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麼七條,在《法蘊足論》(T26.492c)上也說是佛說的,告訴我們這樣念法。在這個《大智度論》解釋這個「念法」的地方,說出來一段事情,說這個閻浮阿羅漢,這個阿羅漢他的名字叫「閻浮」。他得阿羅漢果以後,他說出了四句話。這個閻浮阿羅漢他說:「我昔作外道,五十有余年,但食幹牛屎,裸形臥棘上」(T25.221c),說我以前是個外道,不是佛教徒。作外道作了多久呢?作了五十多年了,可見這個阿羅漢年紀也不小了。那麼他在五十多年,怎麼樣用功?怎麼樣修行呢?「但食」這個「幹牛屎」,「裸形」、不穿衣服,臥在那個「棘」上面,那個有刺的木頭上面去,修那種苦行,修那苦行。修了五十多年,無有少法可得,一點成就也沒有,只是自己苦惱。現在出了家,見佛聞法叁個月,「所作事辦」,我應該作的事情都作好了,就得阿羅漢果了。那麼這個阿羅漢,他出家叁個月得阿羅漢果。作外道作了五十多年就只是苦惱,沒有得到什麼好處。
那麼這個意思就是佛法是現見的,是智者內證的,的確是無熱、引導、近觀、智者內證,的確是這樣子。那麼這個念法,佛告訴我們這樣念法,若是能這樣憶念,能這樣觀念,能這樣的正憶念,那麼我們修行的信心也就會提起來,這個勇猛心也會生起來,也就不會懈怠了。
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。這個「念僧」這裏說這個「僧」當然是指聖人說的,聖僧說的,不是凡夫僧。這個「僧」當然有凡夫僧,也有聖僧。這個「念僧」這個「僧」是指聖僧說的。我們一般說歸依叁寶,歸依佛、歸依法、歸依僧。歸依僧這個「僧」是什麼僧?嚴格的說也是聖僧,不是凡夫僧,是指聖僧說。這個歸依僧,我們通常說歸依叁寶;佛寶,這當然是最圓滿的清淨的聖境。法寶,當然也是大般涅槃,也是聖境。這僧寶,說是「寶」,要稱之爲「寶」,當然指聖僧說的,不是指凡夫僧說的。
我也聽人說過,有些在家居士,最初對佛法有一點信心,對出家人也有恭敬心,所以就發心歸依佛、歸依法、歸依僧了。但是過了多少年以後,他對人宣布說:「我歸依佛、我歸依法,我不歸依僧。」我聽見了這個話,我有兩個想法;一個想法呢,我們出家人被人這樣子說,我們應該發慚愧心,這是我的想法。第二個想法;這個居士他懈怠,他有沒有修行不說,他沒有學習佛法。因爲歸依佛、歸依法、歸依僧,這個「僧」是聖僧,你怎麼可以說「我不歸依僧」?你什麼理由不歸依僧?說是這個聖僧,當然是舍利弗尊者,目犍連尊者,這些大阿羅漢,乃至初果聖人都是僧啊!連這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、觀世音菩薩、大願地藏王菩薩、彌勒菩薩,這都是僧啊!是大乘的僧寶,你怎麼可以說「我不歸依僧」?說這些聖僧你都瞧不起了?你不歸依啊?所以這個地方,就是這個居士,他對佛法的認識不夠,所以說出來這種外行的話:「我不歸依僧」。
所以這個地方,我們說這個六念法門,這個「念僧」當然是指聖僧說。可是我又回頭來一想,說是歸依佛寶、歸依法寶、歸依僧寶;我不歸依僧。這個問題還應該再想一想。說是所有的出家人,也不是生來就是出家人,他原來都是在家人,都是相信了佛法,然後才出家作僧人的。作僧人,那一個人他是見了佛?尤其是現時代、末法時代,他見了佛,他見了真實是明明白白的見到舍利弗尊者了,說是他見到文殊菩薩,聽他說法有了信心的;我看這樣的人可能沒有,就是有也很少,也還靠不住。多數也還是這四大,地水火風造的廟,我們就姑妄言之,是說這個出家人是凡夫,他在這裏住持這個廟,他供的佛像是這樣的佛像,也是這樣的白紙黑字的書,那麼這個凡夫僧在這裏住持佛教,他就在這樣的佛法僧上面受到了感動,他有信心的。說:「我不歸依你這凡夫僧,我歸依聖僧」,是對的;但是你的信心還是由這個境界上引生出來的、引發的,不能與凡夫僧完全沒有關系,還是不能的。所以嚴格的說,歸依叁寶,這僧寶裏面是聖僧,但是與凡夫僧還是有關系的。
這裏面說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是念的聖僧。這個「聖僧」怎麼念法呢?就從這個須陀洹開始,須陀洹向、須陀洹、斯陀含向、斯陀含;那麼四向、四果,這都是聖人。但是這個須陀洹向這個地方,還有一點問題。當然經論上說得很明白,四向、四果都是聖人,他用這個「聖」字來表示這個四向、四果,當然這個分際是很明白的了。就是須陀洹向也是聖人,不是凡夫。但是有的地方呢,在四向之前,這個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,他還不是聖人,但是說他是須陀洹向;這樣說,這個地方就有點出入的。不過這個不管它了。是念這個聖僧的時候,怎麼念呢?就念他有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有這五分法身的無漏的功德。這個僧,這個比丘、比丘尼,或者這個沙彌、沙彌尼,他心裏面有無漏的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的功德,所以稱之爲寶。這個阿蘭若處的比丘,他就這樣憶念。
