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8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界,你不要执着那些,就是说这个便宜是不可以捡的,不能捡便宜的,非要自己努力才是真的。所以「取要」,取其重要的,说出来这么多。

  

  「若欲遣邪归正,当观诸法实相,善修止观,无邪不破。」这是最后这一段,这个重要的部分,这个修行人重要的部分。说是你若想「遣邪」,驱逐这个邪妄的东西,你能够归于正义,不离于正,不离开佛法,那么最重要的一点在那里呢?「当观诸法实相」,你就是应当观察,你这个眼耳鼻舌身意,观察你自己的色受想行识,观察它本性空,观察它是因缘生的、是本性空的。这个本性空就是一切法的真实相,因为因缘生法,它是要有变化的,你今天看是这样子,过一会儿看就不是那样了。像虚空的云,你看着好像是一堆的棉花,过一会儿看像一条鱼了,过一会看是一棵树了。这一切的因缘生法,它是无常的、是变化的,你感觉很快乐,事实上很苦恼,他会变的。这个诸法实相,这个离一切相,不生不灭的这个毕竟空的真理,它是不变,你安住在那里,它永久是安隐的,它不会忽然间变了,给你苦恼了,所以说它是实相。

  

  那么你就观察这个实相的时候,善修止观,好好的用止,止在这个诸法实相这里。观,观这个实相这里。「无邪不破」,所有的邪妄的妖怪魔鬼都能破除去。你心里面的魔鬼能破除去,外来的魔鬼也能破除去,使令你得大安隐,得大自在的。这就是一点儿也不能执着的,才可以。

  

  故释论云:除「诸法实相,其余一切皆是魔事。」如偈中说:「若分别忆想,即是魔罗网。不动不分别,是则为法印。」

  

  「故释论云」,所以那个就是《大智度论》:「除诸法实相,其余一切皆是魔事」,其他的事情都是魔事;都是魔事,这应该分两部分说,一种是魔王他来愚弄我们安排出来的事情,当然这是我们若不上当最好了。第二种呢,虽然不是魔王安排的,但是与我们的贪瞋痴的烦恼相应,那么这也就是魔事,因为这个和魔的事情是相等的,所以其余一切皆是魔事。我们若能够常能够保持正忆念,常能够进趣于诸法实相呢,就不会上魔王的当了,那么修行虽然有岔路,但是你不会走那个岔路,那么就容易成功了。「如偈中说」,这个「偈中说」就是《大智度论》上说的:「若分别忆想,即是魔罗网,不动不分别,是则为法印」。

  

  「若分别忆想」,这个「分别忆想」,「分别」,怎么叫作「分别」呢?说这件事是善的,这件事出现了以后它是善法?它是恶法?我们要去观察一下,这就是分别,这个分别不能说不对。尤其是修止观的时候,你静坐的时候,观察这个眼耳鼻舌身意,色声香味触法,色受想行识这一切境界,当然是要分别。但是这个地方说这个分别呢,就是你不与第一义谛相应的分别,就是有所得的分别,有所取着的分别。你这样子去分别他去的时候,你心常在这个虚妄的境界上活动。那这个「忆想」,忆念、思想,这个「想」就是取相名之为想,思惟这个相是怎么回事。你不向第一义谛上去观察,你另有所分别忆想,「即是魔罗网」了,你向第一义谛上去分别、去思想,叫作正忆念。你不属于这一类的,另一类的分别忆想,就是有所得的。有所得的分别忆想有什么不对呢?它能令你生起贪心,它能令你生起愤怒、生起疑惑心、生高慢心,生种种的烦恼,而这些烦恼,前面说那十个军都是魔军;欲、忧愁、饥渴、渴爱、睡眠、怖畏、疑悔、瞋恚、利养虚称、自高慢人,这都是自心的虚妄分别,那这就是魔王的网。我们若这样去分别忆想呢,就堕落在魔王的网里面了,就被他抓住了。被他抓住了,不是糟糕了?

  

  「不动不分别,是则为法印」,我们这个修止观的时候的这个心,就是你不要在那魔军的那些网上去流动,不要那样子,不要那样分别。你要观察一切境界,都观察到第一义谛这边来,那么就是正忆念了。这个正忆念的时候是观,正忆念停下来就是止了。当然,正忆念停下来是止,同时也没有其他的杂念,这也是止。这样子修行,他就是念念的趣向于第一义谛,那么你就不离开佛法了,你也就不会堕落到魔王的网里面去了。「是则为法印」,这就是法的印,就是这样就是最正确的,你就不会犯错误了。

  

  说是这个分别忆想,如果我们不把它分成两类,就是有所得的分别忆想,一个无所得的分别忆想。无所得的分别忆想,就是观、毗钵舍那了;有所得的分别忆想就是魔罗网了。如果我们不这样解释,所有的分别都不可以,那么我们就得像一个木头那样子,老是在那里什么都不分别;并且也办不到,我们也办不到那个境界。而且我们读这个《大智度论》,读这个《瑜伽师地论》,你读这个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《华严经》,你看佛菩萨开示这个修行的方法,并没有那么说,没有说是,「你就是把眼睛关起来,你心里老是什么也不分别。」并不是那么说的,不是那样说法。所以这个文,我是这样解释;你们各位不妨再去读《大智度论》、《瑜伽师地论》,你看看佛菩萨怎么说的。

