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7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如果你爱着这种邪定的境界,和鬼神连在一起的话,和鬼神合作的话,那么这个人多数都成为失掉了正常的精神状态了,就变成一个神精病了,变成一个颠狂的人了。「或时诸鬼神等知人念着其法,即加势力,令发诸邪定、邪智」。「或时」,或者有时候这个诸鬼神这一类的鬼怪,他知道人念着其法,就是爱着鬼神的那些事情。这个鬼神有什么事情呢?鬼神他是有些神通的。这个修禅的人得到欲界定,得到未到地定,这个人他还没有神通的;不过得到未到地定的人,可能会有些灵感,就是没有理由的就会知道一些事情,知道一些事情,不一定是准,他并没有神通。没有神通,鬼神有神通。鬼神有神通,鬼神来同你合作的时候,他就告诉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。那么鬼神告诉了你,你就知道了,你若向外一说呢,别的人就认为你有神通了。那么这种境界,有些人欢喜,欢喜这种事情。欢喜这个就是念着其法,「念着其法」嘛!「即加势力」,这个鬼神就是逐渐地加强这样的力量给你,不知道的人就认为这个人有神通了。前面说的这种邪禅,也多数都是鬼神的力量,鬼神来向你捣乱,破坏你的禅的境界的。

  

  「即加势力,令发诸邪定、邪智」,前面说的这个邪定,就是这个鬼神。我们修这个欲界定的时候,你修这个定进步到欲界定的时候,或者再进一步到未到地定的时候,你本身本来是很清净,但是你若爱着这些很微小的名利的境界,这个鬼神他就会来迷惑你的,迷惑你他就会出现这些事情了。「令发诸邪定、邪智」,就像前面说这一些,就叫你发出来这些邪定、邪智。「辩才、神通」,因为发出来邪定,所以好像有神通,发出来邪智,所以也好像有辩才。

  

  「惑动世人」,他这个辩才和他的神通,实在神通也并不很大,这还不能和得到四禅发出来六神通相比的。但是我们一般的人来看就是不得了了,就「惑动世人」,这个世间人都被迷惑了,都被动摇了。「凡愚见者,谓得道果」,平常的这些愚人看见了,说这个人本来就是很有修行的人,现在得了道果了。「皆悉信伏」,都是相信他、恭敬他了。「而其内心颠倒,专行鬼法」,但是这个修行人为这个鬼神迷惑了,他内心里面都是颠倒境界,不是佛法。「专行鬼法」,他是专一的去行这个鬼神的那些小境界,行那些鬼法,就是骗人的那些法。但是他也有多少智慧的,比社会上一般的人骗人的方法可能高明一点,都是骗人;也有笨的,也有高明的不同。「惑乱世间」,他就是来迷惑、来扰乱世间人的这个正法的境界。

  

  「是人命终,永不值佛」,这个人若是死了,他永久不会再遇见佛了。「还堕鬼神道中」,就是和鬼神在一起了,将来别的人修行,他也照样这样子来扰乱的。「若坐时多行恶法,即堕地狱」,若坐时多行恶法,若是他得到这种邪定邪智的时候,他作了很多的恶事欺骗人,罪过大了,他想作鬼神还作不来了,「即堕地狱」,到地狱去受苦了。「行者修止观时,若证如是等禅,有此诸邪伪相,当即却之」,说这个修行人,修奢摩他的止,修毗钵舍那的观的时候,若是你得到这样的邪禅了的时候,「有此诸邪伪相,当即却之」,你不要接受,你应该立刻的拒绝他。

  

  「云何却之?」怎么样排除他呢?「若知虚诳,正心不受不着,即当谢灭。应用正观破之,即当灭矣」,这个地方智者大师说出两个方法。第一个方法,「若知虚诳」,如果你若知道你现在得的禅有这些邪伪的境界,这些境界都是鬼神来欺骗你的境界,那么你怎么办呢?你「正心不受」,你心不要爱着它,你还是明静的这样明静而住,不接受这个鬼神的这些小便宜的境界,不接受他。「不着」,你不爱着他,你拒绝他。「即当谢灭」,他这个境界自然就会除遣了,就没有了,你不接受就没有事了。这个也类似社会上的这些虚狂的境界,鬼神他来迷惑你,你自己修行到了一个程度;如果没有修行的人,当然也没有这些事情。你有了修行,这个鬼神他就来迷惑你,他先是给你个便宜,表示有神通,那么你爱着这个境界了,那么他继续的给你合作。那么现在你若知道这些小便宜的事情,就是名闻利养了,这些事情都是虚妄的,这个禅定、智慧、无漏的功德,那才是真实不虚的。你不接受他、你不爱着它,也就没有事,鬼神他也没办法迷惑你了。这是一个方法。

  

  第二呢,「应用正观破之,即当灭矣!」这个就是更进一步。这个正观,就是毗钵舍那的无常、无我、诸法毕竟空的这种智慧,用这个智慧来观察这些鬼怪的境界,和自身这一切法的境界,都是平等不二的。你这样观察呢,就能破坏了他,「即当灭矣」,这鬼神的这些技俩就不出现了。

  

  那么从这个地方看,来降伏这些境界,第一个方法你就是不接受,当然这不接受里面,也有一个不贪在里面,你不要有贪心,不要贪他这个便宜。若是应用正观破除呢,那你要把般若波罗蜜要预先多学习,你这个时候你才能用,不然的话你用不来的。

