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7▪P1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恼你,不讲道理来触恼你,那他就是恶人了。「若与善人共事,久见其美」,这个善人他不触恼你,你时间久了,你知道这个人是善人。所以你得到这个禅定,这个禅定究竟是虚伪的邪禅定?是不虚伪的真实的禅定呢?你就从这个地方可以得到消息了,你就可以辨别了。「分别邪正二种,禅发之相,亦复如是」,说是和善人作朋友,和恶人作朋友是这样子,你分别邪禅或者正禅发出来的行相也是这样子。

  

  三、明用止观长养诸善根者。若于坐中诸善根发时,应用止观二法修令增进。若宜用止,则以止修之;若宜用观,则以观修之。具如前说,略示大意矣。

  

  「三、明用止观长养诸善根者」,这是第三段。第一段是善根发相,第二段分别真伪。现在是第三段,「用止观长养诸善根者」。

  

  这一段是说什么话呢?「若于坐中诸善根发时,应用止观二法修令增进」,若是你在静坐的时候,诸善根发出来的时候,我们应该怎么办法呢?我们应该「用止观二法修令增进」,还是用奢摩他、毗钵舍那这两个法继续的修行,使令那个善根向前进步、增长,应该这样办法。「若宜用止,则以止修之」,你发出来的这个境界,你应该用止去修行的话,你就用止修之。「若宜用观,则以观修之」,这个「具如前说」,就像前面坐中修止观那五条,这么说。「略示大意矣!」这里就是略示大意,不详细说了。

  

  像前面说的这五条里面,那里面说的是「或观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」这个话,那么这就是应该用观,观这个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,应该这样子。若是在三十七道品里面,有那个四如意足,四如意足里面是禅定。五根里面,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,里面也有定,它如果发出来定,你就用止来调养它、滋养它。如果说是发出来无我的智慧,那么你用无我的智慧继续的修这个观,这个无我的智慧就增长了。像人这个有烦恼,我们发了脾气,你今天发脾气,你明天再发脾气,这个瞋心就增长了。说是我今天发脾气,我觉悟了,我不发脾气,再有发脾气动瞋心的机会的时候,你再降伏它,这个瞋心它渐渐就薄了,它就软弱了,而你这个降伏的力量就增长了。这道理是一样的,这染污法是这样子,清净法也是这样子,所以应该用止修,应该用观修,你这样调,它就进步了。

  

  这是善根发相,第七段说完了。现在是觉知魔事是第八段。

  

  觉知魔事第八

  

  梵音魔罗,秦言杀者,夺行人功德之财,杀行人智慧之命,是故名之为恶。魔事者,如佛以功德智慧度脱众生入涅槃为事,魔常以破坏众生善根,令流转生死为事。若能安心正道,是故道高方知魔盛。仍须善识魔事,但有四种:一烦恼魔,二阴入界魔,三死魔,四鬼神魔。三种皆是世间之常事,及随人自心所生,当须自心正除遣之,今不分别。鬼神魔相,此事须知,今当略说。鬼神魔有三种:一者、精魅。十二时兽,变化作种种形色;或作少女、老宿之形,乃至可畏身等,非一,恼惑行人。

  

  「梵音魔罗,秦言杀者,夺行人功德之财,杀行人智慧之命,是故名之为恶」。这觉知魔事这一段和前面善根发相,它有连带关系的。「梵音」,这个印度的梵音叫作「魔罗」。「秦言杀者」,这「秦言杀者」这句话,就是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来的时候,是在长安,长安那时候是姚秦,智者大师常用他的话,所以说「秦言杀者」。怎么叫作「杀者」呢?「夺行人功德之财」,这个修行人,这个戒定慧的功德就好比世间人的财富那样子,这个魔王,他把你这个功德财给你夺走了,破坏你的功德。「杀行人智慧之命」,这个修行人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呢?就是般若的智慧,这般若的智慧等于像人的生命似的,你有智慧的时候就等于你的命还存在,如果你没有这个智慧的时候就等于是没有命了。

  

  这些大乘经论上有的时候说譬喻的时候,总是用智慧譬喻人的头,所以他是最高上而又是最重要的,所以行人的智慧是命;这慧命须菩提。如果没有这个般若的智慧,那也就不是圣人;你是不是圣人,就看你有没有这无漏的智慧。那么你没有这个智慧,就是凡夫了。说是你有没有禅定,这还不一定,有的圣人没有禅定,所以这个定,虽然也重要,还没有智慧那么重要。当然,你若想要逐渐的功德增长圆满,那么当然定也一定还要修习的;没有定,一定要修习成就的。

  

  这里面是说魔王叫「杀者」,就是他破坏你的功德财和智慧命,所以叫作「杀者」。「是故名之为恶」,所以这个魔王是一个最坏的东西。也有不同的翻译,也有把这个「魔罗」翻成「扰乱」,翻个「障碍」,翻「破坏」,也还是扰乱、障碍、破坏你的功德,那么这就叫作「魔」,叫做「魔罗」。

  

