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受」叫「苦苦」。苦受叫苦苦,什麼理由呢?這個苦惱的感覺,它原來也沒有,有了以後人就苦惱,它還繼續存在下去,你繼續的苦惱,所以生時苦、住時苦;所以生苦、住苦,所以叫作「苦苦」。這個「樂受」生起來的時候不苦,它存在的時候也不苦,它壞的時候才苦,所以「樂受」是「壞苦」,「苦受」是「苦苦」。
這個「不苦不樂受」是「行苦」,這個「行苦」怎麼講呢?這個「行」字是遷流變化的意思,就是它不停留在那裏,它要繼續向前進的。這個不苦不樂的感覺,它不停留在那裏,它要繼續向前演變,終究有一剎那它就變了,它就變了什麼呢?不是壞苦就是苦苦,所以它叫作「行苦」,這是一個解釋。其次在行苦裏面,它那裏面就儲藏了很多壞苦、苦苦的力量在裏面,它並不是很輕松自在的,它是很麁重的。就像人駕這個汽車,已經有了毛病了但是還能向前走,還能向前走,如果你在公路上走你若不趕快的想辦法,它忽然間爆炸了就有問題的。所以這個行苦暫時好像沒什麼事,但是很多的危險的東西還儲藏在裏面的,雖然它還沒有出現,你若能覺悟一點的話,你心裏面也是很擔心的。所以它叫作「行苦」。
這個「受」就是苦受、樂受、不苦不樂受,叁受中都是苦,所有的受都是苦。我們人都是愛著這個樂受的,現在佛叫我們不要愛著這個樂受,樂受也是苦,要有厭離心。要有厭離心,這個貪瞋癡引起的機會就減少了。
「觀心無常」,觀察這個心是無常的。這個「心」就是眼識、耳識、…乃至意識,這六個識要依賴六根、六境的和合才能夠現起的。現起的因緣變化了,識也就變化了,所以眼根若壞了,他的眼識就不行了,不能生起。乃至這個人的意根若是有了問題,那個人就是成了白癡了,他就有問題的。所以這個識,他本身不能自主的,也是有變化的,要依賴因緣,所以他就不能常住,他要變化。那麼本來執著有我,就是執著這個識是我的,多數是這樣執著的;若觀察這個識是依賴因緣而有,那也就等于說沒有我了,它是無常的,也就是沒有我了,沒有我的體性了。
其次是「觀法無我」。觀心無常是破除我的體性,觀法無我就是不能在種種的事物上執著有我的,是這樣意思。就是這個人他作出來種種的事情,或者作善事,或者作惡事,這就是「法」。在這一切法上來說也都是無常的,種種因緣變化的,所以這裏面沒有一個自主性的東西,所以也是無我的。
前面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是破除愛煩惱。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是破除見煩惱,這兩種煩惱若究竟破除了,那就是大阿羅漢了。這個四念處的意思也很多,但是我們不講太多了。
其次說到「正勤」,四正勤。這個四正勤是什麼呢?其實明白點說,是精進的修習四念處觀,就是這麼一句話;精進的修行四念處,就叫作「四正勤」。因爲修這個四念處的時候,人有可能會懈怠的,所以佛現在第二段就告訴你要精進,你要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,你作這樣的毗缽舍那觀的時候,你要精進才可以。這裏面有什麼問題呢?當然這個地方是說,若是出家的比丘,當然他先受了戒。受了戒他現在開始修行,開始應該修這五停心觀,或者得了奢摩他了,現在修四念處就是修毗缽舍那了,就是這麼意思。修這個毗缽舍那的時候,但是他有的時候會懈怠,佛就說「四正勤」,你在這個四念處的聖道,四念處就是成聖之道、成佛之道,這就叫作「正」,在這件事修行上,你要努力的修行,所以叫作「勤」。
但是在這裏面有兩件事,就是一個善、一個惡。這個惡有兩種,就是已經生出來的惡法叫「已生惡」,還有一種是「未生惡」。善也分兩種,是「已生善」,或者是「未生善」。這個「已生惡」、「未生惡」究竟指什麼東西說的呢?就是你在奢摩他裏,說是得奢摩他當然也有深淺的不同了,那麼在修毗缽舍那的時候,有昏沈、掉舉,其實就是這個。因爲這位比丘,當然他已經受了戒了;受了戒了,其他的粗鄙的惡法已經都停止了。就是你在靜坐的時候,你心裏忽然有的時候昏沈了,你有時候掉舉了,這已生的惡法就是這些東西,要去掉它。若是這個昏沈掉舉沒有生起來呢,你要精進的修行叫它不要生起,就是指這個說的。這個善法指什麼說的呢?就是後面那個五根、五力;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這些善法,這個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也有深淺的不同。你在修四念處的時候,在心裏面這個殊勝的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還沒有生起來,叫「未生善」,或者已經生起來。沒有生的時候,你要努力的修行,你本身逐漸的進步,你就會生起來。若已經生起來,你還要努力的修行,要保護它,叫它不要失掉了。「已生善、未生善」就指這個說的。這個,一個善、一個惡,都有已生、未生的不同,在這上面你要努力的修行,要去掉這個惡,要增長善法,這就叫作「四正勤」。
