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受」叫「苦苦」。苦受叫苦苦,什么理由呢?这个苦恼的感觉,它原来也没有,有了以后人就苦恼,它还继续存在下去,你继续的苦恼,所以生时苦、住时苦;所以生苦、住苦,所以叫作「苦苦」。这个「乐受」生起来的时候不苦,它存在的时候也不苦,它坏的时候才苦,所以「乐受」是「坏苦」,「苦受」是「苦苦」。
这个「不苦不乐受」是「行苦」,这个「行苦」怎么讲呢?这个「行」字是迁流变化的意思,就是它不停留在那里,它要继续向前进的。这个不苦不乐的感觉,它不停留在那里,它要继续向前演变,终究有一剎那它就变了,它就变了什么呢?不是坏苦就是苦苦,所以它叫作「行苦」,这是一个解释。其次在行苦里面,它那里面就储藏了很多坏苦、苦苦的力量在里面,它并不是很轻松自在的,它是很麁重的。就像人驾这个汽车,已经有了毛病了但是还能向前走,还能向前走,如果你在公路上走你若不赶快的想办法,它忽然间爆炸了就有问题的。所以这个行苦暂时好像没什么事,但是很多的危险的东西还储藏在里面的,虽然它还没有出现,你若能觉悟一点的话,你心里面也是很担心的。所以它叫作「行苦」。
这个「受」就是苦受、乐受、不苦不乐受,三受中都是苦,所有的受都是苦。我们人都是爱着这个乐受的,现在佛叫我们不要爱着这个乐受,乐受也是苦,要有厌离心。要有厌离心,这个贪瞋痴引起的机会就减少了。
「观心无常」,观察这个心是无常的。这个「心」就是眼识、耳识、…乃至意识,这六个识要依赖六根、六境的和合才能够现起的。现起的因缘变化了,识也就变化了,所以眼根若坏了,他的眼识就不行了,不能生起。乃至这个人的意根若是有了问题,那个人就是成了白痴了,他就有问题的。所以这个识,他本身不能自主的,也是有变化的,要依赖因缘,所以他就不能常住,他要变化。那么本来执着有我,就是执着这个识是我的,多数是这样执着的;若观察这个识是依赖因缘而有,那也就等于说没有我了,它是无常的,也就是没有我了,没有我的体性了。
其次是「观法无我」。观心无常是破除我的体性,观法无我就是不能在种种的事物上执着有我的,是这样意思。就是这个人他作出来种种的事情,或者作善事,或者作恶事,这就是「法」。在这一切法上来说也都是无常的,种种因缘变化的,所以这里面没有一个自主性的东西,所以也是无我的。
前面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是破除爱烦恼。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是破除见烦恼,这两种烦恼若究竟破除了,那就是大阿罗汉了。这个四念处的意思也很多,但是我们不讲太多了。
其次说到「正勤」,四正勤。这个四正勤是什么呢?其实明白点说,是精进的修习四念处观,就是这么一句话;精进的修行四念处,就叫作「四正勤」。因为修这个四念处的时候,人有可能会懈怠的,所以佛现在第二段就告诉你要精进,你要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,你作这样的毗钵舍那观的时候,你要精进才可以。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呢?当然这个地方是说,若是出家的比丘,当然他先受了戒。受了戒他现在开始修行,开始应该修这五停心观,或者得了奢摩他了,现在修四念处就是修毗钵舍那了,就是这么意思。修这个毗钵舍那的时候,但是他有的时候会懈怠,佛就说「四正勤」,你在这个四念处的圣道,四念处就是成圣之道、成佛之道,这就叫作「正」,在这件事修行上,你要努力的修行,所以叫作「勤」。
但是在这里面有两件事,就是一个善、一个恶。这个恶有两种,就是已经生出来的恶法叫「已生恶」,还有一种是「未生恶」。善也分两种,是「已生善」,或者是「未生善」。这个「已生恶」、「未生恶」究竟指什么东西说的呢?就是你在奢摩他里,说是得奢摩他当然也有深浅的不同了,那么在修毗钵舍那的时候,有昏沉、掉举,其实就是这个。因为这位比丘,当然他已经受了戒了;受了戒了,其他的粗鄙的恶法已经都停止了。就是你在静坐的时候,你心里忽然有的时候昏沉了,你有时候掉举了,这已生的恶法就是这些东西,要去掉它。若是这个昏沉掉举没有生起来呢,你要精进的修行叫它不要生起,就是指这个说的。这个善法指什么说的呢?就是后面那个五根、五力;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这些善法,这个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也有深浅的不同。你在修四念处的时候,在心里面这个殊胜的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还没有生起来,叫「未生善」,或者已经生起来。没有生的时候,你要努力的修行,你本身逐渐的进步,你就会生起来。若已经生起来,你还要努力的修行,要保护它,叫它不要失掉了。「已生善、未生善」就指这个说的。这个,一个善、一个恶,都有已生、未生的不同,在这上面你要努力的修行,要去掉这个恶,要增长善法,这就叫作「四正勤」。
