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有苦的果报。有了苦的果报,这个苦的果报和这个惑的关系,在唯识论上说得微细了一点,它说到这个烦恼都是由种子生现行,现行熏种子的,都是这样子,说得比较微细。所以有的人为什么烦恼轻,有的人为什么烦恼重。这个烦恼重也可以转变为轻的,烦恼轻的也可以转变为重的,就是按你自己怎么样活动,它就怎么样变现,它也不是固定的。因为不固定,所以我们若是努力修行,它就会有效,它就会有进步。如果固定下来,就没有希望了,你不能转变它了。
那么这位修行人,他得到了欲界定、未到地定,在他的心里面「觉悟心生」,他能「推寻三世」的因果,这个无明缘行这惑业苦的事情,在这么多的复杂的惑业苦的变化里面,「不见人我,即离断常」。
「不见人我」这句话怎么讲呢?这个「人我」就是他执着一个常恒住、不变易的理性。你若看这印度的外道,他们讲的理论。当然印度人也好,中国人也好,我们不注意这个哲学的事情,我们只是学一点生活的知识,维持生活发财,享受五欲,或者是倒楣的生活,就这样过一辈子,什么叫「我、不我」?这事我不懂。那么这也谈不到这个事情。可是印度的外道,他们是很有学问的人。我们通常佛教徒,说非佛教徒、其他的宗教就称之为「外道」。但是印度的外道,你注意读一读这小乘经论,你会知道印度的外道,有些外道是很有学问的人,不是大老粗,不是一般的;很有学问的人,他有一大套理论的。所以这个唐太宗劝玄奘法师把中国的《老子》,《老子五千言》把它翻成印度话,看这是我们中国的哲学,请你们印度人也学习学习。最初玄奘法师不愿意翻,就因为这种理论若和印度的外道的经书比较起来,还是很粗的,不愿意翻。好像我在那里看见的这个说法。就是他们有一大套理论的。
他们就是执着,在他们的思想里面,宇宙万物生灭的变化,其中有一个不生灭、不变化、常恒住的「我」,有这么一个「我」,你读《楞伽经》的时候,《楞伽经》有这个说法的,也是这么说,有这个我的。我们昨天讲的十六特胜,这非非想定,就是所有的万事万物都灭掉了,就剩一个我,真常的我独存,是这么回事。
那么现在这个未到地定这个人,他在他心里面,「忽然觉悟心生,推寻三世无明等诸因缘中,不见人我」,我没有看见有一个常恒住、不变易的「我」,没有;只是惑、业、苦的变化,就是这样子。若是得阿罗汉果,他入无余涅槃的时候,他前一念灭了,后一念不生,就是这么一个不可思议境界,就是只此而已,并不是有个「我」独存,不是那么回事,所以「不见人我」。
这个「不见人我」在《瑜伽师地论》里面,《显扬圣教论》,这唯识的理论和中观的理论是不大一样,但是也是主张是无我,说得很多。这《瑜伽师地论》里面说这无我的道理的地方,有一段文和外道辩论,说了很多。而《大智度论》里也有多少个地方还是辨别这个无我的道理。不过我看那个意思,这龙树菩萨在前,无著菩萨、世亲菩萨是在后的。不过说是《瑜伽师地论》是弥勒菩萨造的,如果是天上的弥勒菩萨造,那就没有话说。如果说弥勒菩萨是人间的学者,是无著菩萨的老师,是无著菩萨的阿阇黎的话,那就在龙树菩萨以后了。如果这样讲,我们把《大智度论》说「无我」的地方,和《瑜伽师地论》说「无我」的地方,把它排在一起去读,他是学过《大智度论》的,可以看出来这一点的。是说了很多的。我们中国传统的佛教学者对这「无我」的理论,当然我是孤陋寡闻,我读这些注解,就是简简单单说几句就完了。我们看了好像也懂了,又好像没懂。如果你把这些讲「无我」的地方,深入地的去看读一下,那里面有很多事情的。
说现在这个未到地定这个人,他「忽然觉悟心生」,忽然间就开智慧了,啊!人的生命就是十二因缘,惑、业、苦的变化,在这个生灭变化里面并没有一个真实性的、不变化的「我」可得的,所以「不见人我」。是这么讲。
「即离断常」,那么他开了这样的智慧,他就远离了断见和常见。说是有一个常恒住、不变易的我,这就是常见了。现在「不见人我」,就没有常见了。那么一切法也没有断灭,因为有因缘可以生起,缘起法是相续不断的,所以也没有断见。它有生灭变化,所以没有常见。所以「即离断常」。这个断见和常见,这都是外道的邪知邪见,但是我们没有觉悟圣道的人,也还是有这种思想的,不是常见、就是断见。不过你若不注意,心里面不明显,这个常见和断见,在自己的心里面不现出来,若是你学习佛法的时候,你会碰到,你会接触到。接触到,你也可能会有常见、断见;你也可能或者能降伏一下,轻一点。
「破诸执见」,这一位有修行的人,这位未到地定的修行人,他的大智慧开了,「破诸执见」,其他的一切的有见、无见、我见、我所见,这一切的恶执见、邪执见都破掉了。如果这是破除我见,那么他就是得无生法忍了,他就是得须陀洹果了。「得定安隐,解慧开发」,他这个时候得到的这个定也更加安隐了,他的智慧也增长了,也开发出来了。「心生法喜」,这就是他又进步了,他的定慧又进步了,所以心里面生欢喜心,在清净的法上有了欢喜心了。「不念世间之事」,这时候他对世间的尘劳,色声香味触这些五欲的境界,这些戏论的境界,这些苦恼的境界,他心里面不念,「不念世间之事」,他是在他那戒定慧的清净界里面明静而住,没有这些掉举妄想的事情。
