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7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如果你愛著這種邪定的境界,和鬼神連在一起的話,和鬼神合作的話,那麼這個人多數都成爲失掉了正常的精神狀態了,就變成一個神精病了,變成一個顛狂的人了。「或時諸鬼神等知人念著其法,即加勢力,令發諸邪定、邪智」。「或時」,或者有時候這個諸鬼神這一類的鬼怪,他知道人念著其法,就是愛著鬼神的那些事情。這個鬼神有什麼事情呢?鬼神他是有些神通的。這個修禅的人得到欲界定,得到未到地定,這個人他還沒有神通的;不過得到未到地定的人,可能會有些靈感,就是沒有理由的就會知道一些事情,知道一些事情,不一定是准,他並沒有神通。沒有神通,鬼神有神通。鬼神有神通,鬼神來同你合作的時候,他就告訴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。那麼鬼神告訴了你,你就知道了,你若向外一說呢,別的人就認爲你有神通了。那麼這種境界,有些人歡喜,歡喜這種事情。歡喜這個就是念著其法,「念著其法」嘛!「即加勢力」,這個鬼神就是逐漸地加強這樣的力量給你,不知道的人就認爲這個人有神通了。前面說的這種邪禅,也多數都是鬼神的力量,鬼神來向你搗亂,破壞你的禅的境界的。

  

  「即加勢力,令發諸邪定、邪智」,前面說的這個邪定,就是這個鬼神。我們修這個欲界定的時候,你修這個定進步到欲界定的時候,或者再進一步到未到地定的時候,你本身本來是很清淨,但是你若愛著這些很微小的名利的境界,這個鬼神他就會來迷惑你的,迷惑你他就會出現這些事情了。「令發諸邪定、邪智」,就像前面說這一些,就叫你發出來這些邪定、邪智。「辯才、神通」,因爲發出來邪定,所以好像有神通,發出來邪智,所以也好像有辯才。

  

  「惑動世人」,他這個辯才和他的神通,實在神通也並不很大,這還不能和得到四禅發出來六神通相比的。但是我們一般的人來看就是不得了了,就「惑動世人」,這個世間人都被迷惑了,都被動搖了。「凡愚見者,謂得道果」,平常的這些愚人看見了,說這個人本來就是很有修行的人,現在得了道果了。「皆悉信伏」,都是相信他、恭敬他了。「而其內心顛倒,專行鬼法」,但是這個修行人爲這個鬼神迷惑了,他內心裏面都是顛倒境界,不是佛法。「專行鬼法」,他是專一的去行這個鬼神的那些小境界,行那些鬼法,就是騙人的那些法。但是他也有多少智慧的,比社會上一般的人騙人的方法可能高明一點,都是騙人;也有笨的,也有高明的不同。「惑亂世間」,他就是來迷惑、來擾亂世間人的這個正法的境界。

  

  「是人命終,永不值佛」,這個人若是死了,他永久不會再遇見佛了。「還墮鬼神道中」,就是和鬼神在一起了,將來別的人修行,他也照樣這樣子來擾亂的。「若坐時多行惡法,即墮地獄」,若坐時多行惡法,若是他得到這種邪定邪智的時候,他作了很多的惡事欺騙人,罪過大了,他想作鬼神還作不來了,「即墮地獄」,到地獄去受苦了。「行者修止觀時,若證如是等禅,有此諸邪僞相,當即卻之」,說這個修行人,修奢摩他的止,修毗缽舍那的觀的時候,若是你得到這樣的邪禅了的時候,「有此諸邪僞相,當即卻之」,你不要接受,你應該立刻的拒絕他。

  

  「雲何卻之?」怎麼樣排除他呢?「若知虛诳,正心不受不著,即當謝滅。應用正觀破之,即當滅矣」,這個地方智者大師說出兩個方法。第一個方法,「若知虛诳」,如果你若知道你現在得的禅有這些邪僞的境界,這些境界都是鬼神來欺騙你的境界,那麼你怎麼辦呢?你「正心不受」,你心不要愛著它,你還是明靜的這樣明靜而住,不接受這個鬼神的這些小便宜的境界,不接受他。「不著」,你不愛著他,你拒絕他。「即當謝滅」,他這個境界自然就會除遣了,就沒有了,你不接受就沒有事了。這個也類似社會上的這些虛狂的境界,鬼神他來迷惑你,你自己修行到了一個程度;如果沒有修行的人,當然也沒有這些事情。你有了修行,這個鬼神他就來迷惑你,他先是給你個便宜,表示有神通,那麼你愛著這個境界了,那麼他繼續的給你合作。那麼現在你若知道這些小便宜的事情,就是名聞利養了,這些事情都是虛妄的,這個禅定、智慧、無漏的功德,那才是真實不虛的。你不接受他、你不愛著它,也就沒有事,鬼神他也沒辦法迷惑你了。這是一個方法。

  

  第二呢,「應用正觀破之,即當滅矣!」這個就是更進一步。這個正觀,就是毗缽舍那的無常、無我、諸法畢竟空的這種智慧,用這個智慧來觀察這些鬼怪的境界,和自身這一切法的境界,都是平等不二的。你這樣觀察呢,就能破壞了他,「即當滅矣」,這鬼神的這些技倆就不出現了。

  

  那麼從這個地方看,來降伏這些境界,第一個方法你就是不接受,當然這不接受裏面,也有一個不貪在裏面,你不要有貪心,不要貪他這個便宜。若是應用正觀破除呢,那你要把般若波羅蜜要預先多學習,你這個時候你才能用,不然的話你用不來的。

