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多途,略出不过二种」,那两种呢?「一者、四大增损病相」,这个地水火风,若是不应该增的增了、不应该损的损了,那么就有病了。就是四大它有一个平衡的境界,这个平衡的境界起变化了,那么就有病了。这是总说的一句话,底下又详细说。
「若地大增者」,说我们的身体,这个地大增加了,「则肿结沉重」,就是身体一个地方肿起来了,那个地方多出来很多。「沉重」,那个地方很沉重,不是那么样轻的。「身体枯瘠,如是等百一患生」,这个身体就枯萎,「瘠」是瘦,那么就是有病了,这样子有「百一患生」。
这个「百一患生」可以这样讲,就是我们有病,最少有一种病。如果若多起来,可能两种病、三种病,最多或者到一百种病,这「百一」,「一」是说最少的,「百」就是到最多数的说「百」,你不必那么固执,说一定是要有一百样病,也不是那么意思。表示最多,到多数的时候,可能有一百样病。
「若水大增者,则痰阴胀满,食饮不消,腹痛下痢等百一患生」。这个「水大增」怎么讲法呢?「痰阴胀满」,我查这个辞典,这「痰阴」这阴阳的阴,藏经的本子,和其他的版本对照,都是这个阴,这个字没有不同。但是查了辞典以后,我就疑惑「痰阴」这个「阴」,是个「饮」、饮食的饮,我又这么疑惑,不过这都不要紧。这个「痰」就是很稠很浊的痰叫「痰」;如果是这个痰不太稠,它很薄,稀薄的痰,那么就叫作「饮」。那么这样讲,饮也是痰,痰也是痰。这个痰太多了,就是胀满,就在这个肺部这个气管里头,它就是有很多痰。你这时候在感觉上就是不舒服了,这个气就不那么通畅了。「食饮不消」,这个水大若增了,这个食饮不消,你吃的东西,饮的东西它不消化,又是「腹痛、下痢等」,肚子痛,还下痢。那么这个大肠也有问题了。「百一患生」,或者是百,或者一,这样的病患就生出来了。
「若火大增者,即煎寒壮热」,火大增这个病相是什么样子呢?就是寒冷得很厉害,或者热得很厉害。「支节皆痛」,周身的支节都疼痛。「口气」,口里出入的气。或者「大小便痢」等,都不通畅,这一类的这些「百一患生」。
「若风大增者,则身体虚悬,战掉疼痛」,风大若是特别强了的话,这个身体虚悬。这个「虚悬」怎么讲呢?就是站不稳,这个脚没有力量,站不稳,就像悬挂在那里,不稳。「战掉疼痛」,这个周身战掉,就是动,不自主的在动,还疼痛。「肺闷胀急」,这个肺,这个胸部发闷,里面也有东西胀在那里,他就感觉到急,感觉到很紧,感觉到不舒服。「呕逆气急」,或者呕逆,要往外吐,这个气也就急了。一呕吐,它就不太通,不通这气也急。「如是等百一患生」。
「故经云:一大不调,百一病起;四大不调,四百四病一时俱动。四大病发,各有相貌,当于坐时及梦中察之。」这个四大的病若发出来的时候,它每一种病,它会有相貌出现的,那么我们怎么才知道呢?「当于坐时」,你静坐的时,如果你若得到欲界定,或者未到地定的时候,你这个心是细的,心是细的就有感觉,感觉怎么不妥。「及梦中察之」,你睡觉作梦的时候,这个病的现相会在梦中现出来,不过这个事情呢,你要对这个生理和病理的知识,你有这种知识,你就会察出来,若没有这个知识,还是不知道的。
二者、五藏生患之相。从心生患者,身体寒热,及头痛口燥等,心主口故。从肺生患者,身体胀满四支烦疼,心闷鼻塞等,肺主鼻故。从肝生患者,多无喜心,忧愁不乐,悲思瞋恚,头痛眼暗昏闷等,肝主眼故。从脾生患者,身体面上,游风遍身,[病-丙+习]痒疼痛,饮食失味等,脾主舌故。从肾生患者,咽喉噎塞,腹胀耳聋等,肾主耳故。五藏生病众多,各有其相,当于坐时及梦中察之可知。
「二者、五藏生患之相」,这前面是说四大增损的病相,现在说第二种,这五脏生出来病患的相貌。这一句话是标出来,底下解释。
「从心生患者」,这个心脏里面生出来的病患是什么样呢?是「身体寒热」,他的身体是有寒有热。「及头痛口燥等」,口里面也热。「心主口故」,这个心的情况在口上能表现出来的,所以「心主口故」。
「从肺生患者,身体胀满四支烦疼」,身体胀满,四肢都痛,也不舒服,四肢在这个地方看是属肺了。「心闷鼻塞等」,这个胸部也是有闷的感觉,这个鼻也不通。「肺主鼻故」。
「从肝生患者,多无喜心」,这个人没有欢喜心,心里面老是不欢喜。「忧愁不乐」,老是有些事情忧愁,心里不快乐。「悲思瞋恚」,思惟一些事情的时候,总是很悲痛,这愤怒常会出现。「头痛」、眼睛暗、「昏闷等」,头昏、心发闷,有这种现象,那么就是肝有病。「肝主眼故」。
