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8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下第二段说这个治病的方法。这个治病的方法,「既深知病源起发,当作方法治之」,说是你这位修行人,既然深知道病的根源怎么样发起的,你知道了的,你就应当想个办法要治疗它。「治病」的方法「乃有多途。举要言之,不出止观二种方便」,这两种方法。「云何用止治病相?」这个用止来治疗自己的病,是什么样子呢?「有师言」,有这么一个禅师这么说:「但安心止在病处,即能治病」,你就把你的心放在那个病痛那个地方,就是住在那里不动,就能治疗那个病。「所以者何?心是一期果报之主」,这是说出个理由来,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,「是一期果报之主」,就是这一个时期内,从这个生命存在的,或者是一百岁,或者是两百岁,是一期。这个色受想行识,这是一个果报,这个心是这一期果报的主人。「譬如王有所至处,群贼迸散」,说国王他要到什么地方去,这个群贼就都跑掉了,他不敢在这个地方继续的住在那里的。说这个病就是个贼,这个心若在那里住下来呢,这个病的贼也就跑了,也就是没有病了,病就是好了。这是这么一个理由。这是一个治病的方法。

  

  次有师言:脐下一寸名忧陀那,此云丹田,若能止心守此不散,经久即多有所治。有师言:常止心足下,莫问行住寝卧,即能治病。所以者何?人以四大不调,故多诸疾患。此由心识上缘,故令四大不调。若安心在下,四大自然调适,众病除矣。

  

  「次有师言:脐下一寸名忧陀那,此云丹田,若能止心守此不散,经久即多有所治。」又有一个师这么说,说是「脐下一寸」,我们这个腹部这个脐底下有一寸,脐下一寸的这个部位,这个部位有个名字,叫作「忧陀那」,是印度话,印度话叫作「忧陀那」。那么中国话叫作「丹田」,这一个师这么说。这「丹田」这是道教用的语,他们用的辞。就是这个地方是修炼内丹的地方。这个「丹」就是朱沙,这个地方炼内丹,能生出丹来就叫作「田」。这位禅师说「脐下一寸」叫作「忧陀那」。「若能止心守此不散」,你若能够止住你的心放在这里,不要散乱继续的守护住,「经久」呢,「即多有所治」,就是多有所治。或者这个地方是说,这丹田的里面,脐下一寸,或者可以这么解释。你卧在那里,说是脐下一寸,脐下一寸就是两个肾的中间,两个肾的中间,在中医说就是命门。命门是什么东西呢?命门就是人的元气,你心常住在那里就能补这个元气,补这个元气,这个元气充足了,这个气血就通畅了,那么就「多有所治」。按中医,或者可以这样解释。

  

  「有师言:常止心足下」,常把你这个心安住在这个足下,足就是下,这叫「足下」,安在你的脚上,或者住在脚心那里,或者是一部份。「莫问行住寝卧」,不要问你是走路、你是站在那里、你是睡在那里,你这个心都是住在这个地方,住在足下。「即能治病」,这就能治病。「所以者何?人以四大不调,故多诸疾患」,这个人因为这地水火风不调合,所以会有很多病。因为什么呢?「此由心识上缘,故令四大不调」,这是因为这个人老是打妄想,这个心识在上部种种的攀缘妄想,这样子一来就使令这个四大不调合了。我们若是静下心来想一想,我们这个妄想是在身体那一部份?应该感觉到妄想是在头部,这妄想是在头部。你若用心过度了,他这个头就热,就发热。一发热,这下边的气血就不调合,你时间久了,他就有病了,「故令四大不调」。「若安心在下,四大自然调适」,若是你这个修行人,你不要这样子,你把你的心放在下部,安心在足下的话,那么这个四大自然就调适了,就调合了。「众病」就都「除」掉了。你心若常在头部活动,这个气血老是要支援这个头部,下面的气血少了。你现在心安在足下呢,那么它就平衡了一点,它就平衡了,它就「四大自然调适,众病除矣」。

  

  有师言:但知诸法空无所有,不取病相,寂然止住,多有所治。所以者何?由心忆想鼓作四大,故有病生。息心和悦,众病即差。故《净名经》云:何为病本?所谓攀缘。云何断攀缘?谓心无所得。如是种种说,用止治病之相非一。故知善修止法,能治众病。

  

  「有师言:但知诸法空无所有,不取病相,寂然止住,多有所治」。这一位禅师说的话那又不同了,他说:「但知诸法空无所有」,你只要能够观察这色受想行识这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的。这「空无所有」刚才说过,观察色受想行识的本性空无所有,你这样观察的时候,就是把你的心从这个色受想行识移转到空无所有那里去了,这件事就是这么回事。移到空无所有那个地方去的时候,你这个心就不在色受想行识那里活动,所以「不取病相」,你不要注意「我这里痛、那里痛」,不取那个病相。「寂然止住」,你这个心就在空无所有那个地方寂静住,寂静住的时候「多有所治」,它就能治疗很多的病痛。这位禅师必是用这个方法有了经验了,他说出这个办法。这底下说出个理由。

  

