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5

  二者、製心止。所謂隨心所起即便製之,不令馳散。故經雲:「此五根者,心爲其主,是故汝等,當好止心。」此二種皆是事相,不須分別。

  現在是正修行第六,正式說明修止觀的方法。止和觀,這兩種先說止,智者大師在這裏說有叁種止。第一是系緣守境止,昨天說過了。現在是第二段,製心止。

  這個製心止,是怎麼樣學習法、怎麼樣修行呢?「所謂隨心所起,即便製之」。這前方便的事情都調好了,端身而坐,這個時候自己看自己的心,隨你心若是起了妄念,起了妄想,「即便製之」,立刻地就把它停下來,「不令馳散」,不要叫它跑到外邊去,不要叫它亂,叫它明靜而住。前面的系緣守境止是有一個所緣境的,然後叫它不要動,安住在所緣境上面。現在這個製心止沒有提這些事情,只是自己看自己的心,叫它不要妄想。這個方法我感覺很妙,的確是很好。

  有一本書近多少年來,也印了很多,也有很多人歡喜讀,就是《佛法的要領》這本書。這個書的作者就是劉洙源,是四川人,我看那個書上,這位後來出家了,他對《楞伽經》很有緣。從他的著作上看,他就是用這個方法製心止;他有一點成就的,這個人。如果歡喜用這個方法,應該有一點前方便,就是先學習系緣守境止,你這個內心不那麼粗犷了,多少的調柔了,雜念不那麼多了,然後用製心止的方法,你會感覺到很快樂,也是不錯。

  不過在智者大師,他說這個《小止觀》的法門,它的重心不在這裏。(大正12.1110a),這是《遺教經》,「此五根者,心爲其主」,說我們的眼耳鼻舌身,這是攀緣外境的,可是它不能自主的;眼耳鼻舌身意的活動,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,它不能自主,誰給它作主人呢?「心爲其主」,這第六意根的意識是它的主人,所以這五根雖然是很亂,還有辦法叫它不亂的。「是故汝等,當好製心」,佛就告訴我們要好好的、要特別注意的、認真的製伏這個第六識,那麼前五根它就不亂了。因爲這修止觀是第六意識,不是前五識,所以若好好製心,就能得叁昧,可以得聖道。這是「製心止」的法門,是根據《遺教經》來的。

  「此二種皆是事相,不須分別」,智者大師說,這系緣守境止和製心止,這兩種修行方法都是事相,就是表面上的境界;就是現前的境界,把它調整一下就是了,不是那個高深的法門,不須分別,不需要詳細的解釋說明的。

  第叁、體真止者;所謂隨心所念,一切諸法,悉知從因緣生,無有自性,則心不取。若心不取,則妄念心息,故名爲止。如經中說:一切諸法中,因緣空無主,息心達本源,故號爲沙門。

  「第叁、體真止者」,這個體真止,智者大師他的注意點是在這裏,在這個體真止這個地方。但是我們初學的人,前兩個止也可以學習,也是一個安心的好方法。這個體真止,這是有理論的。什麼叫作體真止呢?這底下,我看這個文,他是先簡單的解釋一下,然後又詳細的解釋,分兩段的。

  「所謂隨心所念,一切諸法,悉知從因緣生,無有自性,則心不取。若心不取,則妄念心息,故名爲止。如經中說:一切諸法中,因緣空無主,息心達本源,故號爲沙門。」這是簡單的解釋一下。

  這個《小止觀》這本書我以前是讀過,還不止讀一遍的,所以佛光寺主要我來學習這部書,我是答應了。但是我到這兒來以後,我看見這個本子,是校訂本。這個作者也改變了,是慧辯記。我並沒有同我原來讀過的那個本子對照過,我沒有去對照。但是我一方面讀,我一方面對照,就發覺到有些地方不一樣;不一樣,不過是差得不太多,但是從現在的文以後,和藏經上,這大正藏和一般的流通本對照起來,差得很多很多的。這個文是不同得很厲害。我曾爲這件事寫過信去問了一下,我得到的答複也不明白。流通本當然是這個印刷的人,主持負責的人不認真的校對,也可能會有錯誤,和藏經的本子去對照;流通本和藏經本沒有什麼錯誤,只是一個字、兩個字的不同。但是現在的校訂本,是變化了很多很多的,變化很大的。可是變化雖然很大,它的內容的道理,這個文句是不同了,可是裏面的道理和天臺智者大師的思想是一致的,並沒有矛盾。可是我感覺這個文句不簡捷,不那麼簡捷,不如原來的藏經本的《小止觀》和流通本的《小止觀》,讀起來那麼樣的好。現在我不知道你們各位法師怎麼意思,如果就照這個本這樣講下去也是可以。但是,在我個人來說,這個歡喜心不多,歡喜心不是那麼多。若是不要改變,照原來的本子,它那文句不啰嗦,一句一句的講下去,它不重複,不累贅,這個意表達得似乎痛快一點。我對這兩個不同的本子,我的看法是這樣子。

