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么七条,在《法蕴足论》(T26.492c)上也说是佛说的,告诉我们这样念法。在这个《大智度论》解释这个「念法」的地方,说出来一段事情,说这个阎浮阿罗汉,这个阿罗汉他的名字叫「阎浮」。他得阿罗汉果以后,他说出了四句话。这个阎浮阿罗汉他说:「我昔作外道,五十有余年,但食干牛屎,裸形卧棘上」(T25.221c),说我以前是个外道,不是佛教徒。作外道作了多久呢?作了五十多年了,可见这个阿罗汉年纪也不小了。那么他在五十多年,怎么样用功?怎么样修行呢?「但食」这个「干牛屎」,「裸形」、不穿衣服,卧在那个「棘」上面,那个有刺的木头上面去,修那种苦行,修那苦行。修了五十多年,无有少法可得,一点成就也没有,只是自己苦恼。现在出了家,见佛闻法三个月,「所作事办」,我应该作的事情都作好了,就得阿罗汉果了。那么这个阿罗汉,他出家三个月得阿罗汉果。作外道作了五十多年就只是苦恼,没有得到什么好处。
那么这个意思就是佛法是现见的,是智者内证的,的确是无热、引导、近观、智者内证,的确是这样子。那么这个念法,佛告诉我们这样念法,若是能这样忆念,能这样观念,能这样的正忆念,那么我们修行的信心也就会提起来,这个勇猛心也会生起来,也就不会懈怠了。
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。这个「念僧」这里说这个「僧」当然是指圣人说的,圣僧说的,不是凡夫僧。这个「僧」当然有凡夫僧,也有圣僧。这个「念僧」这个「僧」是指圣僧说的。我们一般说归依三宝,归依佛、归依法、归依僧。归依僧这个「僧」是什么僧?严格的说也是圣僧,不是凡夫僧,是指圣僧说。这个归依僧,我们通常说归依三宝;佛宝,这当然是最圆满的清净的圣境。法宝,当然也是大般涅槃,也是圣境。这僧宝,说是「宝」,要称之为「宝」,当然指圣僧说的,不是指凡夫僧说的。
我也听人说过,有些在家居士,最初对佛法有一点信心,对出家人也有恭敬心,所以就发心归依佛、归依法、归依僧了。但是过了多少年以后,他对人宣布说:「我归依佛、我归依法,我不归依僧。」我听见了这个话,我有两个想法;一个想法呢,我们出家人被人这样子说,我们应该发惭愧心,这是我的想法。第二个想法;这个居士他懈怠,他有没有修行不说,他没有学习佛法。因为归依佛、归依法、归依僧,这个「僧」是圣僧,你怎么可以说「我不归依僧」?你什么理由不归依僧?说是这个圣僧,当然是舍利弗尊者,目犍连尊者,这些大阿罗汉,乃至初果圣人都是僧啊!连这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、观世音菩萨、大愿地藏王菩萨、弥勒菩萨,这都是僧啊!是大乘的僧宝,你怎么可以说「我不归依僧」?说这些圣僧你都瞧不起了?你不归依啊?所以这个地方,就是这个居士,他对佛法的认识不够,所以说出来这种外行的话:「我不归依僧」。
所以这个地方,我们说这个六念法门,这个「念僧」当然是指圣僧说。可是我又回头来一想,说是归依佛宝、归依法宝、归依僧宝;我不归依僧。这个问题还应该再想一想。说是所有的出家人,也不是生来就是出家人,他原来都是在家人,都是相信了佛法,然后才出家作僧人的。作僧人,那一个人他是见了佛?尤其是现时代、末法时代,他见了佛,他见了真实是明明白白的见到舍利弗尊者了,说是他见到文殊菩萨,听他说法有了信心的;我看这样的人可能没有,就是有也很少,也还靠不住。多数也还是这四大,地水火风造的庙,我们就姑妄言之,是说这个出家人是凡夫,他在这里住持这个庙,他供的佛像是这样的佛像,也是这样的白纸黑字的书,那么这个凡夫僧在这里住持佛教,他就在这样的佛法僧上面受到了感动,他有信心的。说:「我不归依你这凡夫僧,我归依圣僧」,是对的;但是你的信心还是由这个境界上引生出来的、引发的,不能与凡夫僧完全没有关系,还是不能的。所以严格的说,归依三宝,这僧宝里面是圣僧,但是与凡夫僧还是有关系的。
这里面说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是念的圣僧。这个「圣僧」怎么念法呢?就从这个须陀洹开始,须陀洹向、须陀洹、斯陀含向、斯陀含;那么四向、四果,这都是圣人。但是这个须陀洹向这个地方,还有一点问题。当然经论上说得很明白,四向、四果都是圣人,他用这个「圣」字来表示这个四向、四果,当然这个分际是很明白的了。就是须陀洹向也是圣人,不是凡夫。但是有的地方呢,在四向之前,这个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,他还不是圣人,但是说他是须陀洹向;这样说,这个地方就有点出入的。不过这个不管它了。是念这个圣僧的时候,怎么念呢?就念他有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,有这五分法身的无漏的功德。这个僧,这个比丘、比丘尼,或者这个沙弥、沙弥尼,他心里面有无漏的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的功德,所以称之为宝。这个阿兰若处的比丘,他就这样忆念。
