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7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飯太熱不能吃呀!」那麼優波鞠多尊者說:「你心裏面那個熱若涼了,問題就解決了。」這個比丘忽然間有點感覺到慚愧。這個時候尊者就告訴他:「你現在吃,你吃一口,不要咽下去,就吐在這個空碗裏頭。」當然他就聽著他這樣作,吃一口就往空碗裏吐,吐完了。優波鞠多尊者說:「你把這個吐的再吃下去。」那麼這個比丘說:「已經吐出來怎麼能吃?那已經不幹淨了,我不能吃。」那麼優波鞠多尊者就從這裏開示他,就說:「你出家這麼久了,你沒得聖道,你的業障就是在這裏,你從這麼以後不要再貪著飲食。」那麼他就跟他學禅,就得阿羅漢果了。所以這是,人不是聖人,總是有一些地方有點不對勁。

  

  那麼這個地方,說是「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」這樣修行,修這個觀法,可以得初果須陀洹了。得了初果須陀洹以後呢,他還有欲心,就用這個不淨觀,世間可厭、食不淨想、死想,用這個修行方法來離欲,就是初果修行這個方法就可以進步到二果、到叁果了。得到叁果以後呢,就修這個離想、盡想,用這個法門來斷除去剩下的煩惱,就可以得阿羅漢果了。所以這樣說,這個「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」這是見道位;不淨、世間可厭、食不淨想、死想是修道位;底下這個離想、盡想,應該加個「斷想」,這是到無學道的時候,就是得阿羅漢果以後的境界了。

  

  這是初果修這個無常觀、苦觀、空觀、無我觀,得初果。得初果以後就修這個不淨觀、世間可厭、食不淨想、死想,這樣就得叁果了。得叁果以後再修這個斷想、離想、盡想,就得涅槃,所以是見道、修道、無學道,修這個「十想」可以能這樣成就的。

  

  問:這有幾個問題。「修念佛定中行者的神識脫離身體飄遊空中,神識動念欲至何處即至何處,但一方面神識尚在念佛,請法師解說此種修定方法之利害得失。」

  

  答:這個方法不好!不要這樣子。因爲你若是神識離開了身體在空中飄遊,這裏面有幾方面有問題。你身識不在了,你這個身體在這裏也並不是死屍,不是死屍但它也沒什麼作用;沒作用,你這個地方有什麼問題的時候你不能處理。

  

  我說這個滅盡定的問題。這得滅盡定的人,他要入滅盡定的時候,他要預先防範幾項事;就是入了滅盡定以後老鼠不要來咬我,水不能漂我,火不能燒我,所有傷害我的事情都不能傷害;先要這樣祝願然後才能入定的。你若不這樣祝願,你入了滅盡定以後,你在房子裏住,老鼠到處都有,那麼就會咬你;有時候大火來了,把房子燒了,這個身體也燒了。如果你若祝願呢,老鼠不能咬;有時候有大火,而這個入滅盡定的人身體不會被燒;任何的傷害都不能傷害他。你要預先祝願的。

  

  如果你念佛,你說你這個心走了跑到虛空去了,你這個身體在這裏隨時有問題你不能處理,因爲你也不是有甚深的禅定,這個定不能保護你。

  

  第二,你這個神識跑到…(其實就是妄想),跑到虛空裏;虛空裏很多的鬼神邪魔妖怪,多得很,如果你遇見了他,他傷害你,你有什麼辦法?所以不應該這樣子做。

  

  你還就是保護這個身體,在這裏一心念佛;不要動,不要離開這個身體。

  

  問:這又一個「那種食物對身體于修打坐禅定有幫助?

  

  答:這是不一定的事情。人與人都不一樣的,不能說你合適,我也合適,不是那麼回事。就是你自己要試驗,你自己要注意,就會知道了。

  

  問:「在定中,外面的聲音是否聽到?」你問這個問題。

  

  答:本來應該說,這前五識不動了,就是入定了。這入定與出定有什麼分別?前五識不動就是入定了,前五識若動就是出定了。但是我看那《成實論》上說,(不要說欲界定、未到地定),就是到了初禅的時候,還能聽見聲音,二禅已上不聽見聲音了。你說在定中外面的聲音是不是聽到?那麼欲界定、未到地定都是聽見聲音的,雖然入定了,外面的聲音還是能聽到,但是心不亂;你若亂,那就是沒有定。

  

  念佛、法、僧、戒、舍、天、念處、正勤、如意、根力、覺道、空、無相、無作、六度、諸波羅蜜、神通、變化等,一切法門發相,是中應廣分別。故經雲:製心一處,無事不辦。

  

  現在的文是說這個修行人善根的發相。善根的發相是分兩段文說明的,第一大段是約五停心,分五類善根發相。後邊這段就把其余的善根又說明了一下。昨天說過了的是「十想」,也可以說是「十念」。現在剛才念的是「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舍、念天」是「六念」。下面「念處、正勤」是叁十七道品。

  

  這個「六念」一開始的是說「念佛」。昨天說過,我們現在的佛教通行的念佛法門,多數是「念佛名號」。當然這也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所開示的,不過在古代,它是注重念佛的功德名爲「念佛」,也可以說是「實相念佛」也在內。這個就說到這裏。

  

