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所以「非智不禅」。你若有無漏的智慧了,這個禅永久也不可破壞了。所以說「非智不禅,非禅還不智」,就是要有禅,也要有智,有智也要有禅才可以的。
現在我們想要發心坐禅,想要修止觀,你也要准備這個智慧的,有了智慧了你才能有禅,有禅也就有智慧了。所以「義在于此」。
正修行第六
「正修行第六」,前面都是方便,這底下正式說明我們怎麼修行,這是重要的地方了。「若修學止觀,應當細意識取」,若一個人發心了,我想要修奢摩他、想要修毗缽舍那,那你應該要「細意識取」,你不要那麼粗心大意的,不行的;你要細心,你要思惟,要這樣成就。這個「取」,取什麼呢?就是止觀,要取得這個止,取得這個觀。
這前面說,這是校定本。但是另外一本,這兩句話沒有。就是「修止觀有二種」,從這裏開始的。
修止觀者有二種:一者于坐中修,二者曆緣對境修。
「修止觀有二種:一者于坐中修、二者曆緣對境修」,第一個是你坐在那裏修。第二是曆緣對境修。
一、于坐中修止觀者:于四威儀中,亦乃皆得;然學道者坐爲勝,故先約坐以明止觀。
「第一、坐中修止觀者,于四威儀中,乃皆得學道,坐爲最勝,故先約坐以明止觀」。這個「坐中修止觀」這句話怎麼講呢?這「四威儀」行、住、坐、臥四威儀裏面都可以學習聖道的。「坐爲最勝」,但是四威儀裏面的「坐」,在我們初發心的人是最好的,這個威儀修止觀最合適,它比較容易一點。「故先約坐以明止觀」,所以先從這個威儀來說明怎麼樣修止觀的。我們讀這《六祖壇經》,好像六祖他不贊成坐。當然這個六祖大師他的境界很高,他行住坐臥都可以修止觀,那當然是不必一定是坐;這是什麼人說什麼話。但是問題是說,你自己的境界很高,你說是怎麼都可以,也沒錯;但是其他的人沒有你那麼高的程度,是不是都可以呢?這就是另一個說法了。我們初發心的人,你若臥在那裏修止觀,很容易睡著覺的嘛!這事實是如此的嘛!所以智者大師他不是那個態度,所以「坐爲最勝」,「故先約坐以明止觀」。
略出五意不同。
「略出五意不同」,前面說五種,現在說出來了什麼是五種。這坐中修止觀,有五個意思是不一樣的。「一者、對破初心,麁亂修止觀」,對破這個初發心的人麁亂的妄想,用這個程度的人作對象,說明他怎麼樣修止觀。這在我們來說,是最契機的一種說法了。「二者、對治心沈浮病修止觀。」第二是對治我們修行人,他內心常昏沈了,這是什麼原因呢?就是他靜坐很長一個時期了,所以這個腿子好了一點,不是坐在那裏腿痛了。腿不痛了所以才能打瞌睡,不然的話、他不昏沈的呀!腿子痛還能昏沈嗎?昏沈不來了。所以對治心裏面昏沈,還有浮動的妄想,有這兩種毛病的人修止觀,對他說「你應該怎麼樣修止觀」;這就是已經修行一個時期的人了。「叁者、隨便宜修止觀」,隨你本身的情況怎麼樣相應,怎麼樣修止觀;這是又一個情況了。「四者、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」,這就是差不多要得定的人了,對這個人,開示他應該怎麼樣修止觀。「五者、爲均齊定慧修止觀」,就是這個人,他或者是定深一點、慧淺一點,或者是慧深了、定淺了,定慧不均平的這個修行人,對他開示怎麼樣修止觀。
這一共是五段,也就是由淺而深的意思,這功夫越來越深了,那麼修止觀的方法也有一點變化。
一、對治初心麁亂修止觀。所謂行者初坐禅時,心麁亂故,應當修止以除破之。止若不破,即應修觀。故雲對破初心麁亂修止觀。
