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知空故,即不得一切諸法名字相,則體真止也。
這以下是最後一大段,證果。就是因修止、修觀,你得聖道了,這叫作證果。這個「證」字,我們前面解釋過,它是「如實覺知」名之爲「證」。「如實覺知」這句話怎麼解釋法呢?譬如說我們沒有吃過糖,我們不知道這個糖是什麼味道?別人對我們介紹說:「糖不是苦,是甜的」,我們把這句話記住了,喔!「不是苦的、是甜的,這是糖」。但是究竟這個「甜」是怎麼回事?還是不知道。要自己把這個糖拿過來,放在口裏面這樣子吃一吃,哦!糖的甜是這樣子,這時候知道甜的味道,這叫作「如實覺知」。現在修行的事情啊,我們從書本上、從經律論上、曆代大德的開示,這修行說是觀一切法空,這是空,這是什麼什麼。這也就是我們從文字上的記憶,「空」這是一句話、一個音聲,用文字寫出來是這樣子。究竟「空」是怎麼回事情呢?我們還是不明白。但是你經過長時期的修行、長時期的訓練,吃了很多的苦頭了,方法沒有弄錯,忽然間一天早晨起來靜坐,明白了,那個時候是「如實覺知」,「空」是這樣子,不是用語言說出來的,那個時候就叫作「證」,就叫「如實覺知」。那麼這就叫作「果」,就是你以前費了很多的功夫,今天有了成就了,沒有白辛苦,那麼就叫作「證果」。
所以,這在家居士或者不說,我們出家人啊,能把世間上的這些虛妄的境界放下了,出了家,這清淡的境界,這樣子生活了幾十年了啊,是爲了什麼呢?就是能證果的關系。
「若行者如是修止觀時」,說是修行人,若這樣修止、修觀的時候。我想到那裏就說到那裏。我念這句話,我又想起了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,宗喀巴大師說一句話。他就說這個奢摩他,他就講到未到地定就停下來了,這未到地定以後的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他都不講了。他爲什麼呢?宗喀巴大師說出一個理由來,他說:「現在的人啊,不要說得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得未到地定的人都很少見,何況得禅呢?」所以禅就是不要講,就是講到此就停下來。說修禅定的人,我們的目的,如果說是想要得定,我心裏面散散亂亂的,我想要得到未到地定,那未到地定是你的目標,是你希望成就的,如果你成就了,那麼就是滿足你的願望了。
可是現在智者大師,你看這《小止觀》的文,他不是以欲界定、未到地定、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算果的,他不是;他是以般若波羅蜜爲果的。前面你修這個止,你已經得了欲界定,又得了未到地定了,或者有善根發出來,或者有這邪魔妖怪打擾,或者有病,把這些關,一關一關地都過了,過了很多的難關了,而後你得到體真止了,你得到息二邊分別止,這是得了聖道了啊!你說得到未到地定也很不錯了,那還是生死凡夫。現在得般若波羅蜜,那是聖人的境界。所以這個證果,與證果還不一樣的。
說是「若行者如是修止觀」的時候,你「能了知一切諸法皆由心生」,能夠明白世間上的一切事物,都是由這一念心引發出來的。這個《法句經》上有這個話:「諸法意先導,意主意造作」。這個世間上的一切事情,是怎麼有的呢?都是由我們內裏面的意開一個頭的,由它先引發出來的,以它爲先而引發出來的。如果若是沒有這個意,沒有這個世間上的事情,世間上一切的事情都沒有。所以「能了知一切諸法皆由心生」,就是因爲有心才有一切法的。當然這個話呢,就是按照那件事的中心點,重要的那一點來說的,譬如說我們這個心,由心生出來一切法是對的,但是這個心它是獨立的嗎?它也是,先要有六根、要有六境;六根、六境和合,然後才能有識。識的生起也要有煩惱的心所,或者善的心所,種種的虛妄分別,這樣子才引生出來一切法。但是,不必說那麼瑣碎,主要的說;一切法皆由心生。
「因緣虛假不實故空」。「由心生」,那麼心怎麼生呢?心也是由因緣生的,一切法由因緣生的,心也是由一切法的因緣生的。所以說是「由心生」也等于說都是因緣生,但是「心」這個因緣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,是最主要的一個因緣的。這由因緣生又有什麼關系呢?「因緣虛假不實故空」。這個因緣,由因緣生了,它就是虛假的、它就是不真實的,所以叫作「空」。本來這個意思我們前面講過了。這個「因緣虛假不實故空」,什麼叫作「實」?後面四十叁頁最後一行最下面一句:「以決定性不可得故」。這個「實」就是那一句話,「決定性」叫作「實」。什麼叫作「決定性」?就是「實」。什麼叫作「實」?就是「決定性」。其實這前面也講過了。
