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8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多途,略出不過二種」,那兩種呢?「一者、四大增損病相」,這個地水火風,若是不應該增的增了、不應該損的損了,那麼就有病了。就是四大它有一個平衡的境界,這個平衡的境界起變化了,那麼就有病了。這是總說的一句話,底下又詳細說。

  

  「若地大增者」,說我們的身體,這個地大增加了,「則腫結沈重」,就是身體一個地方腫起來了,那個地方多出來很多。「沈重」,那個地方很沈重,不是那麼樣輕的。「身體枯瘠,如是等百一患生」,這個身體就枯萎,「瘠」是瘦,那麼就是有病了,這樣子有「百一患生」。

  

  這個「百一患生」可以這樣講,就是我們有病,最少有一種病。如果若多起來,可能兩種病、叁種病,最多或者到一百種病,這「百一」,「一」是說最少的,「百」就是到最多數的說「百」,你不必那麼固執,說一定是要有一百樣病,也不是那麼意思。表示最多,到多數的時候,可能有一百樣病。

  

  「若水大增者,則痰陰脹滿,食飲不消,腹痛下痢等百一患生」。這個「水大增」怎麼講法呢?「痰陰脹滿」,我查這個辭典,這「痰陰」這陰陽的陰,藏經的本子,和其他的版本對照,都是這個陰,這個字沒有不同。但是查了辭典以後,我就疑惑「痰陰」這個「陰」,是個「飲」、飲食的飲,我又這麼疑惑,不過這都不要緊。這個「痰」就是很稠很濁的痰叫「痰」;如果是這個痰不太稠,它很薄,稀薄的痰,那麼就叫作「飲」。那麼這樣講,飲也是痰,痰也是痰。這個痰太多了,就是脹滿,就在這個肺部這個氣管裏頭,它就是有很多痰。你這時候在感覺上就是不舒服了,這個氣就不那麼通暢了。「食飲不消」,這個水大若增了,這個食飲不消,你吃的東西,飲的東西它不消化,又是「腹痛、下痢等」,肚子痛,還下痢。那麼這個大腸也有問題了。「百一患生」,或者是百,或者一,這樣的病患就生出來了。

  

  「若火大增者,即煎寒壯熱」,火大增這個病相是什麼樣子呢?就是寒冷得很厲害,或者熱得很厲害。「支節皆痛」,周身的支節都疼痛。「口氣」,口裏出入的氣。或者「大小便痢」等,都不通暢,這一類的這些「百一患生」。

  

  「若風大增者,則身體虛懸,戰掉疼痛」,風大若是特別強了的話,這個身體虛懸。這個「虛懸」怎麼講呢?就是站不穩,這個腳沒有力量,站不穩,就像懸挂在那裏,不穩。「戰掉疼痛」,這個周身戰掉,就是動,不自主的在動,還疼痛。「肺悶脹急」,這個肺,這個胸部發悶,裏面也有東西脹在那裏,他就感覺到急,感覺到很緊,感覺到不舒服。「嘔逆氣急」,或者嘔逆,要往外吐,這個氣也就急了。一嘔吐,它就不太通,不通這氣也急。「如是等百一患生」。

  

  「故經雲:一大不調,百一病起;四大不調,四百四病一時俱動。四大病發,各有相貌,當于坐時及夢中察之。」這個四大的病若發出來的時候,它每一種病,它會有相貌出現的,那麼我們怎麼才知道呢?「當于坐時」,你靜坐的時,如果你若得到欲界定,或者未到地定的時候,你這個心是細的,心是細的就有感覺,感覺怎麼不妥。「及夢中察之」,你睡覺作夢的時候,這個病的現相會在夢中現出來,不過這個事情呢,你要對這個生理和病理的知識,你有這種知識,你就會察出來,若沒有這個知識,還是不知道的。

  

  二者、五藏生患之相。從心生患者,身體寒熱,及頭痛口燥等,心主口故。從肺生患者,身體脹滿四支煩疼,心悶鼻塞等,肺主鼻故。從肝生患者,多無喜心,憂愁不樂,悲思瞋恚,頭痛眼暗昏悶等,肝主眼故。從脾生患者,身體面上,遊風遍身,[病-丙+習]癢疼痛,飲食失味等,脾主舌故。從腎生患者,咽喉噎塞,腹脹耳聾等,腎主耳故。五藏生病衆多,各有其相,當于坐時及夢中察之可知。

  

  「二者、五藏生患之相」,這前面是說四大增損的病相,現在說第二種,這五髒生出來病患的相貌。這一句話是標出來,底下解釋。

  

  「從心生患者」,這個心髒裏面生出來的病患是什麼樣呢?是「身體寒熱」,他的身體是有寒有熱。「及頭痛口燥等」,口裏面也熱。「心主口故」,這個心的情況在口上能表現出來的,所以「心主口故」。

  

  「從肺生患者,身體脹滿四支煩疼」,身體脹滿,四肢都痛,也不舒服,四肢在這個地方看是屬肺了。「心悶鼻塞等」,這個胸部也是有悶的感覺,這個鼻也不通。「肺主鼻故」。

  

  「從肝生患者,多無喜心」,這個人沒有歡喜心,心裏面老是不歡喜。「憂愁不樂」,老是有些事情憂愁,心裏不快樂。「悲思瞋恚」,思惟一些事情的時候,總是很悲痛,這憤怒常會出現。「頭痛」、眼睛暗、「昏悶等」,頭昏、心發悶,有這種現象,那麼就是肝有病。「肝主眼故」。

