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惱你,不講道理來觸惱你,那他就是惡人了。「若與善人共事,久見其美」,這個善人他不觸惱你,你時間久了,你知道這個人是善人。所以你得到這個禅定,這個禅定究竟是虛僞的邪禅定?是不虛僞的真實的禅定呢?你就從這個地方可以得到消息了,你就可以辨別了。「分別邪正二種,禅發之相,亦複如是」,說是和善人作朋友,和惡人作朋友是這樣子,你分別邪禅或者正禅發出來的行相也是這樣子。
叁、明用止觀長養諸善根者。若于坐中諸善根發時,應用止觀二法修令增進。若宜用止,則以止修之;若宜用觀,則以觀修之。具如前說,略示大意矣。
「叁、明用止觀長養諸善根者」,這是第叁段。第一段是善根發相,第二段分別真僞。現在是第叁段,「用止觀長養諸善根者」。
這一段是說什麼話呢?「若于坐中諸善根發時,應用止觀二法修令增進」,若是你在靜坐的時候,諸善根發出來的時候,我們應該怎麼辦法呢?我們應該「用止觀二法修令增進」,還是用奢摩他、毗缽舍那這兩個法繼續的修行,使令那個善根向前進步、增長,應該這樣辦法。「若宜用止,則以止修之」,你發出來的這個境界,你應該用止去修行的話,你就用止修之。「若宜用觀,則以觀修之」,這個「具如前說」,就像前面坐中修止觀那五條,這麼說。「略示大意矣!」這裏就是略示大意,不詳細說了。
像前面說的這五條裏面,那裏面說的是「或觀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」這個話,那麼這就是應該用觀,觀這個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,應該這樣子。若是在叁十七道品裏面,有那個四如意足,四如意足裏面是禅定。五根裏面,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,裏面也有定,它如果發出來定,你就用止來調養它、滋養它。如果說是發出來無我的智慧,那麼你用無我的智慧繼續的修這個觀,這個無我的智慧就增長了。像人這個有煩惱,我們發了脾氣,你今天發脾氣,你明天再發脾氣,這個瞋心就增長了。說是我今天發脾氣,我覺悟了,我不發脾氣,再有發脾氣動瞋心的機會的時候,你再降伏它,這個瞋心它漸漸就薄了,它就軟弱了,而你這個降伏的力量就增長了。這道理是一樣的,這染汙法是這樣子,清淨法也是這樣子,所以應該用止修,應該用觀修,你這樣調,它就進步了。
這是善根發相,第七段說完了。現在是覺知魔事是第八段。
覺知魔事第八
梵音魔羅,秦言殺者,奪行人功德之財,殺行人智慧之命,是故名之爲惡。魔事者,如佛以功德智慧度脫衆生入涅槃爲事,魔常以破壞衆生善根,令流轉生死爲事。若能安心正道,是故道高方知魔盛。仍須善識魔事,但有四種:一煩惱魔,二陰入界魔,叁死魔,四鬼神魔。叁種皆是世間之常事,及隨人自心所生,當須自心正除遣之,今不分別。鬼神魔相,此事須知,今當略說。鬼神魔有叁種:一者、精魅。十二時獸,變化作種種形色;或作少女、老宿之形,乃至可畏身等,非一,惱惑行人。
「梵音魔羅,秦言殺者,奪行人功德之財,殺行人智慧之命,是故名之爲惡」。這覺知魔事這一段和前面善根發相,它有連帶關系的。「梵音」,這個印度的梵音叫作「魔羅」。「秦言殺者」,這「秦言殺者」這句話,就是鸠摩羅什法師到中國來的時候,是在長安,長安那時候是姚秦,智者大師常用他的話,所以說「秦言殺者」。怎麼叫作「殺者」呢?「奪行人功德之財」,這個修行人,這個戒定慧的功德就好比世間人的財富那樣子,這個魔王,他把你這個功德財給你奪走了,破壞你的功德。「殺行人智慧之命」,這個修行人什麼事情是最重要的呢?就是般若的智慧,這般若的智慧等于像人的生命似的,你有智慧的時候就等于你的命還存在,如果你沒有這個智慧的時候就等于是沒有命了。
這些大乘經論上有的時候說譬喻的時候,總是用智慧譬喻人的頭,所以他是最高上而又是最重要的,所以行人的智慧是命;這慧命須菩提。如果沒有這個般若的智慧,那也就不是聖人;你是不是聖人,就看你有沒有這無漏的智慧。那麼你沒有這個智慧,就是凡夫了。說是你有沒有禅定,這還不一定,有的聖人沒有禅定,所以這個定,雖然也重要,還沒有智慧那麼重要。當然,你若想要逐漸的功德增長圓滿,那麼當然定也一定還要修習的;沒有定,一定要修習成就的。
這裏面是說魔王叫「殺者」,就是他破壞你的功德財和智慧命,所以叫作「殺者」。「是故名之爲惡」,所以這個魔王是一個最壞的東西。也有不同的翻譯,也有把這個「魔羅」翻成「擾亂」,翻個「障礙」,翻「破壞」,也還是擾亂、障礙、破壞你的功德,那麼這就叫作「魔」,叫做「魔羅」。