  

  二者、辨真正禅发相。行者若于坐中发诸禅时,无有如上所说诸邪法等,随一一禅发时,即觉与定相应,空明清净,内心喜悦,憺然快乐,无有覆盖,善心开发,信敬增长,智鉴分明,身心柔软,微妙虚寂,厌患世间,无为无欲,出入自在,是为正禅发相。譬如与恶人共事,恒相触恼;若与善人共事,久见其美。分别邪正二种禅发之相亦复如是。

  

  「二者辨真正禅发相」,前面是邪伪禅的发相。这个邪伪禅的发相,若是到了未到地定以上,那还稍微高一点,程度稍高一点。有的人是欲界定的境界,他得到欲界定的境界之后,他就和鬼神连系上了。连系上了,贪着鬼神的便宜,那么继续这样的搞,有这种事情。当然本身的程度有关系,你本身的定力浅,你作的这个怪也会轻一点;如果你本身到了未到地定,就比欲界定高了,那么作的怪会更大一点。不过在我们没有修行的人看,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回事,都感觉到,这是圣人。

  

  这第二,「二者,辨真正禅发相」,就是真正禅的发相是什么样子呢?「行者若于坐中发诸禅」的时候,「无有如上所说诸邪法等」,没有这些事情,这些邪法都没有。「随一一禅发」的时候,「即觉与定相应」,就感觉到和定是相应的、是一致的,没有这冲突的地方。这「一一禅发时,即觉与定相应」,这个「一一禅」,譬如说你得到欲界定这个时候,和欲界定这个相貌是相合的,再进一步呢,和未到地定也是相合的。说出来这个名字很简单了,欲界定、未到地定,但是真实的情形,这欲界定是很长一大段的,未到地定也是很长一段的。其中的相貌,在你修行的境界里面是相应的,所以这里面表示,在没有修定的时候,或者修定的同时,你一定要读这种书,熟悉这件事,那么你就会知道,「随一一禅发时,即觉与定相应」。

  

  「空明清净」,总而言之还是这句话,就是感觉到「空」,感觉到「明」,感觉到「清净」。这个「空」这个话,在定的境界里面看,就是不闭塞,你像有物很重的压在身上,这都不是空的境界。现在说这个「空」不是讲理论的空,讲你的感觉,感觉到很空,不那么壅塞、闭塞,就是很灵活的。「明」,心里面不暗蔽,很灵明的,就是这个智慧很敏的,不那么迟钝。这个「清净」,内心也特别清净,没有这些恶觉,没有这些事情。但是这里面的意思,得欲界定的人他当然还有烦恼的,但是你入在欲界定里面的时候,心里面是清净的。出了定,当然他的眼耳鼻舌身意还是心随境转的,心随境转可是和一般人也不同了一点,所以说「清净」是说他在定里面的时候。所以前面那个邪伪禅发相的时候,「念外散乱诸杂善事,欢喜躁动,忧愁悲思」,这就是不清净了。所以你若在定里面感觉到「空明清净」,那么这是一个很好的很正常的现相了。「内心喜悦」,心里面喜悦,并不忧愁,没有这些事情。

  

  「憺然快乐」,「憺」就是「安」的意思,「安然」,心里面很安静、很安闲,很快乐。很快乐,当然这个是,前面说「喜悦」,这个「喜」和这个「乐」有一点不同。这个「喜」是指第六意识的感觉,这个「乐」是前五识的感觉。譬如我们感觉冷,感觉热,先由前五识感觉。那么这个「乐」也是先由前五识感觉到乐,而后第六意识才知道的。「无有覆盖」,没有其他的这一些不合理的现象的障碍。

  

  「善心开发,信敬增长」,这个时候他这善良的心开发出来了,就是没有恶心,接触什么境界的时候都有善心,所以就是善心开发出来。「信敬增长」,对于这佛菩萨,佛法僧,对于一切境界,接触到任何人,而本身的这个信敬都是增长的,信心和恭敬心都是增长的。「智鉴分明」,不糊涂,因果是分明的,事理是分明的,凡圣也是分明的,他不混乱。「身心柔软,微妙虚寂」,这个身体和他的内心,他不是很强硬的感觉,感觉到很调柔,譬如走路的时候感觉到很轻,这个腿抬起来就是很轻,走上坡的时候他也感觉很轻,不是说有几百斤重,抬不起腿来,这身体柔软,身心柔软。「微妙虚寂」,这个身体很微妙的,若有若无那样子,这就叫「虚寂」。

  

  「厌患世间」,世间上五欲的境界,这个修行人他厌患,厌患世间的五欲的境界,欢喜清净的境界,欢喜阿兰若处的境界。「无为无欲」,他心里面明静不动,不欢喜世间这个杂乱的境界,所以心里面「无为」,对于世间的境界也没有「欲」,他「不欲」,不欢喜那些境界。「出入自在」,他出定也好,入定也好,都是很自在的,那就是没有障碍的关系,没有这些鬼怪的障碍。「是为正禅发相」,这就是你没有遇到这些鬼怪的扰乱,你得到这个禅是正禅,发出来的行相是这样子。

  

  「譬如与恶人共事,恒相触恼,若与善人共事,久见其美。」这底下用一个譬喻说明前两段的情形。譬如这个人和恶人共同作事情。「恒相触恼」,那个恶人,什么叫作「恶人」?就他常触…
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7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