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个「气术」用现在人的语言就是「气功」了,就是气功治疗病的这种事情。这个「休粮」是什么呢?「休粮」就是古代的人叫「避谷」,那么现代人的话就是「断食」,用断食的方法治病。
先说这个「气术」吧,现在智者大师的意思是说,「不得于此更学气术」,说我们再去学这个气功去治病,又不能那么办的,也不能说是去断食这个办法。「恐生异见」,为什么不可以学气功的办法治病呢?恐怕引起来不符合佛法的精神的知见,会走偏了,所以还是不学好,是这么意思。
但是这个「休粮」,这个断食这个地方,在《南海寄归传》这个义净律师,他那上面说得比较详细,他说我们出家人有病,就是断食,先不要看医生,先断食三天,这三天就是喝水,不吃其他的一切的饮食。有可能这三天断食,这个病就好了,如果没有好呢,也可以去看医生。看医生,他的看法似乎是说,也不要无尽期的看下去,就是看多少次若看不好,就不要再看了,你就继续用功好了。他的态度是这样办法的。但是有些人,这个断食断七天,断七天就是不太好。因为我们这个身体它是要有饮食它才能够生存的,如果你没有营养支持它,不但不能好病,可能会引出来更严重的问题的。那么断食七天就不太好,断食三天不大要紧。有的文上说入这个灭受想定不能够超过七天,你若超过七天呢,出定以后就死亡了。那么什么理由呢?这个灭受想定,因为他是,你入定七天,当然是也不饮水,一切食物都停下来了,这个「段食」完全停下来。我们这个「食」有段食、有触食、有思食、有识食,这四种食。这四种食,这第八阿赖耶识可能还存在,还有一点第八识的作用,其他的三个食完全都停下来了。停下来了,经过了七天,这个身体的滋养不够了,所以一出定,这个身体就死亡了,若不出定,有定的力量,他还是活人。从这件事上看,说是我们,尤其是没得定的人,如果你断食七天,就是这滋养缺少得太严重了,所以不太好。所以《南海寄归传》上义净律师他说,断食三天是可以的。
「金石草木之药,与病相应,亦可服饵」,说是我们若是这个恒心不够,这个忍耐心不够,用止观的方法无效;其实不是止观的无效,是我们的心力不够。那么又不能去用气功治病,我们又不肯断食,那么我们有病怎么办呢?说「金石草木之药」,那么这就是要看医生了。看医生呢,他给你开药方,「与病相应,亦可服饵」,那么你也可以服食,也可以吃这种药,就可以治病的。若在律上看呢,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是告诉比丘,有病是看医生,是有这么一句话的。这个「服饵」这个「饵」,也是当饮食那个「食」字讲,可以这么讲,也说是,一切食物的总名都可以名之「饵」。
这个文的大意就是说,止观的方法不能治病,不能用气功治病,那么我们就看医生吃药好了。这个文是这样子。
若是鬼病,当用强心加咒以助治之。若是业报病,要须修福忏悔,患则消灭。此二种治病之法,若行人善得一意,即可自行兼他,况复具足通达。若都不知,则病生无治,非唯废修正法,亦恐性命有虞,岂可自行教人?
是故欲修止观之者,必须善解内心治病方法;其法非一,得意在人,岂可传于文耳。
「若是鬼病,当用强心加咒以助治之」,若是这个鬼他来捣乱,使令我们身心受到伤害,有了病,那么我们怎么办呢?我们应该把我们的道心坚强起来,再加上这个咒,陀罗尼咒,那么「以助治」,可以帮助我们来治这个病,就这样就可以了。当然这个用咒治病这个事情,你也要有点恒心的,也不是说一下子就有效的,有的可能一下子有效,有的还是不能的。「若是业报病,要须修福忏悔」,要修福、要忏悔。这个修福,这供佛,这就是修福,多拜佛也是修福,加上忏悔。「患则消灭」,这个病患就消灭了。
「此二种治病之法,若行人善得一意,即可自行兼他」,这二种治病,就是前说这个止观这两种治病的方法。「若」是修行人「善得一意」,你能得到其中的一个,一个的一个正意你能得到了,你就可以自己用,自己修行也可以用,也可以兼善他人,也可以帮助别人来修行治病的。「况复具足通达」,何况你完全能明了止观二法治病呢?「若都不知,则病生无治」,若是说止也不知,观的治病的方法也不知,那么修行的时候有了病了,就不能治。「非唯废修正法,亦恐性命有虞」,这不但是不能够修学止观了,不能坐禅了,也恐怕这个性命也保不住了,「性命有虞」。「岂可自行教人」,这样子你怎么能够自己修行,能教导别人修行呢?