「乃至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中,分别亦如是」,这个修行人在未到地定里面开了智慧,从这十二缘起里面觉悟了,得无生法忍了。那么也有的修行人他在未到地定里面,他不是以十二因缘作推寻的境界,他是观察这五蕴,观察这色受想行识,从这里开了大智慧,在这里面知道也是缘起的,也是不常亦不断的,及不见人我,破除诸见,得定安隐,解慧开发的。或者他是在十二处,内六根外六尘,十二处。或者十八界,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在这里面推寻它是缘起的、是自性空的、是无我、无我所的,他开大智慧,得无生法忍了,所以「分别亦如是」,也和那十二因缘是一样。
「是为因缘观善根发相」,这是这个修行人在因缘观上的善根发出来的相貌,是这样子。其实发出相貌,也就是他以前这样学习过,他这样修行过,所以他现在就这样现出来了。
五、念佛善根发相。行者因修止观故,若得欲界未到地定,身心空寂,忽然忆念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议,所有十力、无畏、不共、三昧、解脱等法不可思议,神通变化、无碍说法,广利众生不可思议;如是等无量功德不可思议。作是念时,即发爱敬心生,三昧开发,身心快乐,清净安隐,无诸恶相,从禅定起,身体轻利,自觉功德巍巍,人所爱敬,是为念佛三昧善根发相。
「五、念佛善根发相」,这是第五,念佛善根发相。其实这个就是按照那个五停心分这么五类的。「念佛善根发相」,「行者因修止观故,若得欲界未到地定,身心空寂,忽然忆念诸佛功德相好不可思议,所有十力、无畏、不共、三昧、解脱等法不可思议,神通变化、无碍说法,广利众生不可思议,如是等无量功德不可思议。作是念时,即发爱敬心生」。这是第五条,是念佛善根发相。这是又一个法门,前面是缘起法。这个地方是另一个法门,是念佛善根发相,就是这个修行人宿世他学习过,他修行过念佛法门。修行过这个法门他就栽培了这样的善根了,现在得到未到地定的时候,他就把这善根发出来了。
是怎么样发的呢?什么样子呢?「行者因修止观故」,这还是这个为根本。「若得欲界未到地定的时候,身心空寂」,得到未到地定,这身是空了,不见有身的相貌,他的心也是特别寂静的。「忽然忆念诸佛功德相好」,就在这个身空心寂,身心空寂的境界里面,忽然间发出来另一种功德,是什么呢?「忆念诸佛的功德」,忆念十方三世诸佛,无量劫来所成就的功德。这个「功德」,这句话是总说的,底下是别说,是相好的不可思议功德,还有所谓的十力、无畏、不共三昧、解脱等法的不可思议功德。或者说「功德相好」,这是说佛的福德,底下「十力、无畏…」是说佛的智德,或者这么解释也可以。那么忆念诸佛的三十二相,八十种好的功德。
那么这个人,他得到欲界定、未到地定,他并不是观佛相好而得的;但是在这个定里面,忽然间就能够观佛的相好不可思议功德,那这真是,你不能不说他是宿世修行过这个法门的了。所有「十力、无畏」,他也能够通达佛的十力的这种功德,四无所畏的功德、十八不共法的功德、这三三昧的功德、八解脱等法的不可思议,神通变化的功德,还有无碍说法的功德,无障碍为一切众生宣说真理,广利一切众生,这样的利益众生,利他的不可思议功德。这个里面,这十力…,这都是名相,若每一个都讲,可是不行的,太多了。我把这个「十力」讲一讲好了。
云何如来十力:一者处非处智力,二者自业智力,三者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,四者根胜劣智力,五者种种胜解智力,六者种种界智力,七者遍趣行智力,八者宿住随念智力,九者死生智力,十者漏尽智力。
「十力」,佛的十种智慧,这是按照佛所成就的智慧之中的后得智,把它分开成为十种。第一种是「处非处智力」。这个「处」是什么意思呢?或者我们明白点说,就是合理的,合理的就叫「处」,不合理就叫「非处」。作善因就得善果,作恶因就得恶果,那么这是合理的。说是作善因得恶果,作恶因得善果,那就是不合理。或者这个「处」当「处所」讲,这个「处所」就是能容受的意思,能容受,有这么一个地方,我们可以在这里住,那么就是容受的意思。容受,也就是容纳、容许。说是作善得恶报,是不容许这样子,这叫「非处」。作善得善报,这是可…
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7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