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8

  二者、修观却之。若见如上所说种种魔境,用止不去,即当反观能见之心,不见处所,彼何所恼?如是观时,寻当灭谢。若迟迟不去,但当正心,勿生惧想,不惜躯命,正念不动。知魔界如,即佛界如。若魔界如,佛界如,一如无二如。如是了知,则魔界无所舍,佛界无所取,佛法自当现前,魔境自然消灭。

  

  这觉知魔事,这一大段里面,把这个魔事大概的说了不少。第二段就是说明却魔的方法。这个却魔的方法,这里智者大师说是有两种;第一个就是修止,第二个就是修观。这个修止昨天说过了,其中昨天说:「一者修止却之,凡见一切外诸恶魔境,悉知虚诳,不忧不怖,亦不取不舍,妄计分别,息心寂然,彼自当灭。」这个「不忧不怖」,这句话当然表面上看,这个魔,这些魔鬼来捣乱,可能有的人有这样的经验了,口头上说「不忧不怖」,事实上可能还是有忧有怖。所以若是想要「不忧不怖」,不是那么一句话就有效了,应该是在这个「不取不舍」这个地方想办法的。这个「不取不舍」,前面讲这个体真止的时候,智者大师已经说过了,前后诸文都是说的这样的意思,就是也还是要用这个正忆念,这个般若的智慧去观察,观察它是虚诳的,是毕竟空寂的。这个时候把自己的这个心停止在这个毕竟空寂这里,或者说是安住在第一义谛这里,那么我们虽然不是真实的安住第一义谛,但是和虚妄分别可是不同了,那么也就可以把这个忧怖和取舍妄计分别都能停下来,就可能会作到这一步;如果你不用这个般若的智慧观察,凭空的说:「我不忧不怖,不取不舍。」那恐怕是没有效的。

  

  这个第二,「二者修观却之」,就是用观来拒绝它、来排斥它、来驱逐它。前面说用止,其实也是观,但是说得略一点。这底下说观,就是说得详细一点。

  

  「若见如上所说种种魔境,用止不去」,说是这位修行人。当然是有的人,他根本没有发心修止观,他就是有这个魔鬼捣乱了,那是一回事。或者是已经发心修行有多少程度了,得到欲界定,得到未到地定了,这个时候有魔鬼捣乱。这个魔鬼捣乱不一定是欲界天那个魔王来捣乱,就是其他的这些魔鬼。现在说「若见如上所说」的种种的「魔境」,这个大的妖怪、小的鬼怪,这些魔捣乱的境界,用止的方法,他还是不去,他还是不离开,他还继续捣乱。「即当反观能见之心,不见处所」,这是用观的方法。那么应该怎么办呢?那么我们这个修行人就应该反过来看看自己,看自己什么呢?这个「能见之心」,能见到魔,能见色声香味触法的这个心,看这个心,「不见处所」,不看见它安住的处所。

  

  那么用这句话来若是分别它的话,这个心在什么地方居住呢?就是在眼耳鼻舌身意这里住。那么现在说「不见处所」呢,就等于说眼耳鼻舌身意都空了,观察自己的这个身体是由业力,前生有多少善法的功德;那么我们是胎生,就是又有父母的帮助,由这样的因缘,有这样的身体的。那么因缘所生,它就是自性空的了。这个自性空的意思,就是除掉了因缘,看看这个身体它自己的体性是什么样子,除掉了因缘这个身体的相貌是不可得的,是毕竟空的了。毕竟空的,这个心是依止在这个六根的身体上面的,这个处所不可得了,那么这个心也是不可得了,这个心的活动要靠因缘的,靠这个六根、六境为因缘的,六根若是空掉了,在毕竟空上,这个心没有依止处了,心也是不可得的了。那么不见到心的处所,那么也就是身空,心也空了。

  

  「彼何所恼」,彼这个魔鬼想要恼乱,恼乱什么呢?在毕竟空上,所恼乱的不可得了,那么这样子一观察呢,「如是观时,寻当灭谢」,你若这样子正忆念,那个魔鬼「寻当灭谢」,立刻地他就跑了,他就不捣乱了。

  

  那么这是第一段。这第一段是观察这个心的处所不可得,心不可得,这样子来拒绝这个魔的捣乱。

  

  「若迟迟不去,但当正心,勿生惧想,不惜躯命,正念不动」,前面是第一段,观心的处所不可得。现在是第二段,「若迟迟不去」,这个魔鬼他还在那里拖延,他不走,他继续捣乱,那怎么办呢?「但当正心」,你只是端正自己的心,不要有烦恼,不要有贪、不要有瞋、不要有一切烦恼的活动,使令这个心明静而住。「勿生惧想」,你不要有恐怕的思惟。「不惜躯命」,也不要爱惜这个身体,说:「魔王这样捣乱,我是活不下去了吧?」你不要爱惜这件事。「正念不动」,你这个明静而住和般若波罗蜜相应的这种正念不要动摇,你自己的宗旨你把持住,这样子。那么怎么办呢?