「是故欲修止观之者,必须善解内心治病方法」,所以对这个内心用止观治病的方法,你必须要学习一下的。「其法非一」,不是一种。「得意在人,岂可传于文耳!」说那个止观的治病,那个巧妙,还在乎那个人的智慧,你能得到那个巧妙,也还在乎那个人的。「岂可传于文耳!」,那能够用语言文字宣传出来呢?宣传出来的,当然也是对的,但是不是那么呆板的。
复次,用心坐中治病,仍须更兼具十法,无不有益。十法者:一信、二用、三勤、四常住缘中、五别病因法、六方便、七久行、八知取舍、九持护、十识遮障。云何为信?谓信此法必能治病。何为用?谓随时常用。何为勤?谓用之专精不息,取得差为度。何为住缘中?谓细心念念依法,而不异缘。何为别病因起?如上所说。何为方便?谓吐纳运心缘想,善巧成就,不失其宜。何为久行?谓若用之未即有益,不计日月,常习不废。何为知取舍?谓知益即勤,有损即舍之,微细转心调治。何为持护?谓善识异缘触犯。何为遮障?谓得益不向外说,未损不生疑谤。若依此十法,所治必定有效不虚者也。
「复次,用心坐中治病,仍须更兼具十法」,这底下这一段的最后,说出来止观治病,你还要具足这样的条件才可以的。说是你用你止观的心,在修行的时候治病,还需要兼具十个条件。这十个条件具足了,「无不有益」,一定会有效的。
「十法」是什么呢?「一是信、二用、三勤、四常住缘中、五别病因法、六方便、七久行、八知取舍、九持护、十识遮障」,这十个方法,十个条件。这底下解释。
「云何为信?谓信此法必能治病」,这件事很重要,你要有这样决定的信心,这个法一定有效,你要有这个信心才能治病的。「何为用?谓随时常用」,随你这个昼夜六时,你尽可能随时要用这个法治病。「何为勤?谓用之专精不息,取得差为度」,你用这个法治病,你要专一;不能说今天用这个法,我感觉无效,我用那个法,不。你要专精不停下来。当然这里面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。「取得差为度」,几时好了,几时停下来。「何为住缘中?谓细心念念依法,而不异缘」,「谓细心」,这个细心怎么讲呢?就是不是杂乱的心,不是散乱心就是了。这样说好了。不是那个散乱心,心里面很明静,念念的要依这个方法治病,「而不异缘」,而不能够有其他的妄想的加杂,那也等于是在修奢摩他,等于是在修毗钵舍那了,这个意思。
「何为别病因起?」「别病因起」这句话怎么讲呢?「如上所说」,前面说过了,你要认识你这个病是什么原因生起的,就是「别病因起」。「何为方便?谓吐纳运心缘想,善巧成就,不失其宜」,这个「方便」这两个字怎么讲法呢?就是你这个吐气,这一呼一吸的,呼出去叫「吐」,吸进来叫「纳」。这个「吐纳」,在这个一呼一吸的时候,你要运用你的这个这一念清净心,要缘想,缘想什么呢?就像那个止观治病那个方法,要缘想那个病痛的部位,心不要动,缘想那里。譬如说是那个息,你观想这个息遍满全身,这是一句话,你要按那句话去想,那么那叫作「运心缘想」,它每一个方法、想法也不一样了。要「善巧成就」,「善巧」就是智慧,你要用智慧把这件事作好它。「不失其宜」,你不能够犯错误,把那个正合适的地方破坏了,那就不行了。
「何为久行?谓若用之未即有益,不计日月,常习不废」,就是你用这个方法治病的时候,它不可能立刻有效,那你怎么办呢?「不计日月」,我不计算,今天已经四十九天还无效;现在已经十二个月了还无效;不计算这个。「常习不废」,要这样子。「何为知取舍?谓知益即勤,有损即舍之」,你若知道用这个方法感觉到有效,那么你就继续精勤的这样作。「有损」,你用了多久,感觉到无益而有损,那么你赶快要弃舍的,你要知道取舍。「微细转心调治」,你在你那个明静的清净心里面,要运用这个心,用这个方法来治病的。
「何为持护?谓善识异缘触犯」,是说你要能够认识这个不同的情况,对他是有损害的,你要认识、要避免。这样子才能保护你这个治病的效果才成就的。说是我已经有效了,但是你不知道异缘的违犯,忽然间又破坏了,那么不是徒劳无益了?「何为遮障?谓得益不向外说,未损不生疑谤」,这个「遮障」怎么讲呢?就是你用这个方法有效了,你不要向人家说。这个修止观这个事情,这件事,不但说是治病,就是你修止观,没有病,你修止观你若得到什么好境界,也是的,不能轻易向人说的。「未损不生疑谤」,说是我用这个办法,用这个治病,我这个病没有去掉,没有能治好这个病,我「不生疑谤」,我不疑惑,我也不毁谤。不疑惑「这个方法是没有效吧?」这么疑惑,就是不肯定。「谤」就是肯定的,「这个方法是骗人的,是根本是无效的嘛,叫我白费功夫。」那么你就是毁谤了。那么「未损」,我这个病没能去掉,我不生疑谤。
「若依此十法所治,必定有效,不虚者也」,若随顺这十个方法,按照止观的办法去治病,是决定会有效,而不会徒劳无益的。这是治病。
证果第十
若行者如是修止观时,能了知一切诸法皆由心生,因缘虚假不实故空,以…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8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