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知空故,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,则体真止也。
这以下是最后一大段,证果。就是因修止、修观,你得圣道了,这叫作证果。这个「证」字,我们前面解释过,它是「如实觉知」名之为「证」。「如实觉知」这句话怎么解释法呢?譬如说我们没有吃过糖,我们不知道这个糖是什么味道?别人对我们介绍说:「糖不是苦,是甜的」,我们把这句话记住了,喔!「不是苦的、是甜的,这是糖」。但是究竟这个「甜」是怎么回事?还是不知道。要自己把这个糖拿过来,放在口里面这样子吃一吃,哦!糖的甜是这样子,这时候知道甜的味道,这叫作「如实觉知」。现在修行的事情啊,我们从书本上、从经律论上、历代大德的开示,这修行说是观一切法空,这是空,这是什么什么。这也就是我们从文字上的记忆,「空」这是一句话、一个音声,用文字写出来是这样子。究竟「空」是怎么回事情呢?我们还是不明白。但是你经过长时期的修行、长时期的训练,吃了很多的苦头了,方法没有弄错,忽然间一天早晨起来静坐,明白了,那个时候是「如实觉知」,「空」是这样子,不是用语言说出来的,那个时候就叫作「证」,就叫「如实觉知」。那么这就叫作「果」,就是你以前费了很多的功夫,今天有了成就了,没有白辛苦,那么就叫作「证果」。
所以,这在家居士或者不说,我们出家人啊,能把世间上的这些虚妄的境界放下了,出了家,这清淡的境界,这样子生活了几十年了啊,是为了什么呢?就是能证果的关系。
「若行者如是修止观时」,说是修行人,若这样修止、修观的时候。我想到那里就说到那里。我念这句话,我又想起了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,宗喀巴大师说一句话。他就说这个奢摩他,他就讲到未到地定就停下来了,这未到地定以后的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他都不讲了。他为什么呢?宗喀巴大师说出一个理由来,他说:「现在的人啊,不要说得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得未到地定的人都很少见,何况得禅呢?」所以禅就是不要讲,就是讲到此就停下来。说修禅定的人,我们的目的,如果说是想要得定,我心里面散散乱乱的,我想要得到未到地定,那未到地定是你的目标,是你希望成就的,如果你成就了,那么就是满足你的愿望了。
可是现在智者大师,你看这《小止观》的文,他不是以欲界定、未到地定、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算果的,他不是;他是以般若波罗蜜为果的。前面你修这个止,你已经得了欲界定,又得了未到地定了,或者有善根发出来,或者有这邪魔妖怪打扰,或者有病,把这些关,一关一关地都过了,过了很多的难关了,而后你得到体真止了,你得到息二边分别止,这是得了圣道了啊!你说得到未到地定也很不错了,那还是生死凡夫。现在得般若波罗蜜,那是圣人的境界。所以这个证果,与证果还不一样的。
说是「若行者如是修止观」的时候,你「能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」,能够明白世间上的一切事物,都是由这一念心引发出来的。这个《法句经》上有这个话:「诸法意先导,意主意造作」。这个世间上的一切事情,是怎么有的呢?都是由我们内里面的意开一个头的,由它先引发出来的,以它为先而引发出来的。如果若是没有这个意,没有这个世间上的事情,世间上一切的事情都没有。所以「能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」,就是因为有心才有一切法的。当然这个话呢,就是按照那件事的中心点,重要的那一点来说的,譬如说我们这个心,由心生出来一切法是对的,但是这个心它是独立的吗?它也是,先要有六根、要有六境;六根、六境和合,然后才能有识。识的生起也要有烦恼的心所,或者善的心所,种种的虚妄分别,这样子才引生出来一切法。但是,不必说那么琐碎,主要的说;一切法皆由心生。
「因缘虚假不实故空」。「由心生」,那么心怎么生呢?心也是由因缘生的,一切法由因缘生的,心也是由一切法的因缘生的。所以说是「由心生」也等于说都是因缘生,但是「心」这个因缘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,是最主要的一个因缘的。这由因缘生又有什么关系呢?「因缘虚假不实故空」。这个因缘,由因缘生了,它就是虚假的、它就是不真实的,所以叫作「空」。本来这个意思我们前面讲过了。这个「因缘虚假不实故空」,什么叫作「实」?后面四十三页最后一行最下面一句:「以决定性不可得故」。这个「实」就是那一句话,「决定性」叫作「实」。什么叫作「决定性」?就是「实」。什么叫作「实」?就是「决定性」。其实这前面也讲过了。
