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7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饭太热不能吃呀!」那么优波鞠多尊者说:「你心里面那个热若凉了,问题就解决了。」这个比丘忽然间有点感觉到惭愧。这个时候尊者就告诉他:「你现在吃,你吃一口,不要咽下去,就吐在这个空碗里头。」当然他就听着他这样作,吃一口就往空碗里吐,吐完了。优波鞠多尊者说:「你把这个吐的再吃下去。」那么这个比丘说:「已经吐出来怎么能吃?那已经不干净了,我不能吃。」那么优波鞠多尊者就从这里开示他,就说:「你出家这么久了,你没得圣道,你的业障就是在这里,你从这么以后不要再贪着饮食。」那么他就跟他学禅,就得阿罗汉果了。所以这是,人不是圣人,总是有一些地方有点不对劲。

  

  那么这个地方,说是「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」这样修行,修这个观法,可以得初果须陀洹了。得了初果须陀洹以后呢,他还有欲心,就用这个不净观,世间可厌、食不净想、死想,用这个修行方法来离欲,就是初果修行这个方法就可以进步到二果、到三果了。得到三果以后呢,就修这个离想、尽想,用这个法门来断除去剩下的烦恼,就可以得阿罗汉果了。所以这样说,这个「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」这是见道位;不净、世间可厌、食不净想、死想是修道位;底下这个离想、尽想,应该加个「断想」,这是到无学道的时候,就是得阿罗汉果以后的境界了。

  

  这是初果修这个无常观、苦观、空观、无我观,得初果。得初果以后就修这个不净观、世间可厌、食不净想、死想,这样就得三果了。得三果以后再修这个断想、离想、尽想,就得涅槃,所以是见道、修道、无学道,修这个「十想」可以能这样成就的。

  

  问:这有几个问题。「修念佛定中行者的神识脱离身体飘游空中,神识动念欲至何处即至何处,但一方面神识尚在念佛,请法师解说此种修定方法之利害得失。」

  

  答:这个方法不好!不要这样子。因为你若是神识离开了身体在空中飘游,这里面有几方面有问题。你身识不在了,你这个身体在这里也并不是死尸,不是死尸但它也没什么作用;没作用,你这个地方有什么问题的时候你不能处理。

  

  我说这个灭尽定的问题。这得灭尽定的人,他要入灭尽定的时候,他要预先防范几项事;就是入了灭尽定以后老鼠不要来咬我,水不能漂我,火不能烧我,所有伤害我的事情都不能伤害;先要这样祝愿然后才能入定的。你若不这样祝愿,你入了灭尽定以后,你在房子里住,老鼠到处都有,那么就会咬你;有时候大火来了,把房子烧了,这个身体也烧了。如果你若祝愿呢,老鼠不能咬;有时候有大火,而这个入灭尽定的人身体不会被烧;任何的伤害都不能伤害他。你要预先祝愿的。

  

  如果你念佛,你说你这个心走了跑到虚空去了,你这个身体在这里随时有问题你不能处理,因为你也不是有甚深的禅定,这个定不能保护你。

  

  第二,你这个神识跑到…(其实就是妄想),跑到虚空里;虚空里很多的鬼神邪魔妖怪,多得很,如果你遇见了他,他伤害你,你有什么办法?所以不应该这样子做。

  

  你还就是保护这个身体,在这里一心念佛;不要动,不要离开这个身体。

  

  问:这又一个「那种食物对身体于修打坐禅定有帮助?

  

  答:这是不一定的事情。人与人都不一样的,不能说你合适,我也合适,不是那么回事。就是你自己要试验,你自己要注意,就会知道了。

  

  问:「在定中,外面的声音是否听到?」你问这个问题。

  

  答:本来应该说,这前五识不动了,就是入定了。这入定与出定有什么分别?前五识不动就是入定了,前五识若动就是出定了。但是我看那《成实论》上说,(不要说欲界定、未到地定),就是到了初禅的时候,还能听见声音,二禅已上不听见声音了。你说在定中外面的声音是不是听到?那么欲界定、未到地定都是听见声音的,虽然入定了,外面的声音还是能听到,但是心不乱;你若乱,那就是没有定。

  

  念佛、法、僧、戒、舍、天、念处、正勤、如意、根力、觉道、空、无相、无作、六度、诸波罗蜜、神通、变化等,一切法门发相,是中应广分别。故经云: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。

  

  现在的文是说这个修行人善根的发相。善根的发相是分两段文说明的,第一大段是约五停心,分五类善根发相。后边这段就把其余的善根又说明了一下。昨天说过了的是「十想」,也可以说是「十念」。现在刚才念的是「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舍、念天」是「六念」。下面「念处、正勤」是三十七道品。

  

  这个「六念」一开始的是说「念佛」。昨天说过,我们现在的佛教通行的念佛法门,多数是「念佛名号」。当然这也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开示的,不过在古代,它是注重念佛的功德名为「念佛」,也可以说是「实相念佛」也在内。这个就说到这里。

  