  若是到現在要換本子,不知道本子夠不夠。若是不換本子,我們就這樣講下去。這個校訂本這個文,前面有一個序是慧嶽老法師寫的,他說這是根據《釋禅波羅蜜》,從《釋禅波羅蜜》來的。我看和《摩诃止觀》也有關系;但是《摩诃止觀》的文,可是比較好一點。另外我有一個心情,如果不要改,就是用這個原來的這個《小止觀》的本子這個文句去講,在我個人的心情,感覺從容一點,感覺好像活動的空間大一點,我自由一點。如果用它這個文講,就好像把我綁住了,叫我怎麼的、我怎麼的;我自己不能想怎麼的、我怎麼的,還有這麼一個感覺。現在我們就決定這樣子,用原來的本子,不要用改的本。第二十頁倒數第一行。

  叁者、體真止。所謂隨心所念一切諸法,悉知從因緣生,無有自性,則心不取。若心不取,則妄念心息,故名爲止。

  「叁者、體真止。所謂隨心所念一切諸法」,就是所說的「隨心所念」,這「隨心所念」這句話怎麼講?就是沒有限度的,你是清淨心也好、你是染汙心也好,隨你是什麼心,你所憶念的一切諸法。「悉知從因緣生」,你能全部的通達它是從因緣有的。這個「體真止」這個「體」,就是通達的意思。「悉知從因緣生的」,這個因和緣;因是「依」,依賴的「依」,依的意思。這世間上一切的事物它的生起,它不是憑空的跳出來的,憑空的生出來的,它要有所依。譬如說谷的種子種到地裏面去,地是它的一個依,是它的所依止處,它還要依止水、陽光、肥料,要依止這麼多的條件,這個種子才能生出芽來,是這樣子。譬如我們人的生存也要有飲食;衣、食、住,或者有其他的種種的事情,這個人才能生存。這就是「悉知從因緣生」,完全知道它都是有所依,要依靠各式各樣的條件,它才能夠生長出來。而這個「因」和「緣」,「緣」也是「依」的意思;如果分別它的不同,或者說這個「因」是主要的,「緣」是次要的,這樣分別也可以。「無有自性」,沒有它自己的體性,所以叫「無有自性」。這個話…或者在佛學院住過的法師、居士,或者聽過講經的人,這個話照理說,這麼一念就可以了,或者不用講都可以。但是我們還再多說幾句。

  「悉知從因緣生」,這句話就是說若沒有因緣的話,就是沒有世間出現了,它就不生了。「從因緣生」,對面就是「不從因緣生」,若是不從因緣的時候,有沒有事情出現呢?沒有,所以說「悉知從因緣生」的。不過因緣有好有壞,所以所生法也有好有壞了。這「無有自性」,這「自性」怎麼講呢?字面上說,就是它自己的體性,有「自」就有「他」,對「他」來說「自」,說沒有自性。我們這樣解釋;譬如說是,這件事是由因緣有的,如果沒有因緣,他自己就有了,那就叫「有自性」。譬如說敲這個罄,我們到大殿上,維那師父敲這個罄。這一敲,這聲音就發出來了。如果沒有罄,當然也沒有人敲,這個聲音也發出來了,這個聲音就叫作有自性;它不需要因緣,它自己就是成就的,那就叫作有自性。說是我們人,要靠自己的業力、父母的幫助,我們才得到這個生命的,這叫因緣生。如果說不需要業力,不需要父母的幫助,(主要還是業力);不需要這個因緣,我們就有這個生命了,那這也可以說有自性。現在說「悉知從因緣生,無有自性」,其實這句話,從因緣生,自然是無有自性的;無有自性,所以是從因緣生。但是現在這個問題是,這個重點在無有自性這個地方,無有自性換一句話,就是空的意思。說我現在觀察罄的聲音,它有沒有自性呢?現在聽不見罄的聲音,就是因爲無自性的關系。若有自性的話,就不需要敲嘛!我們就聽見罄的聲音了。所以「悉知從因緣生,無有自性」,每一樣因緣生的事情,都是這樣子的,無有自性。

  你若是把這個地方,「因緣生、無有自性」,你多思惟、多觀察,「則心不取」,那麼你遇見歡喜的事情的時候,誰說一句話我聽了很順耳,或者誰說一句話不順耳,使令我心裏很煩。但是你現在,你不要按一般的想法,你就按這個「因緣生、無有自性」,這個聲音是無自性的,無自性的,你就觀察這個聲音的自性不可得,沒有聲音,若觀察它的自性的時候,就沒有聲音了。觀察說話這個人的自性呢,就沒有這個人了,沒有這個人了,「隨心所念一切諸法」都是這樣的,「則心不取」,則我們這個心就沒有法可取了。說有這麼一樣東西,你這個手可以捉住它,捉住、心裏感覺到舒服或者感覺到難過。現在沒有這件事,你這個手捉什麼呢?所以我們這個心與接觸的一切境界,你都觀察它的自性是空的,是無自性的,你在這一方面思惟。先思惟它是因緣有、由因緣生,因緣生結果就是無自性。在無自性這地方來看就沒有這件事;沒有這件事,你心就不能在這件事上起分別了。好的也是一樣,不好的也是這樣子。「則心不取」,你這個心就沒有法可取著了,就離相了。

  「若心不取,則妄念心息」,你若心不取著這件事的時候,「則妄念心息」,因取著而有妄念;或者是生貪心,或者生憤怒心,或者生疑惑心,或者生高慢心,生種種的虛妄分別,顛倒妄想。那麼你心若不取著的時候,則這一切的虛妄分別,自然的停下來,也就停下來了,也就沒有事了。那麼你…
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5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