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6

  次六根門中修止觀者:一眼見色時修止者。隨見色時,如水中月,無有定實。若見順情之色,不起貪愛;若見違情之色,不起瞋惱;若見非違非順之色,不起無明及諸亂想,是名修止。

  

  前面是說的六種緣修止觀,約行、住、坐、臥、作、言語,在這樣的情況裏面也還是修止修觀的,這一科說完了。現在是曆六種境界修止觀,就是六根門中修止觀的意思。六根,就是眼耳鼻舌身意。這個「根」字就是有一種力量,它能夠幫助心裏的活動,這個眼識、耳識、乃至意識,這個識的活動需要眼根、耳根、乃至意根的幫助,才能在色聲香味觸的境界上活動的,它有幫助的力量,所以叫作「根」;若是沒有根,識就不能活動了,所以這個力量還是很大的。這個「門」什麼意思呢?就像這個房子的門,房子裏面的人可以從這裏出去。我們這個識也要假借六根爲門,才能夠有活動。這等于是一個譬喻了。

  

  在「六根門」裏邊修止觀;第一個是「眼見色時修止者」,六個根,第一個就是眼根。這個眼根發生作用的時候,它看見了外面的境界,就是種種的顔色、形相,這個時候要修止,怎麼樣修法呢?「隨見色時,如水中月,無有定實」,前面的文,智者大師說過了,前後的文這個止都是按體真止的意義說明的,所以這裏也還是這樣的道理;隨我們看見的一切形相的時候,我們要用般若的智慧去觀察它,不要隨順自己的老毛病活動。所以這佛法對于我們修行人來說,也還可以用這句話說,「改造思想」。出了家以後,這個思想要改變,要用佛法作自己的思想,自己的一念心的活動常要遵循真理,這樣子慢慢的就可以轉凡成聖了,就可以成爲聖人了。如果說我們不學習佛法,在思想上還是老的家風,那也就等于沒有接受佛法了。所以這裏說:「隨見色時,如水中月」,要觀察這個色。佛沒有說叫我們閉上眼睛,什麼都不看,也還不是。說是你見到什麼境界的時候,眼睛看到什麼境界的時候,要有正憶念。怎麼樣憶念法?怎麼樣觀察法呢?「如水中月」,說這個形相就像水裏的月亮似的,像水裏的月亮,又有什麼道理呢?「無有定實」,就是水裏的月亮,它是不決定的,它是不真實的。

  

  這個「不決定」這句話說得非常好,用這個字用得非常好。我們前面一開始講這個自性空的時候,曾經說這個自性,「自性」換一句話說就是「定」,就是有決定性的東西,就是有自性的;有自性的,就是有決定性的。譬如這個敲罄,你用一個小木頭片去敲罄是什麼聲音?如果你用一個鐵錘子去敲罄是什麼聲音?如果這個罄壞了你再去敲它,是什麼聲音?所以這個聲音隨著因緣轉變,它自己不能決定的。就是沒有「定」,也就是沒有「實」。說這個水裏的月亮,它是沒有決定性的。如果來了雲霧了,把天上的月遮住了,水裏頭還有月影嗎?它如果有決定性,它就是繼續有月亮,那就是有決定性了。說是我們看一種形相,它有沒有決定性呢?它也是因緣有的,它是因緣有的,它的因緣一變了、它也隨著變化,它自己不能決定的。所以這個形相,說看見一個人,這個人看見我一臉惡相,他是有什麼壞主意了。但你不要用原來的取相惑去觀察他,你用這個自性空的智慧去觀察他,這是有因緣的,這個相現出來是有因緣的。沒有因緣的時候,這個相是沒有的。沒有因緣的時候沒有這個相,這個相就叫作自性空了。把所有的因緣都撇開,看看還有沒有這個相?這個相是無有少法可得了。所以「無有定實」這裏面包含著無常的意思,它會變化的。說這個人他很好,但是他會變化的。說這個人很壞,他也會變化的。說是不管好、是壞,觀察它是自性空的,好壞都是不可得的,不可得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了。說「無有定實」,這個「實」是實在的,就是有決定性的、不可變異的,就是實在的。所以用這樣的義去觀察它,「如水中月,無有定實」。

  

  你常用這樣的智慧去觀察的時候,「若見順情之色,不起貪愛」,隨順我的心情,我感覺很滿意,但是你若觀察它「如水中月,無有定實」的時候,就不起貪愛了,這個貪愛心就沒有了。我們一般人的想法,是怎麼想的呢?希望外面的境界滿我的意。如果這個不滿意,我不要;我再選一個滿意的,總是從外面想辦法。一般的凡夫都是這樣子。但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辦法,不是。改造自己。外面的境界隨它好壞,改造我自己,把我自己的貪瞋癡去掉了,有了般若智慧的光明了,好的境界也好,壞的境界也好,都是平平靜靜的,無喜亦無憂,是這麼一個太平的境界。所以這個「若見順情之色不起貪愛」,我心裏面不動。這事實上的經驗,人是滿意于順情的境界,就是剛才說的;可是事實上又不可能天天都滿意的,不可能年年都滿意的,所以人就是苦惱。今天是很快樂,明天就流淚了,每一個衆生從無始劫來都是這樣子,但是自己還不覺悟。所以「順情之色」你若能這樣觀察呢,不起貪愛。

