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7

  四、因緣觀善根發相。行者因修止觀故,若得欲界未到地,身心靜定,忽然覺悟心生,推尋叁世無明行等諸因緣中,不見人我,即離斷常,破諸執見,得定安隱,解慧開發,心生法喜,不念世間之事,乃至五陰、十二處、十八界中分別亦如是,是爲因緣觀善根發相。

  

  因爲修定會發出來宿世的善根,這一科裏面一共有五段。現在是第四段,因緣觀善根發相。這個修毗缽舍那裏面有因緣觀這樣的修行法,而這樣的修行法,還是很重要的一個方法。就是觀察人的生命是因緣有的,不是大自在天、梵天王賜給的;也不是無因緣的。所以這裏邊,它排出去兩種事情:一個是無因論,一個是惡因論。無因論就等于是自然而有的,這樣的理論是邪知邪見,是不對的。第二種是惡因論,惡因論說是,世間上的萬事萬物,都是自在天給的,自在天創造的,或者是大梵天王創造的,那麼這樣的說法是不對的。佛教的理論是因緣論,緣起論。緣起論的意思就是你自己的思想行爲創造你自己的生命,這就是緣起論。或者是宿世多少生以前,曾經這樣學習過,曾經這樣修行過,修過這樣的毗缽舍那觀的,栽培了很有力量的善根。現在因爲修止觀的關系,它現出來了,所以叫「因緣觀善根發相」。

  

  這個發相是怎麼樣的情形呢?說「行者因修止觀故」,這個修行人,他因爲修奢摩他的止,修毗缽舍那觀的緣故。「若得欲界未到地」,他修行得很好,他得到了欲界定了,進一步又得到未到地定。「身心靜定」,得到這樣的定了,雖然不是很高深的,但是他的身體各部分的生理,和他的內心都是很寂靜、很安定的,不是那麼容易沖動。「忽然覺悟心生」,在欲界定裏面,或者是未到地定裏面,這是很寂靜的。但是我們從前面正修行那一大段文我們看,這位修行人,並不全是修奢摩他的;他也是修觀的,觀就是毗缽舍那嘛!所以這個善根的發相,有可能是在修奢摩他的時候,心裏面把一切的煩惱都停下來,就是這毗缽舍那也停下來,心裏面明靜而住的時候,忽然間「覺悟心生」,那麼可能是這樣子發出來的。但是也可能是你在修習毗缽舍那的時候,你觀察一切法因緣生,觀察現前的一念心是因緣生的,或者一念不覺,有了貪瞋癡的煩惱,那麼你用這個毗缽舍那的智慧,觀察這個貪瞋癡也是因緣生的,就是畢竟空的、無我、無我所的。那麼正在這樣憶念的時候,「忽然覺悟心生」,這也是有可能的。

  

  所以這天臺智者大師在《摩诃止觀》裏面說,解釋這個叁叁昧的時候,他就說;先是由內心的寂靜,而後生起智慧。那生起智慧就是剛才說,觀一切法空的這種智慧。在智慧的運作的時候,忽然間發出無漏的智慧了,那就是得無生法忍了。若是這樣講,這無漏的智慧叫「大王」,這個智慧叫「大王」,前面奢摩他的止叫「大臣」,那麼這樣子稱呼。如果說是他先是修毗缽舍那的智慧,而後又修奢摩他的寂靜,在寂靜裏面忽然間生出來無漏的智慧了,這太陽出來了。這樣說呢,這個奢摩他的叁昧叫「大王」,而那個智慧叫「大臣」。那麼智者大師這樣子來解釋這個修行人內心裏面定慧的變化,給他不同的名稱。而這個意思,在《大智度論》裏面有,但是智者大師這麼一解釋就更分明了。

  

  所以這個地方說得了欲界定,進一步得未到地定,在寂靜的心裏面,「忽然覺悟心生」,那麼這是其中的一種了。

  

  這個「覺悟心生」,什麼叫「覺悟心生」呢?是「推尋叁世無明行等諸因緣中,不見人我」。這個「推尋」就是觀察的意思,也可以說是分析,也可以是思惟的意思。當然這是屬于正憶念的這個範圍內的。「叁世」,就是過去世、現在世、未來世。這個時間把它分成叁部分,在現在的過去,在現在的未來,總合起來就是叁世了。但是這叁世指什麼說的呢?就是「無明行等」說的,就是十二因緣,無明緣行、行緣識、識緣名色、名色緣六入、六入緣觸、觸緣受、受緣愛、愛緣取、取緣有、有緣生、生緣老死,這是十二因緣。這個十二因緣,這裏面說是叁世,「無明、行」是過去的;簡單的說無明是屬于煩惱,行是業力,這個煩惱一動就有了業力,這兩種是屬于過去世的。「識、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」,這是現在世的果報,現在世的果。愛、取、有;「愛、取」是現在的煩惱,「有」是現在的業力。「生、老死」是未來的果報。這樣說就是有現在、有過去、有未來,分這麼叁世。

  

  「諸因緣中,不見人我」,這個十二個等于是分成十二節,一節、一節的。這個衆生有天、有人、也有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但是佛在人間說法,就用人作例子,把它詳細的分析出來,就是例出來十二節。如果把它綜合起來,也還就是惑業苦這叁種。這十二因緣,是說明人的過去、現在、和未來的情況。若是住過佛學院的,當然是會聽講過。或者沒有住過佛學院,在書本裏面也可能看到過,我不想詳細說明十二因緣,我簡單就是說:惑、業、苦。