「念戒」,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还念戒。「念戒」是这个阿兰若的比丘他自己在忆念,因为他害怕了,这佛告诉你要念自己的戒,说:「我从出家以来,我持戒清净,重戒、轻戒都清净的,就是有的地方不清净,我也忏悔清净了。有清净戒的功德,我不害怕,我就死了的话,我也不会到三恶道去。」所以就是这样念这个戒。
还「念舍」。「念舍」就是这个比丘,他也能够舍,他的衣食住的盈余,他也可以去帮助他人,也有这种功德。
「念天」,念天是说六欲天,欲界的六天。欲界的六天有什么功德他生到天上去了呢?他是有几种功德的。这个比丘他念天,是「天」原来在人间的时候,他有这五种功德,所以他在人间死了以后就生到天上去了,信、闻、戒、舍、慧,就是这样。他对于佛法僧有信心,他又能听闻佛法,对于佛法的道理也很纯熟的,这叫作「闻」。他又能受持三归五戒,他也多少有点布施的功德,他还有这个智慧。这个智慧是什么呢?知道无常、无我的道理,苦集灭道的道理,他能够深深的信受,那么这就是「慧」。他具足了这五种功德,所以他生到天上去了;我现在也有这五种功德,我若死了,我也可以生天的,所以不怕,不怕死。在阿兰若处住,有什么问题的时候、恐怖的时候不怕!自己给自己强力起来,强硬起来。
那么,这就是六念。底下是「念处、正勤」,这是三十七道品。
这个三十七道品,在佛法里面说,在我们出家人来说,这倒是很重要的佛法。就是应该是出了家以后学了戒,学了戒以后就应该学这个三十七道品的,就是应该学,学了以后就应该修行的呀!我现在也想把它简单介绍一下。
这一共是七段,「念处、正勤、如意、根、力、觉、道」,这是七科。第一科就是「念处」,「念处」就是四念处。这个「处」就是所缘念的境界,所念的境界,这个所念的境界一共是有四样。这鸠摩罗什法师他翻译的翻个「处」,「四念处」。玄奘法师翻的是「四念住」,行住坐卧的「住」,翻的字是不一样。玄奘法师翻的这个意思,这个「念住」,这个「念」是明记不忘的意思,因为这个「念」,把这个法门都能忆念明记不忘,安住在这个境界上,然后用智慧来观察。如果你没有这个念的话,这个境界不现前,那么智慧观察什么呢?所以一定要有「念」,可是其中主要的,要发生作用的又是智慧。所以,以智慧为主,但是又要有「念」的帮助,所以「念」和「慧」是互相支持、互相合作的。那么这个智慧是什么呢?就是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;这个无常、无我、不净这就是智慧,用这样的智慧来观察这四种境界。观察这四种境界,就破除去我们在这四种境界上的颠倒,我们认为这个身体是清净的、是很美妙的、是很可爱的,佛说这是颠倒,你应该观察这个身体是不清净的、是臭秽的,应该这样子把这个颠倒破除去。
有一个颂说:「是身属老死,众病之所归,薄皮覆不净,愚惑为所欺」。「是身属老死」,我们这个身体他是不能自主的,他是属于老、属于死的,他终究有一天他要老了、他要死了。「众病之所归」,不但是老死,还有很多的病痛都是储藏在那里头,储藏在这个身体里;这个身体就是又要老、又要死,若没有老、没有死,而还有很多病痛的。头几天说「如粪中果」,就是这么个问题,这样子。「薄皮覆不净」,这个身体本来是很臭秽的,但是有一层薄皮把这个不净包起来,看上去就好像清净似的。如果把这个薄皮剥下去的时候,那就是本来面目就现出来了,就是不清净的了。说是你看上去,说这个人美,那个人不美;还有那个分别吗?若把这个薄皮拿掉了,我看就没有那个分别了。「愚惑为所欺」,说是这个身体实在是个欺诳性的东西,不是个美的,也不是清净的;但是我们凡夫这个愚惑的人,就被这个臭皮囊欺骗了,总感觉到很美。
这个《大智度论》里面说四念处不净观那个地方那个颂,你常常念念;不要说你常修这个不净观,你就这么一念,这个心就清净了很多。所以这个身体是不清净的,身体不是清净,「观身不净」。
「观受是苦」,这个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到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,它就有受,一触它就有受;说眼所生受、耳所生受…乃至意所生受,就是有六种受,每一种受里面有苦受、有乐受、有不苦不乐受,就十八种受了。从表面上看并不全是苦受,也有乐受;我们饿了吃饱饭了,那么它就感觉到舒服嘛!你渴了你喝点水,那么不渴了也感觉到舒服嘛!那么不能说没有乐受,是有的,是有乐受。但是这个乐受它是要坏的,它若坏了,人就苦了。因为人有特别的希望要得到什么,得到了认为很快乐,认为很快乐,但是这个快乐非要坏不可呢,那么人就又苦恼了。所以这个「乐受」叫作「坏苦」,这也就是因为它是无常的,所以是苦的,就是这个意思。
这个「苦…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7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