  「魔事者」,这个魔事,前面是翻译他的名称。这底下说,这魔王他究竟作什么事情呢?「如佛以功德智慧度脱众生,入涅槃为事」,像我们的佛陀,他是以功德智慧这个善法度化一切众生令得解脱,令他入涅槃,入到大安乐的地方去,就是作这样的事情。这个「功德智慧」;譬如按六波罗蜜来说,最后的般若波罗蜜就是智慧,前五波罗蜜就是功德了。前五波罗蜜的这个功德,有各式各样的功德,合在一起名之为功德;最后的般若波罗蜜单独称之为智慧,这也看出来智慧的重要。「魔常以破坏众生善根,令流转生死为事」,这个魔王他就是破坏众生的善根,破坏你的功德智慧,叫你流转生死,作这种事情,魔王就是这样子。

  

  在《阿含经》里面,有一个经上说到这个魔王,他来触恼佛的事情。他在天上,他看见佛出来乞食,托钵乞食的时候,这个魔王就来了。来了,他变化一个人世间的一个婆罗门,这头发很蓬乱的,衣服也很破烂的,手里拿个杖,站在道边上。那么佛走过来了,他就:「瞿昙啊!你有没有看见我的牛?」这时候佛一注意,你是魔王,你向我来捣乱,那里有牛呢?有什么牛呢?这魔王说了(T46. 406a):「是眼触入处,耳触入处,乃至意触入处,是我乘」,说这么一句话。这句话用白话说就是;「世间上所有的人都是牛,他有眼耳鼻舌身意,就是这个车。这个车,这个众生这个牛驾这个车各处走,我是一个御者,我拿这个杖是驾车的人,我是在控制一切众生,在欲界里六道轮回,或者到天上去,在三界里面流转生死,都不超出我的控制的,不能超越我的控制的。」说完了这个话,就问:「瞿昙,你到什么地方去?」佛说:「我到无眼耳鼻舌身意那个地方去,是你所不能到的,我到那个地方去。」这是佛说了这么一句话。

  

  当然,这句话正好像《心经》说那个意思;「照见五蕴皆空,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。」就是诸法实相的境界,就是涅槃的境界,到那里去了。这个时候,这个魔王就说:「你瞿昙,你自己得解脱就好了嘛!你何必还要为人讲,演说佛法作什么呢?」佛说:「有人请问,我就会讲嘛!我怎么不讲呢?」底下还有一大段。

  

  所以这个魔王他的目的,就是要控制一切众生,不超出他的势力范围之外,他欢喜这样子。若是有人欢喜学习佛法得解脱了,他不能控制了,他就不高兴,问题就是在这里。所以「魔常以破坏众生善根,令流转生死为事。」

  

  「若能安心正道,是故道高方知魔盛,仍须善识魔事」,若是一个人他是接受了佛的教诲,能安心在圣道里面,安心在戒定慧修学这个圣道,那么就能够超出去魔王的势力了。「是故道高方知魔盛」,你若修学圣道的时候,你的修行如果不是太高,你还感觉不到。如果你的道力渐渐高起来的时候,你才知道魔王的势力也是很大的。就像你得欲界定的时候,可能魔王也不睬你,你若未到地定的时候,那可就可能会有麻烦。不过也有人没有什么事,很顺利就得了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了。「仍须善识魔事」,因为魔王这件事,向修行人捣乱,修行人也就需要好好的认识这个魔的事情,那么你可以预防一下的。

  

  「但有四种」,这个魔事有四种。「一烦恼魔,二阴入界魔,三死魔,四鬼神魔」,这是有这四种魔,四种魔。第一个就是烦恼魔,这个烦恼就是扰乱,烦恼这两个字的意思就是扰乱你的身心不得安静,那么就叫作烦恼。这所有的贪、瞋的这些烦恼,你有了贪心的时候,你心里也就不安静;有了瞋心的时候也是不安静。它能够障碍你修学戒定慧的,所以叫作「烦恼魔」。「阴入界魔」,「阴」旧翻译是「五阴」,就是色受想行识,新翻译是「五蕴」。那么十二入和十八界,那么这些也是魔。这个魔,为什么也说它是魔呢?其实这个地方呢,这个蕴入是我们一切的凡夫人的果报,色受想行识是我们的果报,这个果报是由烦恼招感来的,而这些烦恼就在这里面,就在这个五蕴里面。不过没有发作的时候,就叫作「阴入魔」,叫作「蕴魔」。发作出来就叫「烦恼魔」,所以它也是魔了。「三、死魔」,有了阴魔,他会死掉的,不会永久存在嘛!他会死掉的。这个「死」怎么也是魔呢?它能破坏你的寿命,我们有一个好的寿命存在,我们可以继续修学圣道嘛,若死掉了,那么这件事就停止了,所以也是魔了。第四是「鬼神魔」,这个鬼神的世界,他们自己的问题也很多,他还欢喜管闲事,还欢喜破坏修行人的事情,所以他也是魔。

  

  「三种皆是世间之常事」,这个烦恼魔、阴入界魔、死魔,这是世间的常事,任何人都有烦恼魔,都有蕴魔,都有死魔,你修行不修行都是有的。「及随人自心所生,当须自心正除遣之」,这个烦恼魔,日常的这一些生活上的事情,都是「随人自心所生」,你随时怎么样分别,怎么样理解,它就会现出来一种情形。譬如说两个人说话,当时说话没有事,过了一会儿,一想,喔!这句话有点事情。疑惑心来了,那么这时候就有烦恼了;你若不疑惑,也就什么事没有,这就是「随人自心所生」,随你自心所生,你看见一个境界,你能用佛法去体会它,你的道业…
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7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