  「法」,是「念法」,这个念法,可能在我们的佛教里面,不大常讲怎么叫作「念法」?所以现在我简单的为各位介绍一点。「念法」,这在《大智度论》里面有说到,可是在玄奘法师翻译的《法蕴足论》里面也同样有说到,它就是例出来这么七条。这个比丘,这个出家人在阿兰若处住,如果有什么问题的时候,应该这样念。在这个经论上说这个「六念」的法门,是因为在阿兰若处住的比丘,这个时候心里面有点恐怖,有点害怕。那么害怕的时候怎么办呢?佛就说:「你念这个六念,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舍、念天就不怕了,这个心就会安下来。」这个六念法门的缘起是这样子。

  

  那么这个「法」怎么样念法呢?我们一般说「佛法」,但是什么是「佛法」呢?就是教、行、理,分这么三部分,教法、行法、理法。这个天台智者大师他这样为全部的佛法分类,就是教、行、理。全部的佛法就是这么三类。但是到后来,到唐朝玄奘法师的大弟子,窥基法师他又添个「果」字。就是教、理、行、果,他这样分。那么智者大师的意思,这个「果」就是含摄在「理」里面了。但是《俱舍论》上它只说两种,就是「教」和「证」,(证道的「证」,言字边的「证」,教、证)。我们现在呢!还就说是「教、行、理」,分这么三类,教、行、理。现在说这个「念法」,在《法蕴足论》里面说的,也是说是佛说的,分这么七条来念这个法。我们静坐的时候,修止观其实也就是「念法」。但是现在佛所开示的「念法」,比较全面了一点。

  

  第一条是「善说」。佛的正法是佛经过长时期的修行成功了、觉悟了,然后把它善巧的宣说出来,说得恰到好处,恰如其分的,那么叫作「善说」。那么这样的解释就不是凭虚妄分别去讲说的,是他真实证悟了以后他有清净微妙的智慧,他按照闻法人的程度,用语言文字把它表达出来,所以叫「善说」。这样这个「善说」正好就是「教法」,是这个语言文字的佛法了。

  

  第二条是「现见」。这个「现见」是什么呢?就是佛说的这个正法,你若肯努力的学习、修行,你现生就可以见道、就可以证悟了,不是一定要等到来生的,所以叫作「现见」,有这么一句话。

  

  第三条是「无热」。无热,「热」是热恼,就是烦恼。见到这样的正法有什么好处呢?就是没有苦恼了,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。你见到这个真理的时候,所有的贪瞋痴的烦恼,六道轮回生死的问题都消除了;使令你清凉、安隐、自在、解脱,所以叫作「无热」。

  

  「应时」,这个「应时」也有的地方翻个「不时」,玄奘法师翻个「应时」。什么意思呢?就是你学习佛法,你修行佛的正法,你随时都可以修行都可以契入的,并不受时间的限制的。不是说这个时候不可以静坐,那个时候你不可以去拜佛,没有这种限制的。

  

  「引导」。这个「引导」怎么讲呢?这个就是指行法,教、行、理这个行法,这个三十七道品这就是个行法。你按照佛说的正法去修行,他能引导你通达佛的正法。佛在经里面说的这个圣人的那种清净的、高尚的、不可思议的境界,我们能够明了都算很不容易了,说是要我们修行,有那种可能会成功的吗?所以佛说「引导」,你按照这个八正道,三十七道品,你按照这个四念处去修行,它有能力引导你通达,有这个通达的能力的。像一个人身体很软弱,那么他去跟那个懂得拳术的人练功夫,渐渐的身体健康了,这一个手就可以拿五百斤。那么最初这软弱的人说:「我现在拿二十斤都很辛苦,拿五百斤,那是不可能的。」但是你不断的运动、不断的锻炼,这个身体的健康逐渐的进步,喔!就成功了。说我们人的身体,这心力,这虚妄分别的境界,似乎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。但是佛说「引导」,这个教法你不断地学习和修行,能够引导你通达的,你应该相信,有这个意味。

  

  「近观」,「近观」这个「近」字,远近,就是距离得不远,很近。但是这个字在这里,它也有进步的「进」的意思,不断的努力你就不断的进步,你就继续和圣人的境界距离越来越近。所以这「近观」,这个「观」或者说是你所修的奢摩他、毗钵舍那,你不断的修、修、修,就是越来越和圣人的那个清净的境界越接近,你就得到阿罗汉果了;或者大乘佛法里面说,你也就可以成佛了。那么这样解释呢,这个「近观」是由见道而后的修道,到无学道。这个「引导」是由凡位入圣位,就是入到见道。见道以后的修行的行法,就是近观了。这样解释,就是这个引导和近观有这样不同的地方。

  

  「智者内证」。佛说的这个正法,是有教、有行、有理,是一切智者;这个「智者」是什么呢?是谁呢?就是佛和佛的这些圣弟子,已经成功的、得到圣道的弟子,是这些人都称之为「智者」。是他们已经修行成功了,在他们的内心里面已经证实了的,不是说说而已的,有实效的。你若肯这样努力,你也一样的会成功的,所以叫作「智者内证」。

  

  这一共是分这…
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7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