢竟二不別,如是二心前心難。」

  

  「《華嚴經》中,初發心時便成正覺」,《華嚴經》裏面說到這個大修行人的境界,就是初發心的時候,他就成佛了,他是什麼境界呢?是「了達諸法真實之性」,他是通達了一切法的真實的情況,明白了。看那個文的意思也就是觀一切法空。「所有慧身不由他悟」,他了達諸法真實之性,憑什麼了達呢?就是智慧;他成就了智慧了,「慧身」就是慧的體性,這個慧的體性他成就了。而這個慧怎麼成的呢?「不由他悟」,是由自己不斷的努力,修奢摩他、修毗缽舍那而成就的,不是由別人的語言,由語言文字聽了,喔!我就得智慧了!不是那個聞慧,不是聞思的智慧。這是聞思修,到了無漏慧的境界才可以成就的。

  

  「亦雲:初發心菩薩,得如來一身作無量身」,那麼「一身」就是真身,「作無量身」就是應化身。「亦雲:初發心菩薩即是佛」,「即是佛」就是分證即佛。「《涅槃經》雲」,這《涅槃經》上說:「發心畢竟二不別,如是二心前心難」,這個初發心這個菩薩,和「畢竟」,究竟圓滿了的最後心的佛,「二不別」,這兩個、兩種修行人,在第一義上是無差別的,沒有差別的。雖然是「無差別」,「如是二心前心難」,這兩個初後、這兩種境界,初發心這位菩薩是特別難的,他是很不容易能到達那個境界的。雖然無差別,但是初發心這位菩薩是特別值得贊歎,值得尊重的。因爲他能夠放下了世間的雜事,專心修行,不怕吃苦頭,所以才能有成就。說這位菩薩是「前心難」,這等于是贊歎他了,「是故我禮初發心」。

  

  《大品經》雲:「須菩提!有菩薩摩诃薩從初發心即坐道場,轉正*輪。當知則是菩薩爲如佛也。」《法華經》中,龍女所獻珠爲證。如是等經,皆明初心具足一切佛法,即是大品經中阿字門,即是《法華經》中爲令衆生開佛知見,即是《涅槃經》中見佛性故住大涅槃。已略說初心菩薩因修止觀證果之相。

  

  「《大品經》雲:須菩提!有菩薩摩诃薩,從初發心即坐道場」,《華嚴經》這樣說,《涅槃經》這樣說,現在又引《大品經》,《大品經》就是《大品般若經》,就是《智度論》解釋的那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。那上面說:「須菩提」,佛招呼須菩提,「有菩薩摩诃薩從初發心即坐道場」,從初開始發心,這個發心是證發心,發心由初開始發心。我們只是聞思,有多少聞慧、聞慧不圓滿,有多少思慧、思慧也不是那麼圓滿,就是在這個平平的境界上發了一點心,這個心是很平常的。現在說的「從初發心」是證悟的發心,聞思的發心就是「解」,由解發心。現在這是由「證」發心。「即坐道場」,他就在一棵樹下,一個地方,也是修毗缽舍那、奢摩他,他就得無上菩提了。「轉正*輪」。「當知則是菩薩爲如佛也」,這個菩薩「如佛」,他就與佛是相同的,「與佛相同」就是一部分相同,不是究竟的同。在理上說是可以究竟的相同,在事上來說是一部分,所謂「分證即佛」了。

  

  「《法華經》中,龍女所獻珠爲證。如是等經,皆明初心具足一切佛法」,這個《法華經.提婆達多品》後一段,說這個「龍女所獻珠」作證,那個文上是文殊菩薩到海裏面教化這個龍,然後智積菩薩問他:「你到海裏面教化衆生,怎麼情形呢?」文殊菩薩說:「有個八歲的龍女,他這智慧的根性特別利,他能得無上菩提。」那麼這時候舍利弗尊者說是:「女人有五障,女人怎麼能成佛呢?這是不對的。」那麼這時候,這龍女就來了,拿一個珠奉獻給佛,這件事作得非常快,很迅速。然後這個龍女就是到了南方無垢世界就得無上菩提。

  

  那麼這個「獻珠爲證」這句話,這個珠表示什麼呢?就是他這個龍女修了叁止叁觀了,他修成功了,他成佛的因緣成功了。那麼就用這個「珠」來表示這件事。他獻給佛表示由因取果。這件事作得很快,表示他很快的得無上菩提了。那麼這也正好;「如是等經,皆明初心具足一切佛法」,他能這麼樣迅速的成就一切佛法。

  

  在這個《大智度論》上說釋迦牟尼佛,他也分析這些修行人,這個根性有利、有鈍。他說他自己,釋迦牟尼佛說他自己是中根,中等根人,不是特別利;但是成佛,佛佛是道同。

  

  「即是大品經中阿字門」,這是四十二個字門,表示四十二位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。那麼這個「阿字門」就是無生,就是初發心對這個無生無滅的真理證悟了,就是前面這初發心的境界。「即是《法華經》中爲令衆生開佛知見」,「爲令衆生開佛知見」,也就是這個「阿字門」的意思,也就是「發心畢竟二不別,如是二心前心難」,這前心的意思。

