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、因缘观善根发相。行者因修止观故,若得欲界未到地,身心静定,忽然觉悟心生,推寻三世无明行等诸因缘中,不见人我,即离断常,破诸执见,得定安隐,解慧开发,心生法喜,不念世间之事,乃至五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中分别亦如是,是为因缘观善根发相。
因为修定会发出来宿世的善根,这一科里面一共有五段。现在是第四段,因缘观善根发相。这个修毗钵舍那里面有因缘观这样的修行法,而这样的修行法,还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。就是观察人的生命是因缘有的,不是大自在天、梵天王赐给的;也不是无因缘的。所以这里边,它排出去两种事情:一个是无因论,一个是恶因论。无因论就等于是自然而有的,这样的理论是邪知邪见,是不对的。第二种是恶因论,恶因论说是,世间上的万事万物,都是自在天给的,自在天创造的,或者是大梵天王创造的,那么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。佛教的理论是因缘论,缘起论。缘起论的意思就是你自己的思想行为创造你自己的生命,这就是缘起论。或者是宿世多少生以前,曾经这样学习过,曾经这样修行过,修过这样的毗钵舍那观的,栽培了很有力量的善根。现在因为修止观的关系,它现出来了,所以叫「因缘观善根发相」。
这个发相是怎么样的情形呢?说「行者因修止观故」,这个修行人,他因为修奢摩他的止,修毗钵舍那观的缘故。「若得欲界未到地」,他修行得很好,他得到了欲界定了,进一步又得到未到地定。「身心静定」,得到这样的定了,虽然不是很高深的,但是他的身体各部分的生理,和他的内心都是很寂静、很安定的,不是那么容易冲动。「忽然觉悟心生」,在欲界定里面,或者是未到地定里面,这是很寂静的。但是我们从前面正修行那一大段文我们看,这位修行人,并不全是修奢摩他的;他也是修观的,观就是毗钵舍那嘛!所以这个善根的发相,有可能是在修奢摩他的时候,心里面把一切的烦恼都停下来,就是这毗钵舍那也停下来,心里面明静而住的时候,忽然间「觉悟心生」,那么可能是这样子发出来的。但是也可能是你在修习毗钵舍那的时候,你观察一切法因缘生,观察现前的一念心是因缘生的,或者一念不觉,有了贪瞋痴的烦恼,那么你用这个毗钵舍那的智慧,观察这个贪瞋痴也是因缘生的,就是毕竟空的、无我、无我所的。那么正在这样忆念的时候,「忽然觉悟心生」,这也是有可能的。
所以这天台智者大师在《摩诃止观》里面说,解释这个三三昧的时候,他就说;先是由内心的寂静,而后生起智慧。那生起智慧就是刚才说,观一切法空的这种智慧。在智慧的运作的时候,忽然间发出无漏的智慧了,那就是得无生法忍了。若是这样讲,这无漏的智慧叫「大王」,这个智慧叫「大王」,前面奢摩他的止叫「大臣」,那么这样子称呼。如果说是他先是修毗钵舍那的智慧,而后又修奢摩他的寂静,在寂静里面忽然间生出来无漏的智慧了,这太阳出来了。这样说呢,这个奢摩他的三昧叫「大王」,而那个智慧叫「大臣」。那么智者大师这样子来解释这个修行人内心里面定慧的变化,给他不同的名称。而这个意思,在《大智度论》里面有,但是智者大师这么一解释就更分明了。
所以这个地方说得了欲界定,进一步得未到地定,在寂静的心里面,「忽然觉悟心生」,那么这是其中的一种了。
这个「觉悟心生」,什么叫「觉悟心生」呢?是「推寻三世无明行等诸因缘中,不见人我」。这个「推寻」就是观察的意思,也可以说是分析,也可以是思惟的意思。当然这是属于正忆念的这个范围内的。「三世」,就是过去世、现在世、未来世。这个时间把它分成三部分,在现在的过去,在现在的未来,总合起来就是三世了。但是这三世指什么说的呢?就是「无明行等」说的,就是十二因缘,无明缘行、行缘识、识缘名色、名色缘六入、六入缘触、触缘受、受缘爱、爱缘取、取缘有、有缘生、生缘老死,这是十二因缘。这个十二因缘,这里面说是三世,「无明、行」是过去的;简单的说无明是属于烦恼,行是业力,这个烦恼一动就有了业力,这两种是属于过去世的。「识、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」,这是现在世的果报,现在世的果。爱、取、有;「爱、取」是现在的烦恼,「有」是现在的业力。「生、老死」是未来的果报。这样说就是有现在、有过去、有未来,分这么三世。
「诸因缘中,不见人我」,这个十二个等于是分成十二节,一节、一节的。这个众生有天、有人、也有地狱、饿鬼、畜生,但是佛在人间说法,就用人作例子,把它详细的分析出来,就是例出来十二节。如果把它综合起来,也还就是惑业苦这三种。这十二因缘,是说明人的过去、现在、和未来的情况。若是住过佛学院的,当然是会听讲过。或者没有住过佛学院,在书本里面也可能看到过,我不想详细说明十二因缘,我简单就是说:惑、业、苦。