「念戒」,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還念戒。「念戒」是這個阿蘭若的比丘他自己在憶念,因爲他害怕了,這佛告訴你要念自己的戒,說:「我從出家以來,我持戒清淨,重戒、輕戒都清淨的,就是有的地方不清淨,我也忏悔清淨了。有清淨戒的功德,我不害怕,我就死了的話,我也不會到叁惡道去。」所以就是這樣念這個戒。
還「念舍」。「念舍」就是這個比丘,他也能夠舍,他的衣食住的盈余,他也可以去幫助他人,也有這種功德。
「念天」,念天是說六欲天,欲界的六天。欲界的六天有什麼功德他生到天上去了呢?他是有幾種功德的。這個比丘他念天,是「天」原來在人間的時候,他有這五種功德,所以他在人間死了以後就生到天上去了,信、聞、戒、舍、慧,就是這樣。他對于佛法僧有信心,他又能聽聞佛法,對于佛法的道理也很純熟的,這叫作「聞」。他又能受持叁歸五戒,他也多少有點布施的功德,他還有這個智慧。這個智慧是什麼呢?知道無常、無我的道理,苦集滅道的道理,他能夠深深的信受,那麼這就是「慧」。他具足了這五種功德,所以他生到天上去了;我現在也有這五種功德,我若死了,我也可以生天的,所以不怕,不怕死。在阿蘭若處住,有什麼問題的時候、恐怖的時候不怕!自己給自己強力起來,強硬起來。
那麼,這就是六念。底下是「念處、正勤」,這是叁十七道品。
這個叁十七道品,在佛法裏面說,在我們出家人來說,這倒是很重要的佛法。就是應該是出了家以後學了戒,學了戒以後就應該學這個叁十七道品的,就是應該學,學了以後就應該修行的呀!我現在也想把它簡單介紹一下。
這一共是七段,「念處、正勤、如意、根、力、覺、道」,這是七科。第一科就是「念處」,「念處」就是四念處。這個「處」就是所緣念的境界,所念的境界,這個所念的境界一共是有四樣。這鸠摩羅什法師他翻譯的翻個「處」,「四念處」。玄奘法師翻的是「四念住」,行住坐臥的「住」,翻的字是不一樣。玄奘法師翻的這個意思,這個「念住」,這個「念」是明記不忘的意思,因爲這個「念」,把這個法門都能憶念明記不忘,安住在這個境界上,然後用智慧來觀察。如果你沒有這個念的話,這個境界不現前,那麼智慧觀察什麼呢?所以一定要有「念」,可是其中主要的,要發生作用的又是智慧。所以,以智慧爲主,但是又要有「念」的幫助,所以「念」和「慧」是互相支持、互相合作的。那麼這個智慧是什麼呢?就是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;這個無常、無我、不淨這就是智慧,用這樣的智慧來觀察這四種境界。觀察這四種境界,就破除去我們在這四種境界上的顛倒,我們認爲這個身體是清淨的、是很美妙的、是很可愛的,佛說這是顛倒,你應該觀察這個身體是不清淨的、是臭穢的,應該這樣子把這個顛倒破除去。
有一個頌說:「是身屬老死,衆病之所歸,薄皮覆不淨,愚惑爲所欺」。「是身屬老死」,我們這個身體他是不能自主的,他是屬于老、屬于死的,他終究有一天他要老了、他要死了。「衆病之所歸」,不但是老死,還有很多的病痛都是儲藏在那裏頭,儲藏在這個身體裏;這個身體就是又要老、又要死,若沒有老、沒有死,而還有很多病痛的。頭幾天說「如糞中果」,就是這麼個問題,這樣子。「薄皮覆不淨」,這個身體本來是很臭穢的,但是有一層薄皮把這個不淨包起來,看上去就好像清淨似的。如果把這個薄皮剝下去的時候,那就是本來面目就現出來了,就是不清淨的了。說是你看上去,說這個人美,那個人不美;還有那個分別嗎?若把這個薄皮拿掉了,我看就沒有那個分別了。「愚惑爲所欺」,說是這個身體實在是個欺诳性的東西,不是個美的,也不是清淨的;但是我們凡夫這個愚惑的人,就被這個臭皮囊欺騙了,總感覺到很美。
這個《大智度論》裏面說四念處不淨觀那個地方那個頌,你常常念念;不要說你常修這個不淨觀,你就這麼一念,這個心就清淨了很多。所以這個身體是不清淨的,身體不是清淨,「觀身不淨」。
「觀受是苦」,這個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,它就有受,一觸它就有受;說眼所生受、耳所生受…乃至意所生受,就是有六種受,每一種受裏面有苦受、有樂受、有不苦不樂受,就十八種受了。從表面上看並不全是苦受,也有樂受;我們餓了吃飽飯了,那麼它就感覺到舒服嘛!你渴了你喝點水,那麼不渴了也感覺到舒服嘛!那麼不能說沒有樂受,是有的,是有樂受。但是這個樂受它是要壞的,它若壞了,人就苦了。因爲人有特別的希望要得到什麼,得到了認爲很快樂,認爲很快樂,但是這個快樂非要壞不可呢,那麼人就又苦惱了。所以這個「樂受」叫作「壞苦」,這也就是因爲它是無常的,所以是苦的,就是這個意思。
這個「苦…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7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