  

  「若見違情之色,不起瞋惱」,看見這個不順于我的心情的形相,我不起瞋惱,因爲沒有這麼一回事情,觀察它如水中月,它就是自性空的了,它沒有來惱亂我。我自己也是如水中月,也是無我、無我所的,惱亂誰呢?所以不起瞋惱,這個瞋心不動、沒有。「若見非違非順之色,不起無明及諸亂想」,若是接觸到也不違、也不順的這個形相,我也不起無明和諸亂想的。這個「無明」是什麼呢?「無明」當然可以說沒有智慧,這個沒有智慧,究竟是什麼東西呢?「取相惑」。就是我們心遇見什麼境界就去取著它,就像這個手不論遇見什麼都去拿過來,這手就是要拿東西。我們心遇見什麼境界也是,好的也是取、不好的也是取,你認爲它是真實的,這就是取了,在心理上來說就是取了。這一取,認爲它是真實的,然後就分別它是好的、它是壞的、或者是不好不壞的、它是對我有利的、或者它是對我有害的,就種種的分別亂想都起來了。現在,這個書當然是智者大師說的,實在也就是佛說的;你讀這些經,經上也是這樣說。遇見了「非違非順之色,不起無明」,不要去取著它是真實的,不要這樣起種種的虛妄分別。你要有正憶念,用這個般若的智慧,觀察它是緣起的、它是自性空的、它是無常的。你這樣去觀察呢,你這個貪愛心也沒有了,這個瞋心也沒有了,你內心裏面很太平的。

  

  我們若是不聽聞佛法,不知道這回事,那麼我們就是隨順自己無始劫來的煩惱這樣去活動,就是老在這個,有的時候快樂了、有的時候苦惱了,當然這苦惱的時候特別多,憂苦的時候特別多,安樂的時候不是很多的(很少的),就是這樣子生活下去。說一般的老百姓,上至于于統治者,國家的領導人,完全都不出這個範圍的,都是這樣子,就是這樣生活。我們釋迦牟尼佛覺悟了這個真理,告訴我們,告訴你一個大安樂的法門。所以就是你不要取著。這個「不起無明」這句話是通于前面兩段的,說是「隨見色時,如水中月,無有定實。若見順情之色,不起貪愛」,這也是不起無明。「若見違情之色,不起瞋惱」,也是不起無明的。本來是先起無明,而後才起貪愛、或者瞋恚的。這個無明反倒是根本的煩惱了。用這樣的智慧,把自己的煩惱停下來,「是名修止」,這就叫作修止。

  

  這說話是容易。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正常,我們來到佛教裏來了,來到佛教裏來,各有各的因緣了,時間或長、或短了。若是我們一開始就接受這樣的法門,我們不要去作大通家,不要作大通家。我們就把這一個法門,用一點時間,把它通了。我們就開始這樣生活,我們用這樣的法門來調伏自己,我看叁年的時間就有消息,你心情就會很快樂。這個快樂,倒不是我把這個樓房修得很大、很漂亮,不是。就是你在那個茅蓬裏住,你心裏也很快樂的,他不苦惱。

  

  雲何名眼見色時修觀?應作是念:隨有所見,即相空寂。所以者何?于彼根塵空明之中,各無所見,亦無分別,和合因緣,出生眼識,次生意識,即能分別種種諸色,因此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。即當反觀念色之心,不見相貌。當知見者及一切法畢竟空寂,是名修觀。

  

  「雲何名眼見色時修觀?」前面是說這個修止,這底下說修觀。「應作是念」,這個「作」就是生起來,在我們這個取相的煩惱的這個心裏面生出一朵蓮華來,在淤泥裏生出蓮華來。我們這一念的分別心,總是貪瞋癡和它一起活動的,忽然間生出個蓮華來了,就是生出般若的智慧來了,叫作「應作是念」。

  

  「隨有所見,即相空寂。所以者何?于彼根塵空明之中,各無所見,亦無分別,和合因緣,出生眼識,次生意識,即能分別種種諸色,因此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」。這底下是說觀,前面說止也是用觀作止的,不過那個文略一點。這底下文多一點,把這個「如水中月,無有定實」這兩句話說得詳細了一點,就只此不同。

  

  「隨有所見」到的,「即相空寂」,這兩句話是總說,這大意、這兩句話把它說出來了。隨你所看見的一切境界,看見小孩子也好、看見大人也好、看見老鼠也好、你看見一條牛也好,你這個正念不要失掉,隨時提起來,「即相空寂」,就所見的這個相它本身就是空無所有的,就是空無所有的。我昨天已經說了,要把這個空搞通了,就像一加一是二那樣的明白,一點也不疑惑。一加一是二,你要把這個空的道理把它弄通,弄得明明白白的。不是說似是而非的說了一大套,又好像明白、又好像沒明白,這個沒有用;你想要在你心裏面發生作用,這樣是不夠的,你一定要老老實實的把它搞通了。喔!我自己的心裏面是通過去了,是空了,你最低限度要達到這個程度。這樣子,「隨有所見,即相空寂」,在你心裏面一點也不疑惑才可以,這樣你隨時就可以用。

  

  所以我感覺,你要讀這個《大智度論》,《大智度論》它把這個空說得明明白白的,不是勉勉強強的。有的人說空,也不能說他說錯了,但…
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6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