  

  这一段是「觉知魔事」,这一段在我们修止观的人的确是很重要。「正修行」这一段也很重要。「善根发相」也很重要。现在「觉知魔事」也是很重要。有些人,看人家说静坐很好,不敢静坐。因为什么?就怕着魔了。当然是这个事情是有可能,但是又不决定,有些人没有什么事嘛,他静坐,他没有什么事呀,他也很安全,也没有什么魔,他也很顺利。当然,我们看经论上,你看,佛在世的时候有些比丘修行,听佛说法就得须陀洹果了,很容易的呀!但是佛在世的时候也有些比丘着魔,也是有,但是少数,不是很多。所以若是怕着魔,就不修行,那么你几时你才能得圣道呢?

  

  治病第九

  

  行者安心修道,或四大有病,因今用观,心息鼓击,发动本病;或时不能善调适身心息三事,内外有所违犯,故有病患。夫坐禅之法,若能善用心者,则四百四病自然除差;若用心失所,则四百四病因之发生。是故若自行化他,应当善识病源,善知坐中内心治病方法。一旦动病,非唯行道有障,则大命虑失。

  

  「行者安心修道,或四大有病,因今用观心息鼓击发动本病」,智者大师真是慈悲,也是他的大智慧,他能够想得这么样的周全。这个修行人,如果有病了怎么办呢?智者大师在这里也给我们想一些办法。说这修行人「安心修道」,他有些人给他作护法,把这衣食住的问题都解决了,他能放下一切修学这个圣道,应该是很好了吧!应该没有问题了吧!不是,还有问题。「或四大有病」,可能他的身体,这个生理上这个地水火风有病了。怎么会有病呢?这个地方说有病,是说你本来就是有病,有病而这个病潜伏在那里。

  

  「因今用观」,因为你现在用这个毗钵舍那观,用这个体真止里面也有观的意思。「因今用观心息鼓击」,你这个出入息,和这个毗钵舍那观,它是常在动的,常在动,「发动本病」,就把那个地水火风里面的病发动出来了。这个心理和生理是不能分离的,这个心若是在动,这个生理也在动。这个生理若动,心理也就动。这个说我们不修行,我们不要修这个止观的人,那么就没有病了?不修止观的人病多得很,病还是有。但是修观的人,假设他是出家人的话,那么他没有尘劳上的事情,但是照理说应该比在家人病痛少一点的,应该是少的。可是因为你心在动,它这里面也会影响了生理上的事情,所以,就把原来的病发出来了。

  

  「或时不能善调适身心息三事,内外有所违犯,故有病患」,这是说出个原因来。为什么你修止观会有病呢?也不是决定的,就是你「不能善调适身心息三事」,这个时候会有病,如果你调得合适了,也就没有病,是这么意思。这个「身心息」这三样事,你调得不合适。「内外有所违犯」,这个内外怎么讲呢?你入定以后叫「内」,你调这个身心息,有所违犯。你出定以后,你这个身心息也有所违犯,不对劲,「故有病患」,所以就有病了。这就是责任还在自己这一面。这几句话说一个大概,这底下就再详细说。

  

  「夫坐禅之法,若能善用心者」,这个坐禅的方法,假设你能够用心修这个止观,用得很好,调得很合适,「则四百四病自然除差」,这所有的病痛,不但病不发,而且所有的病都会好了,都没有病了。「若用心失所」,你修止修观,调这个心调得不对劲,有了错误,「则四百四病因之发生」,这所有的病就因为你弄错了,就会有了。「是故若自行化他,应当善识病源」,这个四百四病后面再解释。「是故若自行化他」,所以我们佛教徒,若是自己修行,或者是你教导他人修行,你「应当善识病源」,应该要好好的要认识这个病的根源,因为什么有的病?病的因缘在那里?「善知坐中内心治病方法」,你要自行化他,要知病的缘起,还要知道「坐中」,就是你修止观的时候,你内心治这个病的方法你也要知道。

  

  「一旦动病,非唯行道有障,则大命虑失」,「一旦」,一天早晨不知那个什么时候,忽然间有病了,不但你自己修道有障碍,就是你的大命都有问题了,可能活不下去了呀,所以这个病这是个问题,也要注意的。

  

  今明治病法中有二意:一明病发相,二明治病方法。一、明病发相者。病发虽复多途,略出不过二种:一者、四大增损病相。若地大增者,则肿结沉重,身体枯瘠,如是等百一患生。若水大增者,则痰阴胀满,食饮不消,腹痛下痢等百一患生。若火大增者,即煎寒壮热,支节皆痛,口气,大小便痢不通等百一患生。若风大增者,则身体虚悬,战掉疼痛,肺闷胀急,呕逆气急,如是等百一患生。故经云:「一大不调,百一病起;四大不调,四百四病一时俱动。」四大病发,各有相貌,当于坐时及梦中察之。

  

  「今明治病法中有二意:一明病发相」,这个病发出来的相貌。第「二明治病」的方法。第一个「明病发相者。病发虽复…
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8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