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7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頭一地是歡喜地,和這個意思是一樣的,也是歡喜。成功了,人就是歡喜嘛!

  

  「輕安」,這個輕安呢,定舍是在一塊的;因爲有了禅定,所以他就輕安,就是這個身體不是那麼粗重,他這個身體是如雲如影的這樣子。如雲如影裏面,他身體裏面有起了變化,就是有輕安樂。爲什麼會有輕安樂呢?因爲有定。當然這個時候,在這個小乘的說一切有部這些大德的主張,你想要得聖道,你最低限度要有未到地定。你沒有未到地定,你這個聖慧沒有依止處,是不能出現的;這是說一切有部這樣主張。那麼所以這個定最低限度是個未到地定。

  

  「舍」,得了定以後,在這樣的定裏面,又有輕安,又有無漏的、無我的智慧,他這個時候這個心情歡喜,也是歡喜而又有舍,這個「舍」是什麼舍呢?是無貪、無憂。我們頭幾次講過,說這個出家人把世間的五欲樂放棄了,出了家修行,修行又沒得聖道,這兩頭都是空的,這個出家人在中間,這個時候心情是什麼樣的呢?就是貪、憂;又有一點貪著五欲,還不能去貪,就心裏面有憂,就是這麼一個境界。現在這個人努力的修行得聖道了,得了聖道的時候四大輕安,心裏面又寂靜的時候,這個貪、憂沒有了,棄舍了,成功了,所以心裏面沒有貪、沒有憂了,所以叫作「舍」。這和那個「苦樂舍」,那叫「受舍」,和那個「舍」不同。

  

  這是叫作「七覺支」,七覺支裏面主要的是擇法,其他的是支助他的,是幫助他成就的。那麼得到了初果須陀洹了,或者我們說是到了一個段落了,出家沒有白出家,今天有成就了,很歡喜。但是出家的目的還沒有完全成功,還要繼續修行,就是底下這個了。底下就是這個「道」。

  

  這個「道」就是八正道。這個八正道在這兒前後的次第看,八正道是得到初果以後修行的法門,七覺支是見道,八正道是修道。八正道,「正道」就是聖道,這是最正確的,沒有錯誤的。其中分成八分。

  

  第一個就是「正見」,這個正見是什麼東西呢?正見就是七覺支裏面那個「擇法」,就是那個無我、無我所的,無漏的無我、無我所的智慧,就是正見,當然這是出世間的正見。若按大乘佛法來說,當然是觀一切法畢竟空,離一切相那個無分別的智慧。這個智慧應該說分兩種,就是一種是無分別的智慧,因爲得到聖道的時候,他那個是無分別的境界,是不帶名言的,沒有一切名字相,沒有一切語言相的。但是他還有一個後得智,後得智就是有分別的了。這個聖人他能入于無分別的境界,但是他也能分別,分別他也能的。能分別,就是他能夠把他所覺悟的真理,用世間人的語言文字去分析它,去分別它的,他能這樣作的。所以,第一個是正見,這包括著無分別智,就是根本智和後得智兩種。

  

  「正思惟」,這個正思惟怎麼講呢?正思惟就是和這個正語有關系。就是他在爲人說法,他是聖人了,他爲人宣說佛法的時候,他能夠思惟他這正見的真理的相貌。其實真理是無相的,但是無相,而表達它出來,表達這個無相的境界;就是他要思惟,要思惟怎麼樣怎麼樣表達,就叫作「正思惟」。當然也有其他的含義,其他的,在《阿含經》上說,有人問舍利弗尊者,說是:「我們剛出家,你教我們這樣修四念處觀,你們已經得了須陀洹的人,他怎麼修行呢?」舍利弗尊者說:「得須陀洹的人修行,還是觀察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、是無我的、是不淨的,如病如癰,如箭惱害,還是這樣修行。」所以有的地方叫「重慮緣真」。這「正思惟」就是他爲人說法的時候,他先要入定,在定裏面思惟他自己覺悟的真理的相貌,然後有這個正語,用語言文字把它表達出來,就叫作「正語」,他不說這些非法的語言的,所以叫「正語」。

  

  這樣說,這「正思惟」包括兩個意思,一個是爲人說法的時候,他要用正思惟來發動語言,這是一種。一種是他自己修行的時候要用這個正思惟,還是修這個四念處觀;這個初果須陀洹,他還要修不淨觀的,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還是這樣觀的。不過他這個修行,我們通常說一個真修,一個緣修。不過這「真修」和「緣修」這個話,在中國的南北朝時代,佛教裏面常用這種話,現在人的文章裏面很少用這個字了。這個「緣修」就是思惟,就是正憶念這樣思惟。這個「真修」呢,唯獨是得入聖道的人,這無分別境界,那叫作「真修」。這初果須陀洹,這已經是聖人了,他當然有這兩種修行。現在說這「正思惟」,剛才說包括這兩種,一個是他自己修行的時候,這緣修就是正思惟,一個是爲他人說法的時候,他要正思惟來發動這個語言,所以叫「正語」。

  

