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头一地是欢喜地,和这个意思是一样的,也是欢喜。成功了,人就是欢喜嘛!
「轻安」,这个轻安呢,定舍是在一块的;因为有了禅定,所以他就轻安,就是这个身体不是那么粗重,他这个身体是如云如影的这样子。如云如影里面,他身体里面有起了变化,就是有轻安乐。为什么会有轻安乐呢?因为有定。当然这个时候,在这个小乘的说一切有部这些大德的主张,你想要得圣道,你最低限度要有未到地定。你没有未到地定,你这个圣慧没有依止处,是不能出现的;这是说一切有部这样主张。那么所以这个定最低限度是个未到地定。
「舍」,得了定以后,在这样的定里面,又有轻安,又有无漏的、无我的智慧,他这个时候这个心情欢喜,也是欢喜而又有舍,这个「舍」是什么舍呢?是无贪、无忧。我们头几次讲过,说这个出家人把世间的五欲乐放弃了,出了家修行,修行又没得圣道,这两头都是空的,这个出家人在中间,这个时候心情是什么样的呢?就是贪、忧;又有一点贪着五欲,还不能去贪,就心里面有忧,就是这么一个境界。现在这个人努力的修行得圣道了,得了圣道的时候四大轻安,心里面又寂静的时候,这个贪、忧没有了,弃舍了,成功了,所以心里面没有贪、没有忧了,所以叫作「舍」。这和那个「苦乐舍」,那叫「受舍」,和那个「舍」不同。
这是叫作「七觉支」,七觉支里面主要的是择法,其他的是支助他的,是帮助他成就的。那么得到了初果须陀洹了,或者我们说是到了一个段落了,出家没有白出家,今天有成就了,很欢喜。但是出家的目的还没有完全成功,还要继续修行,就是底下这个了。底下就是这个「道」。
这个「道」就是八正道。这个八正道在这儿前后的次第看,八正道是得到初果以后修行的法门,七觉支是见道,八正道是修道。八正道,「正道」就是圣道,这是最正确的,没有错误的。其中分成八分。
第一个就是「正见」,这个正见是什么东西呢?正见就是七觉支里面那个「择法」,就是那个无我、无我所的,无漏的无我、无我所的智慧,就是正见,当然这是出世间的正见。若按大乘佛法来说,当然是观一切法毕竟空,离一切相那个无分别的智慧。这个智慧应该说分两种,就是一种是无分别的智慧,因为得到圣道的时候,他那个是无分别的境界,是不带名言的,没有一切名字相,没有一切语言相的。但是他还有一个后得智,后得智就是有分别的了。这个圣人他能入于无分别的境界,但是他也能分别,分别他也能的。能分别,就是他能够把他所觉悟的真理,用世间人的语言文字去分析它,去分别它的,他能这样作的。所以,第一个是正见,这包括着无分别智,就是根本智和后得智两种。
「正思惟」,这个正思惟怎么讲呢?正思惟就是和这个正语有关系。就是他在为人说法,他是圣人了,他为人宣说佛法的时候,他能够思惟他这正见的真理的相貌。其实真理是无相的,但是无相,而表达它出来,表达这个无相的境界;就是他要思惟,要思惟怎么样怎么样表达,就叫作「正思惟」。当然也有其他的含义,其他的,在《阿含经》上说,有人问舍利弗尊者,说是:「我们刚出家,你教我们这样修四念处观,你们已经得了须陀洹的人,他怎么修行呢?」舍利弗尊者说:「得须陀洹的人修行,还是观察色受想行识是无常的、是无我的、是不净的,如病如痈,如箭恼害,还是这样修行。」所以有的地方叫「重虑缘真」。这「正思惟」就是他为人说法的时候,他先要入定,在定里面思惟他自己觉悟的真理的相貌,然后有这个正语,用语言文字把它表达出来,就叫作「正语」,他不说这些非法的语言的,所以叫「正语」。
这样说,这「正思惟」包括两个意思,一个是为人说法的时候,他要用正思惟来发动语言,这是一种。一种是他自己修行的时候要用这个正思惟,还是修这个四念处观;这个初果须陀洹,他还要修不净观的,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,还是这样观的。不过他这个修行,我们通常说一个真修,一个缘修。不过这「真修」和「缘修」这个话,在中国的南北朝时代,佛教里面常用这种话,现在人的文章里面很少用这个字了。这个「缘修」就是思惟,就是正忆念这样思惟。这个「真修」呢,唯独是得入圣道的人,这无分别境界,那叫作「真修」。这初果须陀洹,这已经是圣人了,他当然有这两种修行。现在说这「正思惟」,刚才说包括这两种,一个是他自己修行的时候,这缘修就是正思惟,一个是为他人说法的时候,他要正思惟来发动这个语言,所以叫「正语」。
「正业」,这个「正业」,看这个《法蕴足论》和《俱舍论》,这些论上解释这个正业是什么呢?就是这个圣人他行住坐卧的时候,或者到聚落里面去乞食、或者说法,或者他自己要搭衣、抽衣,这眼睛一看,一举手、一投足,不论什么,一切时、一切处,这个心,他的内心是正知而住,叫作「正业」。他无论什么时候,他的心正知而住。这件事我们若是注意的去思惟这件事,的确不是容易的。你譬如说是我们吃饭,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拿个筷子,这个筷子去挟菜,然后挟回来送到口里,这么一去一来,这个心都是在这里的。没有一念说是你身体作这件事,而心里面打别的妄想,那就不是正知而住了。他不是,他这一念心常是正知而住。我感觉这还不是容易,这是要有点定的功夫才可以。那么这叫作「正业」。当然这里面也包括着,他不作其他的错误的事情。
