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瑜伽師地論》裏面也有解釋,智者大師的《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》裏面也有解釋,大家解釋都不一樣,我現在說的就是其中的一種。那麼這叫「除諸身行」。
「受喜」,就是初禅的「喜」,這個「喜」字。就是覺、觀、喜、樂。那麼「受樂」,就是初禅的「樂」字。「受諸心行」,就是那個「一心」支。
「喜」,其實這個意思已經講過了,就是費了這麼久的時間的努力,現在成就了,得了初禅的境界了,心裏面很喜,很歡喜。現在說「受喜」的意思,就是你根據禅的境界,得到這麼好的禅定,心裏面歡喜,要除掉愛見慢的煩惱,不執著這個境界,還是用這個無常觀、無我觀、空觀來觀察它。觀察它,就變成清淨的歡喜了,所以叫「受喜」。「樂」呢?就是你得了初禅的時候,這個身體的快樂是不得了的,就是輕安樂了。受樂,也用這個無常觀、無我觀、空觀去觀察它,使令你的心不染著,這個時候這個樂就變成清淨的了,所以叫「受樂」。
「受諸心行」,這個「心行」是什麼呢?就是覺、觀、喜、樂都是心行。這幾種心行都是動,運動的「動」,「動行」;還有一個「不動行」。平常說「動行、不動行」怎麼樣分別呢?譬如說欲界的境界都是「動行」,初禅、二禅、叁禅也都算「動行」,到四禅叫「不動行」。但是現在這裏不這麼講,現在這裏是說這個初禅,覺、觀、喜、樂是「動行」,這個「一心」是「不動行」。這「一心」是什麼呢?這個初禅的自體就是「定」,這個「一心」就是定。這個「定」雖然是覺、觀、喜、樂,但是它這個定力能還一樣的攝持他的內心不動、不亂。譬如我們靜坐的時候,假設坐得不錯,但是若有人同你說話,你一注意,你那一點的寂靜就沒有了、就不行了。但是得了初禅的時候,不是。得了初禅,雖然裏面有覺觀喜樂,但是那個「一心」定的境界繼續存在,繼續不失掉的。所以這個「一心」支,它能夠「受諸心行」,它能夠受得覺觀喜樂的,所以這叫「受諸心行」。而這個境界還是用無常、無我、空的智慧去觀察它,觀察它是不真實的,不生愛見慢的煩惱,這叫作「受諸心行」。
「心作喜」,心作喜這個是二禅,到了第二禅。二禅裏面它是把初禅的那個覺觀兩個東西不要了,去掉了。你想要得初禅,你一定要觀察欲界的欲是不清淨的,是最壞的東西,有厭離心,加上寂靜的功夫才能得初禅。你觀察欲界這一切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都是不淨的;這個觀就是分別心,這也就等于是正憶念了。因爲長期的這樣觀察,這正憶念也很有力量的;也就是這覺觀很有力量的。你若入初禅的時候,一定經過這個階段的。
現在這個修行人成就了初禅以後,當然他還要長時期的鍛煉,不能立刻去修第二禅,你還要繼續修這個初禅,修得很堅固了,然後才去修二禅,再學習二禅。學習二禅的時候,就是先破壞這個覺觀,這個初禅的覺觀那兩個心理,還要诃斥它,這時候也要長期的這樣修行,把這個覺觀破壞了。破壞了,這二禅的境界出現的時候,這個禅定是更深妙了,更深妙的時候,心裏面有喜,有歡喜,這是因定而生喜,「定生喜樂」。這個喜叫「受喜」,也是用這個無常、無我觀來觀察它,不生愛見慢的煩惱,所以叫「受喜」。說是這個「心作喜」,心作喜這是二禅。
「心作攝」,心作攝怎麼講?這個喜是有多少……初禅裏面有覺觀的分別心的動搖,二禅有喜的動搖,叁禅有樂的動搖。這個覺觀、喜、樂,就是在這叁個禅定裏面的動搖的分子,使令它不是太好。使令這個禅定裏面的境界不太好。那麼這個喜,也有一點沖動的性格,所以修這十六特勝法門的這個修行人,到了這個程度的時候,他也就用無常觀、無我觀、空觀來製伏這個喜,所以「心作攝」,叫它不要動。那這等于是二禅裏面也有這個「一心」支的。這樣二禅,這地方只說了兩個部分,心作攝。
「心作解脫」,心作解脫是叁禅。色界天的這個叁禅,它有什麼特別的性格呢?叁禅裏面的這個樂,在叁界裏面它是最殊勝的快樂了。初禅、二禅的樂也不如它,四禅、乃至空無邊處定、非非想處定都不如叁禅的樂,是最殊勝的。佛在經上說:叁禅的樂,「聖人得能舍,余人舍爲難」,這佛教徒,你證聖果的人,他若得了叁禅的樂的時候,他能棄舍,能放得下。若其他的人,不是聖人,你叫他棄舍這個樂是很困難的。就是這個樂很能迷惑人,就把你綁住了,你跑不出來了。所以這個地方說「心作解脫」,這個修十六特勝這個人,他得到叁禅樂的時候,他觀察這個樂也是個壞東西,它使令這個心迷醉,使令你減少智慧,它也是無常的,也是個可破壞的東西。用無常、無我、空來對治自己的這個愛見慢,愛著這個樂,生種種煩惱,使令你得解脫,不被這個樂所系縛,所以叫「心作解脫」。
