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行者當知初中後果皆不可思議」,前面是說約諸經論初發心,論最後心功德的相貌。這以下是把凡夫的境界也連帶上了。初果、中果、後果也都是不可思議的。「故新譯《金光明經》」上說,這是引證:「前際如來不可思議,中際如來種種莊嚴,後際如來常無破壞」,《金光明經》上這麼說。
這個「前際」是什麼呢?就是我們凡夫的境界。這個成佛是經過修行成功了,才是佛的。他原來也是凡夫,所以這個凡夫是在成佛之前的,就叫「前際」。前際的這個凡夫境界,若用佛眼來看,他也就是佛境界,他也就是那個「究竟涅槃常寂滅相」,就是不可思議境界,他就是佛的。
「中際如來種種莊嚴」,後來這個凡夫遇見善知識了,他能發無上菩提心,他能夠修習奢摩他、毗缽舍那,得無生法忍,又能修六波羅蜜廣度衆生、供養諸佛,所以這個如來,這個「中際」,就在凡夫和佛之間的這些修行人叫中際。這些如來「種種莊嚴」,他有種種功德的莊嚴成就了,也是不可思議。
「後際如來常無破壞」,這最後的境界,就是修行圓滿了,就是佛。他這個清淨的境界永久也不變易了,是不可破壞的。其余的這些佛,在有爲法的流轉上看,還都是有變化的。
「皆約修止觀二心以辨其果故」。前面這麼多的文,都是約止觀二心來辨它的果。
「《般舟叁昧經》中偈雲」,《般舟叁昧經》是講念佛的,講這個念佛叁昧。說「諸佛從心得解脫,心者清淨名無垢,五道鮮潔不受色,有學此者成大道。」這後邊,我推測這個意思,這智者大師,前面說了這麼多的佛法,現在就是提要,提其最重要的部分。說我們修行人,又修這個、又修那個,二十五方便也有很多事情。其實裏面最重要的地方在那裏呢?就是內心要清淨,要注意這一點,是這麼意思。
「諸佛從心得解脫」,這個所有的修行人,當然最高的就是佛境界了。諸佛的那個大自在那種境界,是從什麼地方成就的呢?就是從他內心的不斷的修學奢摩他、毗缽舍那而得解脫的,把煩惱除掉了,那就得到大解脫、大自在的境界了。
「心者清淨名無垢」,說是這個「得解脫」,什麼叫作「解脫」?就是內心清淨,沒有煩惱的汙染,這就叫作「解脫」,就是內心要清淨。「內心清淨」這個事情,就是我們一般說,煩惱染汙了我們的心,但是這個煩惱有種子、現行的不同。這個現行煩惱若不動了,但是還有種子在裏面,還是不清淨的。所以「心者清淨名無垢」,要種子也要去掉才可以的。
「五道鮮潔不受色,有學此者成大道」。這個「五道鮮潔」這個地方,我這麼想這個道理,我們內心的煩惱有兩種,有現行、有種子。我們修奢摩他能把現行的煩惱調伏了,表面上六根清淨,煩惱不活動,但是那個種子還在那裏,你不能夠清除它。怎麼樣才能清除呢?一定要有智慧,一定要有毗缽舍那才可以。這個毗缽舍那怎麼學習呢?「五道鮮潔不受色」,就是這一句話。這個「鮮潔」,新鮮清潔。若我們讀這個《大般若經》的話,《大般若經》它常是說:「色淨、受想行識淨。眼淨、耳鼻舌身意淨」,一直到「一切種智淨」,這一切法都淨。
那麼這個「淨」是什麼意思?這個龍樹菩薩就解釋,什麼叫作「淨」?「淨」就是一切法空的意思,你觀一切法空的時候,你心就清淨了。我把那個意思,把它挪到這裏來看呢!「五道鮮潔」,說是地獄、餓鬼、畜生是六道,這一切有爲法的境界,都是畢竟空寂的。「不受色」,你用這個觀一切法空的智慧,不受這個色,你不接受。不受色,不受受、想、行、識,不受眼,不受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不受一切法,一切法不受,那麼這就是毗缽舍那觀了。「心者清淨名無垢」,這是一句話,怎麼樣才清淨呢?你要用這個奢摩他幫助你的毗缽舍那,觀你這一念心是了不可得的,觀一切法是不可得的,你用這樣的止觀不斷的訓練,煩惱的現行也沒有了,種子也沒有了,你就清淨了,你就得解脫了。我這麼分別,你們各位再重新想一想,應該怎麼解釋。
「有學此者成大道」,這「心者清淨名無垢,五道鮮潔不受色」,那麼綜合說起來就是戒定慧了。說是「有學此者成大道」,若有人發心學習這戒定慧,或者學習這個奢摩他、毗缽舍那,他就可以得無上菩提了,他就和諸佛一樣的「從心得解脫」了。說是二十五方便,底下種種的方法,主要的要心清淨。
誓願所行者,須除叁障五蓋。如或不除,雖勤用功,終無所益。
前面引《般舟叁昧經》的話,是重視內心的清淨,這底下是除障。「誓願所行者」,說是我們能夠發菩提心、發四弘誓願,把自己的道心堅固起來,我決定按照這個法門去修行,但是你需要「除叁障」,要除掉這叁種障礙,那就是一般說的;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。這個「煩惱障」,我們常常起煩惱,煩惱就能障礙我們修行。這個「業障」,就是我們若作了錯誤的事情,過去的罪業也會障道,現在若是作了錯誤的事情也會障道,這是業障。這個「報障」就是我們這個身體了,這個身體,我看年輕人這個報可能不障,多少比老年人健康一點,若是年紀漸漸大了,那麼它障的作用就大一點。或者不管年輕人、是年紀老的人,若常常的有病痛,有了病痛的時候就妨礙修行。說我沒有病痛的時候,有時候還懈怠,若是有了病的時候,更是我要告假了。所以這是「報障」。你若想要修行這個法門,想要得解脫,「須除叁障」才可以的。「五蓋」,前面說的這五蓋。這五蓋是單約第六意識說的。