「正命」,这个修行人,他的生活的来源就是由乞求而来,他缺什么就向施主求什么,他自己不生产不去赚钱,不自己去赚钱,然后用钱,又去赚钱。我们劳力赚钱,赚了钱以后用钱又去赚钱。而这个比丘不是这样子,比丘若这样作就是邪命了,比丘就是你自己不积蓄钱,但是需要的时候就是乞求,叫作「正命」。我们释迦牟尼佛是这样规定的,所以叫作「正命」。
这几样,正语、正业、正命是属于戒。正见、正思惟,这是属于智慧的。
这个「正精进」,正精进是什么呢?因为这个时候这个修行人,他还有烦恼没有除掉,他还要继续的精进修学圣道,修这四念处观去破烦恼的,所以要精进。
「正念、正定」。这「正念」就是他修这个法门的时候,他要忆念分明不忘的,然后这个心安住在那儿不乱,不乱那么就是定了,「正定」。他也可能是未到地定,或者是由未到地定又向前进要得四禅,都在正定之内的。
这样说,这个八正道合起来说,这个正念和正定是属于定。这个正精进它是通于戒定慧的,就可以这样讲好了。这合起来就是个戒定慧。这圣人修学的法门还是戒定慧。由这样不断的努力,他就所作已办了,这个爱烦恼也去掉了,见烦恼也去掉了。我们凡夫有的时候有一点成就,有什么长处,心里面就高起来了,就会慢,会有我慢。这个圣人,这个我慢这回事情,圣人也都有的。初果、二果、三果,三果圣人还都有慢,还有我慢;要到四果阿罗汉没有我慢了。所以到了初果以后的圣人还要继续精进的修行,我慢就是属于我见的烦恼之内的,他到了三果以后,这欲界的色声香味触的这些烦恼是没有了,但是色界、无色界的禅定的爱烦恼还是有的,爱着禅定的轻安乐还是有的。所以还是有见烦恼、还是有爱烦恼,他还要继续的修这个戒定慧来对付它,到最后究竟清净,得阿罗汉果了,是所作已办、不受后有了,这时候成功了。
这从四念处开始到八正道,就是出家的佛弟子由最初修行的法门,到最后得阿罗汉果的一个经过,就是这么意思。
「空、无相、无作」,这个是三三昧。这个三三昧也是在禅定里面修的法门。你已经得了未到地定了,或者是得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了,在禅定里面观察这个我、我所是不可得的,观察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我、我所的,那么那叫作「空」。这个「无相」就是观察涅槃的境界是离色受想行识相的,一切相都是不可得的。这个「无作」,鸠摩罗什法师翻个「无作」,玄奘法师翻个「无愿」。而这个「无作」怎么讲呢?这《大品般若经》说就是「无作愿」,他不作愿,不作愿叫作「无作」;那么和玄奘法师翻的意思是一样了。这个「不作愿」怎么讲呢?他不作愿就是对于世间的一切有漏法他不存希望心了,不希望什么,所以叫作「无愿」。就在禅定里面修这三种智慧,那么叫作「三三昧」。如果没得阿罗汉果以前,那叫作「三三昧」,得了阿罗汉就是「三解脱」了,当然也还可以称为三三昧,那就是无漏的了,无漏三昧了。
「六度、诸波罗蜜」,是施波罗蜜、戒波罗蜜、忍波罗蜜、精进波罗蜜、禅波罗蜜、般若波罗蜜,这是六波罗蜜。「神通」就是六种神通。「变化」,这神通它的作用就是有各式各样的变化,或者是特别说有十四种变化等。
「一切法门发相」,在这个得欲界定,进一步得未到地定的这个修行人,在他的清净心里面,发出来这样的法门,也就是他的智慧增长了,他的定力增长了,一切法门发相。「是中应广分别」,在这个地方,这些情况,发出来这样的法门的情况,应该详细的分别分别。那么智者大师这样讲,就是把这个法门的名字标出来,但是法门的内容没有解释,没有解释,但说出一句话:「应广分别」,事实上还是没有分别。
「故经云: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。」所以经上说;由前面这一段文,由正修开始,到善根发相,到这个地方,这两大段文合起来看,就可以知道,经上说「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」,你若能够调伏你的心住在一个地方,得了禅定了的话,「无事不办」,没有什么事情办不成的,所以这个定有堪能性,得了定呢你的能力就加强了;断烦恼的能力也加强了,你办事的能力也加强了,很多很多的功德的事情你都能成就了,所以就是「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…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7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