  「正業」,這個「正業」,看這個《法蘊足論》和《俱舍論》,這些論上解釋這個正業是什麼呢?就是這個聖人他行住坐臥的時候,或者到聚落裏面去乞食、或者說法,或者他自己要搭衣、抽衣,這眼睛一看,一舉手、一投足,不論什麼,一切時、一切處,這個心,他的內心是正知而住,叫作「正業」。他無論什麼時候,他的心正知而住。這件事我們若是注意的去思惟這件事,的確不是容易的。你譬如說是我們吃飯,我們中國人的習慣拿個筷子,這個筷子去挾菜,然後挾回來送到口裏,這麼一去一來,這個心都是在這裏的。沒有一念說是你身體作這件事,而心裏面打別的妄想,那就不是正知而住了。他不是,他這一念心常是正知而住。我感覺這還不是容易,這是要有點定的功夫才可以。那麼這叫作「正業」。當然這裏面也包括著,他不作其他的錯誤的事情。

  

  「正命」,這個修行人,他的生活的來源就是由乞求而來,他缺什麼就向施主求什麼,他自己不生産不去賺錢,不自己去賺錢,然後用錢,又去賺錢。我們勞力賺錢,賺了錢以後用錢又去賺錢。而這個比丘不是這樣子,比丘若這樣作就是邪命了,比丘就是你自己不積蓄錢,但是需要的時候就是乞求,叫作「正命」。我們釋迦牟尼佛是這樣規定的,所以叫作「正命」。

  

  這幾樣,正語、正業、正命是屬于戒。正見、正思惟,這是屬于智慧的。

  

  這個「正精進」,正精進是什麼呢?因爲這個時候這個修行人,他還有煩惱沒有除掉,他還要繼續的精進修學聖道,修這四念處觀去破煩惱的,所以要精進。

  

  「正念、正定」。這「正念」就是他修這個法門的時候,他要憶念分明不忘的,然後這個心安住在那兒不亂,不亂那麼就是定了,「正定」。他也可能是未到地定,或者是由未到地定又向前進要得四禅,都在正定之內的。

  

  這樣說,這個八正道合起來說,這個正念和正定是屬于定。這個正精進它是通于戒定慧的,就可以這樣講好了。這合起來就是個戒定慧。這聖人修學的法門還是戒定慧。由這樣不斷的努力,他就所作已辦了,這個愛煩惱也去掉了,見煩惱也去掉了。我們凡夫有的時候有一點成就,有什麼長處,心裏面就高起來了,就會慢,會有我慢。這個聖人,這個我慢這回事情,聖人也都有的。初果、二果、叁果,叁果聖人還都有慢,還有我慢;要到四果阿羅漢沒有我慢了。所以到了初果以後的聖人還要繼續精進的修行,我慢就是屬于我見的煩惱之內的,他到了叁果以後,這欲界的色聲香味觸的這些煩惱是沒有了,但是色界、無色界的禅定的愛煩惱還是有的,愛著禅定的輕安樂還是有的。所以還是有見煩惱、還是有愛煩惱,他還要繼續的修這個戒定慧來對付它,到最後究竟清淨,得阿羅漢果了,是所作已辦、不受後有了,這時候成功了。

  

  這從四念處開始到八正道,就是出家的佛弟子由最初修行的法門,到最後得阿羅漢果的一個經過,就是這麼意思。

  

  「空、無相、無作」,這個是叁叁昧。這個叁叁昧也是在禅定裏面修的法門。你已經得了未到地定了,或者是得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了,在禅定裏面觀察這個我、我所是不可得的,觀察色受想行識裏面沒有我、我所的,那麼那叫作「空」。這個「無相」就是觀察涅槃的境界是離色受想行識相的,一切相都是不可得的。這個「無作」,鸠摩羅什法師翻個「無作」,玄奘法師翻個「無願」。而這個「無作」怎麼講呢?這《大品般若經》說就是「無作願」,他不作願,不作願叫作「無作」;那麼和玄奘法師翻的意思是一樣了。這個「不作願」怎麼講呢?他不作願就是對于世間的一切有漏法他不存希望心了,不希望什麼,所以叫作「無願」。就在禅定裏面修這叁種智慧,那麼叫作「叁叁昧」。如果沒得阿羅漢果以前,那叫作「叁叁昧」,得了阿羅漢就是「叁解脫」了,當然也還可以稱爲叁叁昧,那就是無漏的了,無漏叁昧了。

  

  「六度、諸波羅蜜」,是施波羅蜜、戒波羅蜜、忍波羅蜜、精進波羅蜜、禅波羅蜜、般若波羅蜜,這是六波羅蜜。「神通」就是六種神通。「變化」,這神通它的作用就是有各式各樣的變化,或者是特別說有十四種變化等。

  

  「一切法門發相」,在這個得欲界定,進一步得未到地定的這個修行人,在他的清淨心裏面,發出來這樣的法門,也就是他的智慧增長了,他的定力增長了,一切法門發相。「是中應廣分別」,在這個地方,這些情況,發出來這樣的法門的情況,應該詳細的分別分別。那麼智者大師這樣講,就是把這個法門的名字標出來,但是法門的內容沒有解釋,沒有解釋,但說出一句話:「應廣分別」,事實上還是沒有分別。

  

  「故經雲:製心一處,無事不辦。」所以經上說;由前面這一段文,由正修開始,到善根發相,到這個地方,這兩大段文合起來看,就可以知道,經上說「製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,你若能夠調伏你的心住在一個地方,得了禅定了的話,「無事不辦」,沒有什麼事情辦不成的,所以這個定有堪能性,得了定呢你的能力就加強了;斷煩惱的能力也加強了,你辦事的能力也加強了,很多很多的功德的事情你都能成就了,所以就是「製心一處,無事不辦…
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7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