  

  二者、辨真正禅發相。行者若于坐中發諸禅時,無有如上所說諸邪法等,隨一一禅發時,即覺與定相應,空明清淨,內心喜悅,憺然快樂,無有覆蓋,善心開發,信敬增長,智鑒分明,身心柔軟,微妙虛寂,厭患世間,無爲無欲,出入自在,是爲正禅發相。譬如與惡人共事,恒相觸惱;若與善人共事,久見其美。分別邪正二種禅發之相亦複如是。

  

  「二者辨真正禅發相」,前面是邪僞禅的發相。這個邪僞禅的發相,若是到了未到地定以上,那還稍微高一點,程度稍高一點。有的人是欲界定的境界,他得到欲界定的境界之後,他就和鬼神連系上了。連系上了,貪著鬼神的便宜,那麼繼續這樣的搞,有這種事情。當然本身的程度有關系,你本身的定力淺,你作的這個怪也會輕一點;如果你本身到了未到地定,就比欲界定高了,那麼作的怪會更大一點。不過在我們沒有修行的人看,我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,都感覺到,這是聖人。

  

  這第二,「二者,辨真正禅發相」,就是真正禅的發相是什麼樣子呢?「行者若于坐中發諸禅」的時候,「無有如上所說諸邪法等」,沒有這些事情,這些邪法都沒有。「隨一一禅發」的時候,「即覺與定相應」,就感覺到和定是相應的、是一致的,沒有這沖突的地方。這「一一禅發時,即覺與定相應」,這個「一一禅」,譬如說你得到欲界定這個時候,和欲界定這個相貌是相合的,再進一步呢,和未到地定也是相合的。說出來這個名字很簡單了,欲界定、未到地定,但是真實的情形,這欲界定是很長一大段的,未到地定也是很長一段的。其中的相貌,在你修行的境界裏面是相應的,所以這裏面表示,在沒有修定的時候,或者修定的同時,你一定要讀這種書,熟悉這件事,那麼你就會知道,「隨一一禅發時,即覺與定相應」。

  

  「空明清淨」,總而言之還是這句話,就是感覺到「空」,感覺到「明」,感覺到「清淨」。這個「空」這個話,在定的境界裏面看,就是不閉塞,你像有物很重的壓在身上,這都不是空的境界。現在說這個「空」不是講理論的空,講你的感覺,感覺到很空,不那麼壅塞、閉塞,就是很靈活的。「明」,心裏面不暗蔽,很靈明的,就是這個智慧很敏的,不那麼遲鈍。這個「清淨」,內心也特別清淨,沒有這些惡覺,沒有這些事情。但是這裏面的意思,得欲界定的人他當然還有煩惱的,但是你入在欲界定裏面的時候,心裏面是清淨的。出了定,當然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還是心隨境轉的,心隨境轉可是和一般人也不同了一點,所以說「清淨」是說他在定裏面的時候。所以前面那個邪僞禅發相的時候,「念外散亂諸雜善事,歡喜躁動,憂愁悲思」,這就是不清淨了。所以你若在定裏面感覺到「空明清淨」,那麼這是一個很好的很正常的現相了。「內心喜悅」,心裏面喜悅,並不憂愁,沒有這些事情。

  

  「憺然快樂」,「憺」就是「安」的意思,「安然」,心裏面很安靜、很安閑,很快樂。很快樂,當然這個是,前面說「喜悅」,這個「喜」和這個「樂」有一點不同。這個「喜」是指第六意識的感覺,這個「樂」是前五識的感覺。譬如我們感覺冷,感覺熱,先由前五識感覺。那麼這個「樂」也是先由前五識感覺到樂,而後第六意識才知道的。「無有覆蓋」,沒有其他的這一些不合理的現象的障礙。

  

  「善心開發,信敬增長」,這個時候他這善良的心開發出來了,就是沒有惡心,接觸什麼境界的時候都有善心,所以就是善心開發出來。「信敬增長」,對于這佛菩薩,佛法僧,對于一切境界,接觸到任何人,而本身的這個信敬都是增長的,信心和恭敬心都是增長的。「智鑒分明」,不糊塗,因果是分明的,事理是分明的,凡聖也是分明的,他不混亂。「身心柔軟,微妙虛寂」,這個身體和他的內心,他不是很強硬的感覺,感覺到很調柔,譬如走路的時候感覺到很輕,這個腿擡起來就是很輕,走上坡的時候他也感覺很輕,不是說有幾百斤重,擡不起腿來,這身體柔軟,身心柔軟。「微妙虛寂」,這個身體很微妙的,若有若無那樣子,這就叫「虛寂」。

  

  「厭患世間」,世間上五欲的境界,這個修行人他厭患,厭患世間的五欲的境界,歡喜清淨的境界,歡喜阿蘭若處的境界。「無爲無欲」,他心裏面明靜不動,不歡喜世間這個雜亂的境界,所以心裏面「無爲」,對于世間的境界也沒有「欲」,他「不欲」,不歡喜那些境界。「出入自在」,他出定也好,入定也好,都是很自在的,那就是沒有障礙的關系,沒有這些鬼怪的障礙。「是爲正禅發相」,這就是你沒有遇到這些鬼怪的擾亂,你得到這個禅是正禅,發出來的行相是這樣子。

  

  「譬如與惡人共事,恒相觸惱,若與善人共事,久見其美。」這底下用一個譬喻說明前兩段的情形。譬如這個人和惡人共同作事情。「恒相觸惱」,那個惡人,什麼叫作「惡人」?就他常觸…
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7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