「从脾生患者,身体面上,游风遍身」,这个脾胃这个脾,它若生出来病患是什么样子呢?就是这个身体和面部上面「游风遍身」,就是有这流动的风,感觉到身体面上有流动的风周遍这个身体。「 [病-丙+习]痒疼痛」,这个「[病-丙+习]」是小小的疼痛,周身还发痒,也有疼痛。「饮食失味」,这个饮食没有滋味,这是有这个问题。「脾主舌故」,这是舌是肠胃的,这个舌的功能有问题了。
「从肾生患者,咽喉噎塞,腹胀耳聋等」,从这个肾生了毛病的时候,这个咽喉这个地方「噎塞」,就是咽喉这地方不是太通。腹部有胀的事情,耳朵会聋,听声音的功能有问题了。「肾主耳故」。
「五藏生病众多,各有其相,当于坐时及梦中察之可知。」
如是四大五藏病患,因起非一,病相众多,不可具说。行者若欲修止观法门,脱有患生,应当善知因起。此二种病,通因内外发动。若外伤寒冷风热,饮食不消,而病从二处发者,当知因外发动。若由用心不调,观行违僻,或因定法发时,不知取与,而致此二处患生,此因内发病相。
「如是四大五藏病患因起非一」,前面第一个是说四大增损病相,第二说五脏生患之相,这两大段说完了。这底下总结一下。「如是」,像前面说的四大有病,五脏的病患,「因起非一」,它那原因,什么原因生起的?不是一样。「病相」是众多的,「不可具说」。
「行者若欲修止观法门,脱有患生,应当善知因起」,这个修行人若想要修奢摩他、毗钵舍那的法门,「脱有患生」,如果你有病患生起的话,你应该「善知」这个「因起」,知道这个病是什么原因生起的,你要注意这件事。
「此二种病,通因内外发动」,这个四大有病,或者是五脏六腑有病,这两种病,「通」是因为内发动、外发动,这两种原因生起的。什么叫作「外发动」呢?「若外伤寒冷风热」,就是由外面你受到这个寒冷、风热的伤害了,那么这个「饮食不消」,不消化。「而病从二处发者」,你外面受到这个寒冷风热,这些原因使令你有病,而这个病还是从四大五脏里面两个地方发出来的,那么「当知因外发动」,这个病的因起是从外发动的。
「若由用心不调」,若是你修止观的时候,你用得不对劲。「观行违僻」,你在用观的时候,你内心这样活动,你犯了规矩了,你有所偏就会有病的。像这个机器,这个机器,一个螺丝、一个零件、一个零件合在一起,它应该是很自然的,很容易配合的。假设你若是很勉强它,那它就坏了,它就搞坏了。你这个修止观的时候,你也应该很自然的,这个情况用止,它是很自然的,这个时候用观,它也是很顺的,那么就是对劲了。你这个时候用观不对劲,你勉强的这样用,你这个心力用得太猛了就有问题,他就有问题了。本来说是,佛也没有说是完全不睡觉,但是你这个修行人这个勇猛心来了,「我不睡觉,我就昼夜二十四小时完全是要修行。」勇猛也是对,但是时间久了就有问题了,它就有问题的。
所以这个地方说:「用心不调,观行违僻」了,「或因定法发时」,或者你用功,这时候忽然间在禅定里面发出一种功德来,「不知取与」,你不知道这个功德、这个善法发出来以后应该怎么办呢?是「取」,取是夺的意思,这个「与」是随顺的意思。是随顺它去修行呢?是不随顺它?怎么办呢?你不知道。不知道,那么你就搞得不对了。「而致此二处患生」,用心不调,所以在四大里又发出来病了,也就是在五脏六腑上发出来病了。「此因内发病相」,这一段是说的,由你内用心不调,这就是内发病相,这个原因是因为你内里面的事情,不是外边。
复次,有三种得病因缘不同:一者、四大五藏增损得病,如前说。二者、鬼神所作得病。三者、业报得病。如是等病,初得即治,甚易得差。若经久则病成,身羸病结,治之难愈。
「复次,有三种得病因缘不同。一者四大五藏增损得病如前说」,像前面已经说了,四大、五藏那两段说过了。「二者鬼神所作得病」,这个鬼神他来弄耸你,他叫你这个地方不对劲,那个地方不对劲,有病了,他能这样作。「三者业报得病」,第三个是业报得病,不是鬼神,是前生我们作错了事有了罪。这个罪业在现在,在你修行的时候它发生作用了叫你有病,有这个事情的。「如是等病,初得即治,甚易得差」,这些病初得的时候你就治疗它,还是很容易就会好了的。「若经久则病成」,若经过时间太久了,这个病的力量大了,它在那里凝结着。「身羸病结」,你的身体的正气羸弱了,这个病很顽固的在那里。「治之难愈」,你这个时候想要治就困难了,不容易好。
二、明治病方法者。既深知病源起发,当作方法治之。治病之法乃有多途,举要言之,不出止观二种方便。云何用止治病相?有师言:但安心止在病处,即能治病。所以者何?心是一期果报之主,譬如王有所至处,群贼迸散。
「二、明治病方法者」。前面这是第一段,明病发相。这底…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8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