「如意」,也叫作「四如意足」,或者也有翻作「四神足」。这若是翻作「四神足」,这个「神」就是指神通说的,指六种神通,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神足通、宿命通、还有漏尽通,一共六种神通。这个六种神通它有「足」,这个「足」是什么?就是依止处。我们人若想到什么地方去,你要靠这两个足能走你才能到。那么你若想要得神通,你一定要有禅定,禅定是神通的足,如果没有禅定是没有神通的。那么这个地方就等于说,你要修禅定,这个意思。
这个「四如意足」,就是你修这个四念处观,由于你特别精进勇猛的关系,你这个定力软弱了薄弱了,这个智慧强了。那么定和智慧不平均,你很难得圣道的,所以现在应该调整一下,要修定,就是这个意思,所以加这个「如意」。这个「定」一共是分四种。「定」,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「欲」,这个欲就是你要有特别深厚的愿望,我希望我要得定,你这个希望心要很强,所以叫作「欲」。如果你没有这个心,这个定是修不来的。「勤」,因为有了欲,你希望心很强,当然你就会采取行动了,就是「勤」,就是很精进、勇猛的修行。这个六波罗蜜;施波罗蜜、戒波罗蜜、忍波罗蜜,这不一定需要精进的;但是这个禅波罗蜜就非要有精进波罗蜜不可,所以这精进波罗蜜和禅,把它连接起来。这个地方就是这个意思,这个「勤」就是你若想要静坐得禅定,你一天就坐半小时,这是不行的,就坐四个钟头也不行的,你非要多坐才行的,所以要「精进」才可以。「心」,心是什么意思?就是由于你精进的静坐学习禅定,你得到成功了,你心里面能定下来了,这叫作「心」。这「观」是什么意思呢?这个「观」,这个时候你得了定以后,你要观察你这个定的深浅,这个时候去掉了多少烦恼,还有多少烦恼没有去掉?这叫作「观」。或者说是,你得了定以后,就像我们讲过的,你这入、住、出,你都要如法的这样去作的,你不能马虎的,你粗心大意还不行的,那也叫作「观」。
那么由这四个字,表示从开始想要学习定到最后成功,这么四个字表示这个定,这样意思。那么内容怎么样情形,那当然是在奢摩他那个地方要讲出来的。这是「四如意足」。
「根」,因为这个四念处、四正勤,特别精进,智慧太强了,这个定力不够所以先修这个四如意足,就是修这个禅定。这时候定慧好了,比较平衡了,所以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发出来了,在你的四念处观里面,这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这五种善根发出来了。这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这五种善根,这个烦恼不能够动摇他,虽然这个修行人这个时候还不是圣人,但是他的善根,烦恼不能动摇他,所以叫作「根」。
这个「力」,还是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,这时候又继续修四念处观,你得到的这个信进念定慧力量更强大了,他能够破坏一切烦恼了,能破坏一切烦恼了,所以叫作「力」。这个「根」也是信进念定慧;「力」也是信进念定慧,但是其中的力量有大小的不同。这是因为定慧平均了,现在现出来,有信进念定慧的这个善法生出来了。
这个时候,这个修行人到了什么程度了呢?就是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,到了世第一这个时候了,进一步就是须陀洹了,就是七觉支。七觉支,在小乘佛教来说就是初果须陀洹了。这个七觉支;这由于以前的努力,生出来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,很有力量的善根了,这个时候就一念相应,你太阳出来了,这个无我、无我所的智慧出现了,就是初果须陀洹了,就是七觉支。「七觉支」这个「觉」就是无漏的无我、无我所的智慧,就是这个「觉」,就是如实的觉悟了胜义谛了,叫「觉分」、「七觉支」。「七觉支」,这个「支」就是一部分,像那个树一支一支的。这个初果圣人,他成就的这个清净无漏的无我的智慧,并不单是智慧,其中还有其他的,一共是七个。
这个「念」,就是还是明记不忘,他把这个法门能明记不忘,在心里面能现出来,这可见佛法很重视这个「念」,明记不忘。若忘了,这个事情就不要谈了,他不忘。把这个法门能够现前了的时候,他这个智慧成就了。
「择法」。「择法」这个「择」,就是「观察」的意思,或者是「选择」。这里面这东西有好的、有坏的;坏的不要,把这好的留着,那么这叫作「选择」。现在是观察这个四念处,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,到最后只是「观法无我」的,观这个身、受、心、法都是无我的。他这个无漏的智慧一出现了的时候,这就叫作「择法」的智慧成就了,是这么意思。
「进」,这个「进」是什么意思呢?他这样清净的、无漏的、无我、无我所的智慧的成就,是由精进成就的;你不精进,这个智慧是不成就的,所以这个精进也很重要。其实这个精进也就是四正勤了。
「喜」,以前费了很多的辛苦很精进,当时还没有见效;现在成功了,得到无我、无我所无漏的智慧了,心里面欢喜。这大乘佛法里面的十地菩萨,…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7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