这个「惑」,就是迷惑,不明白道理,也就是我们头些日子讲的「取相惑」,取相惑是最根本的。由于取相的关系,我们的分别心就展转的变化,就会有种种的业力,由业力招感果报就是苦恼。这个苦当然包括六道轮回都在内的。这个「业」包括福业、罪业、不动业;这个业力当然是很多很多,大概的分类就是这三种:一个福业、一个罪业、一个不动业。「福业」就是有利益人的动机,作一些利益他人的事情,就是福业;或者是五戒、十善,这都算福业。这「罪业」就是有伤害人的动机,所作出来的伤害人的事情,这就是罪业了,这就是五逆十恶这一切的事情。这经论上佛、菩萨、历代高僧都劝人受三归五戒,但是劝人学习十善法的地方也不少的。譬如受五戒里面,拿口业来说,说是不妄语。但是在十善里面,它就分成四种了;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绮语,就分成四种了。若是一个人欢喜这样学习十善法,我们注意自己的语言,我不要违犯这四种,我不说这四种语言。我感觉人与人之间若有…若把这个「不妄语」分成四种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好得很多。所以这个福业,或者说五戒、十善。罪业,或者说五逆十恶。这个「不动业」就是静坐了,当然这个静坐不是属于佛法的,是一般的静坐法;他没有发无上菩提心,他也没有发出离心,他的意思或者为了身体健康,或者愿意享天福、享受这个三昧乐。享受三昧乐这句话,也还有对于我们人的境界,就是所谓欲乐。享受欲乐的人,他放不下欲乐的话,这三昧乐也不能得到的;所以若是有心享受三昧乐,是要放下欲乐才可以。那么这种人没有发无上菩提心,没有发出离心,他修学禅定,那么就是不动业了。这不是属于佛法的。
这三种业都是属于「无明缘行」,属于「行」的范围内的。这种「行」当然也是不错,假设成功了的话,或者生到色界天,或者生到无色界天去,寿命很长,在那里很清净、很高尚。但是寿命尽了,也是要死掉的。这个福业、罪业、不动业,就是「无明缘行」这个「行」。
这惑业苦,这个取相惑的这个「惑」就是无明。但这「无明」这地方,应该说出两种,就是发业的无明,还有润业的无明。这个发业的无明,就是这一个业力的开始的时候,那个烦恼推动他成就了业力,或者是瞋心推动他造作了什么什么样的恶业,或者是贪心推动他造作什么什么的罪业,当然贪心也好、瞋心也好,都是取相惑推动的,取相惑为根本而发动的。这个业力造好、造成了以后,或者再继续造,那么它还不能立刻得果报的,它还潜伏在你自己的心里面。潜伏在心里面,等到它要得果报的时候,还要有一个烦恼去帮助它一下,它才能得果报的,不然就不能得果报。在这个地方,怎么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呢?这个地方也关乎到有修行的人的事情。
我们就说这个阿罗汉,阿罗汉他得到了圣道了,他无始劫来的业力还有很多没有受果报,不过是,假设他得圣道之前,他造的罪业应该到地狱、饿鬼、畜生去受果报的,得初果以后,这种业力就停下来了,就不会堕落到三恶道去了。但是有的圣人,譬如说这个初果,他不到三恶道去,他还在人间、天上还要流转生死的,二果也是,三果他到了色界天或者无色界天去了。那么这四果圣人,他也无始劫来,到三恶道的罪业没有,在人间、天上的福业还是有的,因为无始劫来的业力太多了,那么他死了以后,他怎么不在三界里面得果报了呢?就是,这个润业的无明没有了;虽然有那个业力,但这个润业的无明没有了,那个业力得不到这个因缘的支持,得不到这个润业无明的帮助,它不发生作用,所以阿罗汉入涅槃的时候,前一念灭了,后一念不生,就入无余涅槃了。所以这个受生死果报这回事情,就是有发业无明,它还要有润业无明,就从这个地方看出来,有润业无明,看出来有这么一回事。我们凡夫,他就是有发业无明,也有润业无明,我们没有修行,到时候遇见什么境界心就动了,你心一动,这个中阴身他去受果报的时候,他心是动的,有时候动贪心,也可能动瞋心,那这就是得果报了。
这经上说,这个人下地狱去,是这个人恶业作得太厉害了,临死的时候,他自己感觉到热得厉害,非常的热,他心里面就希望到一个凉快的地方去,一看那个地方有冰山,很凉快,他就跑到那儿去了,那个地方就是八寒地狱。就是你自己愿意去的,你欢喜去的,那就是「润业无明」,它帮助你去受果报。所以佛法的理论,完全要自己负责,这件事创造也是你自己,它的结果也是由你来享受,是不能怨天尤人的,佛法的理论是这么回事。
所以这叫「惑、业、苦」,这个「惑」总而言之说是「取相惑」,把它分开来说,或者是爱烦恼、见烦恼,或者是发业无明、润业无明,就是这样子。那么发出来的「业」力有福业、有罪业、有不动业。「苦」,就是六道轮回的果报。「惑、业、苦」。若是有了惑就有业,有业就…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7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