  

  這個「惑」,就是迷惑,不明白道理,也就是我們頭些日子講的「取相惑」,取相惑是最根本的。由于取相的關系,我們的分別心就展轉的變化,就會有種種的業力,由業力招感果報就是苦惱。這個苦當然包括六道輪回都在內的。這個「業」包括福業、罪業、不動業;這個業力當然是很多很多,大概的分類就是這叁種:一個福業、一個罪業、一個不動業。「福業」就是有利益人的動機,作一些利益他人的事情,就是福業;或者是五戒、十善,這都算福業。這「罪業」就是有傷害人的動機,所作出來的傷害人的事情,這就是罪業了,這就是五逆十惡這一切的事情。這經論上佛、菩薩、曆代高僧都勸人受叁歸五戒,但是勸人學習十善法的地方也不少的。譬如受五戒裏面,拿口業來說,說是不妄語。但是在十善裏面,它就分成四種了;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绮語,就分成四種了。若是一個人歡喜這樣學習十善法,我們注意自己的語言,我不要違犯這四種,我不說這四種語言。我感覺人與人之間若有…若把這個「不妄語」分成四種,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會好得很多。所以這個福業,或者說五戒、十善。罪業,或者說五逆十惡。這個「不動業」就是靜坐了,當然這個靜坐不是屬于佛法的,是一般的靜坐法;他沒有發無上菩提心,他也沒有發出離心,他的意思或者爲了身體健康,或者願意享天福、享受這個叁昧樂。享受叁昧樂這句話,也還有對于我們人的境界,就是所謂欲樂。享受欲樂的人,他放不下欲樂的話,這叁昧樂也不能得到的;所以若是有心享受叁昧樂,是要放下欲樂才可以。那麼這種人沒有發無上菩提心,沒有發出離心,他修學禅定,那麼就是不動業了。這不是屬于佛法的。

  

  這叁種業都是屬于「無明緣行」,屬于「行」的範圍內的。這種「行」當然也是不錯,假設成功了的話,或者生到色界天,或者生到無色界天去,壽命很長,在那裏很清淨、很高尚。但是壽命盡了,也是要死掉的。這個福業、罪業、不動業,就是「無明緣行」這個「行」。

  

  這惑業苦,這個取相惑的這個「惑」就是無明。但這「無明」這地方,應該說出兩種,就是發業的無明,還有潤業的無明。這個發業的無明,就是這一個業力的開始的時候,那個煩惱推動他成就了業力,或者是瞋心推動他造作了什麼什麼樣的惡業,或者是貪心推動他造作什麼什麼的罪業,當然貪心也好、瞋心也好,都是取相惑推動的,取相惑爲根本而發動的。這個業力造好、造成了以後,或者再繼續造,那麼它還不能立刻得果報的,它還潛伏在你自己的心裏面。潛伏在心裏面,等到它要得果報的時候,還要有一個煩惱去幫助它一下,它才能得果報的,不然就不能得果報。在這個地方,怎麼知道有這麼一回事呢?這個地方也關乎到有修行的人的事情。

  

  我們就說這個阿羅漢,阿羅漢他得到了聖道了,他無始劫來的業力還有很多沒有受果報,不過是,假設他得聖道之前,他造的罪業應該到地獄、餓鬼、畜生去受果報的,得初果以後,這種業力就停下來了,就不會墮落到叁惡道去了。但是有的聖人,譬如說這個初果,他不到叁惡道去,他還在人間、天上還要流轉生死的,二果也是,叁果他到了色界天或者無色界天去了。那麼這四果聖人,他也無始劫來,到叁惡道的罪業沒有,在人間、天上的福業還是有的,因爲無始劫來的業力太多了,那麼他死了以後,他怎麼不在叁界裏面得果報了呢?就是,這個潤業的無明沒有了;雖然有那個業力,但這個潤業的無明沒有了,那個業力得不到這個因緣的支持,得不到這個潤業無明的幫助,它不發生作用,所以阿羅漢入涅槃的時候,前一念滅了,後一念不生,就入無余涅槃了。所以這個受生死果報這回事情,就是有發業無明,它還要有潤業無明,就從這個地方看出來,有潤業無明,看出來有這麼一回事。我們凡夫,他就是有發業無明,也有潤業無明,我們沒有修行,到時候遇見什麼境界心就動了,你心一動,這個中陰身他去受果報的時候,他心是動的,有時候動貪心,也可能動瞋心,那這就是得果報了。

  

  這經上說,這個人下地獄去,是這個人惡業作得太厲害了,臨死的時候,他自己感覺到熱得厲害,非常的熱,他心裏面就希望到一個涼快的地方去,一看那個地方有冰山,很涼快,他就跑到那兒去了,那個地方就是八寒地獄。就是你自己願意去的,你歡喜去的,那就是「潤業無明」,它幫助你去受果報。所以佛法的理論,完全要自己負責,這件事創造也是你自己,它的結果也是由你來享受,是不能怨天尤人的,佛法的理論是這麼回事。

  

  所以這叫「惑、業、苦」,這個「惑」總而言之說是「取相惑」,把它分開來說,或者是愛煩惱、見煩惱,或者是發業無明、潤業無明,就是這樣子。那麼發出來的「業」力有福業、有罪業、有不動業。「苦」,就是六道輪回的果報。「惑、業、苦」。若是有了惑就有業,有業就…
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7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