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一切的佛事,度化众生的事情是「佛事」。但是这个地方有个问题应该要澄清了。什么问题呢?就是「具足真应二身」,他「常住法性身中」,那才是他的真身,是他的本来面目,是这个大修行人的本来面目。以下「示现降神母胎」,就是到十方世界教化众生这个事情,是这位菩萨为了应化众生,示现出来的身体,这是说他的化身了,不是他的真身。那么是由真身发出来的作用,这是「二身」的分法。也有分「三身」,也有分「四身」。「则是初发心菩萨也」,说这个前面修「中道正观」成功了,那就是初发心的大菩萨,这个地方智者大师给他一个分寸。初发心的菩萨,天台宗的教义就是圆教初住,初发心住,也就是《华严经.十住品》的那个初发心住说的境界。
《华严经》中:「初发心时,便成正觉,了达诸法真实之性,所有慧身不由他悟。」亦云:「初发心菩萨,得如来一身作无量身。」亦云:「初发心菩萨即是佛。」《涅槃经》云:「发心毕竟二不别,如是二心前心难。」
「《华严经》中,初发心时便成正觉」,《华严经》里面说到这个大修行人的境界,就是初发心的时候,他就成佛了,他是什么境界呢?是「了达诸法真实之性」,他是通达了一切法的真实的情况,明白了。看那个文的意思也就是观一切法空。「所有慧身不由他悟」,他了达诸法真实之性,凭什么了达呢?就是智慧;他成就了智慧了,「慧身」就是慧的体性,这个慧的体性他成就了。而这个慧怎么成的呢?「不由他悟」,是由自己不断的努力,修奢摩他、修毗钵舍那而成就的,不是由别人的语言,由语言文字听了,喔!我就得智慧了!不是那个闻慧,不是闻思的智慧。这是闻思修,到了无漏慧的境界才可以成就的。
「亦云:初发心菩萨,得如来一身作无量身」,那么「一身」就是真身,「作无量身」就是应化身。「亦云:初发心菩萨即是佛」,「即是佛」就是分证即佛。「《涅槃经》云」,这《涅槃经》上说:「发心毕竟二不别,如是二心前心难」,这个初发心这个菩萨,和「毕竟」,究竟圆满了的最后心的佛,「二不别」,这两个、两种修行人,在第一义上是无差别的,没有差别的。虽然是「无差别」,「如是二心前心难」,这两个初后、这两种境界,初发心这位菩萨是特别难的,他是很不容易能到达那个境界的。虽然无差别,但是初发心这位菩萨是特别值得赞叹,值得尊重的。因为他能够放下了世间的杂事,专心修行,不怕吃苦头,所以才能有成就。说这位菩萨是「前心难」,这等于是赞叹他了,「是故我礼初发心」。
《大品经》云:「须菩提!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即坐道场,转正*轮。当知则是菩萨为如佛也。」《法华经》中,龙女所献珠为证。如是等经,皆明初心具足一切佛法,即是大品经中阿字门,即是《法华经》中为令众生开佛知见,即是《涅槃经》中见佛性故住大涅槃。已略说初心菩萨因修止观证果之相。
「《大品经》云:须菩提!有菩萨摩诃萨,从初发心即坐道场」,《华严经》这样说,《涅槃经》这样说,现在又引《大品经》,《大品经》就是《大品般若经》,就是《智度论》解释的那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。那上面说:「须菩提」,佛招呼须菩提,「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即坐道场」,从初开始发心,这个发心是证发心,发心由初开始发心。我们只是闻思,有多少闻慧、闻慧不圆满,有多少思慧、思慧也不是那么圆满,就是在这个平平的境界上发了一点心,这个心是很平常的。现在说的「从初发心」是证悟的发心,闻思的发心就是「解」,由解发心。现在这是由「证」发心。「即坐道场」,他就在一棵树下,一个地方,也是修毗钵舍那、奢摩他,他就得无上菩提了。「转正*轮」。「当知则是菩萨为如佛也」,这个菩萨「如佛」,他就与佛是相同的,「与佛相同」就是一部分相同,不是究竟的同。在理上说是可以究竟的相同,在事上来说是一部分,所谓「分证即佛」了。
「《法华经》中,龙女所献珠为证。如是等经,皆明初心具足一切佛法」,这个《法华经.提婆达多品》后一段,说这个「龙女所献珠」作证,那个文上是文殊菩萨到海里面教化这个龙,然后智积菩萨问他:「你到海里面教化众生,怎么情形呢?」文殊菩萨说:「有个八岁的龙女,他这智慧的根性特别利,他能得无上菩提。」那么这时候舍利弗尊者说是:「女人有五障,女人怎么能成佛呢?这是不对的。」那么这时候,这龙女就来了,拿一个珠奉献给佛,这件事作得非常快,很迅速。然后这个龙女就是到了南方无垢世界就得无上菩提。
那么这个「献珠为证」这句话,这个珠表示什么呢?就是他这个龙女修了三止三观了,他修成功了,他成佛的因缘成功了。那么就用这个「珠」来表示这件事。他献给佛表示由因取果。这件事作得很快,表示他很快的得无上菩提了。那么这也正好;「如是等经,皆明初心具足一切佛法」,他能这么样迅速的成就一切佛法。