  

  這「開佛知見」是說我們衆生爲這個通別兩種迷惑,兩種煩惱所遮覆,你不斷的修奢摩他、毗缽舍那,修這個叁止叁觀,破除煩惱了,然後見到佛性了,佛性開顯出來了,這叫「開佛知見」。

  

  即是《涅槃經》中見佛性故住大涅槃的道理是相同的。已略說初心菩薩因修止觀證果之相。證果之相是這樣子。

  

  次明後心證果之相。後心所證境界則不可知,今推教所明,終不離止觀二法。所以者何?如《法華經》雲:「殷勤稱歎諸佛智慧」,則觀義,此即約觀以明果也。《涅槃經》廣辯百句解脫以釋大涅槃者,涅槃則止義,是約止以明果也。

  

  「次明後心證果之相,後心所證境界則不可知」,那是到佛的境界了,我們怎麼能夠知道呢?「今推教所明,終不離止觀二法」,現在智者大師說我們沒有辦法知道,但是也有辦法可以推測,「推教所明」,我們看這個經教,這個教就是經,經上說的話,我們從那句話上去推論呢,也可以明白,「終不離止觀二法」,初發心不離止觀,到最後也還是不離止觀兩法。

  

  「所以者何?」如《法華經》上說:「殷勤稱歎諸佛智慧」,〈方便品〉一開始的時候,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「殷勤」地稱揚贊歎諸佛的智慧深妙,難解難至。那麼這「諸佛智慧」這個「慧」,就是觀的意思,「此即約觀以明果也」,這就是按在因地的時候,修毗缽舍那觀所得到的果。那麼這就是還不離止觀,不離觀。

  

  「《涅槃經》廣辯百句解脫」,這個解脫、那個解脫,說了一百句,「以釋大涅槃者」,來解釋這個「大涅槃」的自在清淨的境界。「涅槃則止義」,這個「涅槃」是什麼?就是「止」,就是體真止的意思,觀一切法空,離心緣相了,心也不動不分別了,「則止義」。「是約止以明果也」。

  

  故雲:「大般涅槃名常寂定」,定者,即是止義。《法華經》中雖約觀明果,則攝于止,故雲:「乃至究竟涅槃常寂滅相,終歸于空。」涅槃中雖約止明果,則攝于觀,故以叁德爲大涅槃。此二大經雖複文言出沒不同,莫不皆約止觀二門辨其究竟,並據定慧兩法以明極果。

  

  「故雲:大般涅槃名常寂定」,所以《大般涅槃經》上有這麼一句話,什麼叫作「大般涅槃」呢?就是「常寂定」,他是永久的在那裏寂靜住了。我們這個沒有成佛的人,當然凡夫是更嚴重了,老是在那裏流動,忽生忽滅的流動,就是不寂靜。到成佛的時候,把這一切的煩惱、這一切的戲論都清除了,唯獨是那個真理的境界,所以是「常寂定」。不過是阿羅漢入無余涅槃也是「常寂定」,但是沒有作用。佛的大般涅槃,他是有作用的。「定者即是止義」。

  

  「《法華經》中雖約觀明果,則攝于止」,止的義也含攝在裏面。「故雲:乃至究竟涅槃常寂滅相,終歸于空」,這是〈藥草喻品〉上的話。這個「究竟涅槃」是「常寂滅相」,「終歸于空」,說是你得涅槃了,你是常寂滅相,我們沒有得嘛!不要緊,你終究有一天你也得涅槃了,所以「終歸于空」。那麼這也是「止」的意思。《法華經》特別的贊歎佛智慧,但是也有止義在其中。

  

  「涅槃中雖約止明果,則攝于觀」,觀也含攝在裏面。「教以叁德爲大涅槃」,這個《涅槃經》上它解釋「大般涅槃」的時候,它是具足叁種功德;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脫德,這個「般若德」就是智慧嘛!所以它說「約止明果」,也含攝了觀。「此二大經雖複文言出沒不同」,《法華經》、《涅槃經》雖然在文句上看,有出、有沒的不同。《法華經》特別的突出來「諸佛智慧」,《涅槃經》特別的說這個諸佛的「大般涅槃」,而對這個「諸佛智慧」的話就有一點隱沒;有出、有沒,就是有隱、有顯,這個不一樣。「莫不皆約止觀二門辨其究竟」,雖然有出沒的不同,但是這兩部經,也還是約止觀這兩個部分,辨別它究竟的果的相貌。「並據定慧兩法以明極果。」

  

  行者當知初中後果皆不可思議。故新譯《金光明經》雲:「前際如來不可思議,中際如來種種莊嚴,後際如來常無破壞。」皆約修止觀二心以辨其果故。《般舟叁昧經》中偈雲:「諸佛從心得解脫,心者清淨名無垢,五道鮮潔不受色,有學此者成大道。」…
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9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四禅八定(一)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