這個「決定性」這個「實」、真實。就是它不是由因緣有的,所以因緣的變化不能影響它。你因緣怎麼變化?它還是原來那樣子不變動,所以它自己有決定性,所以它是真實的、不虛妄的。若是依賴因緣有的,它還要繼續依賴因緣才能夠生存下去。這因緣一變了,它也要變,它不能說:「不變」,不可以;你不可以說不變的,你非變不可。說這個風扇它在那兒動,你把開關那個地方電流一斷了,它就不能動,因爲它就是要靠因緣才能動的,說它有決定性呢?你那個電流關不關、斷不斷,不管,我繼續動;那麼就是它本身有決定性了。什麼叫作「實」?就是有「決定性」。
什麼叫作「決定性」?就是不受因緣的影響,那就叫作「決定性」,那就叫作「真實」。說是它要受因緣的影響呢,那它就是不真實,它沒有決定性,它就是虛妄的了。你看它很偉大、很茂盛、很美觀,但是是虛僞的。它所依賴的因緣一變,它立刻也變了,所以一切因緣生法就都是虛僞的,說是這個世界、這個高山,好像很堅固,若地震來的時候,這高山可能就倒了。
所以這個是「因緣虛假不實故空」,這個「不實故空」這句話呢?就是這一切因緣生法裏面,沒有一個決定性的東西,所以都是空的,那麼我們就這樣講呢,這個文也應該是講過去了,但是,若按體真止來說呢,還應該進一步的解釋一下。看這底下。
「以知空故,即不得一切諸法名字相」,因爲你若知道一切法是因緣生,它本身沒有決定性的時候,你就會通達一切法空了。這個通達一切法空,怎麼樣去通達去呢?所以這就是這個觀,這個毗缽舍那的這個觀,就是你心裏面要想。要怎麼想呢?我們剛才說,這件事是依賴因緣有的,所以它受因緣影響,它沒有真實性,沒有那個「非因緣生」的東西在裏面。那麼怎麼知道沒有非因緣生的東西在裏面呢?那麼就是你要想、要觀,按照這個道理去觀去。
怎麼觀呢?就是你靜下來的時候,或者欲界定、或者未到地定裏面觀,觀察這個房子。是假設這樣說;沒有造房子的因緣的時候,這個房子什麼樣子?說是這個人你看他也很活潑、很妙的,但是他沒有成就的因緣的時候,這個人是什麼樣子?他所依賴的因緣沒有成就的時候,這個身體是什麼樣子?你這樣觀呢;那麼這一切法就都是空的了,就是無有少法可得了,那麼你就是「以知空故,即不得一切諸法名字相」。
你若這樣觀的話,那就和剛才說,這個山河大地都是虛妄的,這裏面沒有真實性,和這意思又有點不同。當然是並沒有矛盾,但是情況不同。情況不同了的時候,你就「即不得一切諸法名字相」。這個一切法,它本身有它的相,它也有個名字,每一法有一法的名字。這個名字從什麼地方來的呢?就是世間上的那些聰明的人從古以來,或者說是聖人,他依據那個相去觀察、思惟、憶想、分別給它安立一個名字,安立的。說是這個地方這樣子,這叫作「山」,這個「山」這就是個名字,就是古代的人這樣子安排叫作「山」。如果古代的人,那個時候安排,說這是「湖」,那麼也就這樣傳下來,喔!我們看的這是「湖」,就是這樣安排的。
如果你若是觀一切法空了,色受想行識、眼耳鼻舌身意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,它都是空無所有,是畢竟空的,這個時候,就是離一切相了。離一切相了的時候,你這個心在那無相的境界上,你不能分別的,不能活動的。不能活動,你也就不能安立名字了,名字也沒有了,也沒有名字、沒有一切相,離名離相了。所以「知空故」,「即不得一切諸法名字相」,也不得一切諸法相,也不得一切諸法名字相,而你的內心也沒有一切分別相了,這個時候呢,「則體真止也」。什麼叫作「體真止」?就是這個時候你的內心,沒有這一切名相的憑借,離一切虛妄分別相了,在那裏安住下去。這「安住下去」這又是多出一句話來,那麼這就叫作「體真止」。
這是由如理作意逐漸地這樣子相應了。但是這個地方說「相應」,是你已經成功了的時候,成功了的時候那個境界。
爾時,上不見佛果可求,下不見衆生可度,是名從假入空觀,亦名二谛觀,亦名慧眼,亦名一切智。
「爾時上不見佛果可求,下不見衆生可度」,到那個體真止那個時候,不但你自己是無我、無我所了,你也向上也不看見有佛的境界是你所求的,因爲佛也是因緣所生的,也是畢竟空寂的,所以「上不見佛果可求,下不見衆生可度」,所度的一切衆生也是因緣所生的,它也是畢竟空寂的,這就叫作從假入空觀。
這個「從假入空觀」這個「假」,就是你要明白,也就是學習,要學習這一切法都是由心生的,也就是一切法都是由因緣生的。因緣生的,它沒有真實性,就都是假的,都是虛妄的,不是真實的。或者是淺白一點說這個「假」,是凡有變化性的東西,就都是假的。因緣一變它就要變,它不能不變,所以它現在看好像很穩定,那都是假的,它是不穩定;所以叫作「假」。那麼這就叫作世俗谛,故名之爲「世俗谛」。
「入空」,「空」就是觀察它自性不可得,這個「不變性」不可得,那就是空的。這個「從假入空觀」,我們這個凡夫虛妄分別,都是在假的境界上活動,隨意地生出貪瞋癡的煩惱,吃了苦頭…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8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