在这个《大智度论》上说释迦牟尼佛,他也分析这些修行人,这个根性有利、有钝。他说他自己,释迦牟尼佛说他自己是中根,中等根人,不是特别利;但是成佛,佛佛是道同。
「即是大品经中阿字门」,这是四十二个字门,表示四十二位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、妙觉。那么这个「阿字门」就是无生,就是初发心对这个无生无灭的真理证悟了,就是前面这初发心的境界。「即是《法华经》中为令众生开佛知见」,「为令众生开佛知见」,也就是这个「阿字门」的意思,也就是「发心毕竟二不别,如是二心前心难」,这前心的意思。
这「开佛知见」是说我们众生为这个通别两种迷惑,两种烦恼所遮覆,你不断的修奢摩他、毗钵舍那,修这个三止三观,破除烦恼了,然后见到佛性了,佛性开显出来了,这叫「开佛知见」。
即是《涅槃经》中见佛性故住大涅槃的道理是相同的。已略说初心菩萨因修止观证果之相。证果之相是这样子。
次明后心证果之相。后心所证境界则不可知,今推教所明,终不离止观二法。所以者何?如《法华经》云:「殷勤称叹诸佛智慧」,则观义,此即约观以明果也。《涅槃经》广辩百句解脱以释大涅槃者,涅槃则止义,是约止以明果也。
「次明后心证果之相,后心所证境界则不可知」,那是到佛的境界了,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呢?「今推教所明,终不离止观二法」,现在智者大师说我们没有办法知道,但是也有办法可以推测,「推教所明」,我们看这个经教,这个教就是经,经上说的话,我们从那句话上去推论呢,也可以明白,「终不离止观二法」,初发心不离止观,到最后也还是不离止观两法。
「所以者何?」如《法华经》上说:「殷勤称叹诸佛智慧」,〈方便品〉一开始的时候,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「殷勤」地称扬赞叹诸佛的智慧深妙,难解难至。那么这「诸佛智慧」这个「慧」,就是观的意思,「此即约观以明果也」,这就是按在因地的时候,修毗钵舍那观所得到的果。那么这就是还不离止观,不离观。
「《涅槃经》广辩百句解脱」,这个解脱、那个解脱,说了一百句,「以释大涅槃者」,来解释这个「大涅槃」的自在清净的境界。「涅槃则止义」,这个「涅槃」是什么?就是「止」,就是体真止的意思,观一切法空,离心缘相了,心也不动不分别了,「则止义」。「是约止以明果也」。
故云:「大般涅槃名常寂定」,定者,即是止义。《法华经》中虽约观明果,则摄于止,故云:「乃至究竟涅槃常寂灭相,终归于空。」涅槃中虽约止明果,则摄于观,故以三德为大涅槃。此二大经虽复文言出没不同,莫不皆约止观二门辨其究竟,并据定慧两法以明极果。
「故云:大般涅槃名常寂定」,所以《大般涅槃经》上有这么一句话,什么叫作「大般涅槃」呢?就是「常寂定」,他是永久的在那里寂静住了。我们这个没有成佛的人,当然凡夫是更严重了,老是在那里流动,忽生忽灭的流动,就是不寂静。到成佛的时候,把这一切的烦恼、这一切的戏论都清除了,唯独是那个真理的境界,所以是「常寂定」。不过是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也是「常寂定」,但是没有作用。佛的大般涅槃,他是有作用的。「定者即是止义」。
「《法华经》中虽约观明果,则摄于止」,止的义也含摄在里面。「故云:乃至究竟涅槃常寂灭相,终归于空」,这是〈药草喻品〉上的话。这个「究竟涅槃」是「常寂灭相」,「终归于空」,说是你得涅槃了,你是常寂灭相,我们没有得嘛!不要紧,你终究有一天你也得涅槃了,所以「终归于空」。那么这也是「止」的意思。《法华经》特别的赞叹佛智慧,但是也有止义在其中。
「涅槃中虽约止明果,则摄于观」,观也含摄在里面。「教以三德为大涅槃」,这个《涅槃经》上它解释「大般涅槃」的时候,它是具足三种功德;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脱德,这个「般若德」就是智慧嘛!所以它说「约止明果」,也含摄了观。「此二大经虽复文言出没不同」,《法华经》、《涅槃经》虽然在文句上看,有出、有没的不同。《法华经》特别的突出来「诸佛智慧」,《涅槃经》特别的说这个诸佛的「大般涅槃」,而对这个「诸佛智慧」的话就有一点隐没;有出、有没,就是有隐、有显,这个不一样。「莫不皆约止观二门辨其究竟」,虽然有出没的不同,但是这两部经,也还是约止观这两个部分,辨别它究竟的果的相貌。「并据定慧两法以明极果。」
行者当知初中后果皆不可思议。故新译《金光明经》云:「前际如来不可思议,中际如来种种庄严,后际如来常无破坏。」皆约修止观二心以辨其果故。《般舟三昧经》中偈云:「诸佛从心得解脱,心者清净名无垢,五道鲜洁不受色,有学此者成大道。」…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9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