  「所以者何?由心忆想鼓作四大,故有病生」,由于我们不修行的人,或者修行也可以在内,这个心里面这样想、那样思想,这样忆念、那样忆念,那么四大也受到了鼓动了,「故有病生」。「息心和悦,众病即差」,你这个时候你把这个心放在空无所有这里停下来,那么这个四大就不受到影响了,那么它逐渐的逐渐的,什么病都好了,「众病即差」,就好了。底下又引这个经作证明。

  

  「故净名经云」,就是《维摩诘所说经》;「何为病本?所谓攀缘」,说是这个病的起源是什么呢?什么原因会有病呢?什么是最根本的原因有病的呢?「所谓攀缘」,就是我们这个妄想攀缘这件事,攀缘那件事,因为这样的攀缘,所以会有病的。「云何断攀缘?」怎么样把这个攀缘断掉了呢?「谓心无所得」,就是这个心不要攀缘,住在无所有那个地方,如是就好了,这个病的本就没有了。

  

  这是〈文殊师利问疾品〉,在《维摩经》上看,这是连烦恼病都在内的,不但是四大不调的病,病本就是攀缘,攀缘就是取相,取相是病本。若心无所得,就是不取相,不取相病本没有了,所以一切烦恼也不生起了。这样子,不但是四大不调的病好了,烦恼病也好了。

  

  「如是种种说」,像上面这么多的说法。「用止治病之相」是很多种,也不是一样的。「故知善修止法,能治众病」,能治很多病。

  

  次明观治病者,有师言:但观心想,用六种气治病者,即是观能治病。何等六种气?一吹、二呼、三嘻、四呵、五嘘、六呬。此六种息,皆于唇口之中,想心方便,转侧而作,绵微而用。颂曰:心配属呵肾属吹,脾呼肺呬圣皆知,肝藏热来嘘字至,三焦壅处但言嘻。

  

  「次明观治病者」。前面是说止的方法治病,这个止的方法治病和后边说观的方法治病,止的方法似乎容易一点,后边观就不同一点。

  

  「有师言:但观心想,用六种气治病者,即是观能治病」。就是但观心想,你要注意你内心的思想,观察它。怎么样观这个心想呢?「用六种气」来治这个病,这就叫作「观能治病」。「何等六种气」呢?「一是吹」,这个口说这个吹字,这就是一种气。「呼」,这又是个气。「嘻」,这也是一种气。「呵」,这又是一种气。「嘘」。底下这个字「呬」有两个音,也念(ㄒㄧ),也念(ㄒㄧˋ),(ㄒㄧ),或者念(ㄒㄧˋ)。「此六种息,皆于唇口之中,想心方便,转侧而作」,这六种息,吹呼这六种息,全部都是在唇口之中的气,从这里发出音来的。「想心方便,转侧而作」,你不只是发这个息,发这个气。你内心里面还要观,还要作观。那么这样子「想心方便」,这个「想」,内心这个心还要有一种方便。「转侧」就是要用心指挥它。「绵微而用」,要很微细的,你说这个「吹」吧,你也要绵微一点,微细一点。这样子来用它来治病的,才可以的。

  

  这底下又说,「颂曰:心配属呵」,说是这个我们心有病,就用这个呵的方法来治疗,呵的气。「肾属吹」。这个「脾」若有病,就用「呼」。「肺」若有病呢,就用「呬」。「圣皆知」,这个能治病这个方法,这个效用,这个圣人都知道的。「肝藏热来嘘字至」,这肝藏有病是热,那么就用「嘘」字能治肝病。「三焦壅处但言嘻」,「三焦」,有上焦、有中焦、有下焦,那么它若壅塞不通了的话,有病了,就是用「嘻」这个气息来治病的。

  

  用这气治病,大概若是,我这么望文生义的话,你五脏六腑那一个部位当然应该清楚,你这个口用这个息的时候,你这个心要注意那个部位,应该这样子,它能有这种作用的。

  

  有师言;若能善用观想运作十二种息,能治众患。一上息、二下息、三满息、四焦息、五增长息、六灭坏息、七暖息、八冷息、九冲息、十持息、十一和息、十二补息。此十二息皆从观想心生。今略明十二息对治之相:上息治沉重,下息治虚悬,满息治枯瘠,焦息治肿满,增长息治羸损,灭坏息治增盛,暖息治冷,冷息治热,冲息治壅塞不通,持息治战动,和息通治四大不和,补息资补四大衰。善用此息,可以遍治众患,推之可知。

  

  「有师言;若能善用观想运作十二种息」,前面这是说六种息,这个人说有十二种息。「能治众患」。一是「上息」、「二下息、三满息、四焦息、五增长息、六灭坏息、七暖息、八冷息、九冲息、十持息、十一和息、十二补息。此十二息,皆从观想心生」,这个息并不是像前面六种息,要用口来把它作出来;这个不是,这个是,但是唯独是在内心里面观想,生出来这十二种息的。

  

  「今略明十二息对治之相」,简单的说一说这个办法。「上息治沉重」,这个「沉重」,譬如说是你躺在那里不容易起来,若走路的时候,脚就抬不起来,不容易抬得起来,那么这叫作「沉重」,「沉重」用这个上息来治。这下面说,你要用观想,观想这个息向上来,在静坐的时候,坐下来…
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8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