  

  「從脾生患者,身體面上,遊風遍身」,這個脾胃這個脾,它若生出來病患是什麼樣子呢?就是這個身體和面部上面「遊風遍身」,就是有這流動的風,感覺到身體面上有流動的風周遍這個身體。「 [病-丙+習]癢疼痛」,這個「[病-丙+習]」是小小的疼痛,周身還發癢,也有疼痛。「飲食失味」,這個飲食沒有滋味,這是有這個問題。「脾主舌故」,這是舌是腸胃的,這個舌的功能有問題了。

  

  「從腎生患者,咽喉噎塞,腹脹耳聾等」,從這個腎生了毛病的時候,這個咽喉這個地方「噎塞」,就是咽喉這地方不是太通。腹部有脹的事情,耳朵會聾,聽聲音的功能有問題了。「腎主耳故」。

  

  「五藏生病衆多,各有其相,當于坐時及夢中察之可知。」

  

  如是四大五藏病患,因起非一,病相衆多,不可具說。行者若欲修止觀法門,脫有患生,應當善知因起。此二種病,通因內外發動。若外傷寒冷風熱,飲食不消,而病從二處發者,當知因外發動。若由用心不調,觀行違僻,或因定法發時,不知取與,而致此二處患生,此因內發病相。

  

  「如是四大五藏病患因起非一」,前面第一個是說四大增損病相,第二說五髒生患之相,這兩大段說完了。這底下總結一下。「如是」,像前面說的四大有病,五髒的病患,「因起非一」,它那原因,什麼原因生起的?不是一樣。「病相」是衆多的,「不可具說」。

  

  「行者若欲修止觀法門,脫有患生,應當善知因起」,這個修行人若想要修奢摩他、毗缽舍那的法門,「脫有患生」,如果你有病患生起的話,你應該「善知」這個「因起」,知道這個病是什麼原因生起的,你要注意這件事。

  

  「此二種病,通因內外發動」,這個四大有病,或者是五髒六腑有病,這兩種病,「通」是因爲內發動、外發動,這兩種原因生起的。什麼叫作「外發動」呢?「若外傷寒冷風熱」,就是由外面你受到這個寒冷、風熱的傷害了,那麼這個「飲食不消」,不消化。「而病從二處發者」,你外面受到這個寒冷風熱,這些原因使令你有病,而這個病還是從四大五髒裏面兩個地方發出來的,那麼「當知因外發動」,這個病的因起是從外發動的。

  

  「若由用心不調」,若是你修止觀的時候,你用得不對勁。「觀行違僻」,你在用觀的時候,你內心這樣活動,你犯了規矩了,你有所偏就會有病的。像這個機器,這個機器,一個螺絲、一個零件、一個零件合在一起,它應該是很自然的,很容易配合的。假設你若是很勉強它,那它就壞了,它就搞壞了。你這個修止觀的時候,你也應該很自然的,這個情況用止,它是很自然的,這個時候用觀,它也是很順的,那麼就是對勁了。你這個時候用觀不對勁,你勉強的這樣用,你這個心力用得太猛了就有問題,他就有問題了。本來說是,佛也沒有說是完全不睡覺,但是你這個修行人這個勇猛心來了,「我不睡覺,我就晝夜二十四小時完全是要修行。」勇猛也是對,但是時間久了就有問題了,它就有問題的。

  

  所以這個地方說:「用心不調,觀行違僻」了,「或因定法發時」,或者你用功,這時候忽然間在禅定裏面發出一種功德來,「不知取與」,你不知道這個功德、這個善法發出來以後應該怎麼辦呢?是「取」,取是奪的意思,這個「與」是隨順的意思。是隨順它去修行呢?是不隨順它?怎麼辦呢?你不知道。不知道,那麼你就搞得不對了。「而致此二處患生」,用心不調,所以在四大裏又發出來病了,也就是在五髒六腑上發出來病了。「此因內發病相」,這一段是說的,由你內用心不調,這就是內發病相,這個原因是因爲你內裏面的事情,不是外邊。

  

  複次,有叁種得病因緣不同:一者、四大五藏增損得病,如前說。二者、鬼神所作得病。叁者、業報得病。如是等病,初得即治,甚易得差。若經久則病成,身羸病結,治之難愈。

  

  「複次,有叁種得病因緣不同。一者四大五藏增損得病如前說」,像前面已經說了,四大、五藏那兩段說過了。「二者鬼神所作得病」,這個鬼神他來弄聳你,他叫你這個地方不對勁,那個地方不對勁,有病了,他能這樣作。「叁者業報得病」,第叁個是業報得病,不是鬼神,是前生我們作錯了事有了罪。這個罪業在現在,在你修行的時候它發生作用了叫你有病,有這個事情的。「如是等病,初得即治,甚易得差」,這些病初得的時候你就治療它,還是很容易就會好了的。「若經久則病成」,若經過時間太久了,這個病的力量大了,它在那裏凝結著。「身羸病結」,你的身體的正氣羸弱了,這個病很頑固的在那裏。「治之難愈」,你這個時候想要治就困難了,不容易好。

  

  二、明治病方法者。既深知病源起發,當作方法治之。治病之法乃有多途,舉要言之,不出止觀二種方便。雲何用止治病相?有師言:但安心止在病處,即能治病。所以者何?心是一期果報之主,譬如王有所至處,群賊迸散。

  

  「二、明治病方法者」。前面這是第一段,明病發相。這底…
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8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