「如意」,也叫作「四如意足」,或者也有翻作「四神足」。這若是翻作「四神足」,這個「神」就是指神通說的,指六種神通,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神足通、宿命通、還有漏盡通,一共六種神通。這個六種神通它有「足」,這個「足」是什麼?就是依止處。我們人若想到什麼地方去,你要靠這兩個足能走你才能到。那麼你若想要得神通,你一定要有禅定,禅定是神通的足,如果沒有禅定是沒有神通的。那麼這個地方就等于說,你要修禅定,這個意思。
這個「四如意足」,就是你修這個四念處觀,由于你特別精進勇猛的關系,你這個定力軟弱了薄弱了,這個智慧強了。那麼定和智慧不平均,你很難得聖道的,所以現在應該調整一下,要修定,就是這個意思,所以加這個「如意」。這個「定」一共是分四種。「定」,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有「欲」,這個欲就是你要有特別深厚的願望,我希望我要得定,你這個希望心要很強,所以叫作「欲」。如果你沒有這個心,這個定是修不來的。「勤」,因爲有了欲,你希望心很強,當然你就會采取行動了,就是「勤」,就是很精進、勇猛的修行。這個六波羅蜜;施波羅蜜、戒波羅蜜、忍波羅蜜,這不一定需要精進的;但是這個禅波羅蜜就非要有精進波羅蜜不可,所以這精進波羅蜜和禅,把它連接起來。這個地方就是這個意思,這個「勤」就是你若想要靜坐得禅定,你一天就坐半小時,這是不行的,就坐四個鍾頭也不行的,你非要多坐才行的,所以要「精進」才可以。「心」,心是什麼意思?就是由于你精進的靜坐學習禅定,你得到成功了,你心裏面能定下來了,這叫作「心」。這「觀」是什麼意思呢?這個「觀」,這個時候你得了定以後,你要觀察你這個定的深淺,這個時候去掉了多少煩惱,還有多少煩惱沒有去掉?這叫作「觀」。或者說是,你得了定以後,就像我們講過的,你這入、住、出,你都要如法的這樣去作的,你不能馬虎的,你粗心大意還不行的,那也叫作「觀」。
那麼由這四個字,表示從開始想要學習定到最後成功,這麼四個字表示這個定,這樣意思。那麼內容怎麼樣情形,那當然是在奢摩他那個地方要講出來的。這是「四如意足」。
「根」,因爲這個四念處、四正勤,特別精進,智慧太強了,這個定力不夠所以先修這個四如意足,就是修這個禅定。這時候定慧好了,比較平衡了,所以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發出來了,在你的四念處觀裏面,這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這五種善根發出來了。這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這五種善根,這個煩惱不能夠動搖他,雖然這個修行人這個時候還不是聖人,但是他的善根,煩惱不能動搖他,所以叫作「根」。
這個「力」,還是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,這時候又繼續修四念處觀,你得到的這個信進念定慧力量更強大了,他能夠破壞一切煩惱了,能破壞一切煩惱了,所以叫作「力」。這個「根」也是信進念定慧;「力」也是信進念定慧,但是其中的力量有大小的不同。這是因爲定慧平均了,現在現出來,有信進念定慧的這個善法生出來了。
這個時候,這個修行人到了什麼程度了呢?就是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,到了世第一這個時候了,進一步就是須陀洹了,就是七覺支。七覺支,在小乘佛教來說就是初果須陀洹了。這個七覺支;這由于以前的努力,生出來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,很有力量的善根了,這個時候就一念相應,你太陽出來了,這個無我、無我所的智慧出現了,就是初果須陀洹了,就是七覺支。「七覺支」這個「覺」就是無漏的無我、無我所的智慧,就是這個「覺」,就是如實的覺悟了勝義谛了,叫「覺分」、「七覺支」。「七覺支」,這個「支」就是一部分,像那個樹一支一支的。這個初果聖人,他成就的這個清淨無漏的無我的智慧,並不單是智慧,其中還有其他的,一共是七個。
這個「念」,就是還是明記不忘,他把這個法門能明記不忘,在心裏面能現出來,這可見佛法很重視這個「念」,明記不忘。若忘了,這個事情就不要談了,他不忘。把這個法門能夠現前了的時候,他這個智慧成就了。
「擇法」。「擇法」這個「擇」,就是「觀察」的意思,或者是「選擇」。這裏面這東西有好的、有壞的;壞的不要,把這好的留著,那麼這叫作「選擇」。現在是觀察這個四念處,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到最後只是「觀法無我」的,觀這個身、受、心、法都是無我的。他這個無漏的智慧一出現了的時候,這就叫作「擇法」的智慧成就了,是這麼意思。
「進」,這個「進」是什麼意思呢?他這樣清淨的、無漏的、無我、無我所的智慧的成就,是由精進成就的;你不精進,這個智慧是不成就的,所以這個精進也很重要。其實這個精進也就是四正勤了。
「喜」,以前費了很多的辛苦很精進,當時還沒有見效;現在成功了,得到無我、無我所無漏的智慧了,心裏面歡喜。這大乘佛法裏面的十地菩薩,…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7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