  「法」,是「念法」,這個念法,可能在我們的佛教裏面,不大常講怎麼叫作「念法」?所以現在我簡單的爲各位介紹一點。「念法」,這在《大智度論》裏面有說到,可是在玄奘法師翻譯的《法蘊足論》裏面也同樣有說到,它就是例出來這麼七條。這個比丘,這個出家人在阿蘭若處住,如果有什麼問題的時候,應該這樣念。在這個經論上說這個「六念」的法門,是因爲在阿蘭若處住的比丘,這個時候心裏面有點恐怖,有點害怕。那麼害怕的時候怎麼辦呢?佛就說:「你念這個六念,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舍、念天就不怕了,這個心就會安下來。」這個六念法門的緣起是這樣子。

  

  那麼這個「法」怎麼樣念法呢?我們一般說「佛法」,但是什麼是「佛法」呢?就是教、行、理,分這麼叁部分,教法、行法、理法。這個天臺智者大師他這樣爲全部的佛法分類,就是教、行、理。全部的佛法就是這麼叁類。但是到後來,到唐朝玄奘法師的大弟子,窺基法師他又添個「果」字。就是教、理、行、果,他這樣分。那麼智者大師的意思,這個「果」就是含攝在「理」裏面了。但是《俱舍論》上它只說兩種,就是「教」和「證」,(證道的「證」,言字邊的「證」,教、證)。我們現在呢!還就說是「教、行、理」,分這麼叁類,教、行、理。現在說這個「念法」,在《法蘊足論》裏面說的,也是說是佛說的,分這麼七條來念這個法。我們靜坐的時候,修止觀其實也就是「念法」。但是現在佛所開示的「念法」,比較全面了一點。

  

  第一條是「善說」。佛的正法是佛經過長時期的修行成功了、覺悟了,然後把它善巧的宣說出來,說得恰到好處,恰如其分的,那麼叫作「善說」。那麼這樣的解釋就不是憑虛妄分別去講說的,是他真實證悟了以後他有清淨微妙的智慧,他按照聞法人的程度,用語言文字把它表達出來,所以叫「善說」。這樣這個「善說」正好就是「教法」,是這個語言文字的佛法了。

  

  第二條是「現見」。這個「現見」是什麼呢?就是佛說的這個正法,你若肯努力的學習、修行,你現生就可以見道、就可以證悟了,不是一定要等到來生的,所以叫作「現見」,有這麼一句話。

  

  第叁條是「無熱」。無熱,「熱」是熱惱,就是煩惱。見到這樣的正法有什麼好處呢?就是沒有苦惱了,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。你見到這個真理的時候,所有的貪瞋癡的煩惱,六道輪回生死的問題都消除了;使令你清涼、安隱、自在、解脫,所以叫作「無熱」。

  

  「應時」,這個「應時」也有的地方翻個「不時」,玄奘法師翻個「應時」。什麼意思呢?就是你學習佛法,你修行佛的正法,你隨時都可以修行都可以契入的,並不受時間的限製的。不是說這個時候不可以靜坐,那個時候你不可以去拜佛,沒有這種限製的。

  

  「引導」。這個「引導」怎麼講呢?這個就是指行法,教、行、理這個行法,這個叁十七道品這就是個行法。你按照佛說的正法去修行,他能引導你通達佛的正法。佛在經裏面說的這個聖人的那種清淨的、高尚的、不可思議的境界,我們能夠明了都算很不容易了,說是要我們修行,有那種可能會成功的嗎?所以佛說「引導」,你按照這個八正道,叁十七道品,你按照這個四念處去修行,它有能力引導你通達,有這個通達的能力的。像一個人身體很軟弱,那麼他去跟那個懂得拳術的人練功夫,漸漸的身體健康了,這一個手就可以拿五百斤。那麼最初這軟弱的人說:「我現在拿二十斤都很辛苦,拿五百斤,那是不可能的。」但是你不斷的運動、不斷的鍛煉,這個身體的健康逐漸的進步,喔!就成功了。說我們人的身體,這心力,這虛妄分別的境界,似乎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。但是佛說「引導」,這個教法你不斷地學習和修行,能夠引導你通達的,你應該相信,有這個意味。

  

  「近觀」,「近觀」這個「近」字,遠近,就是距離得不遠,很近。但是這個字在這裏,它也有進步的「進」的意思,不斷的努力你就不斷的進步,你就繼續和聖人的境界距離越來越近。所以這「近觀」,這個「觀」或者說是你所修的奢摩他、毗缽舍那,你不斷的修、修、修,就是越來越和聖人的那個清淨的境界越接近,你就得到阿羅漢果了;或者大乘佛法裏面說,你也就可以成佛了。那麼這樣解釋呢,這個「近觀」是由見道而後的修道,到無學道。這個「引導」是由凡位入聖位,就是入到見道。見道以後的修行的行法,就是近觀了。這樣解釋,就是這個引導和近觀有這樣不同的地方。

  

  「智者內證」。佛說的這個正法,是有教、有行、有理,是一切智者;這個「智者」是什麼呢?是誰呢?就是佛和佛的這些聖弟子,已經成功的、得到聖道的弟子,是這些人都稱之爲「智者」。是他們已經修行成功了,在他們的內心裏面已經證實了的,不是說說而已的,有實效的。你若肯這樣努力,你也一樣的會成功的,所以叫作「智者內證」。

  

  這一共是分這…

《修習止觀坐禅法要 7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