「魔事者」,這個魔事,前面是翻譯他的名稱。這底下說,這魔王他究竟作什麼事情呢?「如佛以功德智慧度脫衆生,入涅槃爲事」,像我們的佛陀,他是以功德智慧這個善法度化一切衆生令得解脫,令他入涅槃,入到大安樂的地方去,就是作這樣的事情。這個「功德智慧」;譬如按六波羅蜜來說,最後的般若波羅蜜就是智慧,前五波羅蜜就是功德了。前五波羅蜜的這個功德,有各式各樣的功德,合在一起名之爲功德;最後的般若波羅蜜單獨稱之爲智慧,這也看出來智慧的重要。「魔常以破壞衆生善根,令流轉生死爲事」,這個魔王他就是破壞衆生的善根,破壞你的功德智慧,叫你流轉生死,作這種事情,魔王就是這樣子。
在《阿含經》裏面,有一個經上說到這個魔王,他來觸惱佛的事情。他在天上,他看見佛出來乞食,托缽乞食的時候,這個魔王就來了。來了,他變化一個人世間的一個婆羅門,這頭發很蓬亂的,衣服也很破爛的,手裏拿個杖,站在道邊上。那麼佛走過來了,他就:「瞿昙啊!你有沒有看見我的牛?」這時候佛一注意,你是魔王,你向我來搗亂,那裏有牛呢?有什麼牛呢?這魔王說了(T46. 406a):「是眼觸入處,耳觸入處,乃至意觸入處,是我乘」,說這麼一句話。這句話用白話說就是;「世間上所有的人都是牛,他有眼耳鼻舌身意,就是這個車。這個車,這個衆生這個牛駕這個車各處走,我是一個禦者,我拿這個杖是駕車的人,我是在控製一切衆生,在欲界裏六道輪回,或者到天上去,在叁界裏面流轉生死,都不超出我的控製的,不能超越我的控製的。」說完了這個話,就問:「瞿昙,你到什麼地方去?」佛說:「我到無眼耳鼻舌身意那個地方去,是你所不能到的,我到那個地方去。」這是佛說了這麼一句話。
當然,這句話正好像《心經》說那個意思;「照見五蘊皆空,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色聲香味觸法。」就是諸法實相的境界,就是涅槃的境界,到那裏去了。這個時候,這個魔王就說:「你瞿昙,你自己得解脫就好了嘛!你何必還要爲人講,演說佛法作什麼呢?」佛說:「有人請問,我就會講嘛!我怎麼不講呢?」底下還有一大段。
所以這個魔王他的目的,就是要控製一切衆生,不超出他的勢力範圍之外,他歡喜這樣子。若是有人歡喜學習佛法得解脫了,他不能控製了,他就不高興,問題就是在這裏。所以「魔常以破壞衆生善根,令流轉生死爲事。」
「若能安心正道,是故道高方知魔盛,仍須善識魔事」,若是一個人他是接受了佛的教誨,能安心在聖道裏面,安心在戒定慧修學這個聖道,那麼就能夠超出去魔王的勢力了。「是故道高方知魔盛」,你若修學聖道的時候,你的修行如果不是太高,你還感覺不到。如果你的道力漸漸高起來的時候,你才知道魔王的勢力也是很大的。就像你得欲界定的時候,可能魔王也不睬你,你若未到地定的時候,那可就可能會有麻煩。不過也有人沒有什麼事,很順利就得了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了。「仍須善識魔事」,因爲魔王這件事,向修行人搗亂,修行人也就需要好好的認識這個魔的事情,那麼你可以預防一下的。
「但有四種」,這個魔事有四種。「一煩惱魔,二陰入界魔,叁死魔,四鬼神魔」,這是有這四種魔,四種魔。第一個就是煩惱魔,這個煩惱就是擾亂,煩惱這兩個字的意思就是擾亂你的身心不得安靜,那麼就叫作煩惱。這所有的貪、瞋的這些煩惱,你有了貪心的時候,你心裏也就不安靜;有了瞋心的時候也是不安靜。它能夠障礙你修學戒定慧的,所以叫作「煩惱魔」。「陰入界魔」,「陰」舊翻譯是「五陰」,就是色受想行識,新翻譯是「五蘊」。那麼十二入和十八界,那麼這些也是魔。這個魔,爲什麼也說它是魔呢?其實這個地方呢,這個蘊入是我們一切的凡夫人的果報,色受想行識是我們的果報,這個果報是由煩惱招感來的,而這些煩惱就在這裏面,就在這個五蘊裏面。不過沒有發作的時候,就叫作「陰入魔」,叫作「蘊魔」。發作出來就叫「煩惱魔」,所以它也是魔了。「叁、死魔」,有了陰魔,他會死掉的,不會永久存在嘛!他會死掉的。這個「死」怎麼也是魔呢?它能破壞你的壽命,我們有一個好的壽命存在,我們可以繼續修學聖道嘛,若死掉了,那麼這件事就停止了,所以也是魔了。第四是「鬼神魔」,這個鬼神的世界,他們自己的問題也很多,他還歡喜管閑事,還歡喜破壞修行人的事情,所以他也是魔。
「叁種皆是世間之常事」,這個煩惱魔、陰入界魔、死魔,這是世間的常事,任何人都有煩惱魔,都有蘊魔,都有死魔,你修行不修行都是有的。「及隨人自心所生,當須自心正除遣之」,這個煩惱魔,日常的這一些生活上的事情,都是「隨人自心所生」,你隨時怎麼樣分別,怎麼樣理解,它就會現出來一種情形。譬如說兩個人說話,當時說話沒有事,過了一會兒,一想,喔!這句話有點事情。疑惑心來了,那麼這時候就有煩惱了;你若不疑惑,也就什麼事沒有,這就是「隨人自心所生」,隨你自心所生,你看見一個境界,你能用佛法去體會它,你的道業…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7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