「第一、雲何名爲對破初心,麁亂修止觀?」初發心的人,這妄想很有力量的,很「麁亂」就是很強的妄想,很不容易把這雜念停下來的。那麼對這個人告訴他怎麼樣修止觀。「所謂行者」,初坐禅的時候,「心麁亂故,應當修止」,心裏面很麁動、很散亂。當然我們心裏面的妄想,從無始劫來已經習慣了,忽然間你要轉變他,那是很困難的嘛!所以叫「麁亂」。「應當修止以除破之」,把這個妄想把它除掉,破除去這個妄想。「修止不破,即應修觀」,若是這個人,你說修止破除我的妄想,但是我沒有破除去呀!破不出去呀!那麼你就應該修毗缽舍那觀,也可以破的。「故雲:對破初心麁亂修止觀」,這是解釋這個題目。底下詳細說。
今明修止觀有二意。
「今明修止觀,即爲二意」,現在這個對治麁亂修止觀,這裏有兩個意思。「一、先明修止,二、次明修觀」
一者、修止自有叁種:一者、系緣守境止。所謂系心鼻端臍間等處,令心不散故。經雲:「系心不放逸,亦如猿著鎖。」
「止有叁種,一者:系緣守境止,所謂系心隔鼻,臍間等處,令心不散」。我們昨天也說過,就是這個修奢摩他的時候,這件事也很重要,一定要有一個所緣境。就是你修止的時候一定要找一個境界,這個心安住在那裏,一定是要這樣。我們不能說大話,不能說看這個禅師語錄,「不與萬法爲伴侶」,我心裏一切處都不住,這是說大話嘛!你能辦得到嗎?辦不到的事情嘛!我們讀《金剛經》,我那天說了:「不住色生心,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」,玄奘法師翻的《金剛經》還有一個「不住非色聲香味觸法生心」,那麼就是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這句話就是「不與萬法爲伴侶」了啊!但是這個你辦不到嘛!所以非要有一個境界,要選一個境界住在那裏,這樣子,你才有希望得定,才希望漸漸進步,不與萬法爲伴侶的。所以他是要有個境界。
所以「系緣」就是把我們這個心綁在那裏。說是這個猿猴它是亂跑的,它是不能安住在那裏的;把它綁在樹上,它就跑不了了。說我們這個心東想西想,它不停止的,現在也是綁在這個境界上,叫作「系緣」,「守境止」,然後你就保守它,叫它不要動,就是這個方法。第一個方法,這就叫作「止」。我們說「系緣」,然後就守在這裏,那麼究竟什麼是緣呢?守什麼境呢?「所謂系心隔鼻」,這「隔鼻」就是鼻裏面有兩個孔,中間有個「隔」,就是系這個「鼻」。這是一個系心的境界,也是個所緣境的。「臍間等處」,或者這個肚臍子,我們肚子裏有個臍,你把這個心放在這裏,這也是一個地方。或者昨天說放在地,地輪也可以,這等等的地方。在《釋禅波羅蜜》智者大師也同意守丹田,「丹田」這是道家的說法;但是智者大師也同意,你把這個心注意這個地方,這個部位也可以的。「令心不散」,使令我們這個心不要散亂,住在這裏叫它不要亂,那麼這就是一個方法。「故經雲:系心不放逸,亦如猿著鎖」,把這個心綁在這裏,叫它不要跑。就像那個猿猴似的,著了鎖了,它也就不跑了,意思是一樣,這樣做法。
這個人,尤其是年輕人,如果身體健康,他的心力要比老年人強,有力量。你本來你是年輕人,你有一個優勝的地方,你身體健康。第二、在吃完飯,一、兩個鍾頭後,或者一個鍾頭以後,或者是兩個鍾頭以後。吃飯,前面說調飲食,不要吃太多。你在這個時候,就是你這一天裏面精神最好的時候,因爲你吃完飯這個營養,分布到你的各部分,這個腦裏面的血很旺盛,又是最好的時候。你在這個時候心力強,你要說我把這個心放在臍輪這裏住下來,就能住下來,就是能住的。若是和這個身體衰弱的人是不同的。
當然我們說,無始劫來的妄想成了習慣了,當然可能妄想還是會來,但是你會有好境界的,如果你不努力,當然是不行的。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4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