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8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界,你不要執著那些,就是說這個便宜是不可以撿的,不能撿便宜的,非要自己努力才是真的。所以「取要」,取其重要的,說出來這麼多。

  

  「若欲遣邪歸正,當觀諸法實相,善修止觀,無邪不破。」這是最後這一段,這個重要的部分,這個修行人重要的部分。說是你若想「遣邪」,驅逐這個邪妄的東西,你能夠歸于正義,不離于正,不離開佛法,那麼最重要的一點在那裏呢?「當觀諸法實相」,你就是應當觀察,你這個眼耳鼻舌身意,觀察你自己的色受想行識,觀察它本性空,觀察它是因緣生的、是本性空的。這個本性空就是一切法的真實相,因爲因緣生法,它是要有變化的,你今天看是這樣子,過一會兒看就不是那樣了。像虛空的雲,你看著好像是一堆的棉花,過一會兒看像一條魚了,過一會看是一棵樹了。這一切的因緣生法,它是無常的、是變化的,你感覺很快樂,事實上很苦惱,他會變的。這個諸法實相,這個離一切相,不生不滅的這個畢竟空的真理,它是不變,你安住在那裏,它永久是安隱的,它不會忽然間變了,給你苦惱了,所以說它是實相。

  

  那麼你就觀察這個實相的時候,善修止觀,好好的用止,止在這個諸法實相這裏。觀,觀這個實相這裏。「無邪不破」,所有的邪妄的妖怪魔鬼都能破除去。你心裏面的魔鬼能破除去,外來的魔鬼也能破除去,使令你得大安隱,得大自在的。這就是一點兒也不能執著的,才可以。

  

  故釋論雲:除「諸法實相,其余一切皆是魔事。」如偈中說:「若分別憶想,即是魔羅網。不動不分別,是則爲法印。」

  

  「故釋論雲」,所以那個就是《大智度論》:「除諸法實相,其余一切皆是魔事」,其他的事情都是魔事;都是魔事,這應該分兩部分說,一種是魔王他來愚弄我們安排出來的事情,當然這是我們若不上當最好了。第二種呢,雖然不是魔王安排的,但是與我們的貪瞋癡的煩惱相應,那麼這也就是魔事,因爲這個和魔的事情是相等的,所以其余一切皆是魔事。我們若能夠常能夠保持正憶念,常能夠進趣于諸法實相呢,就不會上魔王的當了,那麼修行雖然有岔路,但是你不會走那個岔路,那麼就容易成功了。「如偈中說」,這個「偈中說」就是《大智度論》上說的:「若分別憶想,即是魔羅網,不動不分別,是則爲法印」。

  

  「若分別憶想」,這個「分別憶想」,「分別」,怎麼叫作「分別」呢?說這件事是善的,這件事出現了以後它是善法?它是惡法?我們要去觀察一下,這就是分別,這個分別不能說不對。尤其是修止觀的時候,你靜坐的時候,觀察這個眼耳鼻舌身意,色聲香味觸法,色受想行識這一切境界,當然是要分別。但是這個地方說這個分別呢,就是你不與第一義谛相應的分別,就是有所得的分別,有所取著的分別。你這樣子去分別他去的時候,你心常在這個虛妄的境界上活動。那這個「憶想」,憶念、思想,這個「想」就是取相名之爲想,思惟這個相是怎麼回事。你不向第一義谛上去觀察,你另有所分別憶想,「即是魔羅網」了,你向第一義谛上去分別、去思想,叫作正憶念。你不屬于這一類的,另一類的分別憶想,就是有所得的。有所得的分別憶想有什麼不對呢?它能令你生起貪心,它能令你生起憤怒、生起疑惑心、生高慢心,生種種的煩惱,而這些煩惱,前面說那十個軍都是魔軍;欲、憂愁、饑渴、渴愛、睡眠、怖畏、疑悔、瞋恚、利養虛稱、自高慢人,這都是自心的虛妄分別,那這就是魔王的網。我們若這樣去分別憶想呢,就墮落在魔王的網裏面了,就被他抓住了。被他抓住了,不是糟糕了?

  

  「不動不分別,是則爲法印」,我們這個修止觀的時候的這個心,就是你不要在那魔軍的那些網上去流動,不要那樣子,不要那樣分別。你要觀察一切境界,都觀察到第一義谛這邊來,那麼就是正憶念了。這個正憶念的時候是觀,正憶念停下來就是止了。當然,正憶念停下來是止,同時也沒有其他的雜念,這也是止。這樣子修行,他就是念念的趣向于第一義谛,那麼你就不離開佛法了,你也就不會墮落到魔王的網裏面去了。「是則爲法印」,這就是法的印,就是這樣就是最正確的,你就不會犯錯誤了。

  

  說是這個分別憶想,如果我們不把它分成兩類,就是有所得的分別憶想,一個無所得的分別憶想。無所得的分別憶想,就是觀、毗缽舍那了;有所得的分別憶想就是魔羅網了。如果我們不這樣解釋,所有的分別都不可以,那麼我們就得像一個木頭那樣子,老是在那裏什麼都不分別;並且也辦不到,我們也辦不到那個境界。而且我們讀這個《大智度論》,讀這個《瑜伽師地論》,你讀這個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《華嚴經》,你看佛菩薩開示這個修行的方法,並沒有那麼說,沒有說是,「你就是把眼睛關起來,你心裏老是什麼也不分別。」並不是那麼說的,不是那樣說法。所以這個文,我是這樣解釋;你們各位不妨再去讀《大智度論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,你看看佛菩薩怎麼說的。