「如或不除,雖勤用功,終無所益」,假設你不除掉這叁障和五蓋,這個叁障出現了你心裏面忍受著,它在這裏你不驅逐它。「雖勤用功,終無所益」,雖然你勤勤的用功,你終究是不容易得到利益的,就是不容易有成就的。
這是最後這一段,提出來除障、清淨自心,這樣子勉勵我們。
這個《小止觀》雖然說是《小止觀》,可是裏面所關涉到的事情也還是很廣大的。本人以前也並沒有講過,可是讀過。在八九年,蒙佛光寺主,道成法師的邀請,到今年這個因緣是成熟了。我本來膽子是很小的,但忽然間也就答應了,那麼我就這樣子解釋了一遍。可能一定會有些不妥的地方,其中尤其是我們換本子這件事,我對于那個校定本說了幾句不合道理的話,如果有關系的人,我希望他能原諒我。
雖然說我在這裏講,事實上也就是我在學習,道成法師給我這麼一個學習的機會,我很感謝。我也特別感謝你們各位法師,各位居士,抽出來寶貴的時間來陪我學習,這天氣很熱,也很辛苦。
現在總算是蒙佛菩薩加被,還各位法師的照顧,我們是有始有終的講圓滿了。請各位諸山長老,各位大德,各位法師多多指教。
問:這有法師提出來的問題:「學佛是爲成佛,成佛的因是菩提心,菩提心的圓滿需集福慧二資糧缺一不可。我們修學止觀乃至一切法門,就次第而言是否當需先發世俗菩提心,以此發心勤修止觀之道,由是空大、悲大,庶可任運廣行一切福業圓滿菩提。」
答:是的,我們應該先發菩提心。我們因爲沒得聖道,我們有虛妄分別、有種種煩惱,所以雖然發的菩提心,但是這個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,因爲沒有聖道相應,不是勝義,所以叫世俗菩提心。是的,我同意,要先發願然後再開始修學戒定慧,修學毗缽舍那。
昨天《小止觀》就算講完了,本來講完了就應該停下來了,但是又要求再說一段。我的喉嚨有一點痛,所以我想少說幾點就好了。然後我們就靜坐一段時間,靜坐以後開靜。開靜以後,你們各位若有什麼問題,可以提出來再討論,討論好了就結束;我們今天這個集會大概就是這樣次第。
我本人也很歡喜靜坐,但是有的時候也很懈怠;應該都早早起來靜坐,有的時候覺睡多了,這功課就缺少了,有這種懈怠的過失。這懈怠的過失,這是不容易有成就的;應該怎麼樣來調治它呢?這在《辯中邊論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上面說得非常好,就是要思惟靜坐的功德,思惟靜坐若成就了有什麼什麼功德,它就會對治這個懈怠的過失。這靜坐的功德,究竟是有什麼功德呢?在《小止觀》裏面已經也說了很多了,不過我現在再簡單地說一點。我相信我們在座的各位也有很多人常常靜坐的。
靜坐這件事是不順于人性的,這人性是歡喜自由,身體的行動、語言和思想上的活動都是願意自由,不歡喜受到拘束。但是靜坐這件事就是要拘束了,不准他自由的,所以是不順于人性的;不順于人性的這件事,做起來當然是會有困難。可是因爲自己願意得到靜坐的功德,就會自己勉強自己,所以思惟靜坐的功德會對治這個懈怠的過失的。這經論上說的話,它是按照這大方向的立場說靜坐的功德的;說靜坐能得到定、慧,能斷煩惱、能得大智慧、能得涅槃、能得無上菩提。這大方向的功德利益,這樣講當然對我們會引起有一些歡喜心,但又不見得完全是那樣子。所以有些靜坐的書它不這樣說,它說靜坐的功德能使令人減少病痛,能增加健康,這樣的話我看到了,對我也有一點引誘性,也生歡喜心;誰也不願意有病痛,誰都願意身體健康嘛!這樣的思惟可能會有多少效力的。
另外一樣,靜坐的功德,我們講《小止觀》的時候曾經提到,就是他常常地靜坐能夠攝心不亂,常常地訓練自己一心不亂,這個的訓練假設有多少一心不亂的境界,你能夠五分鍾這麼久一心不亂,或者有連續的叁十分鍾一心不亂的功夫,我認爲都不錯,都很好了,我相信你們各位可能有人有這樣的功夫,也可能不止叁十分鍾的。有了這樣的經驗的時候會有什麼情形呢?就是我們的內心遇見這亂的境界,你這時候心靜下來它就能夠不沖動;這瞋煩惱也好、貪煩惱也好,它不那樣明顯地活動出來,這時候你有余暇來觀察這件事,容易有這樣的情…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9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