这个「决定性」这个「实」、真实。就是它不是由因缘有的,所以因缘的变化不能影响它。你因缘怎么变化?它还是原来那样子不变动,所以它自己有决定性,所以它是真实的、不虚妄的。若是依赖因缘有的,它还要继续依赖因缘才能够生存下去。这因缘一变了,它也要变,它不能说:「不变」,不可以;你不可以说不变的,你非变不可。说这个风扇它在那儿动,你把开关那个地方电流一断了,它就不能动,因为它就是要靠因缘才能动的,说它有决定性呢?你那个电流关不关、断不断,不管,我继续动;那么就是它本身有决定性了。什么叫作「实」?就是有「决定性」。
什么叫作「决定性」?就是不受因缘的影响,那就叫作「决定性」,那就叫作「真实」。说是它要受因缘的影响呢,那它就是不真实,它没有决定性,它就是虚妄的了。你看它很伟大、很茂盛、很美观,但是是虚伪的。它所依赖的因缘一变,它立刻也变了,所以一切因缘生法就都是虚伪的,说是这个世界、这个高山,好像很坚固,若地震来的时候,这高山可能就倒了。
所以这个是「因缘虚假不实故空」,这个「不实故空」这句话呢?就是这一切因缘生法里面,没有一个决定性的东西,所以都是空的,那么我们就这样讲呢,这个文也应该是讲过去了,但是,若按体真止来说呢,还应该进一步的解释一下。看这底下。
「以知空故,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」,因为你若知道一切法是因缘生,它本身没有决定性的时候,你就会通达一切法空了。这个通达一切法空,怎么样去通达去呢?所以这就是这个观,这个毗钵舍那的这个观,就是你心里面要想。要怎么想呢?我们刚才说,这件事是依赖因缘有的,所以它受因缘影响,它没有真实性,没有那个「非因缘生」的东西在里面。那么怎么知道没有非因缘生的东西在里面呢?那么就是你要想、要观,按照这个道理去观去。
怎么观呢?就是你静下来的时候,或者欲界定、或者未到地定里面观,观察这个房子。是假设这样说;没有造房子的因缘的时候,这个房子什么样子?说是这个人你看他也很活泼、很妙的,但是他没有成就的因缘的时候,这个人是什么样子?他所依赖的因缘没有成就的时候,这个身体是什么样子?你这样观呢;那么这一切法就都是空的了,就是无有少法可得了,那么你就是「以知空故,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」。
你若这样观的话,那就和刚才说,这个山河大地都是虚妄的,这里面没有真实性,和这意思又有点不同。当然是并没有矛盾,但是情况不同。情况不同了的时候,你就「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」。这个一切法,它本身有它的相,它也有个名字,每一法有一法的名字。这个名字从什么地方来的呢?就是世间上的那些聪明的人从古以来,或者说是圣人,他依据那个相去观察、思惟、忆想、分别给它安立一个名字,安立的。说是这个地方这样子,这叫作「山」,这个「山」这就是个名字,就是古代的人这样子安排叫作「山」。如果古代的人,那个时候安排,说这是「湖」,那么也就这样传下来,喔!我们看的这是「湖」,就是这样安排的。
如果你若是观一切法空了,色受想行识、眼耳鼻舌身意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,它都是空无所有,是毕竟空的,这个时候,就是离一切相了。离一切相了的时候,你这个心在那无相的境界上,你不能分别的,不能活动的。不能活动,你也就不能安立名字了,名字也没有了,也没有名字、没有一切相,离名离相了。所以「知空故」,「即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」,也不得一切诸法相,也不得一切诸法名字相,而你的内心也没有一切分别相了,这个时候呢,「则体真止也」。什么叫作「体真止」?就是这个时候你的内心,没有这一切名相的凭借,离一切虚妄分别相了,在那里安住下去。这「安住下去」这又是多出一句话来,那么这就叫作「体真止」。
这是由如理作意逐渐地这样子相应了。但是这个地方说「相应」,是你已经成功了的时候,成功了的时候那个境界。
尔时,上不见佛果可求,下不见众生可度,是名从假入空观,亦名二谛观,亦名慧眼,亦名一切智。
「尔时上不见佛果可求,下不见众生可度」,到那个体真止那个时候,不但你自己是无我、无我所了,你也向上也不看见有佛的境界是你所求的,因为佛也是因缘所生的,也是毕竟空寂的,所以「上不见佛果可求,下不见众生可度」,所度的一切众生也是因缘所生的,它也是毕竟空寂的,这就叫作从假入空观。
这个「从假入空观」这个「假」,就是你要明白,也就是学习,要学习这一切法都是由心生的,也就是一切法都是由因缘生的。因缘生的,它没有真实性,就都是假的,都是虚妄的,不是真实的。或者是浅白一点说这个「假」,是凡有变化性的东西,就都是假的。因缘一变它就要变,它不能不变,所以它现在看好像很稳定,那都是假的,它是不稳定;所以叫作「假」。那么这就叫作世俗谛,故名之为「世俗谛」。
「入空」,「空」就是观察它自性不可得,这个「不变性」不可得,那就是空的。这个「从假入空观」,我们这个凡夫虚妄分别,都是在假的境界上活动,随意地生出贪瞋痴的烦恼,吃了苦头…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8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