「觀無常」。觀無常就是色界第四禅。色界第四禅的這個境界,就是超過了初禅、二禅、叁禅了。剛才說過,初禅爲覺觀所動,二禅爲喜所動,叁禅爲樂所動,到第四禅的時候不動,成爲「不動定」了。那麼凡夫得到這種定的時候,都生常想;這回是常住不壞的了,是得涅槃了。那麼現在十六特勝的這個修行人,他由這個法門修行到第四禅的時候,「觀無常」觀察這個第四禅雖然是很安靜、很好,超過前叁個禅,但是它也是可破壞的,還是不長久的,也是可破壞的。這樣破除他的愛見慢的煩惱,所以叫「觀無常」。
「觀出散」,觀出散就是修十六特勝的這個人,他繼續的修行,到了無色界天的空無邊處定了。這個空無邊處定,就是這個修行人他在第四禅裏面;這已經成功了的人,他先入初禅,由初禅入二禅,由二禅入叁禅,由叁禅入四禅,到了第四禅的時候,在禅定裏面,他用禅定的力量加上他的智慧,破壞這個「色」,色受想行識這個五蘊,破壞這個色蘊。色蘊有可見可對色、不可見可對色、不可見不可對色,這叁種的物質。他觀察的時候,他怎麼破壞法呢?我們中國農村的社會,舊時代有這個籮,或者是打魚的網,打魚的網是一個細孔,一孔一孔的。這所得禅定,是說他在欲界的這個人,他得到色界第四禅了,他這個時候希望得到空無邊處定,那麼他怎麼辦呢?他就在第四禅裏面,入這個第四禅以後,觀察這個身體就像那個網似的,這每一個毛孔都擴大,那麼這空間越來越多了,這物質越來越減少,就是這樣觀察,就是這樣思想,到最後的時候,這個身體完全沒有了,就是變成虛空了。變成虛空了,他的內心就住在這裏不動,那麼這就叫作「空無邊處定」。「觀出散」就是把這個色法散壞了,從色的境界裏面出來了,到了空無邊處的境界了,這「出散」就叫作空無邊處定。而現在修十六特勝的這個修行人,觀察這個出離的境界是虛妄的,只是你內心的分別嘛!不是真有這種境界,而這也是無常的、無我的、是空無所有的,所以叫「觀出散」。
「觀離欲」,這個觀離欲是什麼東西呢?離欲,就是識無邊處定。這無色界天的四空定,第二個是識無邊處定。識無邊處定的這個人,他原來是住在空的境界,這個空的境界,空是無量無邊的。這個識,色受想行識的識,識領受這個空,這空是識的所欲;也就是,空是識的住處,這個時候就是空無邊處定。現在這個修行人,他不願意在空的境界住了。這欲界的衆生都是向外攀緣,乃至到空無邊處定也是向外攀緣的。現在這個修行人要離欲,我不要向外攀緣,我這個心回來,要離這個欲,我不歡喜向外攀緣。那麼他住在什麼地方呢?就是以心爲所緣境,以心爲他禅定的住處,觀察這個識,過去的識無量無邊,未來的識也是無量無邊,現在的識也是無量無邊。你這能觀的識住在所觀的識這裏得定了,就叫作「識無邊處定」,所以這個離欲就是識無邊處定。而這個十六特勝的這個修行人,「觀離欲」,觀察這個也是虛妄的境界,你這個心剎那剎那生滅,也是個無常的敗壞法,不是常住不壞的,也是無常的、無我的、畢竟空的。那麼也不生愛見慢的煩惱。所以這個就不是有漏的世間定,不是有漏的世間禅。
「觀滅」,「滅」是什麼東西呢?這個「滅」是無所有處定,這個無所有處定是什麼呢?這空無邊處定以空爲所緣境,識無邊處定以識爲所緣境,欲界衆生,色界天的衆生,每一個境界都有一個所緣境的,都是「有」。現在「無所有處定」,所有這個境界都滅掉它,以「無」爲所緣境了,這時候就叫作「滅」。空無邊處定以空爲所緣境,還有個空。識無邊處定以識爲所緣境,還是有一個識的。現在是也不以色爲所緣境,也不以空爲所緣境,也不以識爲所緣境,把所緣境都滅了,以「無」爲所緣境,所以叫作「滅」。那麼「以無爲所緣境」這件事,誰住在所緣境上呢?還是有一個識的,還是有一個少少的識的,當然這時候是微細了一點,定的功夫深了一點。這時候修十六特勝的這個修行人,觀察這個滅的境界,你還沒能夠清淨,你還有一個少少的識存在。而這上面表示,人的糞,很多的糞固然是臭穢,你少少一點也是臭穢的。說是你把色也空了、空也空了、識也空了,你就剩一個無所有,你還有少少識,這個少少識也不是個好東西。所以還就是無常的、無我的、空的,用這樣的智慧觀察它,叫「觀滅」。
第四個,最後一個「觀棄舍」。觀棄舍就是無色界天最後一個,非想非非想處定。這個非想非非想處定是什麼?就是棄舍。這個「非想」就是把想棄舍,「非非想」就是把無想也棄舍。這個無所有處定是無想,前面的這一切的定都是想,把想也棄舍了,把無想也棄舍了,這兩方面都棄舍了。譬如空無邊處定、識無邊處定都是有想,而這無所有處定是無想,現在最後這個定,把這個有想、無想都棄舍了,所以叫「棄舍」。這個棄舍了以後,就是這個修行人,他這時候的境界就是更微細了很多,使令他只能剩下很微弱的一點想。佛教徒修這四念處觀、無…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6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