  

  「知魔界如,即佛界如」,这底下和前面「观能见之心,不见处所」,原则上是没有什么不同;但是有一点不同呢,前面是观这个心的处所不可得,现在是观察这个魔鬼不可得。「知魔界如,即佛界如」,观察这个捣乱的这个魔鬼,他是无所有的,这样意思。这个「魔界如」这个「如」字,「如」名「不异」,就是没有差别相叫作「如」。这个「差别」怎么讲呢?譬如色声香味触法,色和声就不同,这个音声和色有不同,香味触互相都有自己的别相,是和其他法是不一样的,香与香也不完全一样,青黄赤白、地水火风、长短方圆,这些都也不是一样的,那么人与人也都不是一样的,人与鬼、鬼与佛、一切众生互相都是有差别相的,那就是「异」,那就叫作「异」。但是这些异法,都是因缘有的,它的本性空,这个「空」,在空上看呢就没有异相了,就没有差别了。

  

  观察这个魔鬼,他是种种的烦恼,种种的恶业成就的魔鬼,那么又是因缘有的,所以他也是毕竟空的。「即佛界如」,和佛菩萨大慈大悲,六波罗蜜,无量劫来所成就的佛也是因缘有的,他也是毕竟空的。在毕竟空上看,魔界如就是佛界如。「若魔界如、佛界如,一如无二如」,若是我们这个正忆念现前了,观察这个魔界如和佛界的这个如,就是一个如,并不是两个如的。连你自己身心的如,和佛如、魔如也是无差别的,谁是能恼乱的?谁是所恼乱的?「如是了知,则魔界无所舍,佛界无所取」,那么也没有魔可排斥,可以拒绝他,也没有这件事。也没有佛界可以取得,把这件事拿过来;也没有这件事的。

  

  「佛法自当现前」,这个第一义谛的境界,这个圣境,就在这个正忆念的时候就现前了。「魔境自然消灭」,这个魔王来捣乱的这些情况自然都不显现了,自然就除掉了。那么这也是一种观,这还是毗钵舍那观。

  

  复次,若见魔境不谢,不须生忧;若见灭谢,亦勿生喜。所以者何?未曾见有人坐禅见魔化作虎狼来食人,亦未曾见魔化作男女来为夫妇。

  

  这是第三段,第三段所说明一种观。「若见魔境不谢」,若是这个修行人,他这样用观来降伏这些魔,可是并没有效,这个魔这个境界还没有停下来,那么怎么办呢?「不须生忧」,你不需要忧愁,不要忧虑。「若见灭谢」,你这个正忆念一提起来的时候,这个魔王他就跑了,「亦勿生喜」,你也不要生欢喜心,这件事还要注意的。「所以者何?」因为什么不要忧,也不要喜呢?说「未曾见有人坐禅见魔化作虎狼来食人」,就是没曾看见一个修行人坐禅的时候,他看见魔王变化一个老虎、变化一只狼,来把这个人吃掉了,没有这件事,实在没有这件事的。「亦未曾见魔化作男女来为夫妇」的这件事,也没有这么回事。这没有这件事,又有何忧、有何喜呢?所以这个心不要动,这个忧、喜都是心动了,心一动就是有所得了,一有所得就是有所取着,这个魔王就回来了。最低限度自己的烦恼魔出来活动了。所以不要忧、也不要喜。

  

  当其幻化,愚人不了,心生惊怖,及起贪着,因是心乱,失定发狂,自致其患,皆是行人无智受患,非魔所为。

  

  「当其幻化」,是正当这个修行人,他这时候遇到了这种魔王的幻化的境界,魔鬼幻化的境界,就是魔鬼的这些把戏的境界都是如幻如化的。虽然如幻如化,「愚人不了」,这个人般若智慧不明,那么他对这个幻化的境界不明了。「心生惊怖」,坐禅的时候看见老虎来了,狼来了,向他张牙舞爪要吃他,心里面恐怖。说看见有一个少男、或者少女来同他亲近,他就「及起贪着」,起了贪着心了,这个小孩很好,你起了贪着心了,把这个正忆念失掉了。那么你这样子动心的话,「因是心乱」,因为这个关系你的心乱了,没有正忆念了。「失定发狂」,你把原来得到的欲界定,或者未到地定,因为你心一乱,这个定就失掉了,你把持不住。把持不住、失掉了,还不止于此,又「发狂」,心里面就颠狂了。这一颠狂呢,就是「自致其患」,这是等于你自己招来的灾患。

  

  这个「失定发狂」,这个「狂」可能有几个原因的;一个是自己感觉到:「哎呀!我费了多少年的功夫,吃了多少苦头,我又减少饮食,又减少睡觉,我又拒绝了很多的好因缘,在这里苦修,才有这么一点成就。今天什么都破坏了,心里面忽然间就狂乱了。或者是失掉了定以后,这个鬼神他能够错乱你的地水火风,你身体里面的肢节能错乱你,那么你就发狂了。而这个发狂的原因呢,就是你这个正忆念把持不住,你心里面起了贪着,起了惊怖,才会这样子。说虽然这个魔鬼来捣乱,但是你心若不动,他也是无奈汝何的。所以你仔细的来推究这件事,来观察这件事,自己也要负责任的。所以说「自致其患」。

  

  「皆是行人无智受患」,严格的说,就是修行人自己这个智慧的力量不够,也就是最初用功的时候,准备的资粮不够,这个般若的智慧准备得不够。不够嘛!这修行的时候,这境界出现的时候,「受患」,其实就是受他的愚弄了,受这魔王的愚弄了,那么这时候才有问题的呀!「非魔所为」,所以自己有了惊怖,有了贪着,失掉了成就的功德,这个事情还是自己要负责任的,不能全部的推在魔王的身上;说是「魔来捣乱才这样子!」虽然有点关系,主要还是自己要负责的…
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8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