  

  這一段是「覺知魔事」,這一段在我們修止觀的人的確是很重要。「正修行」這一段也很重要。「善根發相」也很重要。現在「覺知魔事」也是很重要。有些人,看人家說靜坐很好,不敢靜坐。因爲什麼?就怕著魔了。當然是這個事情是有可能,但是又不決定,有些人沒有什麼事嘛,他靜坐,他沒有什麼事呀,他也很安全,也沒有什麼魔,他也很順利。當然,我們看經論上,你看,佛在世的時候有些比丘修行,聽佛說法就得須陀洹果了,很容易的呀!但是佛在世的時候也有些比丘著魔,也是有,但是少數,不是很多。所以若是怕著魔,就不修行,那麼你幾時你才能得聖道呢?

  

  治病第九

  

  行者安心修道,或四大有病,因今用觀,心息鼓擊,發動本病;或時不能善調適身心息叁事,內外有所違犯,故有病患。夫坐禅之法,若能善用心者,則四百四病自然除差;若用心失所,則四百四病因之發生。是故若自行化他,應當善識病源,善知坐中內心治病方法。一旦動病,非唯行道有障,則大命慮失。

  

  「行者安心修道,或四大有病,因今用觀心息鼓擊發動本病」,智者大師真是慈悲,也是他的大智慧,他能夠想得這麼樣的周全。這個修行人,如果有病了怎麼辦呢?智者大師在這裏也給我們想一些辦法。說這修行人「安心修道」,他有些人給他作護法,把這衣食住的問題都解決了,他能放下一切修學這個聖道,應該是很好了吧!應該沒有問題了吧!不是,還有問題。「或四大有病」,可能他的身體,這個生理上這個地水火風有病了。怎麼會有病呢?這個地方說有病,是說你本來就是有病,有病而這個病潛伏在那裏。

  

  「因今用觀」,因爲你現在用這個毗缽舍那觀,用這個體真止裏面也有觀的意思。「因今用觀心息鼓擊」,你這個出入息,和這個毗缽舍那觀,它是常在動的,常在動,「發動本病」,就把那個地水火風裏面的病發動出來了。這個心理和生理是不能分離的,這個心若是在動,這個生理也在動。這個生理若動,心理也就動。這個說我們不修行,我們不要修這個止觀的人,那麼就沒有病了?不修止觀的人病多得很,病還是有。但是修觀的人,假設他是出家人的話,那麼他沒有塵勞上的事情,但是照理說應該比在家人病痛少一點的,應該是少的。可是因爲你心在動,它這裏面也會影響了生理上的事情,所以,就把原來的病發出來了。

  

  「或時不能善調適身心息叁事,內外有所違犯,故有病患」,這是說出個原因來。爲什麼你修止觀會有病呢?也不是決定的,就是你「不能善調適身心息叁事」,這個時候會有病,如果你調得合適了,也就沒有病,是這麼意思。這個「身心息」這叁樣事,你調得不合適。「內外有所違犯」,這個內外怎麼講呢?你入定以後叫「內」,你調這個身心息,有所違犯。你出定以後,你這個身心息也有所違犯,不對勁,「故有病患」,所以就有病了。這就是責任還在自己這一面。這幾句話說一個大概,這底下就再詳細說。

  

  「夫坐禅之法,若能善用心者」,這個坐禅的方法,假設你能夠用心修這個止觀,用得很好,調得很合適,「則四百四病自然除差」,這所有的病痛,不但病不發,而且所有的病都會好了,都沒有病了。「若用心失所」,你修止修觀,調這個心調得不對勁,有了錯誤,「則四百四病因之發生」,這所有的病就因爲你弄錯了,就會有了。「是故若自行化他,應當善識病源」,這個四百四病後面再解釋。「是故若自行化他」,所以我們佛教徒,若是自己修行,或者是你教導他人修行,你「應當善識病源」,應該要好好的要認識這個病的根源,因爲什麼有的病?病的因緣在那裏?「善知坐中內心治病方法」,你要自行化他,要知病的緣起,還要知道「坐中」,就是你修止觀的時候,你內心治這個病的方法你也要知道。

  

  「一旦動病,非唯行道有障,則大命慮失」,「一旦」,一天早晨不知那個什麼時候,忽然間有病了,不但你自己修道有障礙,就是你的大命都有問題了,可能活不下去了呀,所以這個病這是個問題,也要注意的。

  

  今明治病法中有二意:一明病發相,二明治病方法。一、明病發相者。病發雖複多途,略出不過二種:一者、四大增損病相。若地大增者,則腫結沈重,身體枯瘠,如是等百一患生。若水大增者,則痰陰脹滿,食飲不消,腹痛下痢等百一患生。若火大增者,即煎寒壯熱,支節皆痛,口氣,大小便痢不通等百一患生。若風大增者,則身體虛懸,戰掉疼痛,肺悶脹急,嘔逆氣急,如是等百一患生。故經雲:「一大不調,百一病起;四大不調,四百四病一時俱動。」四大病發,各有相貌,當于坐時及夢中察之。

  

  「今明治病法中有二意:一明病發相」,這個病發出來的相貌。第「二明治病」的方法。第一個「明病發相者。病發雖複…
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8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